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检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α干扰素(IFN—α)的诱导表达及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评价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免疫功能。方法Poly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组病人PBMC,取培养上清液利用病毒保护试验测定IFN—α2b治疗前后病人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同时在IFN—α2b治疗前后,RT-PCR检测慢性乙肝患者不同干扰素应答组病人PBMCIL-8表达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应答组病人(n=13)和无应答组病人(n=27)PBMC分泌的干扰素生物学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n=20)(P〈0.01;P〈0.01)。应答组病人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1个月时已显著高于无应答组病人(P〈0.01);无应答组病人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始终处于低下水平。治疗前,应答组病人和无应答组病人PBMCIL-8mRNA水平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1);治疗后,应答组病人IL-8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1个月时已显著低于无应答组病人(P〈0.01),无应答组病人IL8水平始终处于较高水平。结论慢性HBV感染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但应答组病人经干扰素治疗后IFN—α表达能力逐渐恢复。慢性乙肝患者PBMCIL-8表达与肝脏炎症活动有关。慢性乙肝患者PBMCIFN—α活性检测结果也许可以作为干扰素治疗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强化治疗疗效,通过优化治疗剂量和疗程来提高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应答率。方法对常规治疗的干扰素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每周皮下注射1次)和利巴韦林(每天10.5mg/kg)经治的无应答和部分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进行标准干扰素α10 MU隔日注射1次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2a)360μg每周注射1次,并根据体重每天给予15mg/kg的利巴韦林的强化剂量治疗,在治疗的0、4、12周和以后的每间隔12周、治疗结束后的24周进行HCV RNA含量检测,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病毒应答情况给予72~96周的疗程,以持续病毒应答(sustained viral response,SVR)作为疗效的评判指标。结果18例患者完成全程治疗和观察,12例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5例治疗无效,1例复发。3例患者获得RVR,RVR获得者的cEVR和SVR均为3/3,RVR组治疗前的病毒载量显著低于未获得RVR组(t=4.687,P〈0.001)。15例无快速病毒应答者,8例获得完全早期病毒应答,9例获得SVR。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360μg每周注射1次的SVR为4/5。11例获得cEVR患者均获得SVR,7例无cEVR的患者,仅1例获得SVR。结论强化剂量的干扰素和RBV可以使较高比例的既往规范抗病毒治疗无应答、部分应答获得SVR。在强化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毒的应答情况及时调整和延长HCV RNA阴性的疗程是提高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持续病毒应答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HC)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为合理选择经济有效的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提高CHC的治疗应答率.方法 对74例CHC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或72周,停药后随访24周.通过PCR测序,检测所有患者的IL28B(rs8099917、rs12979860、rs12980275)位点SNP,以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及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比较IL28B不同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评估IL28 BSNP在CHC患者治疗应答中的作用.结果 74例患者中,rs8099917位点基因型为TT、TG、GG各63(85.1%)、11(14.9%)、0(0%)例,rs12979860位点基因型为CC、CT、TT各60(81.1%)、14(18.9%)、0(0%)例,rs12980275位点基因型为AA、AG、GG各57 (77.0%)、17(23.0%)、0(0%)例.对HCV 1型患者,上述三个位点中仅rs12979860 CC型与SVR有关,结果有统计学差异(SVR组vs NonSVR组,88.4% vs 58.3%,P<0.05);对非HCV1型患者,rs8099917、rs12979860、rs12980275三个位点与RVR和SVR无关,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广东地区CHC患者IL28B基因rs8099917、rs12979860、rs12980275位点分别以TT、CC、AA为主;对于HCV 1型CHC患者,rs12979860位点的基因型可以作为治疗前SVR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000Mr)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7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肌注,每周1次,利巴韦林按体重900~1200mg/d,口服,疗程均为48周。分别于治疗中的12周、24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为63.6%(14/22),7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率为42.8%(3/7)。在治疗12周时的早期应答率为72.7%(16/22),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为77.2%(17/22)。3例患者在随访24周内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阳转,其中1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复发率为17.6%(3/17)。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WBC、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1例患者于疗程近结束时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个别患者睡眠受影响,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h17、Th1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标准治疗快速应答的关系.