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疗且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89例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61例;年龄10~69岁,平均45.42岁。经后正中入路Ⅰ期施行复位器辅助寰枢关节复位,以两块AO钢板连接枕骨与第2,3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枕颈植骨融合,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共随访6~48个月,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由术前的8.80±1.36增至术后的15.35±1.47,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5,P=0.001);手术改善率达82.93%。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平均值比较,寰齿间距(9.22mm∶3.72mm)和齿状突顶点至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10.41mm∶3.23mm)减小,而延髓颈髓角(130°∶150°)和脊髓可用空间(11.13mm∶15.54mm)增加,4项指标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术中Ⅰ期复位辅助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操作步骤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但远期手术疗效尚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ChiariI型畸形为颅颈交界区软组织畸形,可合并其他复杂骨性畸形如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扁平颅底及寰枕融合等。对这些复杂畸形,目前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法。本文探讨颅后窝小骨窗减压并I期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和脊髓空洞症的ChiariI型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7月-2011年9月治疗的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系统和MRI影像学数据评价颈脊髓功能和脊髓空洞改善程度。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筛选14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男性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31.86±11.36)岁。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3.07±1.59,术后增加至15.57±1.02,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946,P=0.000);术前脊髓空洞大小平均为(7.05±1.98)mm,术后缩小至(2.21±1.91)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271,P=0.000)。手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或死亡。结论经后路复位内固定联合颅后窝小骨窗减压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的ChiariI型畸形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缩小脊髓空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C1-2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行后路复位、固定和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对30例我科收治的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峡部螺钉(或下关节突螺钉、颈3椎弓根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取髂后上嵴松质骨植骨融合。通过术后3D-CT评判复位程度,JOA评分评判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 30例患者中26例达到完全复位,4例为部分复位。其中25例完成了3个月以上随访,CT显示植骨愈合良好,未出现植骨的吸收及内固定的松动。结论 C1-2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对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3 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实施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术中以经口腔复位内固定钛板作为前方固定,自体颗粒骨植骨.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进行手术前后颈脊髓神经功能评价,MRI 及X 线判断术后寰枢间距及延髓颈髓角改善程度.结果 3 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130 min(110、130 和150 min);平均出血量为150 ml(100、200 和150 ml).术后CT 检查显示,3 例患者内固定钛板及12 枚椎弓根钛钉固定理想、无松动迹象,颅底凹陷及寰枢关节脱位得到不同程度纠正;颈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5.00%、40.00%和56.25%,平均改善率为57.08%,平均JOA 评分改善率评级为良好.其中1 例患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经对症治疗痊愈.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Goel技术(即应用C1侧块-C2椎弓峡部螺钉-棒内固定器械行C1~2侧块关节复位、固定和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2009年11月至2013年3月间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手术的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1例,女77例;年龄7~65岁,平均37.3岁.所有病例均采用经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或下关节突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行C1~2侧块关节复位固定,于髂后上嵴取松质骨颗粒植骨融合.结果 138例中136例获得满意临床治疗效果,2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死亡.