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外膜是由前体心外膜细胞逐渐分化形成并覆盖于心脏表面的间皮组织。心外膜的部分细胞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进入心外膜下层,随后形成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最终导致冠脉系统的形成和心脏的发育。研究表明,成年哺乳动物心外膜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可能是心脏驻留干细胞的来源,并且可通过旁分泌作用保护心肌梗死后幸存组织。因此,心外膜细胞在心脏修复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心肌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心外膜是由前体心外膜细胞逐渐分化形成并覆盖于心脏表面的间皮组织。研究表明,哺乳动物心外膜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因而心外膜细胞现已成为心肌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现就心外膜细胞功能、标志基因及其在心脏再生领域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N型钙黏蛋白是一种Ca~(2+)依赖的单通道跨膜糖蛋白,可促进相邻心肌细胞间的机械和电耦合,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迁移和增殖,提高植入心肌干细胞的存活率,参与维持心脏结构和功能、胚胎心脏发育以及心脏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该文介绍N型钙黏蛋白与心脏发育、心血管疾病及心肌修复和再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虽然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或溶栓药物等治疗手段恢复血供,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难以挽救梗死区丢失的心肌细胞,而成年哺乳动物心脏自身修复能力有限是造成心肌纤维化,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已有的治疗手段难以逆转心肌梗死后的心力衰竭进程。细胞移植有望成为促进梗死修复与再生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由于缺血缺氧微环境导致移植后有限的干细胞存活和保留,结果不是很理想。而脱细胞生物材料以促进血管生成和减轻纤维化显示了临床前治疗潜力。该综述概述了各种脱细胞生物材料及通过微创的方式进行心外膜修复及心肌内注射促进心脏再生、改善心脏功能的利与弊,为将来利用脱细胞生物材料结合优化的药物促进心肌再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发现在人和动物心脏心内膜、心肌、心外膜及肺静脉肌袖存在telocytes,其telopodes插入心内/外膜内皮和心肌束之间及血管和神经末梢周围,形成相互分离而又紧密联系的网络。鉴于其存在的位置及特殊结构,推测其可能作为心脏支持细胞,参与心肌细胞更新和心脏再生等。在细胞信号传导、免疫监督和机械动力传导方面也可能有着巨大的潜能,并可能参与心脏修复和重构过程及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上皮-间质转化(EMT)即上皮细胞经历多重生物化学改变以获得间充质细胞表型的过程。EMT在心脏生成及发育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心内膜EMT参与了心脏瓣膜形成和心脏腔室的分隔,而心外膜细胞经历EMT可发育成多种心系细胞。然而,这种被认为只在胚胎发育中存在的机制在成体心脏损伤过程中可以被激活,可促进心肌纤维化,使心肌收缩功能下降。该文对EMT在心脏发育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摘要 综述动物心肌损伤后再生的潜力及所涉及可能机制的主要研究成果、应用现状及新进展,展望人类心肌细胞丢失后再生的途径。以MeSH词“Regeneration”“Heart regeneration”“Cardiac regeneration”为对象在MEDLIN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进行检索,语种限定为“英语”,时间限定为2012-2017年,检索心脏再生的相关文献,并手工检索补充部分重要文献。结果显示,不同物种再生能力差异很大,低等脊椎动物(如:斑马鱼)心肌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持续再生能力,哺乳动物(如:小鼠)心脏在特定条件下也可持续再生,但能力逐渐下降。炎症、非编码RNA、基因调控元件、信号传导、细胞表型转化等在心脏再生中作用重大。心脏再生针对心肌细胞丢失是一种可行的修复策略,其应用前景广阔,但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新生乳鼠心脏再生模型并进行初步评价,以建立哺乳动物在体心脏再生模型。方法:取出生1d和7d的C57新生乳鼠,采用低温麻醉并行心尖切除术,术后分别于1d、3d及21d取材,行HE染色及天狼星红染色评价其心脏修复情况。结果:出生1d小鼠手术成功率为91.7%,出生7d小鼠手术成功率为85%。染色结果显示出生1d新生乳鼠其心脏具有完全再生能力,出生后7d的小鼠心肌细胞则失去了分裂增殖能力,其心脏失去完全再生能力,为瘢痕修复。结论:新生乳鼠心脏再生模型的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成功率高,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心脏再生分子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心尖和心房内存在少量的原位干细胞,在生理情况下心脏原位干细胞(cardiac stem cells,CSCs)对于维持心肌细胞稳态有重要作用.该文对CSCs用于心脏再生治疗的优势,体外扩增CSCs的技术,心脏修复机制(包括分化机制和旁分泌机制),各种心脏疾病中CSCs的变化以及目前CSCs治疗遇到的问题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基因相关心脏疾病的增多,Tbx18凭借其在心脏发育中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Tbx18转录因子与损伤修复和心肌再生的相关性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就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在心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及重要性几方面对Tbx18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心肌细胞再生和腔室重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肌细胞再生为保持心脏活力提供希望。成年心肌细胞持续再生足不可能的,但是心脏干细胞(CSC)可以使心肌再生,在特定环境下可以修复梗塞后的心肌。  相似文献   

12.
