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含量的变化,并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对照,认识其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正常对照者20人,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NPY水平。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期血浆NPY水平为202.12±35.34pg/ml,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164.45±24.27pg/ml和156.35±21.84pg/ml(均P<0.05)。且经2周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NPY含量显著下降至159.66±18.75pg/ml,治疗前后差异明显(P<0.05)。结论 血浆NPY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期显著升高,NPY参与了心绞痛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各导联ST段改变的特征。方法:选取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均于胸痛发作时记录心电图。结果:56例患者中,共52例、1127次一过性心肌缺血,56例患者中,心率变异〈50ms 41例,心率变异〉100ms18例,心电图出现T波的异常(≥2个导联)51例,其中仅有T波的异常者29例。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能够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6例,正常对照组40例,记录24h动态心电图,进行HRV分析。结果 三组资料经HRV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 HRV分析可作为反映心绞痛患者心脏自主系统功能的一种定量方法,并指导临床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差异的意义。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7例(实验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对照组)。分别取血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并进行比较。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可能有血栓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指标血小板α颗粒糖蛋白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58例住院uA患者外周血中CD62P、PAC-1在治疗前后的表达,同期以24例健康人为对照。结果 UA组的CD62P、PAC-1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UA患者体内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PAC-1、CD62P可作为冠心病发生急性事件监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病变形态学特性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根据Braunwald分极积分标准确定UA患者的临床分级及积分,并将96例UA患者分为A(积分〉3,n=18)、B(积分≤3,n=15)两组,对照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住院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显示:冠状动脉复杂性病变(偏心性狭窄或伴有溃疡、弥温性不规则血栓形成及完  相似文献   

8.
杨旭 《吉林医学》2013,(27):5588-5588
目的:给予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血浆NT-proBNP浓度水平检测,探讨该种检测结果对患者病症治疗的指导作用及预后评估。方法:将165例心绞痛患者依据其病症是否稳定予以分组,将两组患者的血浆浓度与超声心电图LVEF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LVEF处于正常状态时,两组患者血浆浓度对比结果为:观察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LVEF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NT-proBNP与缺血性心肌损伤存在着密切联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浆BNP与NTproBNP浓度均会出现明显提升,且缺血负荷愈重NT-proBNP浓度愈高,治疗结果愈不理想,临床可依据此特性选择干预治疗手段和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症侯群,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目前认为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改变致高凝及诱发不全性血栓形成是主要发病机制。本研究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凝血系统指标: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及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纤溶系统指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D-D)含量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并与稳定型心绞痛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钙蛋白I(cTnI)及差异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UAP患者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各90例,分为UAP组与SAP组,并取同期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与相关危险因素、血浆H-FABP、cTnI及差异蛋白-免疫球蛋白κ链C结构域(IGKC)水平,并比较UAP患者不同冠脉狭窄程度亚组、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血浆H-FABP、cTnI、IGKC水平。结果血浆H-FABP、cTnI水平:UAP组>SAP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GKC蛋白水平:UAP组>对照组>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与中度组血浆H-FABP、cTnI、IGKC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重度组与完全闭塞组(P<0.05);预后良好组血浆H-FABP、cTnI、IGKC水平低于不良组(P<0.05)。结论UAP患者存在血浆H-FABP、cTnI、IGKC表达异常升高现象,其水平检测对UAP患者病情判定、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肌缺血症状复发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探讨心肌缺血与自体血管和移植血管的关系及治疗策略.方法对我院抢救中心2003年9月至2005年8月入院的CABG后不稳定心绞痛39例患者行冠脉及桥血管造影,结合心电图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者CABG后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到复查造影的时间:1个月~1年为25.6%;1~3年为43.6%;3~10年为28.2%;10年以上为2.56%.39例患者共移植血管101支,其中左乳内动脉桥(LIMA)36支,大隐静脉桥54支,桡动脉桥11支.101支移植血管中,完全闭塞病变占25.7%,狭窄占17.8%.CABG后1个月~1年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移植桥血管病变,其中移植桥血管吻合口狭窄占70%,桥血管闭塞占20%;1~3年心肌缺血主要原因是移植桥血管的闭塞和自身血管病变加重,分别为38.8%、44.4%;而3年以后则绝大多数缘于静脉桥的闭塞,占45.5%.药物治疗11例,自身血管介入治疗19例,桥血管介入治疗7例,自身血管和桥血管同时介入治疗2例.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CABG后早期出现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移植桥血管吻合口狭窄,术后1年以后出现的心肌缺血多是移植桥血管的闭塞和自身血管病变加重.自身和移植血管介入治疗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38例,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根据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评价临床疗效.