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miR-200a、miR-190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昌江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结直肠癌组,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集静脉血液标本,并随访1年统计复发情况;另选取35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体检当日采集血液标本。比较两组的血清miR-200a、miR-190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比较结直肠癌组复发者与未复发者在术后3个月的血清miR-200a、miR-190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miR-200a、miR-190诊断结直肠癌以及预测术后复发的效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结直肠癌组的血清miR-200a、miR-190表达水平均降低,TNM分期为Ⅲ~Ⅳ期者的miR-200a表达水平低于Ⅰ~Ⅱ期者,存在淋巴结转移者的miR-200a和miR-190水平低于无转移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随访1年,复发16例,未复发47例,复发组术后3个月的血清miR-200a、miR-190表达水平均低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清miR-200a、miR-190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单指标诊断,术后3个月血清miR-200a、miR-190联合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AUC大于单指标预测。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miR-200a、miR-190表达水平下降,可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及预测术后复发的标志物,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及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分析伊立替康治疗结直肠癌相关胆碱能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方法:应用2种FOLFIRI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89例,观察和记录胆碱能综合征发生情况,并将其与患者临床资料、其他不良反应和所应用的治疗方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3例(59.6%)患者发生胆碱能综合征,中位发生时间为伊立替康开始滴注后150min(30min-25h),绝大多数在用药后24h内逐渐消退,预防性应用阿托品可以有效预防胆碱能综合征发生;≥60岁老年患者胆碱能综合征明显高发(75.9%vs51.7%,P=0.029),未发现其与性别、ECOG评分等临床特征有关;出现胆碱能综合征患者迟发性腹泻有减少趋势(52.8%vs34.0%,P=0.077),未发现胆碱能综合征与其他不良反应相关;采用高剂量氟尿嘧啶治疗方案患者黏膜炎明显高发(50.0%vs27.5%,P=0.029).结论:伊立替康相关胆碱能综合征高发,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胆碱能综合征对后续可能发生的迟发性腹泻和/或骨髓抑制无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4例既往一线或二线使用含氟尿嘧啶类化疗方案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治疗,主要观察终点为客观有效率(ORR),次要观察终点包括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疾病控制率(DCR)和安全性。
结果34例患者病理确诊均为结直肠腺癌。近期疗效中观察到部分缓解(PR)为6例,疾病稳定(SD)为25例,疾病进展(PD)为3例,客观有效率(ORR)为17.6%(6/34),疾病控制率(DCR)为91.2%(31/34)。其中,二线患者ORR为21.7%(5/23),DCR为91.3%(21/23);三线患者ORR为9.1%(1/11),DCR为90.9%(10/11)。34位患者全部追踪至疾病进展,疾病无进展中位生存时间(mPFS)为180天(95% CI:157.2~202.8),截止2020年2月27日末次随访未观察到中位总生存时间(mOS),平均OS(389.0±51.1)天。其中,接受二线治疗患者的mPFS为193天,平均OS(412.0±61.5)天。接受三线治疗患者的mPFS为150天,mOS为311天。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EA与CA19-9水平均有降低,其中CA19-9治疗前后平均水平为(169.8±48.0)U/mL和(143.8±57.7)U/mL(t=0.700,P=0.655)。CEA治疗前平均水平为(255.0±40.6)ng/mL,治疗后为(104.2±32.4)ng/mL,下降趋势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59,P=0.001)。安全性方面,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和转氨酶升高等,多为Ⅰ~Ⅱ级,Ⅲ级不良反应有中性粒细胞减少(2/34)、白细胞减少(1/34)和转氨酶升高(1/34),无Ⅳ级不良反应及化疗相关死亡事件发生。
结论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其中二线治疗ORR与国内外既往研究相似,但不良反应更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纳入2013年6月至2016年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晚期二线治疗结直肠癌患者13例,所有患者接受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方案治疗,具体用药为:伊立替康:180 mg/m2 d1,d8静脉滴注;雷替曲塞:3 mg/m2 d1静脉滴注(15 min);每3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及Log-rank检验法。
结果至随访终止时间(2016年12月1日),中位随访时间10.1个月,共11例二线进展,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4.0个月;死亡病例共6例;疾病控制率为46.2%(SD 6例;PD 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MI、原发肿块部位等对化疗疗效均无显著影响;在可评估不良反应中,主要为乏力(90%)、恶心(70%)、腹泻(60%)、肝功能损伤(37.5%)、骨髓抑制(22.2%)等,毒副反应基本可以耐受。
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的二线治疗中效果肯定,且毒副反应可耐受,有望成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二线治疗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药物转运体(ABCB1-3435C>T和ABCC2-24C>T)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结直肠癌患者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指3~4级迟发型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
