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电针治疗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电针治疗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配合膀胱训练治疗.分别观察对比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患者尿失禁程度临床评分的变化.结果 1、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组患者尿失禁程度临床评分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组患者尿失禁程度临床评分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 电针治疗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近期临床症状改善较明显,患者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电针治疗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1例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灸组56例,采用电针肾俞、会阳穴进行治疗,对照组55例,为空白对照组,两组病人均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及改善肢体功能的针刺治疗,评测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尿失禁程度,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尿失禁程度各组组内比较(P0.01),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各组组间比较(P0.01),针刺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治疗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电针加手法针刺治疗肾虚型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肾虚型急迫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手法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急迫性尿失禁症状积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急迫性尿失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失禁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患者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电针加手法针刺可有效改善肾虚型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电针刺激八髎穴,对照组口服缩泉丸,以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临床症状评分及尿动力学检测指标,进行组间与组内疗效的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加味身痛逐瘀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钙尔奇D及皮下注射鲑降钙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结合加味身痛逐瘀汤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前及4周后观察临床症状、骨密度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骨密度值均较治疗前增加,并且治疗组提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80%)(P0.01)。结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及加味身痛逐瘀汤可显著改善患者骨密度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甘立峰  李国洪  沈永进 《新中医》2017,49(10):130-132
目的:观察壮医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温灸盒灸小腹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壮医针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尿失禁程度及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实验组的ADL评分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经秩和检验,治疗后2组尿失禁程度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实验组尿失禁程度的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夜尿间隔时间、夜尿次数等6项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实验组各项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均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采用壮医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尿失禁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治疗中风后肾气不固型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方法,对照组常规针刺取穴。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疗效评分的变化。结果: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中风后尿失禁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2.9%,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法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将60例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治疗组给予电针深刺八髎穴(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及漏尿量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组ICIQ-SF评分及漏尿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长针深刺八髎穴能改善压力性尿失禁女性临床症状,疗效优于盆底肌训练.  相似文献   

9.
楚佳梅  包烨华  邹超  赵宏利  龚燕  王翀敏 《中医杂志》2011,52(14):1210-12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针治疗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疗效及对膀胱最大容量的影响。方法将111例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及改善肢体功能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针刺四神聪及电针肾俞、会阳穴。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各进行1次日排尿频率测定、尿失禁程度评估及膀胱最大容量测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日排尿频率、尿失禁程度及膀胱最大容量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四神聪及电针肾俞、会阳穴可明显改善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症状,增加膀胱容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神经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以神经促通技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秩边透水道"针法和普通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恢复期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中风后尿失禁的患者随机分配,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两组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治疗组加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两组患者尿失禁程度,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B超测定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残余尿量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尿失禁程度、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改善程度及临床症状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秩边透水道"针法配合普通针刺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中风后尿失禁症状,其临床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电针“中膂俞”抑制膀胱活动亢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电针“中膂俞”对L 多巴诱发膀胱活动亢进的尿动力学影响。方法 :以L 多巴诱发的膀胱活动亢进为动物模型 ,在动物清醒和自由活动的状态下 ,应用连续膀胱测压技术动态观察电针“中膂俞”对排尿过程中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 :电针“中膂俞”可减少排尿频率 ,降低膀胱基础压 ,升高膀胱最大充盈压和排尿压 ,增加排尿量。结论 :电针“中膂俞”对L 多巴诱发的膀胱活动亢进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压灸足运感区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中风后尿失禁患者临床症状、膀胱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采用奇偶数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8)。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在盆底肌肉训练基础上给予压灸足运感区。比较两组排尿情况、临床症状评分、尿流动力学指标、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OL)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差异,并记录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排尿情况、尿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白天和夜间排尿次数、膀胱残余尿量治疗后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最大尿流量(MFR)、尿量(TV)、平均单次尿量、相对排尿阻力(RVR)治疗后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前I-QOL评分、临床症状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ADL评分、I-QOL总分及其3个维度评分治疗后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后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揿针、重复功能性磁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采用脑卒中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及基础尿失禁护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功能训练及间歇导尿,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揿针及重复功能性磁刺激。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疗程(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排尿日记指标(24 h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生活质量(QOL)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残余尿量减少(P<0.05),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增大(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大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24 h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24 h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卒中后尿失禁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脑卒中患者合并尿失禁多见急迫性尿失禁,通过电针次Liao、会阳、肾俞、三阴交、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治疗前后症状评分P〈0.01),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压力、膀胱最大容积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尿道闭合压力有显著意义(P〈0.05),证实该组穴位通过改善逼尿肌功能和膀胱顺应性,从而治愈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足运感区结合局部电针围刺与常规针刺、常规针刺联合足运感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针刺足运感区结合膀胱体表相应投影区域电针围刺;对照1组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中有关"尿失禁"的治疗选穴;对照2组在对照1组的基础上联合足运感区针刺,每日上午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每日下午行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治疗,每次30 min,每周连续治疗6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2个疗程。观察3组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尿失禁程度、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及ADL评分均较前改善(均P0.05),治疗组对尿失禁程度及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的改善较其他两组更明显(P0.05),且治疗组和对照2组的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1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0/28),优于对照1组76.7%(30/23)和对照2组83.3%(30/25,P0.05)。[结论]针刺足运感区结合局部电针围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郭鹏  任亚锋 《河南中医》2020,40(2):283-286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包括静脉滴注药物、口服药物等,同时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漏尿量均明显减少(P<0.05),且试验组漏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日排尿频率明显减少(P<0.05),且试验组日排尿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尿失禁程度均明显减轻(P<0.05),且试验组尿失禁减轻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4.0%,试验组有效率为91.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可以减少漏尿量,降低排尿频率,改善尿失禁程度。  相似文献   

18.
针药并用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较佳治疗方法。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弥可保250μg,隔日1次肌肉注射治疗;治疗组采用弥可保250μg,隔日1次肌肉注射加针刺关元、中极、肾俞、次、会阳穴,每日治疗1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残余尿量;同时对两组症状改善有效率进行比较,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等护理。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组尿急、尿频、小便淋沥不尽、尿失禁及排尿困难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但排尿时间延长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两组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其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弥可保加穴位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效果优于单纯弥可保治疗,在治疗的同时注意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产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合并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产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合并盆腔器官脱垂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取百会、中脘、气海、中极、水道、子宫、足三里、三阴交,子宫、水道连接电针仪;肾俞、次髎、会阳,次髎、会阳连接电针仪;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每周3次,连续治疗6周,并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盆底肌力检测、1 h尿垫试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分度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持续收缩力、快速收缩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肌力差值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小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前后漏尿量差值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POP-Q分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产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合并盆腔器官脱垂,有助于提高盆底肌收缩力,在改善漏尿量及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方面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