根据出院前颈椎3D-CT结果评判,54例完全复位,83例部分复位.87例得到3个月以上时间随访,未出现断钉、断棒现象,其中85例内固定稳固,植骨愈合,2例随访时发现内固定松动做了翻修手术,重新植骨融合.87例随访患者功能评价(Odom评级):优35例,良50例,可2例,差0例.结论 应用Goel内固定技术对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畸形寰枢椎脱位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单纯后路手术治疗先天性颅底凹陷伴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例先天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 其中16例(51.6%)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 10例(32.2%)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31例患者均行单纯后路复位和枕颈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分别测量寰齿间距(ADI)、齿状突尖端超过Chamberlain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 并比较其差异。随访方法包括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评价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 复查CT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枕颈固定融合手术, 围手术期患者均未出现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加重。ADI由术前的(6.2±0.6)mm减少至术后的(2.2±0.3)mm(t=8.52, P<0.001), 齿状突尖超过Chamberlain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1.3±3.0)mm减少至术后的(3.1±0.5)mm(t=12.65, P<0.001), 斜坡枢椎角...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76 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其中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脱位50 例,未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失稳和脱位26 例(齿状突不连性或发育不良性寰枢椎脱位14 例、未合并脱位的颅底凹陷经前路切除齿状突减压所致医源性寰枢椎不稳12 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或下关节突螺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固定,髂后上嵴松质骨颗粒植骨.结果 74 例获得满意临床治疗效果,出院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 分法)由术前的9.43 ± 3.16 提高至13.80 ± 2.07(t = 4.063,P = 0.037),Odom 评级优19 例、良49 例、可7 例、差1 例.未合并寰枕融合者经后路固定手术均获得解剖学复位;50 例伴寰枕融合患者中15 例完全复位、35 例部分复位;其中26 例经口腔入路施行减压.共50 例获3 个月以上随访,JOA 评分由术前的8.90 ± 1.22 提高至14.72 ± 1.57(t = 4.914,P = 0.015),Odom 评级优18 例、良30 例、可2 例、差0 例.随访期间未出现断钉、断板现象,内固定稳固、植骨完全融合.1 例术后清醒拔管12 h 突发呼吸、心跳停止,复苏成功后深度昏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1 例术后第6 天发生全身凝血机制障碍,随后出现四肢完全瘫痪,目前仍然在康复治疗中,肌力恢复至3 级;2 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2 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和后组脑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 应用Goel 内固定技术行寰枢椎关节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畸形寰枢椎脱位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研究背景ChiariⅠ型畸形为颅颈交界区软组织畸形,可合并其他复杂骨性畸形如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扁平颅底及寰枕融合等.对这些复杂畸形,目前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法.本文探讨颅后窝小骨窗减压并Ⅰ期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和脊髓空洞症的ChiariⅠ型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4 年7 月-2011 年9 月治疗的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和MRI 影像学数据评价颈脊髓功能和脊髓空洞改善程度.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共筛选14 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男性4 例,女性10 例;平均年龄为(31.86 ±11.36)岁.术前JOA 评分平均为13.07 ± 1.59,术后增加至15.57 ± 1.02,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9.946,P = 0.000);术前脊髓空洞大小平均为(7.05 ± 1.98)mm,术后缩小至(2.21 ± 1.91)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 = 7.271,P = 0.000).手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或死亡.结论 经后路复位内固定联合颅后窝小骨窗减压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的ChiariⅠ型畸形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缩小脊髓空洞.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椎动脉V3段的危险变异类型和发生率, 探讨不同类型椎动脉V3段患者的内固定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内固定融合手术重建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56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于不合并椎动脉解剖变异的患者, 采取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治疗;对于椎动脉骨外段变异患者, 术中尽可能采取枕骨螺钉替代寰椎侧块螺钉;对于高跨椎动脉(骨内段变异)患者, 采用枢椎椎板螺钉或者峡部螺钉代替椎弓根螺钉。