方法 收集31例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标准剂量治疗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肝功能及治疗基线时外周血标本,并以1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前瞻性实验研究方法,观察CHC治疗4周时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基线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CD8 -、IL-17+、Th17细胞和CD3+、CD8-、IFN-γ+、Th1细胞的比例.结果 CHC患者较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h1水平下降,Th17水平上升;标准抗病毒治疗无快速应答组较健康对照组基线时Th1细胞水平明显下降,Th17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标准治疗CHC无快速应答者外周血Th1/Th17亚群失衡,Th1水平下调,Th17水平上调;治疗基线时高Th17水平及低Th1水平可能不利于产生快速病毒学应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对慢性丙型肝炎于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ALT检测,采用Cobas amplicor monitor test,version 2.0(v2.0)试剂进行HCVRNA定量和Abbott公司的Murex HCV Serotyping 1-6 Assay试剂进行HCV血清学分型检测。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聚乙二醇于扰素a-2a(派罗欣)与罗荛愫(Roferon—A)治疗24周和24周随访结束的生化指标和病毒学应答进行观察,分析不同HCV血清型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后生化和病毒学应答的差异。结果98例患者共检出血清6型2例、5型1例、4型1例、3型10例、2型23例和1型44例,仍有17例未能分出血清型。派罗欣治疗组24周治疗结束时各血清型和未分型组之间的ALT复常率和病毒应答率无差异,而48周随访结束血清非1型的ALT复常率(76.2%)和持续病毒应答率(66.7%)高于血清1型,血清1型ALT复常率和持续病毒应答率分别为27.3%和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罗荛愫组末分型组、血清1型和非1型之间24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的ALT复常率和病毒学应答率均无差异。结论在6个月的IFN抗病毒疗程时,HCV血清型仅在派罗欣治疗组影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持续病毒应答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肝功能、病毒复制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变情况.方法 检测6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开始(0周)、结束(48周)和停药12周(60周)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LN)水平.结果 治疗后完全应答组(CR-S,43/67) ALT、HCV RNA及血清4项纤维化指标均显著下降(P <0.05或P<0.01),部分应答组(CR-R,13/67)和无应答组(NR,11/67) ALT、HCV RNA及血清4项纤维化指标变化不明显,反跳甚至更高.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约65%患者完全应答,随着肝细胞炎症的改善,病毒RNA滴度、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明显下降,表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能抑制HCV RNA复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减少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介素28B(IL-28B)基因型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220例CHC患者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48周,随访至停药后24周.检测IL-28B(rs8099917)位点,比较IL-28B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评估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CHC患者治疗应答中的作用.结果 TT、TG和GG基因型在持续应答组(SVR)中的比例分别是71.4%、25.0%和3.6%;在无应答组(NR)分别是15.8%、60.5%和23.7%;在复发组(RP)分别是38.1%、52.3%和9.6%;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NR与SVR组内基因型比较,TG vsTT的OR为7.67(P<0.001,95% CI:2.91~2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P与SVR组内基因型比较,TG vsTT的OR为3.10(P<0.01,95% CI:1.41~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28B(rs8099917)基因型与慢丙肝患者抗病毒应答密切相关,可作为治疗前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中的早期预测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正常人.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24周血清中IL-18和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和HCVRNA(定量PCR法)。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其值与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抗病毒有效者,在不同时间点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完全应答组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前后改变更显著.而无效者改变不明显。结论IL-18和IL-10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早期检测IL—18和IL-10的水平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的疗效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初治与复发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64例慢性丙型肝炎的初治和复发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对上述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组患者的快速病毒学应答、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及持续病毒学应答,并探讨影响病毒学应答的相关因素.结果 初治组患者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应答、持续应答的概率明显高于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与复发组复发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后复发率明显高于初治组(33.33%与6.38%).