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实验的结果显示,对同时具有手术和介入治疗指正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的相对和绝对风险较开颅手术降低了22.6%和6.9%[1].而对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微导管易到位、创伤小、恢复快等优越性.对此类动脉瘤微导管头端大多数可通过45°塑形到达动脉瘤腔内,但仍有一部分需要特殊塑形才可达到弹簧圈填塞位置.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对6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微导管头端塑形技术弹簧圈填塞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17例鼻腔大出血患者,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9岁。其中10例为颅脑创伤后6d-3个月突发鼻腔大出血;余7例均为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后鼻腔大出血,6例发生于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后1周左右,1例出现于脑脊液鼻漏修补手术后3d。17例均经股动脉穿刺置管行双侧选择性颈内和颈外动脉血管造影诊断为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其中14例经8F导引管置入Magic-BD导管,采用可脱式球囊闭塞颈内动脉破口及颈内动脉,或经5F造影导管送入金属弹簧圈闭塞同侧颈内动脉。1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应用可脱性弹簧圈直接栓塞动脉瘤。余2例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健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由患侧颈内动脉供血代偿,而椎-基底动脉系供血不能代偿。全身麻醉经翼点入路于显微镜下行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及颈内动脉破口修补手术。结果15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者,均一次性闭塞颈内动脉破口及颈内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双侧大脑半球供血代偿良好。2例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动脉瘤并修补颈内动脉者,手术后1周全脑血管造影可见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消失,患侧颈内动脉通畅良好。6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再发生鼻腔大出血,无一例出现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出血的首选方法。血管内治疗技术可直接栓塞动脉瘤或闭塞载瘤动脉,达到止血目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对于对侧颈内动脉已经完全闭塞,椎-基底动脉代偿不完全者,应选择显微外科手术修补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多发病,当其破裂时所造成的死亡率及残废率极高。开颅显微外科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1]。近10年由于导管技术及栓塞材料的飞速发展,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病人恢复快,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我们对1998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在“中等”颈宽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初步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58例颅内动脉瘤,瘤颈/瘤体为0.5 ~1.0,采用单侧股动脉穿刺入路,应用1个四相Y形阀通过指引导管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根据瘤体形态,两管头端的深浅和位置进行合适的调整,通过微导管先后、同时或交替地将弹簧圈填塞入动脉瘤,始终有一弹簧圈起稳定作用暂不解脱,待致密填塞动脉瘤后,解脱全部弹簧圈.结果 58例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的病例,即时50例致密栓塞,8例大部分(>95%)栓塞.临床随访,缺血并发症2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对于某些“中等”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作者医院40例脑动脉瘤患者在出血72 h内行栓塞治疗的效果.40例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且于出血72 h内完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状选用合适的弹簧圈将瘤腔逐步填塞充分.6例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4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成形弹簧圈栓塞术,1例应用双导管技术.结果 4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共47个动脉瘤中, 100%完全栓塞39个, 80%~90%栓塞3个, 50%~60%栓塞2个,栓塞失败2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个.结论 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可防止再出血及并发症,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方法。方法采用做导管辅助二维弹簧圈技术对1例男性55岁脯动静脉畸形(AVM)伴发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病人行双侧股动脉入路,先将1条Prowler14微导管置于右侧大脑后动脉内以挡住瘤颈,随后将另1条Pmwler10做导管置于动脉瘤内。先置入1个三维GDC,使其良好成篮,随后送入4枚GDC,完全致密填塞动脉瘤,最后用NBCA闭塞了50%的AVM。结果造影显示载瘤动脉通畅,术后病人神经功能完好无损。结论微导管辅助三维弹簧圈技术栓塞对于治疗某些宽颈动脉瘤是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着重讨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技术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8例病人(90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28例.可解脱式弹簧圈(DCS)栓塞18例,多点电解脱弹簧圈(EDC)栓塞42例。结果100%闭塞70例.95%~90%闭塞13例.80%闭塞5例。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包括微弹簧圈移位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例,严重脑血管痉挛2例;其中2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对63例脑血管疾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应用介入神经放射技术,将微导管送至病灶。分别以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IBCA)、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线段、球囊、微弹簧圈,对病灶进行栓塞治疗。结果:41例脑血管畸形完全栓塞8例,部分栓塞后手术切除4例,余均为大部分栓塞。1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全部治愈,其中11例既闭塞瘘口又保持了颈内动脉通畅。4例动脉瘤中3例以微弹簧圈及可脱性球囊闭塞,1例微弹簧圈部分闭塞了瘤腔,因颈动脉痉挛而终止继续治疗。结论:血管内治疗脑血管畸形少部分可获得治愈。大部分未完全栓塞者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并给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脱性球囊栓塞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愈率高,可作为首选治疗。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以弹簧圈栓塞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作者医院40例脑动脉瘤患者在出血72h内行栓塞治疗的效果。40例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且于出血72h内完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状选用合适的弹簧圈将瘤腔逐步填塞充分。6例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4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成形弹簧圈栓塞术,1例应用双导管技术。结果 4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共47个动脉瘤中,100%完全栓塞39个,80%~90%栓塞3个,50%~60%栓塞2个,栓塞失败2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个。