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显微手术治疗脑干占位性病变(附1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干占位性病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6年手术治疗的13例脑干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肿瘤影像学特点及生长模式和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脑干不同位置、不同类型肿瘤生长模式不尽相同。本组镜下判断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死亡1例。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脑干肿瘤,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方法得当,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脑干桥延部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显微手术治疗的脑干桥延部肿瘤病例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入路及并发症等.结果 23例中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4例.胶质瘤15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恶性淋巴瘤1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症状加重6例,新增神经系统症状4例,颅内感染1例,神经源性肺水肿及延髓麻痹1例.结论 脑干桥延部肿瘤术后并发症多且严重,恰当的手术入路、精细的显微手术操作及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60例报告)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目的 通过对60例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分析,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60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结果 肿瘤全切除43例,次全切除10例。手术并发症率为51.7%,死亡2例(3.3%),均死于术后脑内血肿。结论 岩斜区脑膜瘤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其它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及熟练掌握颅底显微解剖,使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20例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变完全切除17例,部分切除3例,术中出血量平均80 ml。术后病人临床症状改善16例,无变化4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发生。病理证实:神经鞘瘤9例,脊膜瘤6例,脱落椎间盘组织2例,蛛网膜囊肿1例,肠源性囊肿1例,血管瘤1例。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 d。随访3~18个月,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未发现脊柱不稳定。结论应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具有手术创伤小、保持脊柱稳定性、病人康复快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9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9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桥脑12例,中脑4例,延髓2例,桥脑延髓交界区1例。经坐位枕下后正中小脑延髓裂入路12例,坐位乙状窦后入路4例,坐位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翼点入路1例。结果 病灶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症状改善16例,无明显变化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4~58个月,次全切除2例均复发并行二次手术;术前KPS评分为(75±6)分,术后KPS评分为(84±8)分,随访1年KPS评分为(90±5)分。结论 应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以及术者经验及习惯选择手术方式,坐位可以作为大部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规手术体位;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全切除,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诊断、显微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3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经枕下后正中入路29例,远外侧入路14例.全切除35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3例,出院时按GOS评分,预后良好(4~5分)38例,差(2~3分)4例,死亡(1分)1例.结论 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依据术前MRI检查,采取合适的手术入路,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干占位病变外科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手术入路、切除方式和并发症防治等问题.方法分析总结1999~2005年我院住院治疗的55例脑干占位病变的临床资料.接受显微手术治疗40例,其中颞下经天幕入路5例,经中孔一小脑延髓裂入路15例,经蚓体切开入路12例,经小脑半球切开入路2例,经桥小脑角脑干侧方入路4例,经纵裂一第三脑室入路2例.术后接受放疗和(或)化疗13例.非手术治疗15例,接受放疗5例,化疗3例.结果手术治疗者术后6个月随访,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为90~100分8例,70~80分17例,40~60分6例,20~30分3例,10~0分6例(手术后1个月内死亡).非手术治疗者住院后6个月随访,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为90~100分1例,70~80分4例,40~60分2例,20~30分3例,10~0分5例(死亡4例).结论脑干占位病变以出血性病变(包括海绵状血管畸形)、星型胶质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多见.出血患者多数可在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出血较少和已进入出血后期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脑干肿瘤中胶质细胞瘤最常见,除弥漫生长型不适合手术和放化疗外,其他生长类型的肿瘤都可以进行显微手术治疗,术后根据病理性质接受放化疗.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脑干切开的部位取决于病变在脑干中的位置,可以利用的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可以耐受的神经功能缺损;在具体操作时采取循瘤原则、最短原则和避重就轻原则.经中孔-小脑延髓裂入路可以满足大部分经脑干背侧切除占位病变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和脑干背侧肿瘤的手术方法、手术技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治疗的106例第四脑室和脑干背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3例患者采用双侧小脑延髓裂入路,23例明显偏侧的第四脑室区、脑干肿瘤或小型肿瘤患者经单侧小脑延髓裂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者97例,次全切除者9例;全切除率达91.5%,次全切除率8.5%。术后并发脑积水1例,经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无症状性颅内积气13例,皮下积液2例,吞咽障碍、一过性复视、短暂性消化道出血和呼吸障碍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无出现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和小脑性缄默综合征、脑脊液漏、颅内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和脑干背侧的肿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且显露充分、方便实用的手术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眶沟通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和显微外科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颅眶沟通性病变的临床资料,均行显微手术切除,经眶额入路16例,翼点入路21例,扩大翼点入路6例,额颞眶颧入路5例。