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髋臼上缘骨膜下植骨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 -髋臼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1986- 0 1~ 1995- 0 9,对 6例髋臼发育不良致髋关节脱位患者 ,入院后行切开复位 ,髋臼上缘骨膜下植骨 ,术后随访 5年 5个月~ 9年 1个月 (平均 :6年 10个月 ) ,分别对髋关节功能及解剖学形态作出评价。结果 临床髋关节功能 :优 5髋 ,良 2髋 ,优良率 10 0 % ;解剖学形态 :优 6髋 ,良 1髋 ,优良率 10 0 %。结论 髋臼上缘骨膜下植骨治疗髋臼发育不良致小儿先天性髋脱位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对7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合并半脱位和脱位的患者,施行了髋臼旋转截骨术。经过1个月~1年的随访,取得了从解剖构造上矫正了髋臼发育不良,恢复了髋臼和股骨头关节面正常匹配关系的良好效果,从根本上防止了骨关节炎的发生和恶化,改善了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前,髋臼指数(AI)仍是评价髋臼发育的主要指标。了解正常髋臼发育的规律和先天性髋脱位复位前后AI变化,对提高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对本院经治的3岁以下先天性髋脱位102例作了随访,并收集100例(200髋)正常小儿的髋关节X线片,作AI对比观察。对象与方法先天性髋脱位手法复位102例148髋,其中男18例、女84例;全脱位120髋、半脱位13髋、发育不良15髋;双侧42例、单侧60例(左43例、右17例)。开始治疗年龄最小50天,最大3岁。治疗时间最短5个月,最长3年。1例…  相似文献   

4.
我院 1970~ 1990年采用闭合复位治疗 1月至 3岁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共计 46 9例 ,成功 42 1例 ,未成功的 48例则施行手术复位治疗。成功的 42 1例经过长时的定期随访复查 ,发现 17例早发髋臼发育不良和 15例后期出现髋臼发育不良 ,共计 3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2例中 ,女 2 9例 ,男 3例 ;闭合复位治疗时年龄 1月至 2岁 ;出现髋臼发育不良时间 ,闭合复位成功后 1~ 15年 ;32例中年龄最小 3岁 ,最大 17岁。其中有 3例在闭合复位成功后的 10年间 ,定期复查 X线片均未见异常 ,但分别在 11年、12年和 15年后 ,即小儿青…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解决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一次性手术复位的方法。方法 根据本组36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临床表现和病例特点,选择联合髋关节成型术,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近端发育不良矫正,髋臼周围截骨术。结果 随访1 ̄9年,36例中疗效优者13例,良者18例,差者3例,失败者2例。结论 通过临床及X线表现观察发现CDH诸多病理改变中髋臼指数增大,股骨近端发育不良是多数CDH共同特点。采用联合髋臼成形术一次性解决CDH存  相似文献   

6.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云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8):1029-1032
1概述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旧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是髋关节在发育过程中以空间和时间上不稳定为特征的一组病变的总称,包括髋关节脱位、半脱位和髋臼发育不良。其为小儿骨科三大先天性畸形疾病之一,致残率较高,一直是小儿骨科学讨论重点及热点。1992年北美小儿骨科学会(POSNA会议)率先提出将CDH改称DDH。  相似文献   

7.
