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凯丽 《药物与人》2014,(10):329-329
目的: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营养状况夏影响因素。采用主观综合营养评估(SGA),血清白蛋白值,AMC进行分析。结果:①依据SGA评分,CAPD患者营养不良总发生率47.1%;与营养良好组相比,营养不良组患者的ALb、Scr、Ch、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低于营养良好组,CRP明显升高;②按腹膜溶质转运特性划分高转运组和低转运组,高转运组的血清Alb显著低于转运组;结论:CA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腹膜转运类型多为高转运度高平均转运类型,Ser、ALb、Ch、CRP是影响其营养状况的重要因素,纠正有关影响因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老年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为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价(MPSGA),结合有关生化、人体测量指标,依总评分,86例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分为4组,对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86例老年腹膜透析患者中总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1.16%。随着MQSGA分值增高,各项指标均下降。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标准化蛋白分解、超敏C-反应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尿素、血肌酐、胆固醇、上臂中点肌围、尿素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与蛋白质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微炎性状态、代谢性酸中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膜转运特性对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评价二者在腹膜透析充分性评价中的地位。方法采用快速腹膜平衡试验判断腹膜转运功能[腹膜透析液肌酐与血肌酐的比值(D/Per)],将53例腹膜透析患者分为高转运(D/Per≥0.65)和低转运(D/Per〈0.65)两组。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和总肌酐清除率(TCer)。采用实验室检查(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血红蛋白,瘦体重和瘦体重百分比)以及主观综合性评定法(SGA)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低转运组包括患者30例,高转运组包括23例。高转运组患者的年龄、D/Per(0.82±0.15vs.0.55±0.08,P〈0.01)和TCer(62.93%±25.98%佛.49.69%±16.92%,P〈0.05)均显著高于低转运组,血清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瘦体重百分比和SGA评分均显著低于低转运组(P〈0.05),血清白蛋白与Kt/v呈显著负相关(r=-0.2708,P〈0.05)。结论腹膜高转运者溶质清除率高但营养状态较低转运者差。营养状况是判定透析是否充分的条件之一。应加强高转运及高龄患者的饮食管理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腹膜透析患者充分透析的透析剂量[ K T/ V( Urea)] 。方法:以主观全面营养评价( S G A) 评分和血清白蛋白浓度为标准,对58 例腹膜透析患者作营养评价,并分析 S G A 评分、血清白蛋白浓度与患者的透析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白蛋白浓度与 K T/ V 呈正相关(γ= 0 .40 , P< 0 .05) ,营养良好者周 K T/ V 平均2 .16 ±0 .42 ,明显大于轻中度营养不良及重度营养不良者( K T/ V 分别是1 .70 ±0 .46 和1 .36 ±0 .16) 。结论:我们过去认为透析充分的 K T/ V 标准( ≥1 .7 ~1 .8) 可能偏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分析不同HCO3^-浓度透析液对机体酸碱平衡以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24例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参与试验,使用单盲、交叉对照分析,共3个月试验周期,参试患者分别接受低HCO3^-浓度透析液(30.0mmol/L)(甲组)和高HCO3^-浓度透析液(40.0mmol/L)(乙组)透析,记录并分析人体生物学指标、生化指标和透析剂量以及透析充分性指标。结果试验开始时甲、乙组血清总CO2结合力分别为(22.0±2.6)mmol/L、(22.54±-3.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乙组3个月后血清总CO2结合力增高到(25.5±1.8)mmol/L,与试验开始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组无显著性变化。Kt/V(乙组1.29±0.21、甲组1.28±0.15),标准化蛋白代谢率(nPCR)[乙组(1.15±0.16)g/(kg·d)、甲组(1.25±0.18)g/(kg·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角肌皮褶厚度(TSF)有显著性变化[甲组由试验开始时(14.8±1.6)mm,至3个月后(12.6±1.1)mm,乙组为(14.5±2.3)至(16.5±1.5)mm,P〈0.0530结论高HCO3^-浓度透析液对透析患者是相对安全的,患者均能较好耐受,且能较好地纠正机体酸中毒状态,与低HCO3^-浓度透析液相比,能提高患者TSF,提示患者营养状态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残余肾功能(RRF)对腹膜透析患者透析效能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腹膜透析患者97例,按残余肾小球滤过率(rGFR)水平将其分为两组:rGFR≥2ml/(min· 1.73 m2)为有RRF组;rGFR<2 ml/(min· 1.73 m2)为无RRF组.每3个月进行一次全面临床随访,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身高、体质量、尿量、血压、血红蛋白(Hb)、尿素氮、肌酐、血浆白蛋白、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IPTH)等,同时记录透析模式、透析液量和透析出液量,计算每周腹膜和残肾的尿素清除分数(Kt/V)、肌酐清除率(Ccr),以总Kt/V和每周总Ccr作为透析充分性指标,对比观察不同RRF状态透析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变化,观察1年后的病死率.