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骨质疏松(OP)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双生子和家系遗传基因的研究有力证明了遗传因素对骨量有决定性作用,遗传因素约占80%〔1〕。迄今已发现近100种OP相关基因,其中研究较多的是:维生素D(VD)受体(VDR)、雌激素受体(ER)、Ⅰ型胶原(COL1)、载脂蛋白E(ApoE)基因等。对OP相关基因的探讨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1 VDR基因VD是重要的骨代谢调节激素之一,可调节骨钙的内环境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的遗传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骨量峰值和骨丢失速度是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系调查显示骨量峰值受遗传控制 ,有腰椎和髋部骨折史的绝经后患者的女儿 (绝经前 )与没有此家族史同年龄的女性相比 ,前者腰椎、股骨颈处的骨密度更低 ,年轻女性(平均年龄 18.6岁 )的骨密度与其母亲的骨密度明显相关〔1〕。双胞胎的研究也提示遗传对中轴骨和外周骨骨量及骨丢失速度有一定影响。各种遗传基因可能也与骨质疏松有一定关系。一、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在各种可能影响骨密度和骨质疏松危险性的候选基因中 ,维生素D受体基因是最受人关注和引起争议的。VDR基因由 9…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的骨微结构、骨密度、骨矿含量(BMC)的变化,探讨ApoE在骨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15、28和40周龄雄性ApoE-/-纯合子小鼠以及同性别、同周龄的野生型小鼠共48只,应用显微CT测定小鼠右侧股骨远端松质骨和皮质骨的骨微结构参数,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左侧股骨骨密度.并分析骨微结构、骨密度、BMC相关性.结果 与野生鼠相比,不同时期ApoE-/-鼠的股骨松质骨体积骨密度(vBMD)、组织骨密度、BMC、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明显增加(P<0.05),骨面积分数(BS/BV)、骨小梁间隔(Tb.SP)和结构模型指数明显减低(P<0.05).股骨皮质骨内径周长、皮质骨外径周长、皮质骨面积、骨髓腔面积、截面总面积和截面惯性矩增加,而皮质骨骨密度、皮质骨BMC和皮质骨厚度变化不明显.DXA测定显示28周龄ApoE-/-鼠的总体骨密度明显高于野生型鼠(P<0.05),15和40周龄ApoE-/-鼠总体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28周龄ApoE-/-鼠vBMD与BMC、BV/TV、Tb.Th、BS/BV和皮质骨BMC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0.944、0.834、0.923和0.903,而与其他参数不相关.结论 ApoE-/-鼠表现出骨量增加,提示ApoE在骨重建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量并探讨仫佬族中老年人群骨强度指数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及体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抽取广西罗城县40岁以上的仫佬族389人(男167人,女222人),测量其骨强度、体成分,并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多态性(KASP)基因分型技术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分型。结果 广西罗城县仫佬族中老年人各年龄组中男性的骨强度指数均显著大于女性,男女两性的骨强度指数均随年龄呈下降趋势,女性绝经后骨强度下降更为明显(P<0.05)。基因分布提示,VDR基因位点rs731236的基因型AG及等位基因G是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骨强度指数与年龄、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rs731236呈负相关,与身高、体质量、肌肉量呈正相关(P<0.05)。逐步线性回归提示年龄、皮下脂肪含量、体质量、肌肉量为影响骨强度指数的重要因素。结论 绝经期女性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年龄、皮下脂肪含量、体质量、肌肉量为影响骨强度指数的重要因素,建议广西罗城县中老年人应加强锻炼、控制体质量以减缓骨强度指数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活性维生素D_3治疗偏瘫患者患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作者将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2组,第1组17例,口服活性维生素D_3,1μg/d;第2组14例为对照组。6个月后用MD/MS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患侧和健侧有关骨质疏松的8项指标,同时将138例30岁以上健康者按其性别、年龄求得各项指标的正常值以进行综合评价。这8项指标是:骨皮质指标(MCI)、骨髓质指标(d)、骨皮质髓质的钙盐量(GSmin)、骨皮质的钙盐量(GSmax)、单位范围的钙盐量(sum(GS/D))、总钙盐量指标(sum(GS))、骨皮质外层密度(μ′)、骨断面二次力矩(Ⅰ)。  相似文献   

6.
