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原则,以提高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的疗效。方法:1985年3月-2001年12月施行手术治疗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颅内动脉瘤患362例,其中69例手术前行三维CT血管造影术。手术入路分为常规入路、颅底入路和匙孔入路,共11种方法。常规入路包括翼点入路(269例)、纵裂入路(23例)、颞下入路(9例)、枕下经天幕入路(2例)和枕下正中入路(3例);颅底入路分别为眶颧入路(31例)、额眶入路(6例)、岩骨入路(2例)及远外侧枕下入路(5例);匙孔入路有额下眶下匙孔入路(5例)和翼点匙孔入路(7例)。结果:手术前行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的69例患,与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相一致。根据GOS评估标准,362例患中恢复良好278例(76.80%),轻残56例,重残13例,死亡15例,病死率为4.14%。手术后仅1例经额眶入路发生眼底出血,其余均未发生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三维CT血管造影术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大小、瘤颈以及与相邻血管及解剖结构的关系,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翼点入路迄今仍是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标准入路,适用范围广泛,颅底入路和匙孔入路虽各有所长,但仍不能取代翼点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对比。 方法选取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0例,其中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为研究组(25例),经翼点入路手术为对照组(2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前后血清脑损伤因子NSE与S100β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GOS评分。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切口长度小,手术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窗范围小且骨窗缺损度低,患者住院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的NSE与S100β水平较低,各临床指标改善显著,GOS评分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经典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5月收治74例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37例(眶上外侧组),采用经典翼点入路37例(翼点组)。结果 眶上外侧组手术时间[(138.9±15.9)min]、切口长度[(9.4±1.6)cm]、术中出血量[(52.6±5.9)ml]较翼点组均明显减少[分别为(174.8±22.6)min、(15.7±2.6)cm、(236.8±25.8)ml;P<0.05]。眶上外侧组术中动脉瘤破裂率(16.2%,6/37)和翼点组(18.9%,7/37)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比经典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4.
前循环动脉瘤是颅内常见的动脉瘤,位置较深,周围有重要的穿支血管,且载瘤动脉细小,实施介入栓塞术相对较困难,手术操作空间狭小,难度较大。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广泛开展,微侵袭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锁孔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尽管有一些争论,但随着神经外科手术照明设备和操作器械不断改进和提高,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接受并掌握了这种手术方法[2]。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3‐4]。锁孔手术主要有眶上入路和经眶上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等优点[5],其中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锁孔入路方式之一。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采取单侧眉弓为入颅点,通过颅内的自然间隙即可到达鞍前、鞍上以及鞍后的部分区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前循环动脉瘤、鞍区占位的手术治疗以及视神经管减压术、外伤性额叶血肿清除术等[6]。我院2012‐01—2014‐01收治2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均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夹闭动脉瘤,手术均在发病后1~3d内进行,本文对手术技巧、手术适应证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眶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眶锁孔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1月间采用经眶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4例的临床资料,介绍经眶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结果14例动脉瘤均成功夹闭。由于切下了眶上缘,手术径路的角度下移,可在较小牵拉脑的情况下抬起额底和分离纵裂间隙显露并处理病变。结论应用经眶锁孔入路手术能以更低的角度,从脑外间隙处理前交通动脉瘤,可作为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和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中紧急处理的手术经验。方法分析应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70例(74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可能的预见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术后以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C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14例发生术中再破裂(IOR),发生率为20.0%,经相应处理后都夹闭成功。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的位置、高改良CT Fisher分级、低年限手术者年是发生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结论根据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特点,合理预见、正确处置动脉瘤术中破裂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并探讨该手术入路在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及鞍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0例成人尸头使用手术显微镜模拟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并应用此入路对我科76例患者(其中5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24例鞍区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该手术入路可充分而清楚的显示鞍区及Willis环附近的解剖结构,52例动脉瘤全部手术夹闭成功,其中49例患者恢复良好,3例中残,无死亡。24例鞍区肿瘤,22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该手术入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采用该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及鞍区肿瘤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原则,以提高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1985年3月~2001年12月施行手术治疗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62例,其中69例手术前行三维CT血管造影术。手术入路分为常规入路、颅底入路和匙孔入路,共11种方法。常规入路包括翼点入路(269例)、纵裂入路(23例)、颞下入路(9例)、枕下经大幕入路(2例)和枕下正中入路(3例);颅底入路分别为眶颧入路(3例)、额眶入路(6例)、岩骨入路(2例)及远外侧枕下入路(5例);匙孔入路有额下眶上匙孔入路(5例)和翼点匙孔入路(7例)。结果 手术前行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的69例患者,与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相一致。根据GOS评估标准,362例患者中恢复良好者278例(76.80%),轻残56例,重残13例,死亡15例,病死率为4.14%。手术后仅1例经额眶入路者发生眼底出血,其余均未发生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三维CT血管造影术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大小、瘤颈以及与相邻血管及解剖结构的关系,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翼点入路迄今仍是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标准入路,适用范围广泛,颅底入路和匙孔入路虽各有所长,但仍不能取代翼点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夹闭的手术技术、安全性和相对适应证。方法:总结27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的ACoA动脉瘤临床资料,着重阐述手术方法、术中动脉瘤破裂处理及手术适应证。结果:27例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但其中有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合并脑积水者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1例死亡。27例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19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随访显示夹闭良好。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ACoA动脉瘤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手术眶上外侧入路的临床应用,并与常规翼点入路相比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手术74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2组: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组38例,经翼点入路手术组36例,总结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组38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平均(9.2±1.5) cm,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均成功夹闭破裂及未破裂动脉瘤,手术时间平均(142±32) min,住院时间平均(11.9±4.3)d,出院2个月GCS评分,恢复良好33例(86.8%),轻度残疾5例(13.2%),无重度残疾病例,无植物生存病例,出院2月后未发现颞肌萎缩的病例.和翼点入路病例组比较,术中动脉瘤夹闭成功率及术后恢复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治疗方法中,眶上外侧入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入路,技术难度要求相对较小,更适合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