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妇和育龄妇女阴道微生态的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妇女阴道菌群失衡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医院门诊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育龄妇女1500例,为育龄组,妊娠妇女1200例为妊娠组,对阴道分泌物微生态及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妊娠组菌群正常为62.50%(750/1200),高于育龄组的55.93%(839/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8.50%(348/1200),低于育龄组的11.93%(179/1500)(P〈0.05);妊娠组pH为4.22±0.77,低于育龄组的4.62±0.84(P〈0.05);妊娠组H,0,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分别为(2.51±0.49)μmol/L和8.42%(101/1200),育龄组为(2.28±0.41)μmol/L和11.20%(165/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FSH和E2分别为(13.58±3.63)U/L和(421.09±42.47)pmol/L,均高于育龄组(P〈0.05);妊娠组乳酸杆菌检出率为39.58%(475/1200),高于育龄组的34.87%(523/1500)(P〈0.05);妊娠组大肠埃希菌和支原体分别为11.33%(136/1200)和10.08%(121/1200),均低于育龄组(P〈0.05);妊娠组乳酸杆菌强度大于育龄组(P〈0.01)。结论妊娠组雌激素水平较育龄组高,阴道乳酸杆菌数量多于育龄组,pH值升高,阴道微生态好于育龄组。  相似文献   

2.
胡小玲  叶望莲 《现代保健》2011,(30):123-124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的分娩办式与母婴结局,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0例剖宫产后足月妊娠再分娩患者,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n=42)和剖宫产组(n=48),对比分析两组不同分娩方式的危险因素与母婴结局。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量显著少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使用镇痛剂2例(4.8%),明显少于剖宫产组的45例(93.8%)(P〈0.05);阴道分娩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大出血、产褥病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P〈0.05);比较两组新生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倡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选择阴道试产,可降低再次剖宫产率,并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如何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将102例双胎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1例及剖宫产组6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龄〈37周时,阴道分娩人数所占比率显著高于剖宫产人数所占比率(P〈0.01),孕龄≥37周时,阴道分娩人数所占比率显著低于剖宫产人数所占比率(P〈0.01);产后出血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生儿体重≥2500g者,剖宫产人数所占比率显著高于阴道分娩人数所占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分娩组活产儿82例,剖宫产组活产儿119例.共发生新生儿窒息28例(13.93%,28/201),第一胎儿出生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胎儿出生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阴道分娩组36.59%(15/41)显著高于剖宫产组5.17%(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龄≥37周或围生儿体重≥2500g者以剖官产为宜。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对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5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妇975例.按照孕前体重指数分为低体重组(BMI〈18.5)93例、正常体重组(18.5≤BMI〈23)604例、超重组(23≤BMI〈25)176例、肥胖组(BMI≥25)102例,观察孕前BMI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1)孕前肥胖组的妇女的第一产程时限、第二产程时限明显长于其它组的妇女,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三产程时限在不同孕前BMI组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2)随着孕前BMI的增长,孕妇的剖宫产率逐渐增加.各组间剖宫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剖宫产率为3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妇女的阴道助产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的镇痛分娩比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分娩镇痛率显著高于其它BMI组的妇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间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也增加,其中以肥胖组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例最高为17.6%。各组妇女发生肩难产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监护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正常体重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低,为27%,而以肥胖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高,为35%。结论孕前肥胖导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延长.同时会增加剖宫产率、镇痛分娩率、分娩巨大儿的比例以及新生儿转监护率。  相似文献   

5.
