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目的评价组织工程化骨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效果。方法取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体外培养,并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将BMSC与多孔矿化骨(Bio-Oss)复合在体外培养5d。健康成年犬16只,行双侧上颌窦底提升术,选取一侧将BMSC-Bio-Oss复合物填充于上颌窦底提升形成的空腔中,另一侧植入单纯Bio-Oss骨粉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30、90d行大体观察、CT检查、组织学检查和新生骨量分析。应用t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0、90d大体观察和CT检查均显示上颌窦内有新骨生成。新生骨量分析显示,单纯Bio-Oss组骨小梁总面积14.17±4.28,植入BMSC-Bio-Oss复合物组为21.31±5.14,新生骨量显著增多(P〈0.05)。结论将组织工程化骨应用于上颌窦底提升术可获得良好的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骨形态生成蛋白2(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基因强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复合Bio-Oss骨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效果.方法 抽取12只犬髂部骨髓体外分离扩增BMSC,分别加入含BMP-2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共培养,观察转染效率,并植入裸鼠皮下观察成骨情况.将BMP-2基因强化BMSC-Bio-Oss复合骨随机植入犬一侧上颌窦底提升形成的空腔中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BMSC-Bio-Oss复合骨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0、60、120 d行大体观察、CT检查、组织学检查和新生骨量分析.结果 裸鼠皮下可见新生骨,荧光显微镜示踪可见BMSC.犬上颌窦底提升30 d后,大体观察和CT检查示少量新骨形成,120 d后上颌窦内新骨生成致密,仅有少量Bio-Oss骨.新生骨量分析显示,与空白对照组[(19.67 ±5.73) mm2]相比,实验组新生骨量[(24.74±6.33) mm2]显著增多(P<0.05).结论 BMP-2基因强化BMSC-Bio-Oss复合骨应用于上颌窦底提升术可获得良好的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3.
骨诱导术在牙种植骨量不足病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诱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种植牙时颌骨骨量不足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择35例在种植手术时,种植体周围骨量不足的患者,采用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和骨粉(Bio-Oss)行诱导骨组织再生,观察其促进颌骨再生和种植体骨整合的临床效果。结果:经6~18个月的临床观察和放射X线片检查,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骨组织再生情况良好,种植体稳定。结论:采用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和骨粉(Bio-Oss)诱导再生技术用于种植牙术骨量不足的患者,可成功诱导骨组织再生、重建缺损的骨组织,促进种植体与新生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上颌窦外提升术中探讨一种快速、高效的上颌窦底垂直高度增加骨的方法。方法:将需行上颌窦外提升的3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上颌窦底外提升术中,实验组采用传统的骨诱导剂(地塞米松、β磷酸钠、维生素C)+人工骨粉填充上颌窦底;对照组采用人工骨粉填充上颌窦底,分别在术后即刻、术后1周、1月、2月、3月、6月拍曲面断层X线片,了解骨生长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X线片测量后作两组患者上颌窦增高值的比较。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影像学检查发现实验组成骨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实验组在3月时基本上即为成熟骨影像资料,对照组在3月时成熟骨基本形成,中间部分有少量低密度影,约占总面积15%,定位影像测量数据显示,实验组术中上颌窦底骨量平均增高11.0333 mm,对照组为10.0444 mm,统计学比较显示有显著差异。结论:采用传统成骨诱导剂+人工骨粉提升上颌窦底的方法,在快速成骨及成骨的有效性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人工骨粉上颌窦底填充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体内外成骨的能力。方法分离大鼠BMSCs,将原代细胞分别应用普通培养基(CM)、成骨诱导培养基(OM)诱导培养。应用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钙结节染色法检测体外成骨分化能力。建立裸鼠成骨模型,测定体内成骨能力。结果 OM组可明显诱导BMSCs成骨分化,表现出高水平的ALP活性和基质矿化能力。OM加骨粉组裸鼠培养8周后,镜下观察到广泛的新骨形成,而单纯OM组或骨粉组未见成骨。结论 OM可明显诱导BMSCs体外成骨分化,与骨粉联合应用能诱导体内异位骨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引导再生技术在上颌窦底提升中的成骨效果。方法对18只比格犬行双侧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术。采用自身对照,左侧上颌窦行包绕式盖膜(实验侧),右侧行上颌窦颊侧开窗口盖膜(对照侧)。术后4、12、24周分别处死实验犬各6只,力学测试、大体标本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侧骨移植材料有移位,骨质吸收明显,种植体顶部暴露;实验侧种植体顶部骨移植材料无移位现象,有较厚的骨质覆盖。力学检测两组随时间的增加种植体被牵出的力增加;在24周时力学测试实验侧[(558.1±37.4)N]与对照侧[(471.4±31.5)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检查:双侧上颌窦底植入骨粉后均可见新生骨形成,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成熟,骨粉颗粒逐渐减少。结论包绕式盖膜骨引导再生技术可减少上颌窦底提升后骨的吸收,促进种植体顶部骨形成。  相似文献   

7.