己烯雌酚对去卵巢大鼠不同部位骨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许碧连  吴铁  崔燎  李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12):1173-1176
目的 观察己烯雌酚对去卵巢大鼠不同部位骨骼的影响。方法 己烯雌酚SD大鼠行双侧卵巢去除术后 ,灌喂DES 2 2 5μg/ (kg·d) ,持续 90d。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等方法测量胫骨上段和腰椎松质骨及胫骨中段皮质骨的动态参数和静态参数 ,同时测量血清生化指标及子宫内膜厚度。结果 己烯雌酚可使去卵巢大鼠胫骨上段 (PTM)和腰椎 (LV)松质骨的骨量增加、骨小梁分离度减少 ,骨形成和骨吸收降低。与去卵巢组比较 ,DES组的PTM骨量增加 1 54 8% ,LV骨量增加 2 0 3 % ,胫骨中段 (Tx)皮质骨的变化不明显。己烯雌酚还降低去卵巢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 ,但增加子宫内膜厚度。结论 己烯雌酚能有效预防去卵巢大鼠的骨丢失 ,但是对不同部位的骨骼的作用不同 ,而且具有刺激子宫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哮喘是一种气道炎症性疾病,早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吸入剂治疗成人哮喘和儿童哮喘被一致认为是合理有效的。但人们关注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吸入剂对儿 童的生长发育是否有不良的影响?本研究追踪观察了连续使用布地奈德吸入剂3年以上对哮喘儿童骨密度(BMD)、骨矿量(BMC)、总骨钙(TBC)以及机体组成的影响。 方法根据患儿父母的意愿将哮喘儿童分成布地奈德治疗组(治疗组)和非布地奈德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157例,对照组111例。每一位患儿均按医生制订的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方案和布地奈德吸入量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上海地区部分女性髋部骨几何结构指标随增龄的变化趋势,评估人体成分(骨骼、肌肉及脂肪)对其的影响,比较不同肌肉脂肪分布对骨结构影响的差异,探讨上海地区女性髋部骨结构与人体成分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679名年龄为21~94岁的上海地区健康成年女性纳入本研究。受试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21~40岁)、中年组(41岁~绝经)和绝经组。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检测骨密度、肌肉量、脂肪量,用DXA自带软件髋部骨结构分析系统(HSA)测定股骨颈、转子间和股骨干3个部位的骨结构指标,包括横截面积(CSA)、平均皮质厚度(ACT)以及弯曲系数(BR)。采用Pearson(正态分布)或Spearman(非正态分布)进行相关性检验,采用多元回归Stepwise进行归因分析。结果上海地区部分女性腰椎和髋部骨密度、CSA和ACT在31~40岁达峰值,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腰椎骨密度在60岁后上升;肌肉量在31~40岁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脂肪量随年龄的增加上升。髋部骨密度与股骨颈、转子间、股骨干3个部位骨结构指标CSA、ACT、BR具有相关性;全身肌肉含量与股骨颈、转子间、股骨干CSA均呈正相关,与BR呈微弱负相关;全身脂肪对股骨颈、转子间、股骨干的CSA、ACT以及BR影响不一致。青年组全身脂肪含量与CSA和ACT呈微弱正相关,但随年龄增长,全身脂肪量对骨结构的正性作用逐渐增强。随着增龄,躯干部位肌肉量对女性骨结构影响始终显著大于四肢部位肌肉量。结论髋部骨密度与髋部骨几何结构指标相关性最强,肌肉含量与髋部骨几何结构指标也明显相关;不同年龄女性人群脂肪量对骨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同,具有时间性差异;躯干肌肉量对骨结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四肢肌肉量,具有空间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长期吸入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可能会对骨量产生有害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和大剂量丙酸氟替卡松(FP)和二丙酸倍氯米松(BDP)对骨量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轻-中度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下述治疗:小剂量组:FP400μg/d(200μg/次,每日2次)或BOP800μg/d(400μg/d次,每日2次);大剂量组:FP750μg/d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腺嘌呤联合高磷饮食建立的肾性骨病模型大鼠的皮质骨骨量和骨结构的形态学变化,并探讨其骨矿代谢情况及机制。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腺嘌呤模型组(M组,1~4周予含腺嘌呤的高磷饮食,5~6周高磷饮食饲养)和高磷饮食对照组(C组,高磷饮食饲养6周);皮下注射钙黄绿素进行体内双荧光标记,处死大鼠后取左侧胫骨中段不脱钙包埋制备骨标本,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骨量和骨结构变化情况。