结果 有RRF组患者透析初始及1年后24 h尿量均高于无RRF组,有RRF组患者透析初始尿量(1 470±570)ml,1年后减至(1 010±47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初始及1年后总Kt/V、每周总C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Kt/V:2.07±0.49比1.73±0.36,1.98±0.41比1.69±0.31;每周总Ccr:(65.6±11.2)L/周比(54.1±10.2)L/周,(62.3±10.8)L/周比(51.3±9.7)L/周](P<0.05);有RRF组透析初始及1年后平均动脉压低于无RRF组,血浆白蛋白有RRF组较无RRF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RRF组患者透析初始血钙水平明显高于无RRF组,血磷和IPTH水平明显低于无RR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血钙和血磷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TH水平有RRF组明显低于无R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1年后有RRF组病死率为5.7%(3/53),显著低于无RRF组的27.3%(1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RRF、年龄、心血管疾病是腹膜透析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而透析病程、糖尿病、血浆白蛋白、Kt/V与腹膜透析死亡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RRF可以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的透析效能,保护RRF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血磷水平并未因RRF及透析充分性好而得到较好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延伸护理服务对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20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伴营养不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同时开展延伸护理服务。离院后6个月,以相关营养指标、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SGA)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作为指标,比较组间护理效果。结果 离院时,两组间相关营养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以及血红蛋白(HG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院后6个月,两组上述指标均有一定提升,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院时,两组间SGA、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院后6个月,两组上述评分均有一定升高,但观察组两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伸护理服务更有利于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改善,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营养干预和个体化护理对终末期肾病(ESRD)腹膜透析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表将符合研究方案要求的104例ESRD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完成本研究并进入最后统计分析的共102例(对照组50例、研究组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自行进食,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6个月的营养干预和个体化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杳、人体测量和生存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干预后,研究组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营养不足)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营养风险:32.6%比56.0%,P=0.028;营养不足:15.4%比34.0%,P=0.038)。干预后两组人体测量学指标均较干预前下降,研究组握力降低的差值显著小于对照组[(-1.6±0.9)kg比(-9.9±1.4)kg,P=0.001],而两组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和上臂肌围降低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研究组生存质量评分较干预前增高,对照组的生存质量评分下降,两组干预前后肾脏疾病及透析相关生存质量项目评分的差值[(2.5±4.4)分比(-7.9±7.4)分,P=0.001]和一般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评分的差值[(3.4±4.1)分比(-6.8±6.3)分,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营养干预和个体化护理可能有助于改善ESRD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的“互联网+”远程管理在居家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首次置管行腹膜透析患者分为两组,2021年1-12月收治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按照腹膜透析管理流程实施常规护理;2022年1-12月收治的43例患者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多学科协作(MDT)“互联网+”远程干预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腹膜炎及营养不良并发症发生率、换液操作规范率、生活质量、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度、用药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换液操作规范率、生活质量、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度、用药依从性和满意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组建多学科协作管理团队,利用微信、“互联网+”信息管理平台,对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实施远程管理,将延续护理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持续干预,及时有效地多方位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指导,可规范病人操作行为,提高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有效减少腹膜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医患护患有效沟通,提高患者及家属的...  相似文献   

10.