发生持续应答患者的快速病毒学应答、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明显高于未发生持续应答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治CHC患者较复发患者可获得较高病毒学应答率,复发率较低,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和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是疗效的阳性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8月于本院门诊行MHD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液透析(HD)组(n=20)和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组(n=20),分别接受HD和HFHD治疗,均为每周透析3次,每次4h。透析前、透析后4、24、48h,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CD4+.CD8+、CD25+,记录CD47CD8+比值,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IL-2、可溶性IL-2受体(sIL.2R);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20例,清晨空腹抽血检测上述指标。结果与C组比较,透析前HD组和HFHD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CD4+/CD8+水平下降,血清IL.2水平下降,sIL.2R升高(均P〈0.05)。与透析前比较,HD组患者透析后4h外周血CD4+、CD25+、CD47CD8+水平升高,血清IL-2水平升高,sIL-2R降低(均P〈0.05),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透析前比较,HD组患者透析后24、48h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透析前比较,HFHD组患者透析后4、24、48h外周血CD4+、CD25+、CD4VCD8+水平升高,血清IL.2水平升高,slL-2R降低(均P〈0.05),而CD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与同时点HD组比较,HFHD组透析后4h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透析后24、48h,HFHD组外周血CD4+、CD25+、CD4+/CD8+水平升高,血清IL.2水平升高,sIL.2R降低[CD4+:(38.73±6.25)%比(34.92±5.84)%,(37.03±5.41)%比(32.62±5.79)%;CD25+:(21.36±4.65)%比(15.29±4.72)%,(18.19±4.27)%比(13.94±5.05)%;CD4+/CD8+:1.42±0.31比1.23±0.29,1.38±0.30比1.20±0.33;IL-2:(22.03±5.18)m±L比(19.03±4.87)m#L,(20.54±5.92)mL比(18.26±4.96)mL;sIL-2R:(672.96±159.36)U/ml比(787.32±143.27)u,ml,(720.24±143.92)u,(858,42±172.13)U/ml,均P〈0.05],而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HD可短暂改善MH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HFHD可持续改善MH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的计数及其功能基因又头框蛋白3(Foxp3)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探讨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n=30)和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TRALI患者[TRALI组,n=26,TRALI组按预后又分为死亡组(n=5)和存活组(n=21)]外周抗凝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T细胞亚群。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以Foxp3-FITC/CD25-PE/CD4-PerCP/CD3-PC7抗体组合检测各组受试者外周血CD4+CD25highFoxp3+Treg的计数,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Foxp3+Treg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Foxp3+Treg的比例与Foxp3mRNA的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TRALI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人间CD3+T细胞、CD3+CD4+T细胞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D3+CD8+T细胞则较对照组增加(P〈0.05),CD4+/CD8+比值降低(P〈0.05)。死亡组CD3+CD8+T细胞比例高于存活组(P〈0.05),C133+T细胞、CD3+CD4+T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则低于存活组(均P〈0.05)。TRALI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 Foxp3+Treg计数为(8.86±3.1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67±2.43)%(P〈0.05)。TRALI死亡组患者外周血CD4+CD2shighFoxp3+Treg计数为(11.23±3.79)%,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7.69±3.21)%(P〈0.05)。TRALI患者外周血Foxp3mRNA的表达水平为(3.77±2.73)×10^5拷贝/ug,显著高于对照组(0.43±0.21)×10^5拷贝/μg(P〈0.05)。TRALI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Foxp3+Treg计数与Foxp3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131,P〈0.05)。结论TRAM患者外周血CD4+CD.5highFoxp3+Treg和Foxp3mRNA的变化可能是导致TRALI疾病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变化.方法 纳入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50例,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12个月,对照组未接受核苷类似物或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通过流式细胞术动态分析两组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和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型和频率变化.结果 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其CD4 T细胞、CD4/CD8逐渐增高和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逐渐显著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其调节性T细胞的下降幅度与血清HBV DNA的下降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1).结论 恩替卡韦在有效抗病毒治疗同时具有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重型乙型肝炎前期(以下简称重肝前期)患者外周血免疫活性细胞的特点.