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索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经典的全骨髓贴壁法培养MSC,通过成骨、成脂肪等多向诱导分化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标记(CD133,CD34,CD90,CD105)等鉴定MSC特征;以P3-MSC为实验材料,采用H3-TdR参入法分析SDF-1对MSC增殖的影响.以50 nmol/L渥曼青霉素,10mmol/L LY294002,50 mmol/L PD98059,0.1g/L AMD3100等分别处理P3-MSC,观察SDF-1影响MSC增殖的信号机制.结果:培养的MSC呈现出CXCR4,CD90和CDl05强阳性,具有成骨、成脂肪等多向分化能力;含有100,ng/L SDF-1的20mL/L促进了MSC增殖,而含有100 mg/L SDF-1的150 ml/LFBS抑制了MSC增殖.SDF-1抑制MSC增殖的效应与其使MSC停滞在G1/S期有关.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阻断剂SB203580和CXCR4阻断剂AMD3100取消了SDF-1抑制MSC增殖的效应,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阻断剂PD98059加强了SDF-1抑制MSC增殖的效应.结论:SDF-1/CXCR4介导的抑制MSC增殖的效应与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等信号分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Boyden chamber体外迁移体系初步探索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迁移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方法:采用经典的全骨髓贴壁法培养MSC, 通过成骨、成脂肪等多向诱导分化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标记(CD133,CD34,CD90,CD105)等鉴定MSC特征;以P3-MSC为实验材料,利用Boyden chamber体外迁移体系,观察不同浓度的hSDF-1对MSC迁移的影响,以50 nmol渥曼青霉素,10 mmol LY294002,50 mmol PD98059,10 mmol U73122,0.1 g/L AMD3100等不同处理P3-MSC,观察最适宜浓度的hSDF-1对MSC迁移影响的信号转导机制. 结果:培养的MSC呈现出CD90,CD105强阳性,具有成骨、成脂肪等多向分化能力;MSC体外迁移能力随着hSDF-1α浓度(1,10,100,500 μg/L)的递增而逐渐增强,并且hSDF-1α浓度在100 μg/L时,MSC迁移到滤膜上的细胞数接近于峰值;渥曼青霉素,LY294002,PD98059,U70312,AMD3100,维拉帕米对MSC迁移均有影响,其中U73122,AMD3100对MSC迁移阻断的效应最显著. 结论:SDF-1/CXCR4所介导的MSC迁移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和蛋白激酶C(PKC)等信号途径有关, 且PKC途径可能处于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3.
胎儿肝脏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胎儿肝脏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 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两种来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加以鉴定。方法:取胎龄4或5月水囊引产胎儿肝脏和骨髓,用1.073 g·mL-1的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低密度细胞,MSCs培养基纯化贴壁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成脂肪及成骨诱导鉴定多向分化潜能,对比两种来源的MSCs增殖及生长特征。 结果:胎儿肝脏及胎儿骨髓MSCs CD29、CD44、CD73(SH-3,4)、CD105(SH-2)、CD166、HLA-ABC阳性,CD35、CD45、HLA-DR阴性,均能成脂肪及成骨诱导分化,随MSCs 数量增加,其对外周血T 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作用增强。结论:胎儿肝脏和骨髓中可成功分离MSCs。  相似文献   

4.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利用Boyden chamber体外迁移体系初步探索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迁移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经典的全骨髓贴壁法培养MSC,通过成骨、成脂肪等多向诱导分化以及流式细胞分析其表面标记(CD133、CD34、CD90、CD105)等鉴定MSC特征;以P3-MSC为实验材料,利用Boyden chamber体外迁移体系,先观察不同浓度的hSDF-1α对MSC迁移的影响,随后以50 M wortman-nin、10 uM LY294002、50 uM PD98059、10 uM U73122、0.1 mg/ml AMD3100等不同处理P3-MSC,观察最适宜浓度的hSDF-1α对MSC迁移影响的信号转导机制。结果:培养的MSC呈现出CD90、CD105强阳性,具有成骨、成脂肪等多向分化能力;MSC体外迁移能力随着hSDF-1α浓度(1 ng/ml、10 ng/ml、100 ng/ml、500 ng/ml)的递增而逐渐增强,并且hSDF-1α浓度在100 ng/ml时,MSC迁移到滤膜上的细胞数接近于锋值;Wortmannin、LY294002、PD98059、U70312、AMD3100对MSC迁移均有影响,其中U73122、AMD3100对MSC迁移阻断的效应最显著。