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心医院结直肠癌患者91例,采集外周静脉血,通过PCR-直接测序法对ABCB1-3435C>T和ABCC2-24C>T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记录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后严重化疗毒性的发生情况。
结果在结直肠癌患者中,ABCC2-24C>T基因多态性对伊立替康所致严重的迟发性腹泻有影响(χ2=5.067,P=0.024),对中性粒细胞减少无影响(χ2=3.107,P=0.078),而ABCB1-3435C>T基因多态性对伊立替康所致严重的迟发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均无影响(分别χ2=0.237,χ2=2.139,P均>0.05)。
结论ABCC2-24C>T基因多态性可增加结直肠癌患者伊立替康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使用伊立替康前,进行ABCC2-24C>T检测,可以减少伊立替康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伊立替康辅助常规化疗在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8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FOLFOX4常规化疗(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及亚叶酸钙),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 相似文献
7.
结肠直肠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例120多万,在男性中位居第3位,女性中位第2位,男女之比约为1.2∶1[1]。我国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2],2009年已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第3位,发生率为29.44/10万,死亡率为14.23/10万[3]。结肠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根治性手术切除,但因早期无症状,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对于晚期结肠直肠癌患者,术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肿瘤化学治疗药物伊立替康(CPT-11)对人结直肠癌细胞株HT-29细胞的作用及对钾离子通道阻断剂4-氨基吡啶(4-AP)的影响,并探讨其抗HT-29细胞的可能机制.方法 CPT-11、4-AP以及两药联合应用对HT-29细胞增殖及细胞侵袭力的影响分别用MTT比色法和Transwell法检测.用流式细胞术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双染法检测上述两种药物对HT-29细胞凋亡的影响.用膜片钳方法 检测ATP敏感性钾电流(IKATP)的电流变化.结果 1.0~64.0μg/ml CPT-11可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HT-29细胞增殖,而1.0 mmol/L的4-AP可使CPT-11的作用增强.16.0 μg/ml CPT-11和1.0 mmol/L 4-AP单独应用均可明显诱导HT-29凋亡、抑制HT-29细胞侵袭力,而两药联合应用能明显增加上述诱导凋亡和抑制侵袭力的作用.不同浓度CPT-11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细胞膜IKATP水平,呈剂量依赖负相关性.结论 CPT-11抑制人结直肠癌HT-29细胞增殖和侵袭力、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可被4-AP协同增强,可能机制与CPT-11抑制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miR-130a的表达情况及miR-130a与肿瘤抑制因子(CYLD)的靶向关系,探讨miR-130a是否可通过调控CYLD对结直肠癌SW480细胞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方法 将结直肠癌SW480细胞设置为对照组、阴性转染组、miR-130a inhibitor组,采用qRT-PCR检测各组miR-130a...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外周血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则有可能治愈.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外周血中检测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成为可能.然而,肿瘤与其标志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寻找相关的肿瘤标志物来进行检测.本文就常用及新发现的外周血肿瘤标志物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血清中微小RNA(miR)-21、miR-148b、miR-200a、miR-200b的表达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HCC患者(病例组)、48例肝脏良性病变(良性组)、48例慢性肝病患者(慢性肝病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miR-21、miR-148b、miR-200a、miR-200b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各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miR-21与miR-200b表达显著高于良性组、慢性肝病组及对照组(均P<0.05),miR-200a与miR-148b表达显著低于良性组、慢性肝病组及对照组(均P<0.05)。HCC患者血清miR-21与miR-200b表达与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及肿瘤直径有关(均P<0.05),与性别、年龄、有无肝硬化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是否阳性无关(均P>0.05)。血清miR-200a与miR-148b表达与病理分期、病理分级有关(均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有无肝硬化及HBV抗原是否阳性无关(均P>0.05)。miR-21、miR-148b、miR-200a、miR-200b及四项指标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1、0.668、0.772、0.734、0.922。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任一单一指标。结论HCC患者血清miR-21与miR-200b表达上调,而miR-200a与miR-148b表达下调。并且其表达与病理分期、病理分级有关,联合检测血清miR-21、miR-148b、miR-200a、miR-200b有希望成为新的诊断HCC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用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监测 ,同时检测多种标志物可以提高敏感性。蛋白质芯片是一种高质量、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且微型化的蛋白质分析技术[1,2 ] 。本实验采用肿瘤诊断用蛋白芯片试剂盒 ,对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CEA ,CA19 9,CA2 4 2进行联合检测。一、材料和方法1.标本取自 :①结直肠癌组 :30例经临床病理确诊但未经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 ;②正常对照组 :15 9例年龄小于 30岁的健康体检者 ,2 0 6例年龄在 30~ 6 0岁的健康体检者 ,92例年龄大于 6 0岁的健康体检者 ;③疾病对照组 :炎症 89例、良性肿瘤 …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9)
