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由于糖尿病异常代谢引起下肢神经功能障碍、外周血管结构异常,进而导致足部变形、溃疡形成和肢端坏疽。西方发达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5%~7%,其中15%的糖尿病患者具有并发糖尿病足的风险。糖尿病是造成下肢截肢致残的最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截肢率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17~40倍。因此深入了解糖尿病足的致病因素,结合多学科研究成果,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足部疼痛、足部溃疡及足坏疽等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足部溃疡。如果不积极治疗,可导致糖尿病坏疽,甚至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血管介入治疗是目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我科对1例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手段,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微循环障碍与糖尿病肢端坏疽的病因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仕明 《中国微循环》1998,2(4):247-251
糖尿病合并肢端坏疽,是由于血管病变导致肢端缺血和因周围神经病变失去感觉及机械性损伤合并感染的手足,称为糖尿病肢端坏疽。它是糖尿病足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也是糖尿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糖尿病合并胚端坏疽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尽管已认为微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坏疽的重要原因,但仍不能除外大血管和小血管病变导致坏疽发生。近些年来,从临床观察大量病人表明,糖尿病合并肢端坏疽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损伤大、中、小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合并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肢端坏疽发生的…  相似文献   

4.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破坏。在糖尿病患者中,大约15%的患者会并发糖尿病足溃疡,其中85%因糖尿病足而截肢的患者在截肢之前患糖尿病足溃疡,糖尿病足溃疡和截肢给患者及社会带来的耗费,几乎相当于治疗糖尿病其他并发症费用的总和。因此,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是治疗糖尿病足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治疗难度大、周期长、费用高,致残、致死率高是其特点[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的统称。糖尿病足大多发生在病史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14%,老年人是糖尿病足的危险人群,糖尿病足多发生于起病后10年[2]。正确的治疗方法是促使溃疡愈合的重要因素[3]。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全身  相似文献   

6.
常朵  党艳芳 《医学信息》2006,19(10):1887-1887
糖尿病足(OiabeticFoot,DF)最早由Dakey于1956年提出,1972年Catteral明确定义DF是:“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并感染的足患。”坏疽可发生于上、下肢其他部位,但96%发生于四肢末端,尤其是足部,故又有“糖尿病肢端坏疽”、“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等称谓”。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足部神经受损,温痛觉异常或消失,对一般的损害不敏感,感觉不到轻度的冷热刺激,易导致冻伤和烫伤,对轻微擦伤、割伤或触压痛很难觉察,不能引起足够的认识,长期的置之不理,导致小的损伤在反复的机械作用、感染、刺激等作用下,很容易向深部发展。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引起控制汗液排出的神经功能丧失,使足部皮肤变得干燥,发生皲裂,表皮脱落,角质层变硬、增厚,不恰当的处理易引起损伤。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又并发有神经病变的病人,更易发生局部溃疡。又由于鞋子不合适、处理趾甲不当、受压及烫、冻等都易使溃疡形成,若不及时处理,迁延不愈或愈后复发,都易使病变向深度发展,出现严重并发症糖尿病足,甚至截肢。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的统称.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慢性致残、致死和能力丧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因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导致足和下肢组织破坏,引起糖尿病足形成溃疡.其发病率较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早期控制溃疡促使溃疡愈合,能够降低患者的截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于2010年6月20日对2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采用患处涂完美芦荟胶进行治疗,经过精心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患者肢体疼痛减轻,溃疡均完全愈合,且愈合时间缩短,利于推广,现将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是糖尿病血管合并症之一,是发生在四肢未端的缺血性坏死,尤以下肢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早期肢端麻木、疼痛发凉,间歇性跛行,继而未梢皮肤变黑、组织溃烂、感染、坏疽等。本症一旦出现,发展快、病情重,单纯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我们采用中医治疗加局部换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足部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导致肢端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而失去知觉,且足部并发感染,具有极大的致残性,最终会导致溃疡、截肢、和死亡[1]。据报道,我国糖尿病足发病率为0.9%~14.5%,截肢率为30%~75%,美国住院患者截肢手术中50%是糖尿病足患者[2,3]。因此,糖尿病足应及时给予诊断,并积极的治疗。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积极的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下肢循环、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清创换药,并进行处理及卫生宣教,取得效果明显。现对糖尿病足的诊断、治疗、护理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微循环障碍导致糖尿病足坏疽病因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研究导致糖尿病足坏疽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理。方法通过临床观察,截肢标本解剖及糖尿病病故患者尸检后,进行电镜检查。结果527例住院糖尿病肢端坏疽病人,其中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和消失者占68.3%,下肢有缺血症状者占77.2%,因糖尿病足坏疽被截肢3例,其标本作病理解剖检查。发现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股动脉下段管腔约80%,动脉、胫前后动脉及足背动脉管腔完全堵塞,其管壁均有明显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增厚。另外,对20例糖尿病病故患者作了尸检,电镜检查后发现,微血管超微结构变化,主要是基底膜局部增厚和全层增厚两种表现。内皮细胞下组织细胞增生,呈驼样或乳头状或搭桥样横过血管腔,使微血管内膜粗糙不光滑,管腔狭窄或堵塞,检出率为60%.