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血栓形成是许多肿瘤或肿瘤治疗后发生的致命并发症.随着临床血栓检查与诊断方法的进步,恶性肿瘤合并血栓的发现率正逐步提高.日本学者田中等解剖了恶性肿瘤547例(除外白血病与脑肿瘤),血栓形成发现率为47.5%~50.3%[1];而Edoute等[2]检查200例恶性肿瘤患者,发现11%血栓栓塞,6%伴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研究证实,恶性肿瘤出现高凝状态是并发血栓的根本原因[3].为此,我们对40例肺癌患者进行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检测,以探讨凝血纤溶机能的变化在肺癌血栓形成监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ET-CT应用于乳腺癌诊断及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恶性肿瘤病例中,病理类型最终确诊为乳腺癌者有59例接受了全身PET-CT检查。检查范围包括乳房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及全身脏器,将PET-CT结果参照手术/病理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59例患者中1例未发现原发病灶,此外PET-CT与常规检查各有1例假阴性,准确性均高达9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例Ⅰ、Ⅱ期患者中21例腋窝淋巴结转移,PET-CT检查的敏感性61.9%、特异性84%、准确性73.9%、阳性似然比3.9、阴性似然比0.5,优于B超+钼靶检查:PET-CT发现6例患者合并远处转移并经MRI或穿刺证实,准确性100%。[结论]PET-CT对于发现乳腺癌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均优于B超+钼靶检查,且对于远处转移具有较精确的检测能力,对于乳腺癌术前诊断及分期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99Tc^m-HL91 SPECT价脑转移瘤放疗疗效的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19例接受放射治疗的脑转移瘤患者,研究放疗前、放疗后KPS评分、肿瘤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区放射性计数比值(T/N)、^99Tc^m-HL91 SPECT和MRI显示肿瘤大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在放疗前、放疗后,KPS评分、T/N、SPECT显示肿瘤大小等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MRI显示肿瘤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以^99Tc^m-HL91 SPECT、MRI测定肿瘤大小、T/N值等3种方法诊断的影像缓解率与临床症状缓解的符合率分别为100%、16.7%、94.4%。[结论]^99Tc^m-HL91 SPECT是评价脑转移瘤放疗疗效的有价值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以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分析,探讨血栓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发现以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栓塞部位、原发肿瘤的部位及分期、统计发现血栓至确诊恶性肿瘤的时间、肿瘤治疗效果、随访生存情况,为以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栓与肿瘤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结果:以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中,IV期患者占60%,40%患者失去抗肿瘤治疗机会,抗肿瘤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41.7%,死亡率为55%。结论: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注意筛查,以利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并发血栓形成27例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5年Armad Trousseau报道癌症患者发生血栓,是血液系统继发的特殊改变,表现为自发性血管内凝血。1878年Billroth发现这类血栓中存在肿瘤细胞,从而认为与肿瘤转移有关[1]。近年来,我院各科室时有恶性肿瘤患者并发静脉血栓形成,有的突然发病而猝死。现将有关资料记录完整的27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2-deoxy-2-[F-18]fluoro-D-gluocose,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在寻找肿瘤原发灶中的价值。[方法]35例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瘤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寻找原发灶。[结果]21例患者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发现可疑原发灶,其中16例被其他影像学检查、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对原发灶的检出率为45.7%(16/35例),14例未能明确原发灶。^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发现其他影像学手段未发现的新病灶13个,8例改变治疗方案。[结论]^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在寻找转移性肿瘤原发灶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肿瘤血管系统为目的靶,以核素标记多肽ATWLPPR为显像剂,探讨核素标记肿瘤血管特异性多肽显像用于肿瘤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应用^99mTc标记ATWLPPR并鉴定。制作荷人乳腺癌裸鼠模型,实验组于注射^99mTc-ATWLPPR后不同时间显像,对照组应用未标记ATWLPPR预处理后显像,勾画感兴趣区,计算两组肿瘤与对侧相应部位放射性比值。荷瘤裸鼠于注射显像剂后180min,取感兴趣器官及肿瘤组织称重并测量放射性计数。[结果]以HYNIC作为双功能螯合剂,^99mTc-HYNIC—ATWLPPR标记率可达91.53%±2.39%,放化纯为94.14%±1.75%,标志物体外稳定。实验组荷瘤裸鼠注射显像剂后180min肿瘤部位显影最为清晰,对照组肿瘤部位未见明显显像剂分布,两组肿瘤/对侧上肢的放射性比值分别为2.33±0.40和1.18±0.12(P〈0.05)。显像剂在荷乳腺癌裸鼠体内肝脏和肾脏的摄取最高,脑部摄取最低。[结论]制备的^99Tc-HYNIC-ATWLPPR方法简单,标记率和放化纯高、稳定性好,主要以肝脏和肾脏排泄,肿瘤组织可以对该品像剂特异忡格取辊示该显像剂可以用于肿瘤诊断.  相似文献   

8.
