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中心中成药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72例中成药ADR报告为对象,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联合用药、引起ADR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系统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成药ADR高发年龄段为≥60岁;以口服和注射给药居多;联合用药引发ADR比例明显高于单独用药;ADR药品种类中发生率前3位依次是清热剂、化瘀剂、祛湿剂;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神经系统等;所有ADR症状在相应处理后消失或缓解;多数中成药说明书的书写不规范。结论:中成药ADR不容忽视,应加强对中成药ADR的监测,促进安全合理地使用中成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肝病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探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集到的168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168例ADR报告中,涉及药物37种,其中中成药13种(35.14%),肝病辅助治疗药8种(21.62%),抗感染药4种(10.81%),抗病毒药4种(10.81%)等。ADR累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共79例(47.02%),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上报了39例(23.21%),有4例严重的ADR发生。结论 应加强对肝病患者ADR的监测工作,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收集的18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和年龄、药品种类和剂型、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83例ADR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5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高;涉及的药品有58种,抗肿瘤药居首位(57例,31.15%),其次为抗菌药物(47例,25.68%)及中药注射剂(42例,22.95%);注射剂引起的例数最多;临床表现以血液及造血系统损害(26.19%)、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4.39%)皮肤及附件损害(23.81%)较常见.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成药制剂;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尽量采用口服给药,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8-2009年的206例ADR报告,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6例报告中,男性(120例)多于女性(86例),涉及药品116种,青壮年患者ADR发生率最多占34.95%,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0.29%,抗微生物药致ADR发生率最多占56.80%,其次是中药制剂占28.16%,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5.71%。【结论】临床应重视抗微生物药和中药制剂的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静脉注射液使用中的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2013年上报的154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主要临床表现及所涉及的药品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4例ADR报告中,不同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76.6%(118例);不同种类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49.4%(76例),中成药占10.4%(16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50.0%(77例).结论 应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服务素质培养,并展开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2011年收集到的326例ADR报告,分别按照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类型、药品种类、严重程度分级、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326例ADR涉及97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110例,33.7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256例,78.53%);男女比例为1.08 1,男女比例接近。且6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率最高(107例,32.8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118例,36.20%)。结论应高度重视和加强ADR的监测,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钟建雄 《华夏医学》2013,26(3):557-560
目的:分析我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全年ADR共10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率最高(36.89%),以抗菌药物引起ADR最常见(41.75%),静脉给药是ADR发生最常见的给药途径(80.5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36.36%),其中不合理用药引起ADR发生37例(35.92%)。结论:临床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尽量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年收集的111例不良反应报告,分别按患者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11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0类,47个品种,经静脉引发的ADR为101例(90.99%),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为63例(56.76%),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发生率居首位(45.0%)。结论:引发ADR的原因很多,应加强ADR的监测力度和知识宣传,减少ADR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9.
何科  王苑蓉 《中国医药导报》2010,7(4):125-125,128
目的:提高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我院2007年5月-2009年9月收集ADR报告118例,对其报告来源、年龄分布、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8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30个品种,抗微生物药及中药制剂出现ADR的几率较高;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为65例;消化系统损害其次,为29例;新的或严重的ADR较少。结论:需加强ADR的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10.
门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军 《中原医刊》2007,34(9):86-86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的门诊102例ADR监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以抗感染药最多,其次是中成药、抗精神病药及心血管类药物,主要的ADR类型是全身性损害,其次是皮肤损害、心血管系统等。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我院2008-2010年收集到的121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最易引发ADR(59.29%); 抗感染药的ADR发生率居首位 (46.90%),其次为中药剂制 (23.01%)等;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7.17%).结论医院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宁波市中医院中成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方法对所收集到的131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和损害类型等逐一检索,进行信息汇总整理和分析。结果≥60岁人群ADR发生率最高(41.99%);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给药(95.42%),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中药注射剂(83.21%);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40.46%);ADR出现的级别以新出现的一般的为最多(42.75%)。结论加强ADR的报告和检测工作,有利于合理用药,增强预防意识及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收集的19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生理状况、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发生时间、患者ADR史、ADR预后分析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3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9类81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居首位,共91例(47.15%);主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共156例(80.8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共81例(41.97%)。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规范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网络中心的报告情况,掌握我院ADR事件发生的特点并制定好相应对策,减少ADR事件的伤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2年收集上报中的189例ADR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等资料,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89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85.7%(162例);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7.1%(89例);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最常见,占总例数的55.6%(105例).结论:在医院开展ADR监测工作,有利于为调整医院用药方式及筛选用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我院医务人员自愿呈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报告质量,推进我院ADR报告与监测工作,促进我院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8年至2010年41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院ADR涉及抗菌药物、中成药及心、脑血管系统等药物,主要为静脉给药316例(76.5%),ADR处理方式以停药为主.结论 临床应高度重视ADR报告质量,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教育,逐步提高ADR报告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临床表现及其特点, 为预防ADR及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4年8~10月上报的161例ADR报告进行分析, 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基本信息缺失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61例中, <18岁及>60岁患者均有较高的ADR发生率, 分别为26例(16.1%)和63例(39.1%);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发的ADR较多(89例, 55.3%);中成药发生ADR最多(37例, 23.0%);ADR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9例, 30.4%);药师ADR的上报率(95例, 59.0%)高于临床医师和护士。结论: ADR报告监测工作对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的发生、发展的特点,探讨ADR发生的因素,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2009年至2013年间收集的177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77例ADR报告中≤10岁共计92例(52%),21~40岁女性61例(35%);抗菌药物91例(52%),中成药54例(31%);静脉给药150例(85%);主要ADR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37例(77%)。结论:发生ADR的因素涉及患者的年龄、性别、药物的种类、给药途径等,因此需要加强ADR的监测力度,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和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网络中心的报告情况,掌握我院ADR事件发生的特点并制定好相应对策,减少ADR事件的伤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12月收集上报的162例ADR报告,分别从性别、年龄分布、药品分布、药品剂型分布、临床表现分布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62例ADR报告中,共引发不良反应168例次,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次的80.95%(136例次);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次的36.90%(62例次);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最常见,占总例数的46.30%(75例)。结论在医院开展ADR监测工作,有利于为调整医院用药方式及筛选用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6年度所发生的244例ADR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报告中女性患者大于男性,40~69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生素、中成药占首位;ADR临床表现上,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 加强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规律和特点,以期提高ADR监测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205例ADR报告,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及上报人群的职业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我院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较多,共88例(占42.93%),女性患者(154例,占75.12%)明显多于男性(51例,占24.88%);静脉给药引发ADR最多,共188例(占91.71%);引发ADR的药品共涉及12类、6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包括13个品种,居首位(20.00%),抗感染药物同时居ADR上报例数首位,共计80例(39.0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包含10类,主要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共57例(27.81%)。ADR上报人群的职业主要是医师,占86.83%。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药品,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