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研究雪旺细胞和生物降解支架材料复合后构建成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雪旺细胞制成 1× 1 0 8/ml的ECM (extracellularmatrix,ECM)凝胶 ,与PLA无纺纤维布复合培养 7d ,置入PLA中空纤维管中 ,构建成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 1 0mm的动物模型 ,A组为人工神经组 ;B组为雪旺细胞复合ECM凝胶组 ;C组为单纯ECM凝胶组 ;D组为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 8周、1 2周 ,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 1 2周A组的再生神经纤维已越过远端缝合口 ,有髓神经纤维数和神经纤维密度稍差于D组 ,但再生神经组织的面积显著高于后者 ;A、D组的髓鞘厚度和dLAT、NCV、AMP、AREA均无显著差别 ,但明显高于B、C组。结论 雪旺细胞、ECM凝胶和PLA多孔材料与PLA中空纤维管组合后构建成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 ,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双卡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建立神经根部及周围双重压迫的动物模型 ,进行步态、电生理及组织学研究。方法 按Mackinnon等方法建立神经根部及周围双卡综合征 (doublecrushsyndrome ,DCS)的模型。DCSM组 :Wistar大鼠 10只 ,切除腰5腰椎棘突、椎弓 ,并将碎骨片移植于此处。术后 4个月 ,用与坐骨神经直径相匹配的 5~ 10mm长硅胶管覆盖于右侧坐骨神经。对照组 :Wistar大鼠 4只 ,用硅胶管覆盖右侧的坐骨神经。术后即刻、1、2、3、4、5个月共 6个时间点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sciaticfunctionalindex ,SFI) ;术前、术后 5个月测定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 (spinalsomo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s) ;术后 5个月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 DCS组 ,SFI逐渐下降 ,术后 5个月时为 [( -2 4.1± 4.8) , x±s ,下同 ]明显低于对照组( -4 .7± 4.9,P <0 .0 5 )。术后 5个月 ,DCS组硅胶管近端及远端的SSEPs波幅为 ( 112 .4± 2 1.3 ) μV和( 83 .5± 16.3 ) μV ,比对照组明显下降 ( 179.1± 2 3 .2 ) μV及 ( 170 .9± 10 .2 ) μV ,P >0 .0 5。组织学分析显示两组神经外膜均出现肥厚及纤维化 ,且神经轴索间均出现肿胀 ;DCS组更加明显 ,并出现粗纤维减少而细纤维增多。结论 神经根部及周围神经双重卡压后 ,其步态学、电生理学及组织学均 相似文献
3.
周围神经牵长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大鼠坐骨神经持续牵长15天后,切除多余的神经,在无张力下进行外膜缝合,术后每隔半月作一次神经功能测定,术后4个月作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神经不切断牵长组神经牵长率为25.57%,神经切断牵长组神经牵长率为31.17%。术后4个月上两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神经纤维计数、神经纤维直径及髓鞘厚度均有明显恢复,且无显著性差异,周围神经内无明显结缔组织增生。结果表明:周围神经在缓慢牵引力作用下 相似文献
4.
构建生物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生物人工神经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用自体雪旺氏细胞、Ⅳ型胶原及可降解的聚乳酸导管构建生物人工神经,桥接10mm缺损的鼠坐骨神经,对照组行自体神经移植,术后8周,2组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数、再生轴突恢复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均同对照组相近。结论:实验构建的生物人工神经能有效的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取SD雄性大鼠54只,切取右侧腓总神经10 mm,建立大鼠腓总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A组为神经“借干”修复组,将腓总神经的远、近断端均修剪成45°斜面,在胫神经干相应外膜上开窗,分别行神经外膜端侧缝合;B组为远断端端侧缝合组,将腓总神经的近端结扎并翻转缝于邻近肌肉内,将腓总神经远断端修剪成45°斜面,相应胫神经干外膜开窗,行端侧缝合;C组为自体神经回植组(对照组),将切取的腓总神经原位回植.术后20周,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20周,A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胫前肌复合动作电位、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均优于B组(P<0.05),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神经“借干”修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坐骨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将58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为二组,实验组: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将50只大鼠于T13水平切除左半侧脊髓10mm,再取右侧坐骨神经10mm移植到脊髓缺损处,近端接脊髓,远端接马尾,分别于术后2、4、6、8、12、22周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移植处坐骨神经、吻合口远端马尾神经、左后肢坐骨神经再生情况,并用摄像机记录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对照组:8只大鼠,于13水平切除左半侧脊髓10mm,不移植坐骨神经,观察脊髓缺损远端马尾神经和左右肢坐骨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坐骨神经的轴突及髓鞘部分崩解,密度降低,无再生轴突形成。实验组术后4周电镜下偶见移植处坐骨神经髓鞘及轴突形成,术后8周光镜及电镜下可见较多细的有髓神经纤维,22周时接近正常;同时观察到左后肢坐骨神经再生;大鼠后肢功能部分恢复,肌力达3级。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有再生能力,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血管植入变性骨骼肌与自体神经瘤片段联合移植修复陈旧性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用自体神经移植及血管植入变性骨骼肌作为对照组比较,经5个月观察,采用电生理和形态定量学的检测。