髋关节畸形的原因很多,有先天性畸形,也有由于各种疾病晚期所导致的髋关节畸形。如,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脱位、髋臼陷入症、髋关节炎症后期强直畸形等。在对这些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需要考虑许多特殊的问题。本文试以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脱位为例,简单介绍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随着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严重程度的增加,髋关节组成结构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髋臼窝变浅、形成髂骨假臼或假臼增生、硬化,真性髋臼内被纤维组织充填后外形很难分辨;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病变累及髋臼、股骨头、关节囊、韧带和附近肌肉,造成关节松弛、脱位或半脱位。我院自2001~2004年2月,采用手术复位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02例。经过1~3年随访,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指生后或生后不久股骨头脱出髋臼,并有一些骨性和软组织的发育不良,是小儿骨科较为常见的疾病,诊断比较困难,且治疗方法多种,其治疗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近、中期疗效。方法48例(67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44例63髋,平均随访时间为5.3年(2~9年)。按Crowe分类,I型18例24髋,Ⅱ型15例20髋,Ⅲ型6例10髋,Ⅳ型5例9髋。手术采用后外侧切口,除I例CroweⅣ型(2髋)外,髋臼侧均在真臼水平重建髋臼并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股骨侧3例4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其余均选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结果2髋术后脱位经保守治疗而愈。2髋术中小转子上方襞裂骨折,但股骨假体稳定。4髋有异位骨化,其中BrookⅡ型3髋,Ⅲ型1髋。随访期内未发现感染、假体松动、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45分,术后平均为89分。结论后外侧入路、真臼水平重建髋臼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儿童前臂双骨折治疗中,采用更适宜的治疗方案来提高治疗效果,以减少并发症。方法:选择76例5~12岁的闭合移位前臂双骨折患儿,其中,60例不同类型的骨折行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不成功者给予手术治疗;16例早期直接行手术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或克氏针内固定,以后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结果:60例手法复位患儿中,54例手法复位成功,成功率为90%,骨折愈合时间为33~50d;6例手法复位不成功,行手术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愈合时间为80~102d。16例直接手术治疗的患儿中,14例愈合时间为80~160d,平均7~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1例伤后就诊时间长,造成前臂肌间隔综合征,行手术切开减压加克氏针内固定,二期植皮,术后半年骨折愈合;1例尺骨骨不连,需再次手术重新内固定加植骨术,术后1年愈合。结论:儿童前臂双骨折早期行手法复位非常重要,而旋转移位是前臂双骨折复位的难点,手术治疗不能作为首选,应充分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理念,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两种常用术式治疗学龄前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最佳选择。方法随访采用手术治疗62例学龄前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按照术式分为Salter手术32例41髋与Pember-ton30例40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年,从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和X线形态3方面进行评价,两种术式均获得良好的效果,但Salter手术纠正髋臼指数在15°以内并且需要手术再次取内固定,而Pemberton手术可纠正髋臼指数在15°以上。结论Pemberton手术应作为学龄前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3.
欧维琳  韦欢  李雄 《医学综述》2006,12(16):968-970
在支气管哮喘的患儿中,儿童难治性哮喘只占据5%~10%,但却占用了60%以上的哮喘防治经费。儿童难治性哮喘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按照GINA方案使用最大推荐剂量的吸入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后,症状仍然难以控制的哮喘可称为难治性哮喘。其发生往往与遗传因素、持续性接触变应原、反复病毒或支原体感染、胃食道反流、慢性鼻炎、长期和(或)大剂量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引起β2受体下调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可分为急性重症哮喘、脆性哮喘、慢性难治性哮喘(激素抵抗型、激素依赖型)、致死性哮喘等类型。提出了难治性哮喘的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预防婴幼儿急腹症手术合并急性心衰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提高对心衰合并急性肺水肿的认识,加强针对性的护理,避免延误抢救治疗时间。方法 搜集2001年1月至2003年9月在我院婴幼儿急腹症手术婴幼儿急腹症手术前后出现的急性心衰并肺水肿共33例。通过对并发急性心衰合并肺水肿的婴幼儿进行的手术护理的病例分析;对患儿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不同阶段的观察和护理。结果 经治疗后患儿急性心衰及肺水肿很快被控制。特别是早发现、早治疗的患儿。治愈29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3例。结论 对婴幼儿急腹症手术加强心率、呼吸等体征的观察,及早作出急性心衰、肺水肿的诊断及处理,分秒必争,有效地防治心衰的发生,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彩超监控引导下温盐水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20年4月期间行彩超监测引导下温盐水灌肠复位术治疗的112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在彩超监视引导下安全压力范围内向肠管内注入温盐水,高频与低频彩超交替观察肠套复位,彩超所显示的回盲瓣的开放、包块消失及小肠进水3种影像表现均是证实复位成功的指标,具备以上3个指标的一条或者多条均可证实复位成功。 结果 患儿复位成功107例,复位成功率为95.54%;复位不成功5例,复位不成功率为4.46%。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26±0.18)d,复位后患儿口服炭片,经肛排出,再次证实复位成功;复位成功后出现发热症状(>37.3℃)8例,术后出现腹泻症状23例,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复位不成功的5例患儿及时进行开腹手术治疗,也均痊愈出院。出院后2周内均进行随访,患儿无复发情况。 结论 彩超监控引导下温盐水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复位成功率高,具有安全、可靠、复位成功率高及无辐射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NA去甲基化试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对宫颈癌Hela细胞株增殖及抑癌基因CDH1和HPV18E6 mRNA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5-Aza-CdR干预Hela细胞株24h以后,四唑氮蓝法(MTT)检测其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半定量RT-PCR检测CDH1及HPV18E6 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DMSO)相比,5-Aza-CdR能显著抑制Hela细胞增值,且呈量-效性。