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桥小脑角区巨大占位病变9例,男5例,女4例,年龄9~24岁,平均15.6岁,临床主要表现眩晕、步态不稳和颅高压症状.术前头部MRI及增强显示瘤体主要位于桥小脑角区,瘤体巨大,向上累及桥小脑角区顶层,向下累及桥小脑角区底层,向内侧明显压迫脑干,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无法明确肿瘤性质.手术均采用乙状窦后手术入路,术中分块切除肿瘤.结果 手术全切肿瘤7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室管膜瘤.术后患者恢复状态良好,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主要为:三叉神经麻痹1例,吞咽困难加重后又缓解1例,有2例均在术后3d出现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经紧急抢救后病情逐渐稳定,痊愈出院.结论 桥小脑角区巨大室管膜瘤,多以青少年患者发病为主,该部位室管膜瘤起源于第四脑室侧孔处之室管膜细胞,乙状窦后手术入路和术中分块切除肿瘤,减少脑干的牵拉和防止脑干过快复位可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干占位病变外科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手术入路、切除方式和并发症防治等问题.方法分析总结1999~2005年我院住院治疗的55例脑干占位病变的临床资料.接受显微手术治疗40例,其中颞下经天幕入路5例,经中孔一小脑延髓裂入路15例,经蚓体切开入路12例,经小脑半球切开入路2例,经桥小脑角脑干侧方入路4例,经纵裂一第三脑室入路2例.术后接受放疗和(或)化疗13例.非手术治疗15例,接受放疗5例,化疗3例.结果手术治疗者术后6个月随访,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为90~100分8例,70~80分17例,40~60分6例,20~30分3例,10~0分6例(手术后1个月内死亡).非手术治疗者住院后6个月随访,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为90~100分1例,70~80分4例,40~60分2例,20~30分3例,10~0分5例(死亡4例).结论脑干占位病变以出血性病变(包括海绵状血管畸形)、星型胶质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多见.出血患者多数可在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出血较少和已进入出血后期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脑干肿瘤中胶质细胞瘤最常见,除弥漫生长型不适合手术和放化疗外,其他生长类型的肿瘤都可以进行显微手术治疗,术后根据病理性质接受放化疗.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脑干切开的部位取决于病变在脑干中的位置,可以利用的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可以耐受的神经功能缺损;在具体操作时采取循瘤原则、最短原则和避重就轻原则.经中孔-小脑延髓裂入路可以满足大部分经脑干背侧切除占位病变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报告分析40例小脑桥脑角脑池造影。经手术证实,造影诊断为小脑桥脑角占位病变的12例均正确,假阴性1例;造影诊断为三叉神经占位病变的3例有上皮样囊肿2例,假阳性1例。造影确诊的14例均呈角池充填缺损,内11例伴内听道不充填,共发现直径小于2cm的肿瘤4例。认为角池造影能早期诊断听神经瘤和有助于发现三叉神经痛患者上皮样囊肿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应用经乳突后枕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病变的微创手术技术。方法采用乳突后发际内皮肤切口4~5cm,在枕部作骨窗开颅2.5cm×2cm,内镜辅助的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病变15例。结果15例桥小脑角病变中,听神经瘤8例(6例为巨大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脑膜瘤5例,均获全切除,神经功能保存完好;2例小脑前下动脉瘤准确夹闭瘤颈。结论乳突后枕下锁孔入路适合切除各种桥小脑角区肿瘤及血管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病例资料,均表现为同侧三叉神经痛,经MRI扫描发现桥小脑角占位。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其中22例同期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26例,近全切除8例,病理确诊均为胆脂瘤。术后疼痛全部消失,面部麻木3例,短暂呛咳1例,无术后出血、急性脑积水、死亡等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6~90个月,无疼痛复发及占位复发。结论桥小脑角胆脂瘤多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MRI扫描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手术切除病变可使多数病例疼痛消失,对于同时存在血管压迫的病例,可配合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后颅窝血管畸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0-1990年收治的32例后颅窝血管畸形,29例经手术治疗。本组20例有颅内出血,其中3例反复出血;11例颅神经或小脑功能障碍。14例血管畸开于小脑半球,8例位于蚓部,5例位于桥脑小脑角,4例位于脑干。29例手术中6例切除血管畸形同时吸除血肿;3例栓塞治疗。手术死亡率为3%,手术致残率6%。  相似文献   

7.
