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中fhit、surviv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蛋白fhit和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2例正常子宫内膜 ,15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 ,4 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hit蛋白、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 :fhit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或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survivin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6 .7%、6 6 .7%、90 .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 ,随组织学病理分级的增加、手术临床分期的进展、肌层浸润程度的加深和淋巴结的转移 ,fhit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 ,survivin表达强阳性率则逐渐上升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fhit蛋白、surviv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 (r=- 0 .76 9,P =0 .0 0 0 )。结论 :fhit、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联合检测可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yclinD1、p16与子宫内膜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 50例子宫内膜癌、2 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yclinD1、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yclinD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0 ( 0 /10 )、2 2 .73% ( 5/2 2 )、4 0 .0 0 % ( 2 0 /50 ) ,其中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内膜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p16蛋白在内膜癌的表达率为 4 6.0 0 % ,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织的 90 .0 0 % (P <0 .0 5)。 50例内膜癌中 ,cyclinD1蛋白在G2 、G3级及临床Ⅱ~Ⅲ期中的表达率分别高于G1级及临床Ⅰ期 (P <0 .0 5) ,复发组表达率高于未复发组 (P <0 .0 5)。p16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有关 (P <0 .0 5) ,p16蛋白表达阴性者分化差 ,分期晚 ,复发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 ,cyclinD1与p16表达呈负相关 ,二者协同异常表达者生物学行为较差。结论 :cyclinD1、p16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二者异常表达提示子宫内膜癌复发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p16、Cyclin D1在增生性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p16和 Cyclin D1在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对 12例正常子宫内膜、2 2例增生性子宫内膜及 4 1例子宫内膜癌中 p16和 Cyclin D1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 :在单纯加复合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 ,p16表达呈下降趋势 ,内膜癌与正常内膜及增生性内膜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P <0 .0 5 ) ;而Cyclin D1表达呈上升趋势 ,增生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内膜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P<0 .0 1)。不典型增生与单纯加复合增生 Cyclin D1过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子宫内膜癌中 ,p16表达随细胞分化程度下降而降低 ,而Cyclin D1则随分化程度下降而上升 ,二者呈负相关。结论 :p16、Cyclin D1异常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p16低表达、Cyclin D1过表达与内膜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Cyclin D1核过表达可能是一个早期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TGFβR Ⅰ、TGFβR Ⅱ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多克隆抗体技术检测 30份正常子宫内膜癌组织、15份子宫内膜复合增生组织 (其中 9份有不典型增生 )、12份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GFβ1及其受体TGFβR Ⅰ、TGFβR Ⅱ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癌及复合增生组织中TGFβ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者 (P<0 .0 1,P <0 .0 5) ,而前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且TGFβ1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 (P <0 .0 5)。从正常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GFβR Ⅰ、TGFβR Ⅱ表达逐渐下降甚至缺如 ,且两两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TGFβR Ⅰ、TGFβR Ⅱ均与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TGFβ1过度表达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癌的进展 ,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现象 ,其负性调控的丧失与TGFβR Ⅰ、TGFβR Ⅱ表达下降或缺如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命运决定因子DACH1蛋白、ER、PR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0例子宫内膜癌、20例正常子宫内膜、10例复杂增生子宫内膜和1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中DACH1蛋白、ER、PR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复杂增生子宫内膜中DACH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6.3%(29/80)、95.0%(19/20)、8/10、10/10,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非癌组(P=0.000)。DACH1表达阳性率内膜癌Ⅰ期为47.7%,Ⅱ~Ⅳ期为2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CH1表达阳性率与内膜癌的病理分级有关,G1~G2级显著高于G3级(43.6%vs 20.0%,P0.05)。内膜样癌中DACH1表达阳性率为42.2%,特殊类型癌中DACH1表达的阳性率为2/1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DACH1阳性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DACH1阴性组(P0.05)。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34例呈ER阳性表达,42例呈PR阳性表达,DACH1蛋白表达与E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ρ=0.245906,P0.05),与P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ρ=0.3527758,P0.01)。结论: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表达缺失,且和ER、PR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它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_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艳宾  薛凤霞  刘增佑  焦书竹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6):454-456,460,i0002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选取1981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手术子宫内膜癌104例和正常子宫内膜35例(其中增生期17例,分泌期18例)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8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组织中hMLH1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并对hMLH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hMLH1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4.4%、37.5%、11.8%和5.6%。