6210例初治宫颈恶性肿瘤病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笕青  俞华 《中国肿瘤》2005,14(5):342-344
[目的]了解浙江省肿瘤医院近15年收治的浙江省内的宫颈癌病例的情况。[方法]用SPSS12.0软件对1990~2004年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210例浙江省宫颈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6210例宫颈恶性肿瘤中鳞状细胞癌、腺癌和腺鳞癌分别占91.71%,5.80%和1.56%。1990—1994年、1995—1999年和2000—2004年的宫颈癌平均年龄分别为55.77、54.07和51.41岁,宫颈原位癌与浸润癌之比分别为1:27.7、1:19.4和1:10.8。[结论]近年来宫颈癌发病趋于年轻化。原位癌早期发现的比例逐年升高。应完善和加强宫颈癌的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9.
张萌  阴蒙蒙  刘阳 《中国肿瘤》2014,23(6):478-484
[目的]描述分析2010年河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方法]按照全国肿瘤登记质量控制指标和评价标准.对河南省16个肿瘤登记处上报的2010年肿瘤登记数据进行评估。计算恶性肿瘤发病粗率、累积率(0~74岁)、年龄别发病率以及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顺位和构成等。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构成和2000年世界标准人口构成来计算。[结果]2010年河南省肿瘤登记地区的16个登记处合计覆盖登记人口13783262人,共报告新发恶性肿瘤病例32942例,病理学诊断比例为66.83%,只有死亡证明书比例为2.79%,死亡/发病比为0.64。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39.00/10万,中标率195.41/10万,世标率214.50/10万,累积率(0-74岁)为23.05%。人群发病前10位的恶性肿瘤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颈癌、脑瘤、子宫体癌和白血病,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84.40%。[结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是威胁河南省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需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癌症的健康教育和早诊早治工作,减轻居民癌症负担,降低癌症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等常规方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34例恶性肿瘤并发的DVT患者为观察组,选择34例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DVT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溶栓、抗凝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和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再通率、有效率均低于对照组(χ2=7.731,P=0.021;χ2=6.969,P=0.031)。[结论]常规方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记录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发生情况,分析其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对血栓的防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以来住院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共481例,记录其临床生物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记录患者血栓发生情况,分析其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总体血栓发生率为4.8% (23/481),不同部位的肿瘤血栓发生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肠道肿瘤8.3% (3/36)、胃癌7.7% (9/117)、肺癌4.7% (6/128)、其他肿瘤2.9% (3/104)和妇科肿瘤2.1% (2/96);在23例血栓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确诊前2周发现血栓形成,占血栓发生的4.3%(1/23);有11例患者在确诊时及确诊后的前3个月发现血栓形成,占47.8% (11/23);有5例在确诊后3个月到6个月内发现血栓形成,占21.7% (5/23),其余6例血栓发生在确诊后的6个月到2年内,共占26.1%(6/23).其中有95.7% (22/23)的患者为中晚期,有69.6%(16/23)的血栓患者并无血栓相关症状.根据Khorana风险预测模型,高危患者的血栓发生风险高于低危患者.结论:应对住院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进行必要的筛查和预防,降低血栓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小肠肿瘤2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金荣  吴斌 《肿瘤学杂志》2008,14(6):505-506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23例;术前诊断小肠肿瘤14例(其中位于十二指肠8例,空、回肠6例),诊断符合率50%;恶性肿瘤行根治性手术10例、姑息性手术9例、放弃手术4例:恶性肿瘤术后5年存活7例。[结论]小肠肿瘤术前诊断率低,恶性小肠肿瘤5年生存率低,预后差;改善预后早期诊断是关键.手术治疗是首选。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发生颅内转移十分常见,据统计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5%—20%。本文总结因脑转移瘤查原发灶的62例患者的原发灶发现情况及全身转移灶情况,旨在评价全身^18F-FDG PET/PET-CT在脑转移瘤寻找原发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因脑转移瘤查找原发灶为主诉的肿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2例患者中52例患者的原发灶位置得到了确诊,原发灶的检出率为83.8%(52/62),其中原发性肺癌占55.7%(29/52),所有肺癌中低分化腺癌占44.8%(13/29)。除可检出原发灶外,^18F-FDGPET/PET-CT全身显像还检出肺转移、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肝转移及其它少见部位的转移灶。全身行^18F-FDG PET-CT扫描对肿瘤原发灶的检出率为84.6%;行全身^18F-FDG PET扫描对肿瘤原发灶的检出率为82.6%;与^18F-FDG PET-CT相比,^18F-FDG PET图像对肺转移病灶的检出率仅为10.9%。结论:^18F-FDGPET/PET-CT的全身扫描有利于发现原发灶及其他转移灶。对恶性肿瘤发现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40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4例胃癌组织中CD40的表达。[结果]CD40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4.4%,明显高于正常组织(Х^2=5.9600。P=0.0146);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CD40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Х^2=2.7234,P=0.0989);CD40阳性表达与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Х^2=9.6333,P=0.0019:Х^2=4.2262,P=0.0398),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瘤块大小均无关,CD40阳性表达者预后差。[结论]CD40在胃癌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价胃癌转移及预后的有价值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施成飞  宋军  史逸华 《中国肿瘤》2014,23(3):261-264