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即刻,血管残余狭窄均<10%,相关血流恢复TIMI 2~3级,手术成功率为94.7%.36例未再发作心绞痛,2例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电图29例恢复正常,5例ST-T改变大于50%,4例ST-T无明显变化.随访期间,4例心绞痛复发,其中3例再次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无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发生.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一种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缓解期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hs- CRP)水平的动态变化。 方法 对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前后连续监测hs- CRP动态变化,hs- CRP测定方法为增效胶乳散射速率免疫比浊法,同时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cTnI)含量,并与30 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缓解期血清hs- CRP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并于发作前2日内出现血清hs- CRP含量升高,发作当日hs- CRP水平达到高峰,与缓解期相比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别(P<0 .01),hs -CRP与cTnI变化成正相关。 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 CRP的连续监测对预测心绞痛发作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冠状动脉狭窄(CA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106例UA患者血清GDF-15的表达.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通过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GDF-15表达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与延迟支架植入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入院后7~10 d行支架术,观察组入院后48 h内行支架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再狭窄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冠状静脉窦NO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随访再狭窄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20.0%),观察组术后即刻及术后6 h的NO水平分别为(54.2±12.3)μmol/L和(70.5±13.5)μ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4.6±13.1)μmol/L和(93.6±12.8)μmol/L,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早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成功率高,再狭窄发生率低,治疗后冠状静脉窦NO水平下降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即给予硝酸酯类药、阿司匹林、美托洛尔、他汀类调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即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丹红注射液20 ml,1次/d。两组均观察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24 h心肌缺血时间、心绞痛单次持续时间均有所降低(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无变态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杨琴  马欣 《中原医刊》2009,(15):11-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调脂及抗炎作用。方法对我院心内科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的320例UAP患者24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超过正常值高限3倍以上患者服用剂量减半,即阿托伐他汀20mg/d,比较用药前、服药1个月、3个月血脂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总胆固醇TC、LDL—C比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DL—C由(3.2±1.0)mmol/L下降至3个月时的(1.5±0.8)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由(1.5±0.4)mmol/L升至3个月时的(1.6±1.8)mmol/L;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s—CRP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及随诊1个月时分别为(27±25)mg/L,(2.6±2.5)mg/L,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1个月时ALT〉120U/L为14例.随访3个月时无ALT〉120U/L的患者。结论UAP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沈彬  吴宗贵 《上海医学》2004,27(4):234-236
目的 评估超敏C反应蛋白 (hs CR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 112例UA患者 (UA组 )入院时及出院时、80例正常对照者 (C组 )入院时血清hs CRP水平 ,并按危险度高低将UA患者分为BraunwaldⅠ、Ⅱ、Ⅲ级 ,观察相应hs CRP水平及治疗后各级患者hs CRP变化情况 ,随访 6个月 ,观察治疗后有不同hs CRP变化趋势的患者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UA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的hs CRP水平分别为 (7.96± 2 .31)及 (7.0 6± 2 .0 5 )mg/L ,均显著高于C组的(1.14± 1.0 2 )mg/L(P <0 .0 1) ;随危险度增加 ,BraunwaldⅠ、Ⅱ、Ⅲ级患者的hs CRP相应增高 ,分别为 (3.84± 2 .15 )、(8.2 3± 2 .4 6 )和 (11.18± 4 .39)mg/L ,出院时分别降至 (3.6 6± 2 .6 1)、(7.33± 3.16 )和 (9.2 4±4 .14 )mg/L ;出院时hs CRP下降明显 (≥ 0 .5mg/L) 76例 ,下降不明显 36例 ,6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7.1%、38.9% ,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UA患者hs CRP水平明显增高 ,并随危险度分级增加而增加。抗炎治疗效果不佳、hs CRP水平无明显下降的患者 6个月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HCY水平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UAP患者44例、急性心梗(AMI)患者53例及同期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抽取静脉血2 mL,检测血清HCY水平,应用ROC曲线探讨血清HCY水平在UAP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UAP组HCY[(16.33±2.06)μmol/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HCY[(10.43±2.32)μmol/L]水平,低于AMI组(18.52±3.29)μmol/L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的诊断价值为12.26μmol/L时,对UAP诊断的敏感度为72.1%,特异性为76.0%。结论血清HCY的检测对UAP早期诊断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能为UAP患者提供早期风险预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C、TG、LDL、HDL、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TC、TG、LDL、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HD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降低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