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甲苯是应用十分广泛的有机溶剂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吸胶毒和职业接触甲苯的工人尿中马尿酸和邻.甲酚的水平,评估尿中马尿酸和邻.甲酚作为接触甲苯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3.
尿邻甲酚作为接触甲苯生物监测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邻甲酚作为接触甲苯生物监测指标的可能性。方法建立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尿中邻甲酚,且使用该方法测定非职业及职业接触甲苯人群尿中邻甲酚水平,并进行接触评定。结果甲苯接触者尿邻甲酚水平为(2.61±1.94)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32±0.23)mg/L],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且接触甲苯工人班后尿邻甲酚水平比班前明显升高,最高可达29倍。接触甲苯者尿邻甲酚水平与个体接触甲苯浓度明显相关(r=0.6295,P<0.01)。结论尿邻甲酚可以作为接触甲苯的生物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三邻甲苯磷酸酯(TOCP)暴露鸡的脊髓组织中筛选可能与调控微管解聚作用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为探讨有机磷化合物诱发的迟发性神经毒性( OPIDN)作用机制提供靶蛋白依据.方法 42只罗曼鹤母鸡随机分成1000 mg/kg TOCP组、给予40 mg/kg苯甲基磺酰氟(PMSF)后再给予1000 mg/kg TOCP的干预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4只.染毒第5和20天,每组分别处死4只动物,低温环境下分离腰髓,提取总蛋白.用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技术,筛选和鉴定可能与调控微管解聚作用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 染毒第5天,TOCP暴露组部分鸡出现OPIDN症状,并随时间的推移其症状逐渐加重.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在染毒早.期与对照组和PMSF前干预组比较,TOCP组鸡腰髓组织中微管解聚蛋白Stathmin表达分别下调3.4和2.8倍,而PMSF前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Stathmin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TOCP暴露诱导鸡脊髓神经组织Stathmin表达明显下调,而且该蛋白表达下调与微管的大量聚集及其OPIDN发生的机制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人体皮肤上甲酚测定方法。用无水乙醇浸湿的小棉球擦拭一定面积的皮肤上的甲酚,自然挥发干后,用丙酮洗脱,经气相色谱 F F A P 毛细管柱分离, F I D 检测甲酚三种异构体,计算出皮肤上甲酚总量。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 .6 % ;加标回收率在93 .2 % ~104 % 之间;检测下限为0 .18ng ,线性范围为0 .5 ~1000μg/ ml(2 .0 ml 丙酮) 。  相似文献   

6.
对32名职业接触甲苯、18名志愿受试者和77名非职业接触甲苯者的尿中马尿酸及邻甲酚的测定,发现在非接触者中,尿中马尿酸存在日间波动,邻甲酚排出量极少。工人和志愿者接触甲苯后,尿中马尿酸即开始上升,到脱离时达高峰,以后迅速下降,4小时左右降到正常本底水平,班末尿中马尿酸浓度与空气浓度相关(工人:r=0.64,志愿者:r=0.78)。尿中邻甲酚在低浓度接触者中,难以检出,但在高浓度接触时,班末尿中邻甲酚与空气浓度相关(工人;r=0.63,志愿者;r=0.65)。马尿酸和邻甲酚作为甲苯生物监测指标可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7.
苯,甲苯,二甲苯暴露人群遗传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研究苯系物职业接触人群的生物标志物,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系统(HPLC-EC)分析87名苯接触工人及30名对照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同时检测工人个体接触空气苯浓度及尿粘康酸(TTMA)、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MN)及白细胞(WBC)值。结果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8-OHdG、MN、尿TTMA在苯接触人群增高显著,8-OHdG与空气苯、尿TTMA存在良好相关,且8-OHdG与MN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结果提示:苯可诱导职业接触人群DNA氧化损伤,苯的遗传毒性机理可能是通过多位点、多作用机理、多遗传后果所致。8-OHdG可作为苯系物职业接触人群的生物标志物,影响苯接触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8-OHdG形成的因素有性别和甲苯。  相似文献   

8.
多环芳烃暴露评价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尿中1-羟基芘(1-OH-Py)和3-羟基苯并(a)芘(3-OH-BaP)可否作为人体环境暴露多环芳烃(PAHs)肺癌风险评价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选择100名处于不同工作环境的非嗜烟成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每名受试者24 h的个体呼吸带空气样品、饮食样品和尿液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别测定呼吸和饮食样品中的14种PAHs化合物,以及尿液样品中的1-OH-Py和3-OH-BaP。结果焦炉工人日暴露PAHs的总量(其中BaP的中位值约为9.2μg/d)显著高于一般人群(BaP约0.8μg/d);焦炉工人尿中1-OH-Py的浓度(约2.0μmol/mol)也显著高于一般人群(约0.1μmol/mol);但是,焦炉工人尿中3-OH-BaP的浓度(约0.04μmol/mol)却显著低于一般人群(约0.07μmol/mol)。尿中1-OH-Py与人体暴露14种PAHs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尿中3-OH-BaP却与人体暴露PAH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该研究首次提出了用1-OH-Py、3-OH-BaP的比值定量评价人体暴露PAHs肺癌风险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甲苯接触者的生物暴露限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甲苯主要经呼吸道进入机体,皮肤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途径。空气中接触限值是对作业者环境状况的一种度量;生物暴露限值则是对经呼吸道及其它途径进入机体毒物总量的一种度量。目前,有些国家已颁布了它的生物暴露限值,我国尚无这方面的标准。本调  相似文献   