谷红梅 《现代保健》2014,(7):125-12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200例在本院分娩的剖宫产术后孕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分娩方式。结果:200例孕妇中有87例符合阴道试产标准,试产率为43.5%(87/200);有8例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阴道试产成功79例(阴道分娩组),成功率为90.8%(79/87),阴道分娩率为39.5%(79/200);行剖宫产者121例(剖宫产组),剖宫产率为60.5%(121/200);有1例孕妇出现子宫破裂(0.50%,1/200);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明显少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7,P〈0.05);阴道分娩组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剖宫产组(t=3.024,P〈0.05);两组患者在孕妇年龄、孕周、产褥病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给予阴道试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合并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BV)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方法将妊娠16~24周BV筛查阳性的300例孕妇分为治疗组(150例)和未治疗组(150例),另选15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跟踪观察其妊娠结局。结果BV在妊娠期的检出率为13.18%。BV孕妇未治疗组的早产、胎膜早破、产后子宫内膜炎及新生儿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V孕妇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比较,早产、胎膜早破及产后子宫内膜炎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BV在妊娠期的检出率较高,可明显增加早产、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故对妊娠期进行常规BV筛查和规范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情况,并与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1421例进行比较。结果145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中88例经阴道分娩,51例再行剖宫产,6例产钳助产,1例子宫破裂,无产妇死亡。与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比较,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难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31%(57/145)比19.35%(275/1421)](P〈O.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时应提前住院待产,严格筛选阴道分娩病例,严密观察,慎用缩宫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疤痕子宫妊娠的分娩方式进行研究,并对其临床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治子宫疤痕妊娠患者93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比较分娩方式不同,对新生儿评分、产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研究93例患者中,采用阴道分娩36例(38.7%)。选择再次剖宫产57例(61.3%)。两组新生儿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取吾q宫产进行分娩在出院时间、产后并发症等方面均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疤痕子宫妊娠在无禁忌的情况下,采用阴道分娩具有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比率低等优点,同剖宫产比较有较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彭江丽 《现代保健》2011,(17):52-53
目的分析10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的分娩方式及分娩结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5月在某医院产科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100例,年龄25~36岁,平均27.9岁。对10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的分娩方式及分娩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中,阴道分娩16例,占16%;再次剖宫产84例,占84%。阴道试产20例,占20%;试产成功率80%。阴道分娩与再次剖宫产组比较,出生时体重分别为(2956±13)g和(2967±12)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分别为(160.5±13.5)ml和(260.5±15.O)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5.21±1.35)d和(7.85±6.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既要严格又要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足月妊娠妇女超声检查提示羊水偏少时,阴道试产对围生期结局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2月应用羊水指数(AFI)法估计羊水量,并测定脐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比值(S/D值),分析比较包头市第八医院妇产科198例超声诊断羊水偏少者(观察组)和200例羊水量正常的足月妊娠妇女(对照组)阴道试产后的分娩结局。结果两组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和新生儿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剖宫产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超声诊断羊水偏少的足月妊娠妇女,在严密监护下可以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足月妊娠妇女超声检查提示羊水偏少时,阴道试产对围生期结局的影响。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应用羊水指数(AFI)法估测羊水量,并测定多普勒监测脐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分析比较168例超声诊断羊水偏少者(AFI5.0~8.0cm为观察组)和172例羊水量正常的足月妊娠妇女(An〉8.0cm为对照组)阴道试产后的分娩结局。结果两组胎儿窘迫发生率和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剖宫产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1.0%(52/168)比12.2%(21/172)](P〈0.05)。结论超声诊断羊水偏少的足月妊娠妇女,在严密监护下可行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云和县妇幼保健所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5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80例)和阴道分娩组(70例),分别在产后6周、12周、24周通过盆底功能诊断仪检测盆底肌力。结果两组产后6周、12周、24周的盆底肌力相比:①剖宫产组Ⅰ类肌力评分均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4、1.95、2.13,均P〈0.05);②剖宫产组Ⅱ类肌力评分亦均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5、1.92、2.14,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组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要小于经阴道分娩组,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对8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的利弊进行对比。结果84例中40例阴道试产,27例试产成功,成功率67.50%,再次行剖宫产术者57例(67.86%),所有产妇均未发生子宫破裂。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产妇分娩时,掌握好阴道试产适应证,可以阴道试产,阴道分娩成功的产妇产后出血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足月妊娠三种药物引产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控释前列腺素E2栓剂(普贝生)、米索前列醇、低浓度缩宫素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34例孕周超过37周、无严重合并症及阴道分娩禁忌证的初产妇,随机选取78例以阴道后穹窿放置普贝生1枚为Ⅰ组,76例以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片100μg为Ⅱ组,80例以缩宫素2.5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为Ⅲ组。