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方丹参制剂多组分口服吸收及其相互影响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复方丹参制剂主要活性组分群口服吸收及其相互影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复方多成分体系中主要活性成分口服吸收特征及相互影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提出开展研究中药复方制剂多成分体系口服吸收及相互影响,对阐明中药复方配伍合理性、合理设计中药复方剂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周悦  马丽霞  陈军  董洁  顾薇  潘金火  严国俊 《中成药》2021,(8):2126-2130
中药口服制剂的生物效应影响因素众多,除了具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外,体内吸收代谢等过程也是重要因素.口服制剂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中药复方的肠吸收研究方法较多,依据其特征总体可分为体内法、在体法、体外法,但中药肠吸收评价方法仍以单一或多种化学成分为指标进行评价.本文总结了目前用于中药复方制剂肠吸收评价的方法,展望了从整体观出...  相似文献   

3.
复方丹参片与注射液,是以中药丹参饮为基本处方,内含丹参、降香等中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对行气活血止痛、扩张血管与增进冠状动脉血流量具有一定的作用。我院于1985年6月在静滴复方丹参液、口服复方丹参片过程中发生一例严重头痛反应,现报告如下: 患者杨××,女,54岁,退休工人。住院号1280。于1985年6月12日因胸部憋闷如窒、时欲叹息、嗳气不寐头昏半月入院。入  相似文献   

4.
复方丹参制剂质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制剂中水溶性酚酸总量的测定方法,以其中酚酸总量做为质量控制指标全面控制药品质量。方法利用丹参中水溶性酚酸类成分与NaNO2-A l(NO3)3在碱性条件下的显色反应,比色法测定复方丹参制剂中水溶性酚酸(以原儿茶醛计)的总量。结果原儿茶醛在3.336~14.46μg/m 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027 77C 0.012 79(r=0.099 96),加样平均回收率为99.95%,RSD为0.16%。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复方丹参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复方丹参片与滴丸为代表,从有效成分及其大鼠在体肠吸收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为临床优选药物提供科学根据。方法:以HPLC法检测复方丹参片与滴丸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人参皂苷Rg1和Rb1的含量;采用大鼠肠灌流试验观察片剂与滴丸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的肠吸收情况。结果:每次服药滴丸仅原儿茶醛的服药摄入量高于片剂,其余6种有效成分均低于片剂。原儿茶醛的肠吸收较完全,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肠吸收不显著。十二指肠是这三种成分的主要吸收部位。片剂与滴丸中原儿茶醛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存在差异。结论:复方丹参片与滴丸中有效成分的每次服药摄入量差异明显,且部分成分的大鼠肠吸收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复方丹参制剂药理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复方丹参片与滴丸为代表,考察二者药理作用的异同,为临床优选药物提供科学根据。方法:采用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家兔血小板聚集试验、FeCl3致家兔颈总动脉栓塞试验,比较复方丹参片与滴丸药理作用的异同。结果:片剂与滴丸均具有减轻冠脉结扎所导致的犬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抑制胶原、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减轻FeCl3致家兔颈总动脉栓塞及血管内皮损伤等作用。按临床等效剂量的18倍和10倍剂量给药,片剂的作用在部分指标上强于滴丸。结论:复方丹参片与滴丸治疗冠心病有效,且片剂优于滴丸。  相似文献   

7.
复方丹参药典方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戈延茹  方亮  李杰 《中成药》2002,24(11):872-875
复方丹参片(Compund Salvia Tablet CST)为<中国药典>收载的中成药,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胸闷等症疗效确切,已列入国家基本药品目录.由CST剂型改革而成的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气雾剂等被列入1997年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  相似文献   

8.
赵永娇  荆鲁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7):2437-2440
复方丹参制剂是临床有效中药研制方,临床广泛用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作者对近年来复方丹参制剂的药理作用、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剂型改革等方面的优化研究进行了综述,为名优中成药组方的2次开发进行方法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10.
《中成药》2015,(10)
本文对口服中药渗透泵制剂的释药原理、中药常见的单层渗透泵、双层渗透泵、微孔型渗透泵、泡腾型渗透泵以及胃内滞留型渗透泵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推动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口服中药多组分同步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振  张晶  周欣  宋洪涛 《中草药》2011,42(10):2130-2134
同步缓释具有缓释和多组分同步释放的特征,是口服中药复方、单方或有效部位缓释制剂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由于中药自身成分复杂的特点,使多组分同步缓释成为当前口服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难点问题。对近年来口服中药多组分同步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推动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进药典中制备方法进行复方丹参颗粒的制备,为提高丹参酮ⅡA转化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药典中复方丹参颗粒制备工艺进行改进,减少水、温度等对丹参醇提取物含量的影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两种工艺制备成的原料药、中间品及成品复方丹参颗粒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改进工艺组将原料药转化为复方丹参颗粒成品,4批平均转化率高于药典组(P0.05)。结论:改进工艺后的复方丹参颗粒制备法操作简单,能提高原料药至成品药的转化率,使丹参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减少工艺制备对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提高药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丹参及复方制剂研究取得可喜成绩近日从天津召开的“全国复方丹参制剂学术研讨会”上获悉,我国对丹参及其复方制剂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这一成果为丹参及其复方制剂防治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中药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方剂数量较多,但目前绝大多数的药物剂型还停留在普通制剂,高效、长效且剂量小的制剂极少.缓释制剂在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维持血药浓度,降低毒副作用,其用药次数较少,可改善药物的依从性.然而不同于单体药物,中药及复方物质基础的本质是多组分,而不是1个或几个活性单体成分.因此,该文从中药多组分的角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来制备口服中药现代缓释制剂,最终改善中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笔者近几年来用复方丹参制剂外用治疗疮疡1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16例均为门诊病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8岁;病程最长1个月.最短1周;疮疡位于头部者3例,面部者2例.小腿3例.臀部8例。  相似文献   

16.
对中药复方丹参制剂的临床研究及不良反应进行了综述,为其进一步应用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复方丹参制剂是由丹参、三七和冰片制成,临床上有片剂、滴丸、注射液等多种制剂形式,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通脉、改善微循环的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随着该药的临床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现就复方丹参制剂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的研究状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吴博  刘志宏  林密真  杨慧丹  宋洪涛 《中草药》2015,46(12):1853-1857
中药膜控型缓释制剂具有较高的释放调节操作性,不同的包衣材料、包衣厚度及膜控型缓释技术可以控制口服中药膜控缓释制剂的释药速率、释放时间或释放部位,易于实现中药中各成分的同步释放,己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通过整理归纳近几年中药缓释制剂的相关文献,对口服中药膜控型缓释制剂进行综述,以期为口服中药膜控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邱某,男,51岁。以“左枕部疼痛麻木伴左侧面部麻木1d”为主诉就诊。门诊给复方丹参注射液2ml(生产厂家不详)肌注后次日出现皮疹,以肩臂为主,呈红色斑丘疹,成片状分布,搔痒。停药后2d皮疹逐渐消失。1周后因原发病加重收住中医病房,追问除上述皮疹情况外,否认其它药物过敏史。入院检查:T36.2℃,P82次/min,R20次/min,Bp14/11kPa。舌谈黯红、苔薄白,脉细弦。  相似文献   

20.
贺巍  姚育法  古维新  王丽坤 《中药材》2001,24(3):225-227
丹参制剂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正痛、凉血安神之功效,亦有抗菌消炎等作用,临床上多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但近年来,随着对丹参及其制剂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复方丹参制剂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综述如下。1 治疗妊高症 妊高症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球骤集,血管痉挛。刘亚滨采用小剂量茛菪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