心肌组织通过物理、化学或其他方法进行脱细胞处理后,制备成的脱细胞基质含有许多细胞外基质成分,包括蛋白质、胶原、多糖以及生长因子等,不仅对细胞生长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还能有助于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心血管修复材料。脱细胞基质水凝胶是将脱细胞基质进行凝胶化后,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以及可注射性的生物材料,不仅保留了脱细胞基质本身的优点,而且增加了可注射性这一优势,可在心肌梗死后进行微创注射,从而对心脏产生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成人肾脏再生的机制一直是肾脏病领域研究的热点,人们试图通过阐明肾脏再生的机制,为肾脏病的治疗寻找新的突破口.目前有大量关于肾脏修复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以求证肾脏是否具有通过再生自我修复的能力.主要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成年哺乳动物肾脏的终末分化细胞是否具有再生的能力?肾脏是否存在多能前体细胞?肾外来源的细胞是否能迁移至肾脏参与损伤修复?最近有一系列的研究表明鲍曼囊的壁层上皮细胞可能是一组具有再生潜能的肾脏前体细胞,参与足细胞及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并在肾小球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作用.这些发现为理解肾脏修复的机制和不同肾小球病变的机制都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综述关于肾脏再生机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壁层上皮细胞在肾脏再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瘢痕修复是心肌梗死后最常见的修复方式,心外膜来源细胞与骨髓来源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瘢痕形成的细胞骨架,磷脂酶D1可抑制梗死后心室重塑,减少瘢痕形成,白介素-1拮抗剂是瘢痕缺陷愈合的治疗靶点。心脏干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在再生疗法中的作用,碎裂QRS波预测非透壁心肌瘢痕价值有限,交界区心肌瘢痕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心肌瘢痕会引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  相似文献   

15.
外伤、疾病等导致的中枢神经的损伤在过去被认为是不可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损伤后的神经组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到修复,诸如残存神经元功能的代偿、备用通路的释放、损伤后神经纤维再生、突触重建、环路修复和干细胞移植等.Rho信号通路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广泛的参与细胞生长、分化、迁移和细胞发育等生命体活动.本文就抑制神经轴突再生相关的Rho信号途径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心脏细胞在出生后不久即失去了有丝分裂的能力,成为终末分化的有丝分裂后细胞。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类心脏完全有可能在损伤一段时间后通过心肌细胞分裂和再生进行自然的修复。在心肌细胞蛋白分子和基因水平进行调节,重新激活和提高心肌细胞的分裂和增生的潜能,以替代坏死及纤维化的心肌细胞,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患者促进心脏自我修复,改进心脏功能的新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梗死后缺血心肌纤维化发生的主要病理产物,随着病程进展而出现重建规律的衍变:炎症期坏死胶原基质瓦解,临时基质网络形成;增殖期基质细胞蛋白富集,肌成纤维细胞活化;修复期胶原基质瘢痕稳定,基质蛋白时序清除。靶向干预ECM降解、优化调节ECM分泌能够为心脏再生提供骨架支撑、维持心脏结构完整和舒缩韧性的同时,防止异常ECM重建带来的心脏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8.
随着干细胞组织工程医学的进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数据,但就移植细胞选择、移植时机、移植细胞数量、移植后细胞的分化、再生能力及旁分泌作用等尚有较多争议,而对其相关分子机制及与基因组织工程、临床药物相互影响等的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资料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心脏再生医学中有独特优势,本文将重点讨论BMSCs移植在心脏再生医学中的研究进展,并就其与基因工程、组织工程和临床药物联合应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侯江龙  马建旸 《心脏杂志》2010,22(4):607-609
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心脏细胞在出生后不久即失去了有丝分裂的能力,成为终末分化的有丝分裂后的细胞。然而,近年研究表明,人类心脏完全有可能在损伤一段时间后,通过心肌细胞分裂和再生进行自然的修复。对心肌细胞在蛋白分子和基因水平上进行调节,可重新激活和提高心肌细胞分裂和增殖的潜能,以替代坏死及纤维化的心肌细胞,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患者促进心脏自我修复,改善心脏功能的新的治疗方向。现将近年来对成熟心肌细胞周期进行调控,从而诱导其重新进入有丝分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心脏是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最先形成的器官,也是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发育及分化过程中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协同调控。近年来,Hippo信号通路作为一种在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的细胞抑制生长性信号通路,在心脏发育和心肌梗死后心脏修复方面受到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