结论:SDF-1/CXCR4所介导的MSC迁移与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PI-PLC)和蛋白激酶C(PKC)等信号途径有关,且PKC途径可能处于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离培养颌面部放疗患者唇腺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对其增殖特征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研究。 方法 收集颌面部放疗致口干患者5例,无菌条件下切取唇腺组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唇腺干细胞;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干细胞成骨向诱导分化后,以增殖培养基组为对照组,以成骨培养基组为成骨诱导组,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向分化潜能,real time-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干细胞成脂向分化后以增殖培养基组为对照组,以成脂培养基组为成脂诱导组,用油红-O染色观察成脂向分化,real time-PCR检测成脂向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结果 分离获得了颌面部放疗致口干患者的原代唇腺干细胞,其增殖曲线符合干细胞“S型”增殖曲线的特征;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 CD44、 CD73、CD90 和CD105呈阳性表达,而CD34、CD45 和CD106均呈阴性表达,与对照组标记物表达无明显差异;成骨诱导7 d后,ALP染色法和茜素红染色法结果显示成骨诱导组唇腺干细胞中ALP和矿化结节均成强阳性表达,real time-PCR检测结果显示成骨诱导组与对照组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脂诱导21 d后,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成骨诱导组干细胞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滴,real time-PCR检测成脂向相关基因表达显示成脂诱导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颌面部放疗致口干患者唇腺中可分离获得MSCs,获得的MSCs具有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利用该唇腺干细胞作为唾液腺功能再建的种子细胞,为唾液腺组织工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方法采用经典的全骨髓贴壁法培养MSC,通过成骨、成脂肪等多向诱导分化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标记(CD45、CD34、CD90、CD29)等鉴定MSC特征;以P3MSC为实验材料,采用MTT法分析VEGF对MSC增殖的影响。随后以50 nmol/L Wortmannin、50μmol/LPD98059、30μmol/L SB203580、10μmol/L H89、20μmol/L Y27632、1μmol/L Rapamycin、10μmol/L Straurosporine、6nmol/L Gǒ6976、50μmol/L Pseudo Z等分别处理P3MSC,观察VEGF影响MSC增殖的信号机制。结果培养的P3MSC呈现出CD90、CD29强阳性,具有成骨、成脂肪等多向分化能力;VEGF促进MSC增殖,Y27632、PD98059、SB203580、Gǒ6976、Straurosporine可抑制VEGF促进MSC增殖的效应。结论 VEGF引起的MSC增殖效应与AKT-mTOR-PKC途径密切相关,且PKCα处于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扩增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描述MSCs的生物学特征,探索MSCs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4、CD29、CD34、CD45、CD105的表达率。取第4代MSCs进行成骨、成脂肪、成软骨诱导分化,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情况,在诱导第14d进行茜素红染色和油红染色以检测MSCs是否分化成骨和脂肪细胞;在诱导第21d用阿新蓝染色法检测MSCs是否分化成软骨细胞。结果:从骨髓分离获得的MSCs为体积小、核浆比大、呈旋涡状生长的梭形细胞。第3代细胞表面标记物阳性率分别为CD14:0.67%,CD29:94.5%,CD34:0.72%,CIM5:0.39%,CD105:86.36%。MSCs在相应的诱导条件下,分化成骨、脂肪、软骨细胞。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可分离出较纯的MSCs,经扩增培养后获取足够数量的MSCs,能满足组织工程的需要。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可在体外诱导分化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NIH3T3细胞酪氨酸蛋白激酶(TPK)、蛋白激酶C(PKC)及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活性的影响,探讨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分别加入bFGF及PKC抑制剂H-7、MEK1抑制剂PD98059孵育细胞,利用[γ-32P]ATP掺入外源性底物的方法测定活性.结果:bFGF可使细胞膜TPK、细胞质PKC及ERK活性明显升高.H-7 bFGF、PD98059 bFGF组与只加bFGF组比较TPK活性保持不变,而PKC及ERK活性均下降.