结果 联合移植组在电生理、再生轴突密度恢复率和再生轴突面积恢复率方面与血管植入肌桥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联合移植能获得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应用胎儿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应用经冷藏的胎儿坐骨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其中胎儿神经修复腓肠神经供区缺损5例,修复手指固有神经缺损2例,计3指4侧,经随访1年,均恢复了较好的感觉功能。介绍了手术方法,讨论了胎儿神经移植的价值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端侧缝合克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研究将一有缺损神经的近端和远端与同一正常神经干行端侧缝合后,近端神经纤维沿该神经干克服缺损进行再生的可能性。方法 A组,将兔的左侧尺神经切除3cm,远近端均与正中神经干行端侧缝合,右侧以正常尺神经作为对照,B组,左侧神经处理同A组,右侧尺神经行同样长切除后进行神经移植作为对照,术后6个月通过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了解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及再生质量。结果 在两组左侧,电刺激尺神经近段以及近侧端侧缝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膈神经生物电脉冲 (bioelectricalimpulseofphrenicnerve ,BIPN)在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家兔 18只 ,共 3 6根坐骨神经 ,平均分为 3组。A组为模拟膈神经生物电脉冲(BIPN)组。B组为连续方波脉冲刺激组。C组为不作任何刺激对照组。术后 4周 ,取材检测。神经标本比较神经纤维计数、截面积及远端有髓纤维通过率。取胫前肌标本检测肌纤维截面积。结果 A、B、C 3组的神经缝合口远端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 12 3 6.9 2 0 2、10 82 .5 2 14 .6和 840 .6 174.4根。A、B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 3 .3 2 3、P值 <0 .0 1)。A、B、C 3组的神经纤维通过率分别为 5 8.5 7.0 1、5 3 .2 10 .4和 3 5 .2 7.3 %。A、B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 2 .2 2 1、P值 <0 .0 5 )。A、B、C 3组的神经纤维截面积分别为 12 7.4 7.2、119.1 5 .2和 118.8 5 .5 μm2 。A、B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 4.3 98、P值 <0 .0 1)。A、B、C 3组的肌纤维截面积分别为 70 4.8 10 8.5、62 3 .3 189.1和 5 80 .5 10 8.3μm2 。A、B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 2 .3 0 8、P值 <0 .0 5 )。结论 模拟膈神经电脉冲能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神经纤维再生。 相似文献
11.
扩张延长对周围神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容量组织扩张器(tissue expander,TE)扩张的神经及去扩张器神经松弛的后的神经长度、肌电图和组织学的变化及其变化机制。方法 SD大鼠32只,分为4组,每组8只大鼠。第1~3组为实验组,用TE以不同容量(8天内分别注水2ml、4ml、8ml)延长大鼠右侧坐骨神经,10d后取向TE,测量神经长度,使神经处于松驰状态。30d后,左侧坐骨神经以同样方法进行延长。10d后取出左侧TE,测量右侧神经松驰后长度,对双侧进行肌电图和组织学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8只大鼠)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神经长度,在延长期末各组均有延长,松驰期末又均有回缩。(2)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GMAP)的波幅,在延长期末各组均有衰降,松驰期末均有回升。(3)2ml组延长期末神经组织学的 相似文献
12.
周围神经牵拉延长模型建立及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神经牵拉延长后的变化以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组织扩张器,在15只家免正中神经做成体内神经牵拉延长模型,观察神经延长过程中的电生理学改变。结果:神经延长6.7%-11.7%时,活动电位振幅下降至延长前的64%,活动电位曲线下面积下降至下降前的77%。神经延长11.7%-18.3%时,活动电位振幅和曲线下面积均下降至延长前的33%。结论:用该法在短期内一次性完成对神经的损伤明显大于缓慢分次延长,神经在一定延长长度范围内,神经的功能下降是可复的,该法将有可能用于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FK506缓释剂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纤维电生理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FK506缓释剂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效果。方法:2008年3月至9月,选取32只SD大鼠,雌雄不拘,体重200~250 g,1%戊巴比妥钠(30 mg/kg体重)腹腔内注射麻醉。取股后斜切口,暴露右侧坐骨神经,10倍显微镜下游离坐骨神经,并在梨状肌出口下方5 mm处将坐骨神经切除约8 mm,任其回缩,造成10 mm缺损,用梭形双通道桥接管桥接坐骨神经10 mm缺损,根据梭形管的两支管内加入的药物不同将动物随机均分为A组(两支管内均加入几丁糖凝胶)和B组[一侧支管内注入几丁糖加生理盐水(B1组);另一侧支管内注入几丁糖加 FK506(B2组)].每组16只,于术后8、12周对再生神经的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并对术后12周的再生神经行皮层感觉诱发电位(CSE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及神经传导速度(CV)进行测定。结果:术后8、12周,A组两支管内再生神经纤维组织病理形态无明显差异,电生理功能检测无统计学意义;B组注入FK506 侧(B2组)再生纤维粗细均匀,排列整齐,明显优于对照侧(B1组);术后12周,B2组较B1组的CSEP、CMAP的潜伏期短,而振幅高,传导速度快。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FK506可明显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纤维电生理功能恢复,为周围神经损伤免疫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预变神经段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预变时间组移植神经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的不同预变时间组的尺神经作为移植神经,修复其正中神经的缺损。实验侧按移植神经预变时间的不同分为0、1、2、3、4、8周共6组,每组6只SD大鼠。移植后12周,检测实验侧趾屈肌群的张力、最大收缩力、再生神经的形态及神经轴突的截面积。