脑干肿物60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王忠诚  刘阿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9(5):251-255,T009,T010
报告了60例脑干肿物手术。胶质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而血管网状细胞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则多发生于成年人。不同肿瘤有其不同的好发部位及生长方式:星形细胞瘤可发生于脑干的任何部位,并向其周围的空间发展。室管膜瘤发生于Ⅳ室的室管膜,并向Ⅳ室及小脑桥脑角发展。海绵状血管瘤主要发生在桥脑内,还可发生在中脑内。血管网状细胞瘤发生于延髓或桥脑及延髓背侧,在此处膨胀发展。一般脑干占位病变的病程是逐渐进行性的,但海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后颅窝占位性病变在磁共振多种成像序列的影像表现,总结其MRI特征,提高儿童后颅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45例后颅窝占位性病变患儿术前均行磁共振T1WI、T2WI、FLAIR、DWI、SWI序列及增强扫描,分析各种占位病变的影像特征,并与临床、病理资料对照。其中小脑蚓部12例,小脑半球13例,脑干3例,第四脑室10例,桥小脑角区4例,枕大池3例。结果 45例病例中髓母细胞瘤17例,星形细胞瘤10例,室管膜瘤9例,蛛网膜囊肿5例,海绵状血管瘤、动脉瘤样骨囊肿、白血病脑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各1例。MRI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信号、边缘以及强化特点,对占位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等间接征象也能清晰显示,病变检出率100%,定位准确率95.5%(43/45),定性准确率93.3%(42/45)。结论后颅窝占位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磁共振多序列扫描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初始受伤3周以后出现的血液及其分解产物在硬脑膜和大脑表面之间积聚,并引起临床症状的颅内血肿[1],是神经系统中的常见疾病,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群,其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22.3%患者无明确的外伤史[ 2].起病隐匿的硬膜下占位性病变易误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胆脂瘤亦称表皮样囊肿,是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低,占全脑肿瘤0.5% ~1.8%,好发部位为桥小脑角、鞍旁,也可见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大脑、小脑和脑干[3],而发生于额顶部大脑表面胆脂瘤国内外鲜有报道.本病例起病隐匿并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故术前被误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现就该病例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附4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44例,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型:(1)单纯三叉神经痛型,此型易误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桥小脑角占位型,易与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混淆,CT扫描可明确诊断;(3)颅内压增高型:主要表现头痛、呕吐、眼底水肿。本文着重阐述了各型的临床特点,并对本病的手术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后颅凹占位性病变的眼震电图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37例经手术证实的后颅凹占位性病变术前眼震电图表现特点,除2例外,其余35例(占94.6%)均有单项或多项视动中枢改变。初步分析了小脑半球及桥脑小脑角占位性病变的眼震电图各自特征。同时指出前庭眼反射对确定病变侧别、范围亦有重要作用。在当前CT检查尚未普遍应用的情况下,眼震电图检查对后颅凹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研究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桥小脑角区的结构,为临床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10%甲醛固定并灌有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0例,模拟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桥小脑区的三个解剖间隙的主要血管神经解剖变异和走行,并测量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进入脑干处的距离.结果 桥脑小脑角区的重要血管和神经之间关系存在一定变异,观察了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岩上静脉、面听神经、三叉神经以及后组颅神经的行程、分支和变异等情况,但这些结构在桥小脑区的三个解剖间隙内层次分明,分布较恒定.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进入脑干处的距离为(2.3±1.1)mm.结论 通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来解剖桥小脑角区的神经血管,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了各重要神经和血管结构关系,对临床手术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丘脑及脑干占位病变的显微与激光手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18例丘脑及脑干占位性病变的显微与激光手术治疗体会。其中4例位于丘脑,中脑者2例,桥脑者6例,延髓者6例。除1例桥脑胶质瘤术后第三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呼吸衰竭,1例丘脑肿瘤于术后1年死于再手术后感染外,其他皆有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12例于术中后2~3周作CT/MR检查,显示有明显改善.随访5个月~2年无症状复发表现.本文就丘脑及脑干占位病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及激光应用作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14.