结论 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可防止再出血及并发症,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euroform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价值。方法复杂动脉瘤12例,其中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瘤7例,眼动脉段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顶端、小脑后下动脉瘤各1例。采用微导管技术将支架两端跨越动脉瘤颈后释放,通过支架的网眼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致密填塞7例,大部分填塞5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Neuroform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自膨胀颅内支架(Neuroform)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宽颈脑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防治经验。方法对2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通过Renegade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并将微导管超选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或预先将另一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通过微导管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20例患者支架均准确定位释放,18例动脉瘤腔被100%致密填塞,另2例被95%填塞;术中1例发生支架移位,3例发生脑血管痉挛。临床随访2~12个月,均无再出血及脑梗死等症状发生。8例于术后3~8个月内行DSA检查:6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见显影,2例瘤颈有部分残留者,1例无变化,另1例原有瘤颈残留未再显影。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材料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1974年,Serbinenko首先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颅内动脉瘤标志着血管内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开始。以后又经历了游离微弹簧圈技术,机械可脱微弹簧圈技术(MDS)和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技术(GDC)等几个阶段,这项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特别是GDC的问世使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早期血管内技术的适应证较窄:(1)动脉瘤的形态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2)患者临床状态差;(3)动脉瘤不全夹闭者;(4)患者拒绝开颅手术者。并且,动脉瘤的形态和大小也是影响血管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在瘤颈小于4mm的动脉瘤中,完全栓塞率为57%~85%,而大于4…  相似文献   

13.
颅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2004 ̄2005年间使用颅内支架(Neuroform,Boston公司)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13例宽颈动脉瘤,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术中予全身肝素化。结果本组病例均一次成功放入颅内支架,动脉瘤完全填塞10例,3例瘤颈残余,无死亡。结论颅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对常规手术困难的宽颈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术.方法:经股动脉Seldinger's穿刺,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用DGC栓塞动脉瘤.结果:11例患者7例完全康复,2例偏瘫,1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6例随访头颅平片GDC均在瘤腔,1例患者7个月后复查DSA,无复发.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微创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弹性圈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术。方法 :经股动脉Seldinger’s穿刺 ,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用DGC栓塞动脉瘤。结果 :1 1例患者 7例完全康复 ,2例偏瘫 ,1例自动出院 ,2例死亡。 6例随访头颅平片GDC均在瘤腔 ,1例患者 7个月后复查DSA ,无复发。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微创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探讨。方法抽取86例患有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微弹簧圈栓塞疗法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方式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方式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导管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导管辅助栓塞治疗的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5例破裂动脉瘤,2例未破动脉瘤。治疗时,选择工作角度后,首先将辅助微导管成功超选至载瘤动脉远端血管;然后将弹簧圈微导管超选至动脉瘤内,在微导管的辅助下通过小心填塞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待动脉瘤栓塞满意后小心撤除微导管。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6例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例Ⅱ级栓塞。出院时,GOS评分4分1例,5分6例。术后6个月,4例复查DSA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瘤腔未见明显显影,动脉瘤未见明显复发;2例电话随访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微导管辅助栓塞作为破裂急性期或者伴有载瘤动脉明显狭窄和迂曲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经颈动脉插管行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支架置入术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股动脉插管困难改行经颈动脉插管行弹 簧圈栓塞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支架置入术的护理资料。结果 颈动脉穿刺处无渗血、渗液,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颈内动脉插管介入治疗为 不能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提供有效治疗的途径,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专用自膨式支架(LEO支架)在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10例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影像学检查或术中DSA造影证实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所致。术前采用1.5T场强磁共振行MRA或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三维重建,亦可直接行DSA全脑血管造影。首先将LEO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塞弹簧圈。结果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其中1例在第一个LEO支架释放过程中发现支架膨胀不完全,将支架回收入鞘管,撤出体外,更换支架成功释放。支架放置成功后,进行弹簧圈栓塞,填塞过程中反复行DSA动脉造影,至动脉瘤腔内无对比剂充盈,完成栓塞治疗。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支架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LEO颅内专用自膨式支架,专为适应颅内迂曲血管径路设计,具有支架到位容易、定位准确、可控制释放优点,使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脱性弹簧圈及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对34例颅内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4例35个动脉瘤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结果成功栓塞34例35个动脉瘤,33例痊愈,1例未成功,无1死亡.栓塞程度:100%栓塞34个,95%栓塞1个.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