上颌窦提升植骨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上颌窦提升、植入上颌结节自体骨加Bio-Oss骨粉在上颌后牙种植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5例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患者行6侧上颌窦提升,植入上颌结节自体骨加Bio-Oss骨粉,同期种植体植入。结果6个月后X线片显示植骨区改建成新骨,种植体无松动脱落,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结论上颌结节自体骨加Bio-Oss骨粉植入,提升上颌窦拓展了种植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Bio-Oss胶原结合骨髓基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Bio-Oss胶原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抽取成年小型猪骨髓,贴壁法获得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经成骨诱导培养液体外培养、扩增、诱导后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并进行I型胶原、骨钙素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将培养的第3代细胞接种于Bio-Oss胶原,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并将Bio-Oss胶原/BMSCs复合物植入裸鼠背部皮下,4、8周后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当接种密度为0.8×106/ml时,细胞与支架材料之间有最大附着量;VonKossa染色可见钙结节形成;I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超微结构观察可见细胞生长附着于材料网孔内表面;组织学检测提示,8周时复合物内有新骨形成。结论:Bio-Oss胶原/BMSCs复合物显示成骨活性,Bio-Oss胶原可用作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
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时,常采用上颌窦底提升术获得充足的骨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普遍认为上颌窦底黏膜本身具备成骨潜力,术后的成骨模式为通过植骨材料维持稳定的空间,来自创面和窦底黏膜的间充质干细胞黏附、迁移并成骨分化,形成新骨。常规应用的植骨材料普遍缺乏骨诱导性,使得术后成骨效率低、术后反应明显,因此加速术后的骨再生并减轻患者负担是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是第二代自体血小板浓缩制品,作为组织工程材料最初被用于修复软组织损伤,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领域。近期研究发现PRF可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通过标准化流程制备的PRF具有一定的骨诱导性,同时可促进血管形成,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能够调控其成骨模式中的各项因素。另外,PRF制成膜使用可依靠其机械强度维持提升后的窦底黏膜。但迄今为止PRF促进骨再生的机制研究仍有欠缺,是否应该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常规应用PRF仍存争议。文章重点介绍PRF促进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骨再生机制以及PRF在不同术式中的临床应用方式及效果,旨在为临床决策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组织工程骨促进犬牙槽骨再生的体内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以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为种子细胞,Bio-Oss小牛无机骨粉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结合Bio-Gide胶原膜促进犬牙槽骨再生的可行性。方法:在3只犬的口腔里人工制作12个三壁骨缺损,每只犬的左侧为实验组,右侧为对照组。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化骨;对照组:单纯植入Bio-Oss骨粉。手术后即刻及术后4周,8周,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方法(HE,Masson染色)检测骨缺损的再生效果。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X-ray可见缺损区新生骨骨量明显增加,切片HE染色见新生牙槽骨已充满骨缺损处,骨小梁成团状,Masson染色为红色;对照组X-ray可见骨缺损区阴影变浅,HE染色骨小梁排列凌乱,Masson染色为蓝绿色。结论:组织工程化骨促进犬牙槽骨再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内镜下犬上颌窦内提升植骨与不植骨的成骨效果。方法:随机将6只比格犬(共12侧上颌窦)分为2组, A组为上颌窦内提升+即刻种植(3.5 mm×8 mm),B组为上颌窦内提升+Bio-Oss(0.8 mL)+即刻种植(3.5 mm×8 mm)。利用CT、Micro-CT以及组织学评价2组术后上颌窦内和种植体周围成骨情况。采用SAS 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A组术后即刻、3个月的CT数据重建上颌窦内成骨体积和密度显著低于B组。Micro-CT和组织学切片均证实,A组的成骨仅在种植体周围的下部,而中部和上部未见明显骨质;而B组的种植体周围均包绕着适量骨质。2组中上部和中部新骨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部新骨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时仅在窦底有一定量的新骨形成,为了达到良好的术后和远期效果,建议在行内提升术时适当植入骨粉。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经典的上颌窦内提升术(OSAF、BAOSAF)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伴有上颌窦穿孔(10%)、无法预测的植骨量等并发症。多种植骨材料和改良手术方法业已应用ISL。目的:评价应用胶原骨做为上颌窦内提升术提升介质和植骨材料的手术方法,对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不足患者进行种植手术同期植入胶原骨,探讨其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2007年9月至2009年2月,共完成12例胶原骨Bio-col冲击法上颌窦内提升手术病例。男性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3.4岁(27—58岁),共植入种植体12枚。随访3年以上7例,2年以上5例。平均随访2.6年。评价方法为临床检查、X线检查和共振频率检查(Osstell)。