方法 选取重肝前期患者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5例,健康志愿者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3+/CD4+、CD3 +/CD8+、CD4 +/CD25 +/CD45+等亚群表达百分比,计算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慢性乙肝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重肝前期组CD3+T细胞、CD8+T细胞、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的绝对值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重肝前期组CD4+T细胞绝对值与慢性乙肝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T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P<0.05).此外,CD4 +/CD8+比值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重肝前期组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重型乙型肝炎前期存在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其特征为CD4+T细胞占优势,CD8+T细胞和CD4+ CD25+ Tregs绝对值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肠道多形螺旋线虫对T细胞诱导的小鼠结肠炎CD4^±T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方法 用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染色的卵清蛋白(OVA)特异性CD4^±辅助性T细胞转入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中,制作小鼠实验性肠炎模型。将实验模型小鼠分为多形螺旋线虫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每组n=5),观察多形螺旋线虫感染7d后小鼠结肠炎性反应的组织学变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3、5、7d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CD4^+T细胞CFSE的阴性率,判定肠系膜淋巴结中CD4^+T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与无感染组比较,感染组小鼠第7天时有螺旋线虫感染结肠炎性反应明显加重,黏膜固有层细胞浸润增多,结肠上皮破损增加,病理评分明显升高(5.20±0.84比2.00±0.71,P〈0.05)。感染3、5、7d后,感染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CD4±T细胞增殖均比无感染组明显增强,CFSE的阴性率升高[3d:(7.03±1.61)%比(2.32±0.62)%,5d:(55.05±13.41)%比(29.10±2.23)%,7d:(76.97±1.89)%比(43.87±5.56)%,均P〈0.05]。结论 多形螺旋线虫感染在CD4^+T细胞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早期阶段促进了炎性反应的加重,可能与促进CD4^+T细胞的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鼠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的体外扩增方法及扩增后Tregs的免疫功能.方法 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小鼠Tregs;采用anti-CD3mAb+rIL-2和Allo-APC+rIL-2两种方法进行体外扩增,通过TRANSWELL培养系统、细胞因子表达及CFSE染色标记等方法检测Tregs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结果 体外分离的Tregs纯度为89.5%;活细胞率约为98%.Tregs扩增的倍数在两组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扩增后CD4+ CD25+T细胞、CD4+T细胞和CD4+ CD25-T细胞的每分钟计数(CPM)分别为1 470、12 700和14 300.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当CD4+:CD25+T细胞的比例为1∶1时,抑制率为79%,比例为8∶1时,抑制率为33%.CFSE标记后,进入分裂周期的CD4+T细胞的百分比在未加入CD4+ CD25+T细胞组为83.7%,加入CD4+ CD25+T细胞组为3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6).CD4+ CD25+T细胞对CD4+T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在Transwell和Non-Transwell的培养系统中分别为<5%和95%.Transwell培养组中IL-2含量高于Non-Transwel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培养组为(158.33±2.08)pg/mL,Non-Transwell组为(23.00±2.00) pg/mL,P <0.0001].结论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小鼠Tregs可行,Tregs可有效扩增;Tregs的作用机制为抑制CD4+T细胞的增殖及抑制CD4+T细胞分泌IL-2;其抑制作用需要细胞-细胞间接触;体外扩增后的Tregs仍具有免疫特性,其体外免疫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及调节性T细胞(Tregs)亚群的影响.方法 从8例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鉴定MSCs的纯度,分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行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DA SE)荧光染色,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培养基为自体血清,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与BMSCs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及CD4+ CD25+ CD127-Tregs频数.结果 流式细胞术显示:接触培养组及非接触培养组的细胞增殖较阳性对照组明显减低(P均<0.01),但亦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均<0.01),其CD4+ CD25+ CD127-Tregs频率显著高于阳性及阴性对照组(P均<0.01);接触培养组与非接触培养组比较,淋巴细胞增殖及CD4+ CD25+ CD127-Tregs频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BMSCs可抑制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上调CD4+ CD25+ CD127-Tregs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正常足月妊娠产妇和同期羊水过少产妇胎盘组织及外周血中人类白细胞抗原-G5(HLA-G5)的不同表达,旨在研究该免疫因子在母婴循环中的意义。方法通过流式细胞学技术,选择20例羊水过少产妇及15例同期正常产妇,检测HLA-G5因子在胎盘和外周血组织中的数值的表达,分析其在羊水过少发生中的意义。结果实验组(羊水过少产妇)与对照组(正常产妇)胎盘组织中CD4+HLA-G5+T淋巴细胞分别为0.68±0.32,1.91±1.14(P<0.05),而CD8+HLA-G5+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67.52±15.99,67.52±15.99(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分别对照分析结果均为(P>0.05)。结论 HLA-G5+在胎盘中的低表达可能与羊水过少的发生有关,对母胎液体交换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