5-Aza-CdR能显著抑制Hela细胞CDH1 mRNA的表达水平(P<0.05),而对HPV18E6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5-Aza-CdR能抑制Hela细胞增殖,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宫颈癌抑癌基因CDH1的表达实现,有望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比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2年1月-2013年4月由该院接收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60例患者,根据其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为手法复位,30例。对照组为切开复位,30例。对其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并进行追踪调查。对受伤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和是否出现畸形等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并阐述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结果利用手法复位的观察组的患儿其优良率达到了96.7%。而利用切开手术复位的对照组的患儿其优良率为96.6%。两组数据显示从伤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看,手法复位要优于手术复位。从畸形率和临床愈合时间来看,观察组出现畸形1例,占总人数的3.3%,对照组为2例,占总人数的6.6%,两组患儿经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手法复位的观察组其临床愈合时间为4—6周,采用切开手术复位的对照组其临床愈合时间为6~8周。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结论根据上述调查显示和结果分析,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最佳的方法应为手法复位。手法复位有利于患儿伤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愈合时间短。除非患儿出现了血管神经损伤或是手法复位失败,从而选择切开复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AVSD)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8年 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CAVSD患儿74例。所有患者术中行房室瓣成形,同期修补合并畸形。结果 74例CAVSD 患儿中,单片法11例,双片法28例,改良单片法35例。改良单片法与双片法的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驻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单片法短于双片法。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为2.7%。死亡原因:1例因低龄、低体重,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因瓣膜成形效果差,术后出现瓣膜反流、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其余患儿均顺利出院。随访72例,随访时间4~33个月,中期随访结果显示二尖瓣轻度反流13例,轻至中度反流4例,3例有1~2?mm的VSD残余分流。结论 CAVSD肺血管病变较早,应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以提高手术矫治效果。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妥善处理房室瓣,避免术中房室传导阻滞及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早期再套叠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20例原发性肠套叠复位成功的患儿临床资料,收集记录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季节、轮状病毒感染情况、禁食时间)、灌肠方式(空气灌肠、温盐水灌肠)及超声特征(,否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根据,否再套叠分为分为有再套组(27例)与无再套组(293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肠套叠灌肠治疗成功后再套叠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发生再套叠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再套叠组与无再套叠组在性别、禁食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发病季节、轮状病毒感染与否、灌肠方式(空气灌肠、温盐水灌肠)及,否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季节、灌肠方式、,否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轮状病毒感染均,再套叠发生的影响因素(OR=2.511、1.584、3.352、3.232、4.212).结论 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复位后早期再套叠发生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年龄、发病季节、灌肠方式、,否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轮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4月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BLR-rec组);50例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RR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d,以及1、6、12和24个月时的手术成功情况、斜视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时不同斜视度范围内手术病例成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外斜漂移发生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d,以及1、6、12和24个月时手术成功率无差异(P?>0.05),但从术后1个月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成功率呈下降趋势(P?<0.05)。在6?m眼位下,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斜视度有差异(P?<0.05),BLR-rec组与RR组斜视度无差异(P?>0.05),两组斜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有差异(P?<0.05);在33?cm眼位下,不同 时间点两组患者斜视度有差异(P?<0.05),BLR-rec组与RR组斜视度无差异(P?>0.05),两组斜视度随时间 变化的趋势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时不同斜视度范围内手术成功率无差异(P?>0.05);两组 患者最大外斜漂移发生于术后1?d至1个月,RR组术后1?d至1个月的外斜漂移量为(5.3±4.2),BLR-rec组 为(5.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d至12个月内RR组外斜漂移量为(12.4±3.7),BLR- rec组为(7.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组高于BLR-rec组。结论 采用RR或BLR-rec 2种 手术方式治疗外斜视有着一致的远期手术成功率,随着时间的延长,成功率会下降,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的外协漂移发生率更高,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的远期疗效要优于单眼一退一截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