显微外科治疗以三叉神经痛为表现的桥小脑角区病变张蕴增刘勇本文报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以三叉神经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小脑桥脑角区(CPA)病变33例。手术结果表明:引起三叉神经痛,除血管受压因素外,CPA区肿瘤、蛛网膜粘连等也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15.
桥小脑角区神经内镜下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神经内镜下桥小脑区的解剖,为内镜辅助下该区域病变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支持,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8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和4具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交替使用神经内镜和手术用显微镜,在模拟手术的条件下进行桥小脑角区的窥镜下解剖学研究,并实际应用于临床。结果内镜经小脑外侧间隙可顺利到达桥小脑角区和脑干前方,可清晰显示V~XI颅神经及其附近走行的血管,手术中可明显改善深部术野的照明效果和显微解剖结构的识别,减少对小脑和脑干的牵拉,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神经内镜在颅内实质性肿瘤的切除术中的应用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外科手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从1968年起共收治后颅窝动静脉畸形(AVM)14例,占全部AVM的16.7%。经手术治疗的12例,其中死亡1例。病人的年龄分布在24—53岁(平均为36岁)。男10例,女4例。病变的部位和大小:10例位于小脑,其中3例在小脑前内侧,1例巨大的在小脑中间,3例在小脑后内侧,3例在小脑外侧面。2例在桥脑小脑角。2例直接与脑干有关。病变最大的有5×5×2.5cm,最小的有手指尖大小。症状和体征:某些神经系统的体征立即出现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干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0例脑干血管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34.4岁.所有患者均经CT和MRI检查确诊为脑干血管畸形.有6例患者行DSA检查,但无异常发现.病变位于桥脑者6例,桥脑中脑结合部者3例,桥脑延髓结合部者1例.结果10例患者平均在出血后第34 d行开颅手术,其中经后颅窝中线小脑下蚓部第四脑室入路5例,于枕下乙状窦后经小脑外侧入路4例,经颞下切开天幕入路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报告毛细血管扩张症6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动静脉畸形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获改善,有6例患者获得随访,最长随访时间6年,最短1年,无再出血.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干血管畸形患者安全有效,通过切除畸形的脑干血管可防止再次出血.  相似文献   

18.
听神经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8%~12%,占小脑桥脑角肿瘤的75%~95%[2].好发于中青年人.多起源于内听道内的前庭神经,沿神经根向阻力较低的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区生长,与该区血管,神经及脑干之间的关系密切,早期手术死亡率低,面神经保留率高.  相似文献   

19.
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方法 应用15例经10%甲醛充分固定并灌有乳胶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模拟临床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在4~25倍手术显微镜下逐层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结果 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主要包括三又神经和相关的小脑上动脉、岩静脉及中脑、中脑小脑沟、小脑上脚、小脑幕面。小脑上动脉的行程一般比较恒定,向尾侧凸起的46.88%的尾袢对三叉神经造成压迫。结论 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位置深在,结构复杂且周围毗邻脑干、小脑动脉及颅神经等重要的结构,详尽的解剖研究可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成功率并且.尽可能保存神经功能的完整。  相似文献   

20.
本科自1991年1月~1996年10月,应用经岩骨小脑幕入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52例,继发颞叶脑内血肿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