结论:TPK、PKC、ERK介导bFGF的信号转导.ERK与PKC是TPK受体下游的两个分支,PKC与ERK可以互相激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酪氨酸蛋白激酶(TPK)抑制剂genistein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人卵巢上皮性浆液性癌细胞株CAOV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信号传导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bFGF和genistein诱导CAOV3细胞,通过MTT比色法观察genistein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γ-^32P]ATP掺入外源性底物的方法,液体闪烁测定TPK和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变化。结果 bFGF使该细胞株增殖比明显增加,细胞内TPK、PKC活性升高;genistein使细胞增殖比明显下降,抑制细胞内TPK、PKC活性,且genistein对bFGF诱导的TPK和PKC活性抑制更显著。结论 bFGF可能通过TPK途径激活PKC来调控CAOV3细胞增殖,genistein可有效阻滞此传导途径,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s)条件培养基(CM) 对同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功能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骨髓细胞经差速贴壁法结合专用培养基分别培养扩增MSCs和EPCs,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SCs和EPCs表面标记物,以成骨、成脂和成软骨诱导分化对MSCs进行功能鉴定,以成血管对EPCs进行功能鉴定。将MSCs分为0% EPCs-CM组(对照组,采用LG-DMEM培养)、50% EPCs-CM组(采用50% EPCs-CM+50% LG-DMEM培养)和100% EPCs-CM 组(采用100% EPCs-CM培养)。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MSCs的增殖活性;采用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结果:FCM法检测,第3代MSCs高表达Sca-1、CD29, 低表达CD45、CD11b;经诱导可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方向分化。第3代EPCs 高表达CD34、CD133和VEGFR2;在铺有基质胶的96孔培养板中可形成血管样结构。与对照组比较,50% EPCs-CM组和100% EPCs-CM组MSCs增殖活性明显增加,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茜草色素红染色法检测,培养21 d后50%和100% EPCs-CM组MSCs的钙结节数量和钙盐沉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差速贴壁法可同时分离MSCs和EPCs,EPCs-CM能促进MSCs 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氟化钠(NaF)和亚砷酸钠(NaAsO2)单独及联合作用对大鼠BRL-3A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设NaF(1.0×10-5~1.0×10-1)mol/L、NaAsO2(1.0×10-7~1.0×10-3)mol/L不同浓度组(组间10倍差),分别作用于大鼠肝细胞,采用MTT法测定OD值,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NaF在1.0×10-3mol/L与NaAsO2在1.0×10-6mol/L、1.0×10-5mol/L、1.0×10-4mol/L浓度下,两者联合作用于大鼠肝细胞时,采用2×2的析因试验分析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氟、砷单独作用对肝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随染毒剂量的增大而逐渐升高,而联合组在NaF为1.0×10-3mol/L与NaAsO2为1.0×10-6mol/L、1.0×10-5mol/L、1.0×10-4mol/L浓度时,其抑制率均明显低于单独组,边际轮廊均数图显示两线段交叉,两毒物的联合作用呈拮抗作用。结论氟、砷化合物对大鼠肝细胞增殖呈抑制作用,两者联合作用时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源性醛固酮对大鼠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CCK-8试剂盒和AKP试剂盒分别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情况,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骨细胞骨形成活性相关标志物和上皮钠离子通道(α-ENaC)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醛固酮浓度为1×10-2~1μmol/L范围内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浓度为1×10-3μmol/L和10μmol/L时对成骨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但醛固酮在1×10-3~10μmol/L浓度范围内对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醛固酮浓度为1×10-2~1μmol/L时均能上调成骨细胞中成骨细胞骨形成活性相关标志物I型胶原蛋白(Coll-Ia)、碱性磷酸酶(ALP)、骨桥蛋白(OPN)和α-ENaC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醛固酮(1×10-2~1μmol/L)能明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并上调成骨细胞骨形成活性相关标志物的表达,且同时上调ENaC基因的表达,提示ENaC可能是醛固酮调节成骨细胞功能的作用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陈建丽  曹婷婷 《河南医学研究》2006,15(4):320-321,324