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MLH1的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01);子宫内膜样腺癌、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透明细胞癌和浆液性癌hMLH1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8.9%、50%、25%和0,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hMLH1基因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学类型(P=0.02,P=0.003)。hMLH1基因表达缺失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P=0.012),遗传性子宫内膜癌、非特异肿瘤聚集性子宫内膜癌及散发性子宫内膜癌h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00%、94.1%及55%,遗传性及非特异肿瘤聚集性子宫内膜癌hMLH1基因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P=0.02,P=0.003)。结论:hMLH1基因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发生有关。hMLH1基因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中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有关,hMLH1基因表达缺失者预后较好,且在遗传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53、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p16、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病理科2009月1年至2015年12月确诊的5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75例子宫内膜癌中p53、PTEN、p16、HER-2及Ki67的表达,并对不同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p53、PTEN、p16、HER-2和Ki67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HER-2和Ki67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子宫内膜癌与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PTEN、Ki67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之间p53、PTEN、p16、HER-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间表达相近(P0.05)。p53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情况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PTEN、p16、HER-2和Ki67的表达与这些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结论 p53、PTEN、p16、HER-2和Ki67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可用于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PTEN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第 10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 -张力蛋白基因 (PTEN)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PTEN蛋白在 5 0例子宫内膜癌、12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 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结果 :5 0例子宫内膜癌中PTEN蛋白表达率为 5 6 0 0 % ,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以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 (10 0 0 0 %、91 0 0 % ) (P <0 0 5 )。PTEN蛋白在无肌层浸润或肌层浸润≤ 1/ 2的子宫内膜癌中阳性表达率为 76 0 0 % ,肌层浸润 >1/ 2或有淋巴结转移者为 36 0 0 % ,与肌层浸润程度显著相关 (P <0 0 5 ) ,且Ia Ib期与Ic期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 ;但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有无复发无关 (P >0 0 5 )。结论 :抑癌基因PTEN蛋白表达缺失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复发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p27、cdk4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中p2 7、cdk4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42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中p2 7及cdk4蛋白的表达。结果 :(1 )子宫内膜癌p2 7蛋白核表达率为 1 6 .7% ,明显低于对照组 (正常子宫内膜及增生子宫内膜为51 .4% ) ,cdk4的核表达率为 76.2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2 9.7% ;(2 )p2 7或cdk4蛋白核表达均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 ,分化差的细胞p2 7核表达率低 ,cdk4核表达率则高 ;(3)p2 7核阴性表达合并cdk4核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及手术病理分期相关 ,分化差及手术病理分期晚的病例p2 7核阴性表达合并cdk4核阳性表达的出现率明显增高 ;(4)p2 7与cdk4蛋白表达之间无相关性 ;(5)内膜癌中p2 7蛋白胞浆表达率明显增高 ,cdk4蛋白胞浆表达则有降低趋势。结论 :p2 7蛋白核表达缺失及cdk4蛋白核表达增高与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联合检测p2 7、cdk4蛋白有助于估计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Maspin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关系,探讨Maspin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腺癌、18例不典型增生及10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中Masp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ER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Maspin阳性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组最高(9/10,90%),高于内膜不典型增生组(10/18,55.6%)和内膜癌组(17/40,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膜癌中FIGOⅠ期的表达(13/20,65.0%)明显高于Ⅱ~Ⅲ期(4/20,20.0%;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17/34,50.0%)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0/6;P=0.030),但与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程度无关(P>0.05)。ER在正常子宫内膜、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内膜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0,100.0%)、(13/18,72.2%)和(20/40,50.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癌组织中FIGOⅠ期的表达(14/20,70.0%)明显高于Ⅱ~Ⅲ期(6/20,30.0%;P<0.05);内膜癌高、中、低分化组中ER表达率分别为(11/15,73.3%)、(8/18,44.4%)、(1/7,1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20/34,58.8%)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0/6;P=0.020),肌层浸润≤1/2者(16/24,66.7%)明显高于肌层浸润>1/2者(4/16,25.0%;P<0.05)。子宫内膜癌中,Maspin的表达与ER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r=0.394,P<0.05)。