并见内皮细胞损伤处血小板粘附和红细胞聚集及微血管栓塞。加重微循环障碍,严重影响血液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代谢产物不能排除,肢端缺血缺氧,细菌易于感染而导致足坏疽发生,创面不易愈合。结论糖尿病患者除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是导致糖尿病足坏疽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对糖尿病继发肢体动脉闭塞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最终多导致截肢,预后很差。 目的:以血管成形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3个月后行血管造影评价效果。 方法:确诊症状严重伴有下肢动脉不同程度病变的Fontain Ⅳ期糖尿病足40例52条患肢,对照组12例患者18条患肢给予单纯介入治疗,实验组28例34条患肢给予介入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导管灌注及溃疡周围注射治疗,随访3个月。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患肢冷感、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持续改善,患肢皮温、踝肱指数值及跛行距离均增加。治疗3个月后复查造影,新生血管增多,溃疡逐渐愈合或缩小,输注前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说明采用血管成形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方法可行、安全,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局部可横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进一步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形成新的侧支,改善患者局部血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为缺血性下肢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严重糖尿病足1肢,经下肢动脉CT血管重建提示下肢血管硬化、狭窄和闭塞,抽取患者骨髓液50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培养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生物检测安全后静脉输注给患者。移植后7,30d,3个月和6个月,以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踝肱指数、溃疡与坏疽变化等检测指标,观察治疗效果;以彩色多普勒、CT血管三维重建等检测,观察下肢血流改善和动脉侧支重建情况。结果与结论:3个月后患者疼痛、冷感明显缓解,麻木改善;6个月后疼痛消失,踝肱指数明显升高,溃疡完全愈合,下肢得以保留,行走间距延长,下肢动脉造影CT三维重建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患肢有明显的新生侧支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无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损伤,随访患者14个月,未见移植相关并发症。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为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金远霞 《医学信息》2010,23(17):3192-3193
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足、缺血、溃疡、坏死甚至并发感染的一种足部病变,多见于病程长、年龄在60岁以上、血糖控制差、并发症多的患者,可使糖尿病加重,抗感染力下降,伤口不易愈合而形成坏疽,导致恶性循环,致使患者截肢致残.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5.
1956年Oakley等首先用"糖尿病足"这一名词.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1];糖尿病足已成为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约15~20%的糖尿病患者在一生中至少出现1次足溃疡或者坏疽,糖尿病足部溃疡是糖尿病相关的低位远端截肢中的最常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糖尿病患病率有急剧增加的趋势。截至2000年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75亿。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高,估计现有糖尿病患者约3千万,居世界第二位。临床表现为足部溃疡、感染、坏疽等,发病机制是由于高血糖引起的下肢血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异常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85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ABI)并进行分组,ABI〈0.9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低ABI组),0.9≤ABI〈1.3为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正常组),ABI≥1.3为下肢动脉硬化组(高ABI组),记录各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吸烟史等一般情况,并检测糖脂等代谢指标,通过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BI的危险因素。结果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异常ABI为21.2%,与正常组比较,低ABI组和高ABI组年龄、吸烟率、HbA1c、TG、收缩压、UA均明显升高,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亦明显升高。结论初诊糖尿病患者有较高的外周动脉病变(PAD)患病率;高龄、高血压、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脂质代谢紊乱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足动脉血管成形术(PA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部缺血性溃疡患者的近期疗效, 并分析影响溃疡愈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2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有足部缺血性溃疡的患者43例(43肢), 均行常规膝下腔内治疗, 打通膝下病变血管。依据是否行PAA治疗分组:PAA组20例(20肢), 男12例、女8例, 年龄59~77(68.4±3.8)岁;未行PAA治疗的常规组23例(23肢), 男14例、女9例, 年龄58~80(67.3±8.3)岁。观察项目:(1)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 比较2组患者的踝肱指数(AB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溃疡愈合情况、一期通畅率、再狭窄率、截肢率及生存情况;(2)按患者术后6个月溃疡愈合和溃疡未愈合进行分组, 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溃疡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AA组18例患者手术成功, 常规组22例手术成功, 纳入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创面感染、足弓类型、膝下受累血管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合并急性组织感染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其中糖尿病下肢因周围血管病变等引起供血不足,组织感染后往往难以治愈,导致截肢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009年10月我科1例糖尿病合并下肢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巨大皮肤缺损植皮治疗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糖尿病足是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将糖尿病足溃疡定义为糖尿病患者踝以下的累及全层皮肤的创面,而与这种创面的病程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