目的:体外研究维甲类化合物的衍生物ATRA对A549肺癌细胞株作用,探讨ATRA对肿瘤防治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常规培养的肺癌A549细胞用于试验,试验分1×10-5mol/L,1×10-6mol/L,1×10-7mol/L三组药物浓度和对照及空白对照5组,加药48h进行MTT测定,第6 d对1×10-5mol/L,1×10-6mol/L及对照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检测,并对1×10-5mol/L,1×10-6mol/L浓度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不同浓度ATRA对细胞增殖有明显地抑制作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殖抑制有良好剂量效应关系,(r=0.968),细胞阻滞于G0/G1期,高浓度组电镜下见凋亡细胞。结论:ATRA可诱导A549细胞分化及凋亡,为临床应用ATRA化学预防肺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迁移体系对SDF-1/CXCR4介导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Boyden chamber体外迁移体系以及活体状态下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间充质干细胞(MSC)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Boyden chamber体外迁移体系,先观察不同浓度hSDF-1对MSC迁移的影响,随后利用活体迁移体系,观察MSC转染Ad-hSDF-1后迁移的变化。最后利用上述体系经不同的阻断剂分别处理MSC,观察其对MSC迁移的影响。结果:MSC体外迁移能力随着hSDF-1α浓度递增而逐渐增强,并且Wortmannin、LY294002、PD98059、SB203580、PKC-ζ假底物、U70312、AMD3100、Verapamil对MSC迁移均有影响,其中PKC-ζ假底物、U73122、AMD3100对MSC迁移阻断的效应最显著。结论:SDF-1/CXCR4所介导的MSC迁移与PI3K、MAPK、PI-PLC/PKC等信号途径有关,且PKC途径可能处于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香草醛缩氨基均三唑席夫碱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用不同剂量的3-吡啶-3-基-4-[(4-羟基-3-甲氧基-苯亚甲基)氨基]-5-甲硫基-1,2,4-三唑(LH-37)与SMMC-7721细胞共同培养,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和LH-37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甲胎蛋白含量,金氏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LH-37在1×10-5~1×10-3mol/L的浓度范围均能抑制细胞增殖且抑制率随浓度的的增加而增高(P<0.05或P<0.01),细胞形态和结构向正常肝细胞方向逆转,1×10-5mol/L和1×10-6mol/L的LH-37均可使细胞甲胎蛋白含量明显下降,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升高。结论:香草醛缩氨基均三唑席夫碱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具有抗增殖、促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优化选择猪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EPC)体外培养条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从猪髂骨抽取骨髓,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分化为EPC。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分别比较不同的细胞接种密度(2×103/cm2、5×103/cm2、1×104/cm2、2×104/cm2),不同基础培养液(EGM、M199、DMEM),不同FBS浓度(5%、10%、20%、30%),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不同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组合(VEGF+bFGF、VEGF+SDF、VEGF+bFGF+SDF、VEGF+bFGF+IGF+EGF、VEGF+bFGF+SDF+IGF)对EPC细胞增殖及迁徙功能的影响;采用细胞形态观察、双荧光染色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对培养的EPC进行鉴定。结果 猪骨髓EPC以1×104/cm2密度接种在盛有M199,并添加10% FBS和VEGF+bFGF+SDF+IGF细胞因子的培养液时,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徙率最高。每组细胞经结合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FITC-UEA-1)双色荧光染色鉴定双阳性率>76%,免疫细胞化学检测CD133、CD34、KDR均为阳性。结论 通过优化猪骨髓来源EPC的体外培养条件,可使细胞数量增多及功能增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 SP)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在SP促离体培养的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测定SP对原代培养的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的促增殖作用;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SP对成纤维细胞bFGF基因和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观察时间及剂量-效应关系.