结米:静态参数显示:与C组相比,M组骨组织总面积明显变小、皮质骨面积百分比和皮质骨厚度显著降低,骨髓腔面积百分比明显增大;胫骨皮质上出现侵蚀小孔。动态参数显示:与C组相比,M组骨外膜面荧光标记周长百分比无显著变化,但骨矿化沉积率、骨形成率明显增加;骨内膜面荧光标记周长百分比、骨矿化沉积率明显提高,骨形成率和骨吸收周长百分数明显增加。结论:腺嘌呤作用下高磷饮食大鼠胫骨皮质骨的骨外膜、内膜的骨形成和吸收活跃;皮质骨内外膜骨量丢失,说明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偶联失衡而导致皮质厚度减少,处于明显的骨高转化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 (VDRSC)和降钙素受体 (CTR)基因多态性与 30~ 39岁健康妇女峰值骨量和绝经后妇女骨密度 (BMD)及骨折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 RFLP方法测定 89名 30~ 39岁健康妇女和 12 7名绝经后妇女VDRSC及CTR基因型 ;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BMD。结果 本研究人群VDRSC和CTR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 Weinberg定律。 6 6例骨质疏松伴 (或 )骨折组与 6 1名正常绝经后妇女组VDRSC和CTR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VDRSC多态性与 30~ 39岁妇女峰值骨量和绝经后妇女BMD值均无关联 ;30~ 39岁妇女组CTRTC基因型在L2 4和大转子区BMD值高于CC基因型的对应部位 (P <0 .0 5 ) ,CTR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BMD值无关联 ;协同分析VDRSC和CTR基因型与BMD的关系显示 ,30~ 39岁妇女组TCFF基因型在L2 4和大转子区有较高的峰值骨量 (P <0 .0 5 ) ,但是VDRSC多态性与CTR基因型对妇女峰值骨量的影响无协同作用。结论 VDRSC多态性对 30~ 39岁妇女峰值骨量及绝经后妇女BMD无潜在影响 ;CTR基因型与 30~ 39岁妇女峰值骨量的达到和维持有关 ,而且独立于VDRSC基因型 ;VDRSC和CTR基因型不能作为预测中国汉族妇女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学标志。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最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 ,也是影响老年妇女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 ,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发生部分与人种和种族差异有关。儿童和青春期骨密度 (bonemineraldensity ,BMD)逐渐增加 ,至 35岁左右达峰骨量。生长发育过程中峰骨量不足及此后的骨质过量丢失易引发骨质疏松〔1 3〕。遗传物质预测骨量早在 2 0世纪 70年代已有报道 ;此后 ,陆续发现一些侯选基因对BMD起作用。骨质疏松症易患人群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对减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骨吸收抑制剂对猕猴皮质骨骨形态计量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20只雌性猕猴(18~22岁)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NT)、低剂量依降钙素组[0.5 U/(kg·d),ELL]、高剂量依降钙素组[5 U/(kg·d),ELH]、低剂量阿仑膦酸钠盐组[10μg/(kg·d),ALL]和高剂量阿仑膦酸钠盐组[100μg/(kg·d),ALH]。皮下注射给药29周,每周2次。处死前静脉注射钙黄绿素,处死后取左侧股骨中段横截面进行骨形态计量学检测。结果 5组左侧股骨截面总面积(Tt.Ar)、皮质骨面积(Ct.Ar)、髓腔面积(Ma.Ar)、类骨质周长(O.Pm)和类骨质宽度(O.W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各组皮质骨骨吸收腔周长(E.Pm)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ALH组骨矿沉积率(MAR.)低于对照组(P=0.049)。ELL、ALL、ALH组修正后的沉积速率(AJ.AR)低于对照组(P=0.040、0.018、0.09)。各组骨矿化延迟时间(Mlt)、修正后的骨矿化延迟时间(O.Wi/AJ.AR.)和骨形成率(BFR)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1、0.110、0.122)。结论降钙素及阿仑膦酸钠通过抑制皮质骨破骨细胞功能抑制皮质骨的骨重建,二膦酸盐作用强于降钙素。降钙素及阿仑膦酸钠能不同程度地影响MAR,但对Mlt及总BFR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33名尿毒症病人和11名对照者软组织和骨(包括皮质和小梁)的含镁量以测定身体镁总量。心肌、肺和皮肤的平均镁浓度在尿毒症组均显著增高,骨骼肌和肝脏镁含量两组无差别。尿毒症病人的组织内镁含量升高常见于红细胞和骨。22名尿毒症病人中发现有19例红细胞含镁量高于正常值。骨皮质、骨小梁的含镁量均增加66%。骨质中平均镁值按  相似文献   

15.