结果病变全切除36例,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1例,颅内感染2例,经治疗后痊愈;无颅内出血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随访2~31个月,平均14.5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进展47例,死亡1例。多数病人术前症状好转。术后新发视力、视野障碍3例,眼球活动障碍或复视8例。结论颅眶沟通性病变良性肿瘤居多,以脑膜瘤最常见;显微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且症状改善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耳前颞下窝入路切除侧颅底占位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对5例侧颅底占位性病变采用改良耳前颞下窝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占位性病变。结果5例侧颅底占位性病变,4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存,无涎漏发生。结论改良耳前颞下窝入路对于侧颅底占位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需要神经外科与口腔颌面外科密切协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大型、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经验和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20例(83.3%),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4例(16.7%)。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7例(29.2%),出现脑干出血1例(4.2%),脑干梗死1例(4.2%),脑脊液漏1例(4.2%),颅内感染1例(4.2%),肺部感染2例(8.3%)。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5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残余肿瘤明显进展。结论对于中后颅窝和(或)幕上下骑跨的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脑干表皮样囊肿3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脑干表皮样囊肿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脑干表皮样囊肿病例的临床特点,均以肢体障碍、脑神经麻痹起病。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其中行右侧远外侧入路1例,行枕下后正中入路2例。结果病变均近全切除,术后无新发脑神经障碍、肢体偏瘫、共济失调等并发症。随访2例,结果良好;失访1例。结论脑干表皮样囊肿属于罕见的良性病变,多数以脑神经障碍起病,确诊需依靠病理。与一味追求全切除相比,相对保守的手术切除能给病人带来更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导航(蹦砌)辅助锁孔手术治疗脑皮质运动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涉及脑皮质运动区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情况。术前均行fMRI扫描,将图像输入史赛克导航系统后指导锁孔手术入路的设计;术中根据运动激活区与病变的关系,实时利用导航引导手术切除病变。结果病变全切除8例(80%),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肌力障碍加重4例,其他病人肌力水平同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肌力水平较术前均无恶化,且其中2例较术前改善。结论fMRI导航辅助锁孔手术治疗皮质运动区占位性病变,在最大程度切除病变的同时能有效保护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技巧,减少神经损伤和并发症. 方法 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21例,对肿瘤暴露、显微手术技巧、手术中特殊情况及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功能保留17例,听力保留5例.术中出现心跳短暂停止1例,术后短期并发症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的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安全的手术方法 ,良好的手术技巧、对解剖的熟悉是全切肿瘤、减少神经损伤和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为基础的颅咽管瘤全切除方法,并通过长期随访了解患者生存状态。方法根据肿瘤影像学表现的生长部位及扩展方向将翼点入路进行改良,对121例颅咽管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对其中83例进行12-84个月的随访。结果本组全切除、近全切率分别为79.3%、19.0%,术后最常见的肿瘤残留部位位于肿瘤与第三脑室底部前端连续处。术后最常见的下丘脑反应为尿崩症(86、8%)及低钠、高钠血症(68、6%),其中高钠血症预示严重的下丘脑反应,但经过处理术后反应多可良好控制。围手术期死亡3例(2.5%)。11例随访期内复发,复发率13%。随访期患者复发最常见于术后2年内。结论根据肿瘤生长方向及大小,选择各种改良翼点入路进行积极的全切除,多数颅咽管瘤可以得到良好的长期控制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技巧,减少神经损伤和并发症. 方法 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21例,对肿瘤暴露、显微手术技巧、手术中特殊情况及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功能保留17例,听力保留5例.术中出现心跳短暂停止1例,术后短期并发症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的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安全的手术方法 ,良好的手术技巧、对解剖的熟悉是全切肿瘤、减少神经损伤和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技巧,减少神经损伤和并发症. 方法 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21例,对肿瘤暴露、显微手术技巧、手术中特殊情况及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功能保留17例,听力保留5例.术中出现心跳短暂停止1例,术后短期并发症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的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安全的手术方法 ,良好的手术技巧、对解剖的熟悉是全切肿瘤、减少神经损伤和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技巧,减少神经损伤和并发症. 方法 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21例,对肿瘤暴露、显微手术技巧、手术中特殊情况及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功能保留17例,听力保留5例.术中出现心跳短暂停止1例,术后短期并发症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的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安全的手术方法 ,良好的手术技巧、对解剖的熟悉是全切肿瘤、减少神经损伤和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技巧,减少神经损伤和并发症. 方法 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21例,对肿瘤暴露、显微手术技巧、手术中特殊情况及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功能保留17例,听力保留5例.术中出现心跳短暂停止1例,术后短期并发症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的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安全的手术方法 ,良好的手术技巧、对解剖的熟悉是全切肿瘤、减少神经损伤和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