结果 10-9~10-5mol/L的SP在体外对原代培养的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均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P<0.01),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r=0.594,P<0.01),bFGF抗体只能部分抑制这一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 与10-7mol/L SP组比较, P<0.05).10-7mol/L SP可诱导成纤维细胞bFGF mRNA的表达,在作用后3,6 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12 h后可检测到bFGF蛋白明显表达增强(P<0.01),24 h达高峰,48 h后逐渐有所回落.SP在10-9~10-5mol/L范围内可显著促进成纤维细胞bFGF mRNA表达,在10-8~10-5mol/L范围可诱导bFGF蛋白的表达,均在10-7 mol/L剂量点达到峰值(P<0.01).结论 SP对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这种作用与其诱导内源性 bF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InvitroinhibitoryefectofCD+8celsfrompatientswithaplasticanemiaonnormalCFUGMgrowthwasblockedbycimetidineWangMingchun汪明春,Yang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针对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基因特异性的 10 - 2 3脱氧核酶 (DNAzyme)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PCNA的表达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不同寡聚核苷酸转入体外培养的人脐动脉VSMC。采用3 H -TdR掺入法观察空白对照组、脂质体组和等摩尔浓度 (1.0 μmol/L)的DNAzyme、反义寡核苷酸 (A SODN)、mDNAzyme在干预 2d后VSMC的DNA合成速率 ;免疫组化检测 1.0 μmol/L的DNAzyme和ASODN转染 2d后对PCNA表达的影响 ;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比色法分析不同剂量的DNAzyme(0 .12 5、0 .2 5、0 .5、1.0、2 .0 μmol/L)转染5d后VSMC增殖活性。结果 :1.0 μmol/LDNAzyme和ASODN转染 2d后 ,VSMC的3 H -TdR掺入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 (P <0 .0 5 ) ,DNAzyme较ASODN更显著减低 (P <0 .0 5 ) ;1.0 μmol/LDNAzyme作用 2d后细胞增殖抑制率为 6 4 .5 % ,高于ASODN组 (37.7% )、mDNAzyme组 (11.9% )和脂质体组 (3.3% )。DNAzyme和ASODN处理细胞 2d后 ,PCNA的表达水平 (平均光密度值 )分别为 0 .2 95 6± 0 .0 2 5 1和 0 .3880± 0 .0 92 5 ,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 0 .7342± 0 .2 136 (P <0 .0 1)。转染 5d后 ,DNAzyme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0 .12 5 μmol/LDNAzyme处理后VSMC的增殖较对照组低 (P <0 .0 5 )。  相似文献   

20.
H Wu  Z Zhang  X Huang  Y Wei  S Lei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96-7, 122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nifedipine on gastrin-induced proliferation of HT29 colon carcinoma cells and inquire into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METHODS: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cytoplasmic free calcium; MTT colorimetr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roliferation of HT29 cell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5 x 10(-6) mol/L pentagastrin (PG) induced a quick rise of intracellular free calcium ([Ca2+]i) (P < 0.01). 10(-5) mol/L nifedipine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rise of [Ca2+]i induced by pentagastrin (P < 0.01), in parallel, at growth assay we demonstrated that 10(-5)-10(-6) mol/L nifedipine could obviously block the increase in cell number elicited by 2.5 x 10(-6) mol/L PG. CONCLUSION: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nifedipine can stop the influx of Ca2+ and hence inhibit the pentagastrin-induced prolif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