目的分析不同级别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含量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86例结直肠癌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游离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CA153含量表达。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CEA、CA19-9、CA125、CA153等糖链类抗原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且与结直肠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762)。结论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游离肿瘤标志物含量表达有助于结直肠癌的筛查,并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现阶段已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在中国癌症相关死亡中,结直肠癌的临床死亡率处于第五位[1]。而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峰年龄在70岁左右。目前我国也已正式进入老龄社会,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达13.3%、8.9%。老年人罹患结直肠癌的人数在不断增加[2]。由于结直肠癌起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其发展相对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故在早期容易被忽视[3]。临床研究发现,结直肠癌容易发生转移和复发主要是因为预后不良和治疗所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所导致的。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时,化疗耐药是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则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4-5]。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早期症状非常不典型,因此在临床上确诊的患者多处于中晚期,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晚期食管癌治疗的共识,但是部分患者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时则需要采取放疗、化疗等方案进行治疗[1].食管癌传统放疗、化疗主要为5-氟尿嘧啶联合顺铂(5-FU+ DDP),但是此方案治疗有效率相对较低[2,3],因此临床上一直在寻找治疗有效率更高的方案.有研究使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CPT-11+ DDP)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优于5-FU+ DDP[4~6].本文对收治的初治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采取CPT-11-DDP化疗,对治疗疗效及其毒副作用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在晚期直肠癌FOLFOX4方案化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应用FOLFOX4方案化疗的同时静滴硫普罗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损害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普罗宁能减轻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所致的肝功能损害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但不能明显提高化疗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贝伐珠单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5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贝伐珠单抗(Bev)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11年3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Bev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54例进行分析。Bev 5 mg/kg静脉输注每2周1次或7.5 mg/kg静脉输注每3周1次,联合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或以氟尿嘧啶类为基础的化疗进行治疗。按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疗效,每6周评价1次。按美国癌症研究所常见毒性判定标准(NCI-CTC)3.0版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54例中男26例,女28例;中位年龄50(24~73)岁。初治22例,21例可评价疗效,有效率(RR)为33.3%(7/21),疾病控制率(DCR)为100%(21/21);中位疾病无进展(PFS)时间11.3个月,总生存时间(OS)20.9个月。全部54例中,部分缓解(PR)12例(23.5%),稳定(SD)32例(62.7%),进展(PD)7例(13.5%),3例无法评价疗效;中位PFS 8.4个月,中位OS 15.5个月。主要3~4度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9例(16.7%),粒细胞减少13例(24.1%),粒细胞减少性发热1例(1.9%);3度恶心、呕吐2例(3.8%),3度腹泻3例(5.7%)。与贝伐珠单抗相关的不良反应为蛋白尿2例(3.8%),血压升高1例,鼻衄2例,痔疮出血2例,但均为1~2度。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对于初治患者疗效较好,且未加重化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肿瘤标志物进行结直肠癌检测及预后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汇总本院近3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91例,结合血清及组织学CEA、CA19-9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归为DukeA期的患者仅占全部病例的12.57%。组织病理切片检查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98.40%、74.24%;血清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51.47%和22.39%;两项指标阳性率组织病理切片明显高于血清,P〈0.05,但其浓度与Duke分期具有正相关性。结论血清CEA、CA19-9测定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预后有临床应用价值,但对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