结果用预变1周的尺神经修复正中神经后,其趾屈肌群的张力及最大收缩力的恢复率达到正常对照组的81.1%及85.9%。显微镜下观察,预变1周组和其它各时间组相比,其再生的神经轴突最多,发育最成熟。结论用预变1周的神经段修复神经缺损,其神经再生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15.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过去长期以来都是肉眼下操作,进行简单的神经外膜缝合,因得不到神经束的精确对合,以致神经再生效果很差。近10余年来,我国的周围神经外科事业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大幅度的上升,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而有了长足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周围神经外科的基础研究和修复水平,丰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神经延长器延长周围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自制的神经延长架,每天分数次延长1mm,修复神经缺损10mm,9周后行电生理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延长段神经外膜血供基本正常,神经缺损修复后其神经刺激阈值与神经原位缝合组差异无显著性,与神经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性,组织学观察,延长组和原位缝合组有基本正常组织结构,神经移植组有明显空泡变性,髓鞘凝固变性。结论 应用神经延长装置,采用合适的连接方法,可有效的延长周围神经,修复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7.
应用激活态的雪旺细胞填充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11
目的 了解激活态的雪旺细胞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中的作用。方法 将具有激活态的雪旺细胞填充硅管后修复大鼠前臂正中神经缺损 (12mm)。并用新鲜神经移植或单纯硅管修复作对照。术后 12周检测大鼠前臂屈肌的肌肉湿重和肌张力 ,用增殖细胞核抗体 (proliferationcellnuclearantigen ,PCNA)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同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和S 10 0蛋白及单克隆抗体神经丝荧光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再生的神经。结果 激活态组的神经再生和肌张力的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 ,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P <0 .0 1)。激活态组肌肉湿重的恢复率为 (88.2 3± 6 .0 8) % ;肌肉最大收缩张力的恢复率为 (10 1.34± 47.6 2 ) % ;肌收缩张力的恢复率为 (93 .48± 15 .72 ) % ;PCNA表达再生肌细胞最多。计算机图像分析激活态组神经再生轴突数为 (3 841± 5 2 2 )个 /条 ;再生轴突面积平均值为 2 3 .70 μm2 。S 10 0蛋白及单克隆抗体神经丝荧光免疫组化方法标记 ,证实激活态组再生的神经生长最好。结论 应用激活态的雪旺细胞填充硅管来修复正中神经缺损 ,术后神经再生和肌张力的恢复比自体神经移植和单纯硅管修复效果要好 ,为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提供了一个新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复合雪旺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并探讨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只。构建右侧坐骨神经14mm缺损,A组:单纯SIS修复组;B组:复合雪旺细胞的SIS修复组;C组:自体神经移植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段通过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测、组织学、透射电镜、图像分析、逆行示踪和小腿三头肌称重等方法分析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术后16周,B组移植段与近远段神经外观相似,未有神经瘤形成。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检查见B组再生神经组织可顺利通过缺损区,再生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呈束状,含有大量的有髓神经纤维,与C组相似。电生理检测见第16周B组神经传导速度和复合动作电位的波幅均较第12周有所提高,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真蓝逆行示踪证实B组和C组再生神经轴突轴浆运输功能恢复良好。图像分析证实B组再生神经组织面积百分比、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和髓鞘厚度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于A组。B组和C组患侧小腿三头肌肌肉重量和恢复率均优于A组,C组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IS复合雪旺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能有效修复大鼠长距离坐骨神经缺损,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的替代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9.
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 探讨用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将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切断后 ,按手术方法随机分为 5组。A组 :神经外膜原位缝合 (n =10 ) ;B组 :生物套管小间隙原位桥接 (n =10 ) ;C组 :断端旋转 180°外膜缝合 (n =10 ) ;D组 :断端旋转 180°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 (n =10 ) ;N组 :正常对照 (n =10 )。术后 6周行电生理学检查 ,光镜下作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A、B、D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快于C组但慢于N组 ,5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数目 ,A >B >D >C >N组 ,A、B、D组与C组相比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P<0 .0 5 ) ;但A、B、D 3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的效果好于断端转位的外膜缝合 ,具有替代外膜缝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