比较三组产妇的宫颈Bishop评分、临产情况、分娩的发生时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及药物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结果 临产时间比较,Ⅰ、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产程比较,Ⅰ、Ⅱ组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率比较,Ⅰ组与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比较,Ⅱ组与Ⅰ、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药物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引产药物中,普贝生可更安全、有效地用于足月妊娠引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海岛地区孕妇各种阴道炎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舟山医院孕检的妇女3554例为观察对象,年龄17~45岁,采用镜检联合需氧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技术检测需氧菌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VC)、滴虫性阴道炎( TV)。分析当地月份、孕期、年龄对各种阴道炎发病率的影响。结果孕妇阴道炎年发病率为44.3%,AV年发病率为27.7%,高发月份8月(40.7%);VVC发病率6.5%,高发月份6月(9.6%);BV发病率9%,高发月份4月(16.0%);TV发病率1%,高发月份10月(2.4%)。不同孕期AV、BV、TV各自的发病率无明显异常,而VVC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99,P<0.05)。孕妇不同年龄段BV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7.78,P<0.01),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海岛地区孕妇4种阴道炎发病率一年中变化较大,而不同孕期、不同年龄分别只对VVC和BV的发病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观察宫颈Bishop评分在预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 VBAC)中子宫破裂的价值。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禄丰县人民医院70例VBAC(研究组)的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和同期首次阴道分娩70例患者进行对照。结果研究组55例阴道试产成功,成功率78.5%;对照组63例阴道试产成功,成功率90.0%,两组阴道分娩率无统计学差异(χ2=3.45,P=0.06)。研究组因宫颈条件不良行剖宫产率(17.1%)显著高于对照组(0.04%)χ2=11.43, P<0.05。研究组4例新生儿轻度窒息,对照组6例新生儿轻度窒息,两组无显著性差异(χ2=0.43,P=0.05),两组产后出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67,P=0.30)。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符合阴道分娩条件者在严密监护下阴道分娩是安全的,但阴道试产4小时后宫颈Bishop评分变化≤2分,建议及时终止妊娠,预防子宫破裂。  相似文献   

17.
范明慧  任野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2):1651-1653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病因及其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胎膜早破者病儿资料,依据破膜到分娩结束时间、不同孕周,同期是否破膜分组,对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次妊娠的胎膜早破发生率最高(38.8%);其次是头盆不称、阴道炎、胎位异常及多胎妊娠。胎膜破裂距分娩结束〈24h者231例,阴道和手术分娩分别占69.7%和30.3%:新生儿窒息54例、感染1例;胎膜破裂距分娩结束〉24h81例,阴道和手术分娩依次占59.3%和40.7%,新生儿窒息21例、感染4例,2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38例中,新生儿窒息13例、围生儿死亡1例,274例足月产中,新生儿窒息62例、无围生儿死亡;2组新生儿窒息及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组阴道分娩209例,剖宫产率33%,高于同期无胎膜早破组20.72%的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胎膜早破应该预防病因,早期诊断及治疗,以降低孕产妇难产率和减少孕产妇并发症及围产儿发病率;胎膜早破并非难产的主要原因,应鼓励其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859例妊娠妇女及200例正常非妊娠女性的PT、APTT、TT、FIB值,分成早、中、晚及临产妊娠四期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正常妊娠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着妊娠时间延长,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PT值呈缩短趋势,不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与临产期P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APTT值呈缩短趋势,早期组与中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妊娠期AP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妊娠四个时期的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FIB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FIB值明显升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正常妊娠组的PT、APTT、TF值比非妊娠组明显降低,FIB值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町、APTT、TT值比正常妊娠组明显降低,FIB值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切监测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变化,对预防血栓栓塞疾病和孕妇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导致急性DIC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珺 《现代保健》2012,(17):157-158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期妇女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528例正常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和DD水平。结果: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PT值呈进行性缩短(P〈0.05),晚期至I庙产期P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至中期妊娠的APTT值明显缩短(P〈0.05),中期与晚期和临产期AP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至临产期妊娠的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至晚期妊娠的FIB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明显升高(P〈0.05);早期至临产期妊娠的DD值呈进行性升高(P〈0.05)。结论:监测妊娠妇女凝血四项和DD水平变化对预防血栓栓塞疾病和孕妇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导致急性DIC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BV唾液酸酶法快速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BV唾液酸酶法诊断细菌性阴道病进行方法学评价,同时分析BV合并霉菌滴虫感染情况。方法:取阴道分泌物216份标本,分别用BV唾液酸酶快速诊断法、传统Amsel标准参考方法检测、阴道分泌物悬液镜检进行检测。结果:BV唾液酸酶检测的阳性率与Amsel标准参考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灵敏性(93.9%)、特异度(97.4%)、正确指数(0.913)均较高;BV合并滴虫感染的患者明显高于单纯滴虫感染患者,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BV唾液酸酶检测方法与Amsel标准参考方法比较,既准确又简便,值得在妇产科及门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