[目的]探讨区域性缓释化疗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疗效。[方法]68例胃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术中使用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对照组30例,术中未使用缓释氟尿嘧啶。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具有可比性。[结果]使用植入缓释氟尿嘧啶治疗组未出现明显的胃肠道反应。治疗组吻合口瘘1例、肠梗阻1例、腹腔化脓性感染1例;而对照组吻合口瘘1例、肠梗阻1例、无腹腔化脓性感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7.9%vs6.7%,χ^2=0.037,19=0.847)。治疗组2年局部复发率为5.3%,而对照组2年局部复发率为23.3%(χ^2=0.060,P=0.027);两组2年无远处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60,P=0.807)。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2年生存率分别为94.7%和76.7%(P〈0.05)。[结论]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安全、可行,可降低胃肠肿瘤术后复发率及提高术后生存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有效和无创性诊断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方法。方法:对36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了乳腺及其区域淋巴结^99mTc-MIBI显像。全部肿瘤经病理证实。结果:36例乳腺肿瘤中14例为良性肿瘤,22例为乳腺癌,其中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3例。^99mTc-MIBI显像诊断乳腺肿瘤假阳性1例,假阴性4例,其灵敏度为81.8%,特异性为92.6%,准确性为86.1%;^99mTc-MIBI显像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假阴性5例,未发现假阳性,其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61.5%,准确性为77.3%。结论:^99mTc-MIBI显像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灵敏度较高,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也有助于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但是其结果还不够理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朐县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现状,探讨影响生存率的因素。[方法]对临朐县1993~1999年发病的6450例肿瘤患者的生存资料进行分析,利用SAS9.0软件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结果]临朐县1993~1999年的恶性肿瘤患者1~5年生存率分别为53.16%、28.65%、21.57%、18.36%和17.87%,5年生存率超过25%的恶性肿瘤有卵巢癌、乳腺癌、宫体癌、胃癌、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低于10%的有肝癌、宫颈癌、肺癌、骨恶性肿瘤。不同性别、发病年龄、经济状况、诊断时间和诊断依据的恶性肿瘤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患者经济条件、诊断年龄和诊断时间影响恶性肿瘤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99mTc-octreotide和^111In-DTPA-octreotide受体显像对肿瘤诊断的效能。[方法]采用自行制备的^111In-DTPA-octreotide和^99mTc-octreotide分别对4例和3例正常对照以及对18例和12例肿瘤患者进行显像。以发现局灶性异常放射性浓集为阳性,比较其对肿瘤诊断的效能。[结果]两种显像剂的正常图像、显像质量和对生长抑素受体(SMS-R)阳性肿瘤的诊断效能无显著差异,两种显像剂显像结果均与临床最后诊断相符合。[结论]^99mTc-octreotide是一种价廉易得的优良的肿瘤SMS-R显像剂,在临床上可以替代价格高昂不易获得的^111In-DTPA-octreotide进行肿瘤显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提高对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认识,减少血栓形成及栓塞风险。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儿童血液与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肿瘤患儿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转归。结果:血栓形成率:2013年1月-2020年6月,共收治恶性肿瘤患儿727例,相关性血栓形成11例(1.51%)。肿瘤类型与血栓部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例(54.55%);静脉血栓形成10例(90.9%)。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7例(63.64%)血栓发生在导管相关部位。化疗与感染:有3例(27.27%)患儿应用培门冬酶合并重症感染。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诊断:动脉血栓表现为皮肤发凉、苍白,变黑,远端动脉搏动消失。静脉血栓表现为肢体肿胀,伴或不伴疼痛、活动受限。11例患儿出现症状后均经过血管B超明确诊断。治疗与转归:经过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7例血栓完全消除,3例血栓部分消除,1例截肢,无1例血栓栓塞发生。结论: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与肿瘤类型、治疗阶段、PICC应用、培门冬酶、感染等多个因素相关,发生在导管相关部位多见。临床表现以静脉血栓形成多见,表现为肢体肿胀、或伴有疼痛、活动受限。B超诊断方便快捷,低分子肝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1999~2004年海门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趋势与减寿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调查分析江苏省海门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分析,探讨主要恶性肿瘤对人群健康水平与寿命的影响。[方法]对该市1999~2004年死亡的12728例恶性肿瘤进行死亡趋势与减寿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死亡率2004年比1999年上升了13.43%(男性13.04%、女性15.74%),年均死亡率205.20/10万(男性296.78/10万、女性127.70/10万),调整率111.37/10万(男性156.21/10万、女性70.87/10万);累积死亡率15.40%(男性22.40%、女性9.18%);PYLL率21.30‰(男性31.59‰、女性12.42‰);AYLL为15.35年/人(男性15.16年/人、女性15.80年/人)。[结论]海门市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肝癌、肺癌、胃癌、白血病的脑肿瘤是引起当地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