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的上升和生活条件改善,孕产妇肥胖人群增加及手术者一些不当操作,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1994年6月-2008年12月笔者对发生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1例患者采用切口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后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1例,年龄24—37岁,正中纵切口14例,横切口7例;其中二次剖宫产2例,三次剖宫产1例,其余均为首次剖宫产。合并肥胖(皮下脂肪厚度4~12cm)11例,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贫血2例,术后咳嗽1例。临床表现为术后4~9d切口出现淡黄色渗液,混有少许脂肪滴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剖宫产率逐年增加,其并发症也相应增多。切口脂肪液化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有报道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0.34%。切口脂肪液化既延长了切口愈合时间,加重了患者精神及经济负担,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师的工作压力,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41例,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切口负压治疗预防肥胖产妇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于陕西省宝鸡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的116例肥胖产妇临床资料。根据产妇术后切口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对手术切口进行常规缝合,观察组对伤口置简易负压引流管治疗。对比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临床表现的差异及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总愈合率(93. 1%)高于对照组(70. 69%),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1. 21±0. 38) d]、住院时间[(6. 03±1. 04) d]、脂肪液化率(1. 72%)、切口感染率(1. 72%)均少于对照组[(2. 24±0. 52) d、(10. 26±1. 35) d、79. 31%、15. 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切口负压治疗装置的应用,可降低肥胖产妇剖宫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切口与身体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鑫 《现代养生》2014,(10):102-102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对比使用金因肽和仅用碘伏治疗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结论:金因肽治疗切口脂肪液化无明显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的报道,操作方便,疗程缩短,感染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喻茂娟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5):5649-5650
目的:探讨清理创面局部换药敷白糖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42例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例,对照组积极清创2次缝合,实验组换药时在切口内撒入少许白砂糖,用蝶形胶布固定,2~3天换药1次。比较两种疗法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效果。结果:实验组腹部切口的愈合时间(9.85±2.38)天与对照组(14.22±2.47)天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甲级愈合率(85.7%)明显高于对照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清创,在切口内撒入白砂糖,蝶形胶布固定,可以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式皮下负压引流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104例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切口缝合处理,观察组术后给予改良式皮下负压引流,比较两组的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愈合优良率及切口面积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改良式皮下负压引流可明显降低剖宫产产妇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聚维酮碘擦拭腹部切口预防肥胖孕妇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肥胖剖官产病例300例,随机分为聚维刚碘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及对照组(C组),A组患者术中关腹时,待腹直肌前鞘缝合后,用0.5%聚维酮碘液纱布球擦拭皮下脂肪层、皮肤表面,B组用生理盐水,C组常规缝合,不用药液擦拭;各组患者常规围手术期静脉滴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观察其产褥期感染率、术后白细胞总数最高值比较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A组患者产褥期感染率、术后白细胞总数值比较及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应用聚维喇碘擦拭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皮肤表面,可减少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发生液化的主要原因,完善临床对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精心选取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进行不同的治疗和护理。结果 30例病人中需要进行二次缝合,渗出液较多,同时还有感染的风险存在。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和护理是有措施可循的,注意术后护理干预和预防感染,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治疗就会收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中药配伍在预防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效果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择剖宫产患者60例,其中随机选用30例为观察组,30例为对照组,将中药配伍的布袋于术后第一日覆盖于观察组切口上,于术后第六、八、十日对照两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脂肪液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脂肪液化患者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大黄芒硝配伍外敷切口可降低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并能明显缩短脂肪液化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1.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孕产妇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本文分析了52例剖宫产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大黄、芒硝治疗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黄、芒硝外敷剖宫产伤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患者2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7例)与治疗组(109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75%酒精消毒切口换药治疗,治疗组以大黄、芒硝外敷促进切口愈合,观察两组切口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外敷大黄、芒硝能明显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因素对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7年6月-2019年6月内收治的采用剖宫产手术治疗产妇180例,并将术后形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共4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抽样,平均分为观察组(22例,采用胰岛素联合α-糜蛋白酶治疗)与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我院1995年9月~1999年9月施行颅骨成形术99例,术后采用负压吸引球皮瓣下引流和采用传统的橡皮片引流对比观察,提示在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应用负压吸引球明显优于橡皮片引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同时探讨剖宫产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 以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剖宫产术患者为对象,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分为并发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方案治疗,n=35)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实施综合疗法治疗,n=35)﹞...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孕妇逐年增多,增加了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我科于2011年6月收治了1例肥胖孕妇,行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病例患者,女,27岁.妊娠20周开始在我院定期产检,初检时体重160 kg,身高156 cm.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以来,我们应用VitB1、VitB12治疗剖官产术后脂肪液化38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院1997年9月-2004年12月我院普外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7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入选2003~2009年在该院行剖宫产手术后出现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49例,分析其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并且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3),观察组给予胰岛素和α-糜蛋白酶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和愈合情况。结果:`49例患者发生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为:7例与操作技巧有关,占14.3;12例低蛋白血症,占24.5%;3例妊娠水肿,占6.1%;16例由于使用电刀,占32.5%;2例由于术中出血过多,占4.1%;1例由于妊娠期出现贫血,占2.1%;8例分娩过程中出现滞产,占16.4%;观察组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分别为(7.8±1.9)天、(3.4±0.8)天显著少于对照组(12.3±2.6)天、(9.6±1.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观察组愈合良好的百分比为88.5%显著高于对照组6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是低蛋白血症、妊娠水肿、使用电刀、滞产等,采用胰岛素和α-糜蛋白酶联合治疗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