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行颈椎X线平片和头颈部CT检查评估内固定器械的位置以及是否发生后循环缺血梗死。结果 56例患者中, 不合并椎动脉变异患者18例(32.1%);椎动脉骨外段变异20例(35.7%), 包括永存第一节间椎动脉16例, 椎动脉开窗和硬膜外起源小脑后下动脉各2例;高跨椎动脉28例(50.0%)。其中, 骨外段变异合并高跨椎动脉变异10例(17.9%)。56例患者在置入枢椎螺钉时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情况。1例椎动脉开窗患者术中显露寰椎侧块和寰枢椎关节时, 开窗椎动脉下干损伤大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寰枢侧方关节间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 斜坡枢椎角度均减小。术中均行关节间撑开松解侧方关节, 再进行关节重塑, 调整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然后置入融合器, 使寰椎向上及向后方旋转移动, 并进行固定。所有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的变化, 评估寰枢椎复位及齿状突成角移位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塑关节面并置入螺钉, 均行枕骨-枢椎内固定。手术时长为(191.7±46.9)min, 术中出血量为(182.5±69.3)ml, 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术后1周内, 颈椎CT显示12例患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得复位, 其中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0.0±3.5)mm减少至术后的(4.2±2.3)mm, 寰齿间距由术前的(6.7±2.1)mm减少至术后的(1.4±0.8)mm;颈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直接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枕颈融合术治疗的19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的临床资料。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Ranawat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齿状突至钱氏线(CL)、颅底斜坡切线(WL)、枕孔线(ML)评估垂直脱位情况,测量寰齿间距(ADI)距离评估水平脱位情况,测量颈髓角(CMA)评估脊髓受压情况。19例平均随访(17.47±6.65)个月。结果 末次随访时,症状明显改善17例,有改善但不明显2例。至末次随访JOA评分[(15.63±1.12)分]明显高于术前[(11.00±2.40)分;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76%,其中优14例(73.68%),良5例(26.32%)。术前Ranawat分级为Ⅱ级7例、ⅢA级11例、ⅢB级1例;末次随访时Ⅰ级14例,Ⅱ级5例。19例末次随访时均获得50%以上的复位,其中18例CL完全复位,16例WL完全复位,15例ML完全复位,17例ADI完全复位,17例CMA恢复正常。结论 直接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不仅能够显著改善脊髓受压情况,而且能够达到良好复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合并颅底凹陷的单纯Arnold-Chiari畸形(Arnold-Chiari malformation,ACM)颅颈交界区CT参数的变化。方法对40例成人单纯ACM和2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头颈CT原始数据行正中矢状位重建,研究颅颈交界区CT线性及角度参数的变化。结果单纯ACM患者的斜坡长[(40.66±3.11)mm vs(43.44±3.34)mm,P<0.01]、齿突Chamberlain线间距[(1.23±2.41)mm vs.(1.25±2.29)mm,P<(0.001)]、齿突McRae线间距[(4.04±1.39)mm vs.(4.95±1.29)mm,P(<0.05)]、斜坡椎管角(147.93°±7.84°vs.157.33°±8.51°,P<0.001)、减压枕骨角(139.11°±10.14°vs.144.49°±8.03°,P<0.05)明显小于对照组,而斜坡McRae线角(130.82°±7.85°vs.124.60°±7.35°,P<0.01)、减压枕骨椎管角(127.71°±11.75°vs.118.86°±11.33±,P<0.01)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单纯ACM斜坡长度较正常人明显缩短,枕骨大孔区附近枕骨倾斜角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颅颈交界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应用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介绍27例颅颈交界区失稳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初步经验。方法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c。椎弓根至C,侧块枕骨螺钉内固定27例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38岁;各种原因引起C1~C2半脱位21例,因颅底凹陷症经口腔切除齿状突1例,外伤导致C1-C2脱位1例,斜坡脊索瘤经口腔切除手术前3例,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导致环枕关节破坏1例。术后均行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通过比较术前术后日本矫形协会评分(JOA)、钱氏线(CL)、寰椎齿突间隙(ADI)和延髓脊髓夹角(CMA),评价手术疗效。结果27例患者中手术后CT复查有2例患者两颗C2椎弓根螺钉穿破骨皮质,但未造成血管及神经的压迫,其余螺钉位置均较好;所有病例均形成良好骨性融合。随访3~36个月,1例临床症状较术前无变化,其余26例均改善。结论C2椎弓根至C1侧块枕骨螺钉技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颅颈交界区内固定。  相似文献   

14.
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提供较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应用16例(32侧)成人尸体头湿标本,15例干标本进行显微解剖测量。结果乳突尖、环椎横突、第2颈神经前支、枕骨髁及枕下三角都是重要的术中解剖标志。椎动脉第三段周围有丰富的静脉丛,是术中显露椎动脉时重要的出血来源。切除枕骨髁后内侧1/3,外科术野可扩大(15±1)°,切除1/2时术野扩大(18±1)°。应用此入路解剖学研究结果治疗枕骨大孔腹侧肿瘤5例,术后效果良好。结论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解剖关系复杂,但可在不牵拉脑干的基础上充分显露枕骨大孔区腹侧,枕骨髁的切除范围仅限于其后内侧1/2。  相似文献   

15.