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是一种多基因调控的疾病 ,以骨量减少和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 ,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雌激素与受体结合后 ,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骨形成和骨吸收作用 ,而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则被认为与骨矿物质密度 (BMD)呈密切相关 ,尤其对绝经前妇女和男性的BMD起到了预测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年龄增大其发病率不断增高。骨质疏松病因复杂,其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影响骨代谢的主要因素。性激素在两性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芳香化酶活性是影响雌激素水平的关键因素。编码芳香化酶的基因的多态性决定这些酶的活性,因此被认为是影响骨代谢的遗传因素之一。本文就近年国内外所开展的芳香化酶相关基因(CYP17基因、CYP19A1基因、CYP1A1基因和COMT基因)的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联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分析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37例,在发病3d内完成常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使用MRI自带软件勾画患者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分为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5例。比较皮质脊髓束不同损伤程度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6个月,使用Fugl-Meyer评分(FMS)评估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状况及影响FMS的危险因素。结果Ⅲ级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明显高于Ⅰ级、Ⅱ级患者(P0.05)。Ⅰ级运动功能恢复最好,评分最高,Ⅲ级最差,评分最低。与入院时比较,Ⅰ级、Ⅱ级、Ⅲ级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6个月FMS明显改善[(90.00±4.30)分vs(85.00±4.50)分,(78.40±3.80)分vs(73.00±3.90)分,(72.50±3.80)分vs(67.00±4.00)分,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脑白质病变等级及入院NIHSS评分是影响运动功能评分的相关因素(P0.01)。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可以评估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是影响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壮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广西地区518例壮族绝经后女性左侧跟骨超声振幅衰减(BUA),并根据中国人骨质疏松建议诊断标准分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MT1-MMP基因的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003349、rs3751488、rs2236303和rs743257)的分型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Multiplex SNaPshot)。结果 4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BUA变异无相关性(P>0.05)。rs743257位点TT基因型在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比骨量正常组低,CT基因型则相反;在对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壮族绝经后女性个体携带rs2236303 CT基因型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比TT基因型的低(OR=0.532,95%CI:0.308~0.917,P=0.023),携带rs743257 CT基因型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比TT基因型的高(OR=1.873,95%CI:1.159~3.027,P=0.010)。...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测量肋骨内外侧皮质骨中骨单位的二维形态,探讨形态差异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成年猎犬10只,取左侧第9肋骨标本制备骨磨片,数字摄像下观察肋骨内外侧皮质骨中骨单位的形态特点和群落密度,测量骨单位的面积、周长、最长径、最短径,计算骨单位的圆形度,比较肋骨内外侧皮质骨中骨单位的形态差异。结果肋骨外侧皮质骨中骨单位形态相对一致,骨单位群落密度高。肋骨内侧皮质骨中骨单位形态差异性大,群落密度低,较多的骨单位矿化程度低。肋骨外侧皮质骨中骨单位的面积、周长、最长径、最短径均小于内侧皮质骨中骨单位的相应数值(P0.05)。外侧皮质骨骨单位圆形度大于内侧(P0.05),即二维结构更接近圆形。结论肋骨骨单位形态在内外侧皮质骨中存在的差异可能与肋骨内外侧皮质骨所受应力性质不同有关,不同的应力性质可能通过影响骨代谢和骨重塑的活性造成骨单位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动受体γ(PPARγ)基因第6外显子C161→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青年妇女骨峰值及绝经后低骨量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筛选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收集的219例健康青年妇女和102例绝经后低骨量妇女,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检测研究对象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研究对象的PPARγ基因第6外显子C161→T的基因型。结果研究人群中PPARγ基因第6外显子C161→T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校正年龄、体重、身高和体重指数对骨密度的影响后,219名青年妇女和102名绝经后妇女中PPARγ各基因型组间在L2-4、股骨近端部位的BM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ARγ基因C161→T的SNP可能不是汉族妇女骨质疏松症遗传影响因素,其基因型的检测可能对筛查汉族妇女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