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镁、钙的变化 ,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方法 检测 1 3 5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镁、钙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镁含量减少 ( P<0 .0 1 ) ,血清钙增加 ( P<0 .0 1 ) ,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而 Ca /Mg 增加明显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P<0 .0 1 )。结论 急性脑梗死时血清镁含量下降 ,钙含量升高 ;钙、镁比值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血清钙、镁含量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75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和 2周时血清钙、镁含量 ,并选取 6 3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研究 ,对脑梗死患者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将其划分为轻型脑梗死、中型脑梗死和重型脑梗死三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患者各组血清钙、镁含量均降低 (P<0 0 1) ,轻型脑梗死、中型脑梗死和重型脑梗死组之间血清钙、镁含量亦有明显差异 ,治疗 2周后患者组血清钙、镁含量比原先有较大回升 (P <0 0 1) ,但与对照组比较仍降低 (P <0 0 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降低 ,其降低程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关 ,随着病情好转 ,血清钙、镁含量趋于回升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镁、钙含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镁、钙含量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镁、钙含量,并观察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血清镁、钙含量低于正常者,其预后差,而急性期血清镁、钙含量无明显变化者,预后较好。结论急性脑梗死的预后与急性期患者血清镁、钙离子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刘少河  张忠献  王伟 《山东医药》2011,51(39):96-9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锌水平变化及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5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脑梗死组于入院第2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健康体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分别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钙、镁、锌水平。结果入院第2天脑梗死组血清钙、镁、锌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脑梗死组,且重型患者显著低于轻型及中型患者(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钙、镁、锌水平下降,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临床可据此进行病情监测与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5.
6.
镁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镁钙的变化,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方法检测107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镁、钙含量;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的SD大鼠在MCAO后6h、12h分别测定梗死侧、对侧脑皮质匀浆及血清镁、钙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Mg2+含量减少(P<0.05);SD大鼠MCAO后,缺血区脑皮质匀浆镁含量明显低于、钙含量明显高于健侧对应脑皮质区及对照组(P<0.01),同时12h组血清镁下降、钙升高(与对照组及MCAO6h组比较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时缺血区脑组织及血清镁含量下降、钙含量升高;镁钙参与了缺血性脑坏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离子(Ca^2+、Mg^2+)含量的变化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测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7例脑梗死患者,23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与正常体检组42例进行对照。结果病例组血清Ca^2+、Mg^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显著低于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P〈0.0l,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早期血清Ca^2+、Mg^2+含量均明显降低,与脑损害程度相关,可作为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9.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血清镁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表面α 颗粒膜蛋白 140 (GMP 140 )是判断血小板活化的直接标志。我们测定 30例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血清Mg2 +浓度和血小板表面GMP 140含量 ,并分析其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病例组ACI患者 30例 ,男性 2 0例 ,女性 10例 ,年龄 45~80 (6 3.79± 9.93)岁 ,全部为首次发病 ,病程在 1周以内。诊断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诊断标准 ,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排除心肌梗死、糖尿病、肝肾病变及近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对照组 2 5例 ,男性 17例 ,女性 8例 ,年龄 45~ 76 (6 …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患者细胞钙、镁和环核苷酸含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细胞Ca2 、Mg2 和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及相互关系变化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观察107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Ca2 -三磷酸腺苷酶(Ca2 -ATPase)活性、Ca2 、Mg2 、cAMP和cGMP含量变化。结果:临界高血压和高血压病各期细胞内Ca2 浓度升高、Mg2 浓度降低(P<0.01);高血压病各期细胞Ca2 -ATPase活性下降、cAMP和cGMP含量增高(P<0.05~P<0.01)。高血压病组平均动脉压与Ca2 -ATPase呈负相关、与Ca2 、cAMP和cGMP呈正相关(P<0.05~P<0.01);Ca2 与Ca2 -ATPase呈负相关,与cAMP和cGMP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细胞Ca2 、Mg2 转运障碍和cAMP、cGMP代谢异常可能涉及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细胞Ca2 -ATPase活性下降、cAMP和cGMP含量升高可能部分与细胞Ca2 浓度增高、Mg2 浓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血清Mg~(2+)、Ca~(2+)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钙(Ca2+)、镁(Mg2+)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患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及与病情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h、24h、72h及10d时血清Mg2+、Ca2+含量,根据病情将病例组分为稳定型脑梗死组和进展型脑梗死组,同时检测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Mg2+、Ca2+含量。