透析患者血浆游离IGF-I浓度与患者营养状态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透析患血浆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浓度与患营养状态的关系。并探讨秀析患在透析过程中是否有游离IGF-I的丢失。方法 对14例进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和17例进行维持性血透(HD)患以及15例对照进行有关主观综合营养评估(SGA)及生化检查营养评估。同时检测患血浆中和部分患腹膜透出液的游离IGF-I浓度,并分析它们是否相关。结果 用SGA方法,腹透患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4.1%。血透患的发生率为58.9%。若采用生化检查评估,前为28.5%。后为29.4%。无论前或后,血浆中游离IGF-I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还发现腹膜透析液中的游离IGF-I含量几乎与患血浆含量相同。结论 若采用主观综合评估透析,患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是相当高的,透析患血浆中游离IGF-I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血浆浓度的高低可作为患营养不良的敏感指标。腹秀患在透析中丢失游离IGF-I亦可能是造成此类患血中游离IGF-I低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维持性腹膜透析(MPD)患者的腹膜转运类型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 将行MPD且规律(每3个月)随访的56例患者(MPD组)行标准腹膜平衡试验(PET),根据其D/P值分为高通透性组(D/P> 0.65,18例)和低通透性组(D/P≤0.65,38例).于PET当天行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CRP等及透析液肌酐、尿素氮、尿酸等的检测,计算患者尿素清除指数和内生肌酐清除率.根据PET结果制定透析处方,使尿素清除指数≥1.7,内生肌酐清除率≥50 L/(周·1.73 m2).MPD 6个月后再次检测上述指标.并与尿毒症非透析患者30例(尿毒症非透析组)和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高通透性组、低通透性组、尿毒症非透析组血清CRP均高于对照组[(54.41±17.77)、(43.34±18.07)、(39.10±17.86) mg/L比(2.00±0.36) mg/L,P<0.05],高通透性组血清CRP高于低通透性组(P<0.05).MPD组与尿毒症非透析组血清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透性组和低通透性组MPD6个月后血清CRP与PET当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MPD 6个月后,有6例低通透性患者转为高通透性,该6例患者置管1个月后的血清CRP明显高于其他32例腹膜转运类型仍为低通透性患者[(64.45±13.05) mg/L比(39.38±16.12) mg/L,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体内存在微炎性反应状态.MPD患者腹膜转运特性以低通透性为主.腹膜转运特性为高通透性患者体内存在的微炎性反应状态严重于低通透性患者.MPD不能改变尿毒症患者的CRP水平.尿毒症患者的原始微炎性反应状态或许影响了其腹膜转运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腹膜转运特性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73例CAPD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根据腹膜平衡试验(PET)结果分为高转运组43例与低转运组30例,根据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SGA)评分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同时对两组白蛋白(ALB)、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原发病、年龄、体重、透析时间、超滤量、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超滤量、收缩压、舒张压、Hb、SGA评分、BUN、SC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转运组透析时间(14.35±13.88)个月,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DN) 16例、非DN 27例,TP(64.98±7.59)g/L,ALB(34.61±5.43) g/L,与低转运组的(24.20±19.62)个月、12例和18例、(68.73±6.96) g/L、(38.71±3.82) 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腹膜转运特性CAPD患者营养状况存在明显差异,CAPD高转运患者营养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旨在分析不同HCO3-浓度透析液对机体酸碱平衡以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24例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参与试验,使用单盲、交叉对照分析,共3个月试验周期,参试患者分别接受低HCO3-浓度透析液(30.0 mmol/L)(甲组)和高HCO3-浓度透析液(40.0 mmol/L)(乙组)透析,记录并分析人体生物学指标、生化指标和透析剂量以及透析充分性指标.结果 试验开始时甲、乙组血清总CO2结合力分别为(22.0±2.6)mmol/L、(22.5±3.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乙组3个月后血清总CO2结合力增高到(25.5±1.8)mmol/L,与试验开始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组无显著性变化.Kt/V(乙组1.294±0.21、甲组1.28±0.15),标准化蛋白代谢率(nPCR)[乙组(1.15±0.16)g/(kg·d)、甲组(1.25±0.18)g/(kg·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角肌皮褶厚度(TSF)有显著性变化[甲组由试验开始时(14.8±1.6)mm,至3个月后(12.6±1.1)mm,乙组为(14.5±2.3)至(16.5±1.5)mm,P<0.05].结论 高HCO3-浓度透析液对透析患者是相对安全的,患者均能较好耐受,且能较好地纠正机体酸中毒状态,与低HCO3-浓度透析液相比,能提高患者TSF,提示患者营养状态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心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98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腹膜透析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营养状态以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LVEF、Hb含量、A1b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与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76例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血清蛋白水平将其分为观察组(血清蛋白含量≤35 g/L)和对照组(血清蛋白含量>35 g/L),各38例。