Congenital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AAD) usually presents with chronically progressive compression of the cervico-medullary junction. However, even a minor trauma can cause acute compression with development of quadruplegia and respiratory impairment. At times these may be transient, or trauma may aggravate the compression and lead to progressive quadriplegia. Of 60 children seen with congenital AAD, in 15 it had been associated with trauma. Nine of these 15 AADs were of the mobile variety, and 6 of the fixed variety with odontoid invagination. In 6 children with mobile and 2 with fixed AAD, trauma led to an acute manifestation with quadriplegia. Three of the children also experienced respiratory distress and needed ventilatory support. All 15 were initially treated with skull traction. Once the condition was stabilised, those with the mobile variety underwent fixation in a reduced position and grafting. One of the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died within 2 days of admission. In 4 of them, sublaminar wiring between C1 and C2 was carried out, and in 3 others wiring between occiput and base of spinous process of C2 was performed. In 1 case a Hartshill loop was used. Among the children with fixed AAD, reduction of the odontoid invagination was obtained in 2, and they underwent fusion. In 4 cases with unsatisfactory reduction,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of the foramen magnum and the fused posterior arch of the atlas was performed. The results depended on the degre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in each child. Received: 15 April 1998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前屈-后伸位MRI对诊断Arnold—Chiari畸形可能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作用,以及指导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0例Arnold—Chiari畸形患者的前屈-后伸位MRI影像学资料,测量寰齿间距,通过前屈位和后伸位颈椎椎管狭窄程度分级,判断颅脊交界区稳定性。单纯Arnold.Chiari畸形患者采用枕大孔减压和枕大池扩大成形术,存在寰枢椎脱位者兼行枕颈内固定融合术。结果经前屈.后伸位MRI检查,证实有12例患者存在颅颈失稳,于枕大孔减压的同时行枕颈内固定融合术。手术后第3天颈椎影像学检查,40例中10例脊髓空洞病灶明显缩小;12例兼行枕颈内固定融合术者颅颈复位满意,脊髓压迫解除;手术后3个月随访,脊髓空洞病灶明显缩小(17例),颅脊交界区骨痂形成、骨融合效果良好、颅颈复位无丢失(12例),日本矫形外科评分13.08±1.40,与手术前评分(11.08±1.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28,P=0.000)。结论前屈.后伸位MRI对判断颅脊交界区稳定性、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的动态变化,分析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对不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连续登记自2008年1~10月入院的,发病24小时内的脑梗死患者121例,按牛津郡社区脑卒中规划(Oxford 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进行临床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TACI)9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PACI)59例、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POCI)9例及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LACI)44例。按脑血管狭窄程度,无狭窄组27例,轻中度狭窄组50例,重度狭窄或闭塞组44例。记录患者入院后14天内血压及半年内血压平均水平,分别于入院、住院14 d及恢复期(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Scale,NIHSS)、Bathel指数(Bathel index,BI)以及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ore,mRS),统计分析血压与预后的关系。完成6个月随访109例,失访12例。结果 ①脑梗死急性期,76.9%(93/121)患者出现血压升高,且血压有自动下降的趋势,以前3天下降最明显。②PACI患者59例,55例完成6个月随访,失访4例。前3天收缩压120~150 mm Hg组(n=29)6个月时预后(BI 89.14±15.00,mRS 1.59±1.02)优于收缩压<120 mm Hg组(n=4)(BI 85.00±14.72,mRS 2.00±0.82,P值分别为0.024和0.032)和收缩压>150 mm Hg组(n=22)(BI 78.41±20.95,mRS2.27±1.20,P值分别为0.023和0.034)。③伴脑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组44例,37例完成6个月随访,失访7例。前3天平均收缩压≤145 mm Hg组(n=15)预后优于收缩压>145 mm Hg组(n=22),6个月的BI评分为91.33±7.90分 vs 67.70±31.42分,P =0.002;mRs为1.40±0.99分 vs 2.68±1.29分,P =0.003。结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明显相关,PACI患者远期预后与急性期血压呈U型曲线关系;在脑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前3天收缩压平均值低于145 mm Hg的患者,其预后明显优于收缩压>145 mm Hg者,提示伴脑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仍需适当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一种专用于颅颈交界区手术的新型撑开钳,及其在寰枢椎脱位(AAD)撑开复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设计制作新型撑开钳,用于30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撑开复位手术操作中.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对术前术后的寰齿间距(A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评估改善率.结果 本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未...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环池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利用20具(40侧)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用红蓝色乳胶灌注,模拟颞下入路,了解环池的显微解剖。对环池内的血管和神经走行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测量。结果环池内的主要结构脉络膜前动脉、基底静脉、大脑后动脉及滑车神经。主要对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在外侧膝状体处,基底静脉和大脑后动脉之间的距离为(4.86±1.25)mm。基底静脉大多位于大脑后动脉的上内侧,附于中脑的外侧,直径1.0~4.2mm。基底静脉在中脑外侧面的前缘、外侧膝状体、中脑外侧沟处基底静脉到小脑幕切迹的平均直线距离分别为(9.04±0.68)mm、(4.08±1.25)mm、(6.02±2.01)mm。滑车神经穿入处在后床突后外方(12.88±3.25)mm,在幕中潜行(6.78±1.88)mm。结论熟悉环池内的解剖结构,了解环池中的血管和神经走行,手术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保护血管、神经,减少出血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