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现将我科最近几年来共发生的25例渗漏性损伤的临床观察和防治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5例,外渗性13例,外漏性12例;上肢损伤18例,下肢损伤7例;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如50%葡萄糖、葡萄糖酸钙、氯化钾)5例,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垂体后叶素)8例;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2例;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顺铂)7例;其他如红霉素、尿激酶、肝素各1例。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时护理后均恢复正常,未发生后遗症。 相似文献
3.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静脉输注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但在治疗过程中常会发生静脉药物或静脉液体渗漏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以及神经、肌腱和关节损害等,即渗漏性损伤,引发医疗纠纷。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即可定为四级医疗事故,更是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和责任。因此,掌握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知识至关重要。1药物渗漏的原因1.1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本文主要就新生儿静脉输液的外渗损伤原因及临床护理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因静脉输液而产生外渗损伤的新生儿150例,对外渗损伤的原因展开分析。结果融合穿刺技术与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对护士巡视力度的加强等措施,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现更加及时,所有150例新生儿的局部红肿与热症状于4-24小时内得以缓解,在24-48小时的护理干预治疗之后,有142例新生儿的皮肤恢复至正常现象;有6例新生儿因为机械的损伤而造成皮肤的色素产生沉着,但这一症状于1周后消失,皮肤也恢复至正常水平;有2例新生儿的头皮出现损伤,留下疤痕,疤痕的大小分别为0.6cm×1.0cm、0.5cm×0.8cm,未出现功能障碍。结论结合多种护理措施对新生儿静脉输液的外渗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能降低不良后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在儿科护理中,静脉输液是护士及患儿家属非常重视的工作尤其是新生儿自我约束能力差,静脉穿刺引起疼痛不适,限制了患儿的自由,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致使穿刺失败。但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输血及扩充血容量的重要途径。能否及时、准确、熟练地穿刺成功,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对抢救危重患儿的生命尤为重要。笔者在工作中总结了一些新生儿静脉输液穿刺部位的选择、穿刺技巧及固定技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土豆片在新生儿输液渗漏中的应用。[方法]观察366例新生儿输液渗漏后,使用土豆片外敷,肿胀部位的变化、转归。[结果]366例肿胀部位经土豆片外敷24h内,均能有效地消除肿胀。1例局部皮肤发生过敏反应,出现红色皮疹。[结论]新鲜土豆片外敷新生儿输液渗漏局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渗漏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生类型及处理措施。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统计本组80例患者发生静脉输液渗漏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发生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予以患者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25%,不良反应类型主要有皮肤烧灼、皮肤刺痛、局部皮肤红肿、骨筋膜间隔综合症。不良反应处理措施包括:基础处理、局部外敷、药膏外涂、拮抗剂注射。结论:于静脉输液渗漏后针对各类型不良反应类型予以有效的处理措施对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多卡因与硫酸镁湿敷治疗输液渗漏性损伤所致疼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与硫酸镁湿敷治疗输液渗漏引起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92例输液渗漏性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实验组采用2%利多卡因无菌纱布湿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无菌纱布湿敷,分别对两组患者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试验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镇痛效果显著(P<0.01),治疗效果明显提高(P<0.05).结论 2%利多卡因湿敷治疗输液渗漏性损伤所致疼痛效果好,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而输液渗漏更是静脉输液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的不良因素、预防策略和护理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综述分析,为减少门诊输液渗漏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静脉输液渗漏是临床护理常见问题,不仅有些药物渗漏血管周围的组织中,轻则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缺氧坏死,造成功能障碍,即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同时也影响治疗,所以必须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现将输液渗漏对机体的损伤、机理和防治综述如下。 1 可引起渗漏性损伤药物 1.1 高渗药液外渗如20%甘露醇,50%葡萄糖,静脉营养液。高渗溶液进入皮下间隙后,使细胞内外渗透压失去平衡。 1.2 阳离子溶液外渗如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外渗后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局部疼痛,肿胀,甚至组织坏死。 1.3 血管药物外渗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肾上 相似文献
14.
刘慧萍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14(3):94-95
目的探究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预防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9月在郑州市某医院儿科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14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研究组(n=74)与对照组(n=68)。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小儿静脉输液护理措施;研究组患儿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儿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95.9%)高于对照组(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1,P0.05)。研究组患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1.4%)低于对照组(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8,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不仅能提高静脉输液患儿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还能减轻患儿的痛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盖彦彦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4):196-198
目的 控制患者静脉输液外渗产生的风险,明确在临床中可以做出及时有效的护理预防及护理操作.方法 选取天津市环湖医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发生过静脉输液外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临床资料对静脉输液发生外渗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共有15例患者出现过静脉输液外渗,其中由于患者因素占40%,药物因素占30... 相似文献
16.
外用浅表静脉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因各种原因导致药物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只有一部分药物渗漏后才出现局部软组织坏死,即渗漏性损伤。1 可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1.1 高渗性溶液 如50%葡萄糖,甘露醇,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等。 相似文献
17.
化疗性静脉损伤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抗癌药物静脉输入是治疗癌症最常用的方法。抗癌药物治疗(简称化疗)癌症的同时,也损伤及正常组织,特别是静脉用药时,对血管刺激很强,可引起静脉炎和静脉硬化。如在静脉化疗过程中稍有不慎药物渗漏出血管,可造成局部肌肉萎缩、组织坏死,甚至使肢体功能障碍及残废。因此在化疗时,必须加强责任心,加强化疗前中后的静脉护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门诊输液大厅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及干预措施.方法:选择120例门诊输液大厅老年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抓阄随机化分组,各60例,两组均在分析当前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后,再分别选择针对性护理、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8.33%)、护理服务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医疗纠纷率(0.00%)、意外事件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确定门诊输液大厅老年患者当前护理风险后,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20.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基本的技术操作.它已成为医疗护理中常用的手段。在儿科,由于儿童好动,自控性差,家长情绪焦急.所以要求护士不仅仅是一名熟练的操作者.还要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输液的目的、疗程、溶液的性质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估.在输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必需规范操作.减少并且预防护理问题的发生.从而保证治疗、护理工作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