结论:从正常子宫内膜、内膜不典型增生到内膜癌,Maspin蛋白表达逐渐降低,且其低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晚、淋巴结转移有关,并与ER蛋白表达呈一致性,提示Maspin蛋白的表达可能受雌激素调控,参与了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乳腺癌基因1(γ-synuclein)表达和血清癌抗原125(CA125)水平及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癌组)、14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12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组织中γ-synuclein的表达,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CA125的水平。结果:γ-synuclein阳性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0.379,P<0.01),其中,γ-synuclein在子宫内膜癌组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在子宫内膜癌组γ-synuclein表达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0.05,P<0.01)。子宫内膜癌组血清CA125水平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χ2=7.040,P<0.01)。γ-sy-nuclein、血清CA125之间无相关性(r=0.201,P>0.05)。结论:γ-synuclein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侵袭有关,可能作为预后指标;血清CA125水平可能预示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TRPV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58例子宫内膜癌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TRPV6的分布及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另取31例正常子宫内膜及13例不典型增生内膜石蜡切片为对照。选取15例子宫内膜腺癌及11例正常子宫内膜新鲜组织标本,以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TRPV6的表达。结果:(1)TRPV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主要位于胞膜及胞浆内,阳性表达率77.6%,显著低于非绝经期子宫内膜组织(100%)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100%)(P0.05),且前者表达强度显著低于后二者(P0.01)。mRNA水平研究表明TRPV6在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也显著低于正常内膜组织(P0.05);(2)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TRPV6阳性表达率为71.8%,显著低于未绝经患者(89.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宫颈受累者TRPV6阳性率显著高于宫颈未受累者(89.3%vs 67.7%,P=0.039)。结论:TRPV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TRPV6阳性表达者较多发生子宫内膜癌宫颈受侵,表明钙通道蛋白TRPV6与子宫内膜癌有一定的关系,为探讨子宫内膜癌发病分子机制提供了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和Ki-67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04年1月至2013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30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不典型增生、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C-erbB-2、Ki-67的表达。结果 ER、PR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逐渐降低(P<0.05),在不同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类型中表达有差异(P<0.05);C-erbB-2在正常子宫内膜中不表达,在不典型增生中表达为53.33%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为80.0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正常子宫内膜仅有少量表达,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表达为33.33%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为6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及Ki-67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4种病理特征均有关(P<0.05)。结论 ER、PR、C-erbB-2和Ki-67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相关,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去整合素基质金属蛋白酶19(ADAM19)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年2月至2010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8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方法测定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6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以及15例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织中ADAM1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各种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 ADAM19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26.7%、75.0%和64.0%。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ADAM19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AM19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患者是否绝经有关(P<0.05),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ADAM19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TEN及P27基因甲基化状态及其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36例子宫内膜癌、17例子宫内膜增生症及27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TEN及P27基因甲基化情况;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测PTEN、P27基因在以上3种组织中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症中PTEN及P27基因甲基化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PTEN及P27蛋白表达率明显低于子宫内膜增生症及正常子宫内膜(P<0.05)。同时,PTEN蛋白表达与P2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91,P=0.005)。结论:PTEN及P27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P27基因甲基化可能是子宫内膜癌早期分子事件,可作为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预测及预防的靶点;在子宫内膜癌中,PTEN蛋白与P27蛋白表达间存在正向调控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钙黏素和β-连环素的表达状况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8例正常子宫内膜、36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和65例子宫内膜癌中E-钙黏素和β-连环素的表达。结果:E-钙黏素和β-连环素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的异常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E-钙黏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手术-病理分期有关。β-连环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E-钙黏素和β-连环素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分析E-钙黏素、β-连环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有助于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转移能力,判断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