观察腹膜透析液培养结果,并分析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原因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培养阴性率为6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21%(P<0.05);两组患者培养阳性中G~+球菌、G-杆菌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原因中操作污染、原因不清楚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导管相关感染、胃肠道疾病、菌血症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1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0%(P<0.05);两组患者退出拔管(转血透)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血清白蛋白含量正常的腹膜透析患者相比,血清白蛋白含量低的患者具有更高的腹膜透析液培养阴性率和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腹膜转运特性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患者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我们观察了 3 9例CAPD病人 ,采用腹膜平衡试验将患者分为 3组 :高转运 +高平均转运组 (H +HA) ,低平均转运组 (LA) ,低转运组 (L)。测定 3组CAPD患者在腹透前后的营养指标 :标准化蛋白氮呈现率 (nPNA)与血清白蛋白值 (ALB) ,同时观察透析充分性指标 :每周肌酐清除率 (Ccr/W)与每周尿素清除指数 (KT/V .W)。并对 3组间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 +HA组患者在腹透后其nPNA、血清白蛋白值均明显低于另两组〔nPNA (g/kg.d) :0 84± 0 13和 1 0 7± 0 3 1、 1 0 4± 0 15 ,P值均 <0 0 5 ;ALB (g/L) :3 2 83±2 41和 3 6 2 2± 4 0 1、 3 5 2 3± 1 5 8,P值均 <0 0 5〕。H +HA组患者每周肌酐清除率显著高于另两组〔Ccr/W(L) :77 91± 2 8 3 2和 5 5 66± 8 41、 5 4 3 7± 8 68,P <0 0 5〕 ,但 3组病人在每周尿素清除指数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P >0 0 5 )。结论 腹膜转运性高的患者尽管透析更充分一些 ,但其营养状况要更差 ,腹膜转运特性可能是影响CAPD患者营养状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手工腹膜透析与自动化腹膜透析机在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龙南妇幼保健院行腹膜透析治疗的6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工腹膜透析组与自动化腹膜透析组,各30例,比较两组矿物质代谢指标[钙(Ca)、磷(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矿物质代谢达标率、肾功能指标[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并发症情况及随访结局。结果 自动化腹膜透析组Ca、P、iPTH指标低于手工腹膜透析组(P<0.05);自动化腹膜透析组Ca、P、iPTH代谢达标率高于手工腹膜透析组(P <0.05);自动化腹膜透析组Scr、BUN水平低于手工腹膜透析组(P <0.05);自动化腹膜透析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持续腹膜透析率、肾移植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动化腹膜透析组转血液透析率低于手工腹膜透析组(P<0.05)。结论 相较于手工腹膜透析,自动化腹膜透析机在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中的矿物质代谢效果更佳,可减轻肾功能损伤,且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患者配合应用改进型腹膜透析管路固定装置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4—9月某医院肾内科的62例腹膜透析患者和20名参与临床护理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腹膜透析时导管固定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医疗导管绑带进行导管固定,观察组采用改进型腹膜透析管路固定装置进行导管固定,两组均由同一组护理人员(20名)负责,比较两组固定效果(管路移位、意外脱管、管路折扁)、主观评分(固定舒适程度评分、卧床自由活动评分、导管自由拉扯评分、固定过程安全评分)及护理人员满意度(方便安装拆卸、减少移位风险、保证引流通畅、预防牵拉脱管)。结果 观察组管路移位、意外脱管及管路折扁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固定舒适程度、卧床自由活动、导管自由拉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固定过程安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方便安装拆卸、减少移位风险、保证引流通畅及预防牵拉脱管的护理人员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进型腹膜透析管路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尿毒症长期行腹膜透析治疗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确诊尿毒症行腹膜透析治疗存在营养不良的我科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参芪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予以腹膜透析、改善贫血、降压、补钙、纠正酸中毒及其它对症治疗,参芪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共3疗程,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营养指标,然后将两组营养指标分别做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同时做治疗后的组间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参芪组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参芪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营养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其远期预后,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国产腹膜透析双联系统对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效果。方法选择保持随访的腹膜透析患者358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进口与国产腹膜透析双联系统的两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间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的感染率分别为28.7%与27.3%,平均感染间隔时间为26.9±14.2个月与27.2±13.8个月,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效果上,国产腹膜透析双联系统与进口腹膜透析双联系统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