患者上颌后牙区窦底剩余骨高度在5.8—8.0mm(平均6.6mm),提升高度为4.5—10.3mm(平均7.3mm)。术中采用胶原骨Bio-col作为冲击介质辅助提升,并利用胶原骨特性将其置于种植体根部正上方,同期植入种植体并暴露,5个月后完成种植修复。结果:12例中没有上颌窦黏骨膜穿破,术后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完成种植修复。5个月修复时,共振频率值72—84(平均78)。1年期X线评测,提升高度为2.8—7.6mm(平均5.8mm)观察期内,无种植体脱落,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改良的胶原骨冲击法上颌窦内提升术,有效的降低上颌窦穿孔的风险,并且获得良好的成骨高度。克服既往上颌窦提升后窦底植骨或不植骨,骨高度降低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超声骨刀进行上颌窦底开放式外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以及不同植骨量对种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1例上颌后牙槽骨高度不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应用超声骨刀进行上颌窦底开放式外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将A组11例患者进行全量骨粉植入,B组10例患者进行半量骨粉植入,6-12个月后检查种植体的稳定性和骨愈合情况。结果:A、B两组25颗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无上颌窦炎发生,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应用超声骨刀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可精确地完成手术,术中半量或全量植骨均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植骨材料在外提升植骨垂直骨高度的远期改建情况。方法:选择行外提升57例患者,随即分为三组,第一组植骨材料为100%Bio-Oss骨粉;第二组植骨材料为100%beta-TCP骨粉;第三组植骨材料为50%Bio-Oss混合50%beta-TCP骨粉。每个患者进行5次以上的全景片检查,其中三张进行定点定量检测。第一磨牙种植体的远中骨高度为L1,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种植体之间骨高度为L2,第二磨牙种植体远中5mm处的骨高度为L3。检测和比较垂直向骨高度的变化。结果:经60-84个月的临床追踪观察,每组L1,L2与L3垂直向骨高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100%Bio-Oss组与50%Bio-Oss+50%beta-TCP组比较,骨高度无统计学差异,但100%Bio-Oss组与100%beta-TCP组比较,骨高度改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初始18个月,外提升骨垂直向高度改建较明显,18个月后骨高度变化较小,100%beta-TCP组与100%Bio-Oss组比较骨吸收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兔上颌窦提升术后扩增区域内新生骨的改建过程和破骨细胞的分布情况,探讨无机骨颗粒对上颌窦提升术后骨再生的影响。方法:对8只日本大耳白兔施行上颌窦提升术。实验组扩增区植入无机骨颗粒,对照组仅使血凝块充满扩增区,不填充移植材料。结果:术后4周,对照组扩增区近窦黏膜处的新生骨表面可见大量破骨细胞。组织形态测量学分析表明,术后4周至8周实验组窦底提升高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术后8周时实验组新生骨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上颌窦内存在的空气压力可导致上颌窦提升术后新生骨发生吸收。在上颌窦提升术中使用无机骨填充材料可抵抗上颌窦内的空气压力,并具有良好的骨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兔上颌窦提升术后扩增区域内新生骨的改建过程和破骨细胞的分布情况,探讨无机骨颗粒对上颌窦提升术后骨再生的影响。方法:对8只日本大耳白兔施行上颌窦提升术。实验组扩增区植入无机骨颗粒,对照组仅使血凝块充满扩增区,不填充移植材料。结果:术后4周,对照组扩增区近窦黏膜处的新生骨表面可见大量破骨细胞。组织形态测量学分析表明,术后4周至8周实验组窦底提升高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术后8周时实验组新生骨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上颌窦内存在的空气压力可导致上颌窦提升术后新生骨发生吸收。在上颌窦提升术中使用无机骨填充材料可抵抗上颌窦内的空气压力,并具有良好的骨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不使用植骨材料的经牙槽嵴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9-2012年接受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Bicon(R)种植体的病例46例,共植入种植体62枚,随访12 ~ 39个月,用Buser存留标准评估种植体存留率,记录边缘骨水平变化、剩余牙槽嵴高度、上颌窦底提升高度、随访时间、并发症等指标,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46例62枚种植体存留率98.39%,1枚种植体6个月时发现骨结合不良.术前测量剩余牙槽嵴高度范围2.83~9.83 mm,术后测量窦底提升范围1.00 ~ 4.86 mm,近、远中边缘骨水平平均变化为(-0.12±0.72)mm(t近中=-1.29,P近中=0.20),(-0.06±0.65)mm(t远中=-0.68,P远中=0.50).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种植体周牙槽骨稳定,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种可行上颌窦外提升及同期种植体植入的动物模型。方法:1-1.5岁的成年狗8只为实验对象,其中2只行上颌窦区解剖学观察,另6只拔除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使用上颌窦外提升法提升上颌窦,同期植入种植体及自体骨。术后3月处死动物,观察种植体的大体及新生骨的情况。结果:犬上颌窦有足够的体积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术后3月种植体稳固,牙槽嵴丰满,种植体顶部有新生骨形成。结论:建立犬上颌窦外提升及同期牙种植动物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颌窦提升术在口腔种植术中的应用以扩大口腔种植术中的应用范围。方法:25例患者通过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31枚,术中患者使用了Bio-Oss胶原质作为骨移植材料,采用非埋入式种植技术。结果:术后6个月,上颌窦底提高4-6mm,所有病例完成修复后,随访6-24各月,x线检查窦底骨质无明显吸收,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无松动脱落,修复效果满意。结论:上颌窦提升术扩大了口腔种植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