结果脑梗死组发病6h、24h、72h时的血清Mg2+、Ca2+含量与对照组和脑梗死组发病10d时比较显著减少(P<0.01),Ca2+/Mg2+明显增加(P<0.01),发病后10d血清Mg2+、Ca2+含量及Ca2+/Mg2+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进展型脑梗死组与稳定型脑梗死组血清Mg2+含量在发病72h、10d比较显著减少(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g2+、Ca2+含量显著降低,Mg2+/Ca2+明显增加,提示Mg2+、Ca2+可能参与脑梗死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清Mg2+、Ca2+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其病情进展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和铁蛋白(SF)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ACI患者95例,依据梗死灶直径分为大面积组41例(梗死灶直径≥5cm)和小面积组54例(梗死灶直径5 cm);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95例ACI患者入院次日(急性期)、出院当日(恢复期)晨起,对照组受检者体检当天晨起血清FFA和SF水平。结果大面积组血清FFA和SF水平均高于小面积组、对照组,小面积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95例ACI患者急性期血清FFA和SF水平均高于恢复期(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血清FFA水平与血清SF水平呈正相关(r=0.509,P0.01)。结论 ACI患者血清FFA和SF水平升高,SF和FFA可能共同参与了ACI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规律,探讨CRP在ACI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浊度法对66例ACI病人的血清CRP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病程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并与45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 ACI病人血清CRP从病程第1天即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至第7天达高峰,以后降低;病情重型者明显高于轻、中型病人.结论血清CRP在ACI病人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并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铁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梗死灶直径将病例组患者分为大面积组41例(梗死灶直径5 cm)和小面积组54例(梗死灶直径≤5 cm)。检测病例组患者入院次日(急性期)、出院当日(恢复期),对照组受检者体检当日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铁蛋白水平。结果小面积组、大面积组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大面积组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小面积组(P0.05)。病例组患者急性期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铁蛋白水平均高于恢复期(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与血清铁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09,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铁蛋白水平升高,且两者与脑梗死灶大小、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临床上应重视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铁蛋白水平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介素23(IL-23)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急性脑梗死组,根据梗死面积分为小梗死灶亚组、中梗死灶亚组及大梗死灶亚组;另选取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5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IL-23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其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L-23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亚组分析显示,大梗死灶亚组IL-23水平高于中梗死灶亚组和小梗死灶亚组(P0.05)。IL-23与IMT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23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梗死面积和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病人平均血小板体积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梗死 (CI)病人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12 7例CI病人急性发作期以及恢复期MPV、血小板计数 (PLT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 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CI病人急性期较恢复期及对照组MPV、PDW明显升高 ,PLT显著下降 (P <0 .0 1)。CI病人不同梗死面积组之间MPV差异显著 ,梗死面积越大 ,MPV越大。结论 :MPV与CI密切相关 ,并且是CI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动态监测CI病人的MPV ,一方面有助于病人病情轻重程度的判定 ,一方面可以了解CI病人血小板的活化情况 ,及时调节抗血小板治疗 ,以便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应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30例发病12小时至3天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清氨基酸中兴奋在酸递质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水平明显升高;牛黄酸、甘氨酸递质水平下降,但差异不显著,血清中Glu和Asp水平变化与脑梗塞直径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提示Glu和Asp参与脑梗塞的病理过程,血清Glu和Asp水平可作为临床观察其病情严重程度、梗塞面积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200mg,每日3次。20d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和3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4周、3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性别、年龄结构相匹配的健康人血清中NSE水平,应用CT扫描测定脑梗死体积和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N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NS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中NSE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NSE水平增高与神经元坏死有关,NSE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脑梗死面积的大小,为脑梗死后神经元损伤程度提供定量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