11.
生物标志物在低剂量致癌物暴露危险度评价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生物标志物高灵敏的特性,可以直接测量人群长期低剂量的暴露水平及其效应水平,能够较准确地估计生物标志物水平与特定危险性之间的关系,这的研究尚属赴阶段,但在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对生物标志物的选择,其在低剂量致癌物暴露危险度评价中的作用,评价方法或途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水体中低剂量间甲酚的斑马鱼仔鱼急性毒性,以静态换液法将受精后72与120 h的斑马鱼仔鱼(72和120hpf)分别暴露于0、2.00、7.75、13.50、19.25、25.00 mg/L和0、3.00、9.75、16.50、23.25和30.00 mg/L的间甲酚溶液中24~96 h.结果显示,72 hpf和120 hpf斑马鱼仔鱼暴露于间甲酚溶液的致死毒性随着间甲酚暴露的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均显著增强,表现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与120 hpf仔鱼相比,72 hpf斑马鱼仔鱼的NOEC、LOEC、全效应浓度和LC.值更低,表明其对间甲酚溶液更敏感,更适合于低剂量间甲酚的急性毒性实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邻苯基苯酚(o-phenylphenol,OPP)暴露负荷及其与儿童体格指标的关系。方法于2012年7月—2013年4月调查江苏省某县439名3岁幼儿,在其父母协助下完成问卷调查和尿样采集,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检测儿童尿中OPP的含量,以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OPP暴露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体格指标关系。结果儿童尿中均有OPP检出,未校正和肌酐校正几何均值分别为1.02μg/L和2.43μg/g Cr。儿童月龄与OPP暴露呈负相关(P=0.027);经常洗手的儿童OPP暴露水平较低(P=0.039)。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OPP暴露与体格指标未见统计学相关,按性别分层后,OPP暴露与男童头围呈负相关(P=0.02),与女童头围呈正相关(P=0.02)。结论该地区儿童普遍暴露于OPP,OPP暴露与体格指标关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几乎全部商品糖精均有化学杂质邻甲苯磺酰胺(O—TS)。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附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第18次会议限制糖精中甲苯磺酰胺的全部异构体含量为100PPM。本文作者对20份糖精样品进行了O—TS 的测定。试剂:1、乙酸乙酯——分析纯,全玻蒸馏器重蒸。2。邻甲苯磺酰胺——由邻甲苯磺酰氯制得。熔点156℃。标准溶液含0.5毫克/毫升乙酸乙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结果.方法:对220份待检血清同时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和ELISA法检测HBsAg,分析测定结果.结果:GICA的特异性与ELISA相近,灵敏性稍低于ELISA法;两法结果总符合率为96.8%.结论:GICA简便快捷、特异性高、无需特殊仪器,适用于急诊、无偿献血者现场采血前的筛选、儿童体检和基层门诊,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和无偿献血者仍应首选ELISA法.  相似文献   

16.
因献血、输血、母婴等途径传播而造成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日益突出,其危害程度已超过乙型肝炎感染[1].根据WHO报告,全球每年至少300万~500万人感染HCV,而一旦感染,多数患者将终生携带.因此,寻找一种能在人群中广泛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能在高危人群、献血员、孕妇等体检中进行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抗体)筛查,且成本较低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职业性噪声和甲苯联合暴露对男性作业工人听力系统的影响。方法对接触甲苯与噪声的167名工人(实验组),仅接触噪声的153名工人(对照Ⅰ组)以及行政人员160名(对照Ⅱ组)进行调查。采用个体采样法对作业场所中的噪声、甲苯进行测定,对工人进行左、右耳0.5~6 kHz 6个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测试。分析噪声和甲苯对听力的影响以及两者的联合作用。结果实验组高频听力损失的发生率(50.30%)明显高于对照Ⅰ组(37.25%)和对照Ⅱ组(11.25%);实验组语频听力损失发生率为4.79%,与对照Ⅰ组(2.61%)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Ⅰ组在3 kHz听阈位移开始高于对照Ⅱ组,并在高频段持续增大,于6 kHz处达到最大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对照Ⅱ组相比,对照Ⅰ组和实验组发生高频听力损失的风险分别增加3.96倍和7.48倍,各组间发生高频听力损失的风险均匀增加(χ2=0.06,P=0.81)。作业工龄是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结论同时接触噪声与甲苯会增加男工高频听力损失的发生率,对语频听力损失的发生率尚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曹冬冬  胡晓宇  刘浏 《职业与健康》2014,(13):1864-1866
异氰酸酯是导致职业性哮喘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选择合适的异氰酸酯生物标志物,对开展异氰酸酯暴露的生物监测,实现异氰酸酯易感者的早期预警、早期干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就职业暴露异氰酸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更好地保护异氰酸酯暴露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甲醛暴露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南南  叶琳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1004-1006
广义的生物标志物是指生物体系或材料中与有害因素接触有关的各种物质,包括生理、生化、免疫、细胞和遗传方面的改变。美国国家科学院(NAS/NRC)将生物标志物分为接触标志物、效应标志物和易感标志物三大类。这3种标志物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同一种生物标志物在一种情况下是接触标志物,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效应标志物。甲醛普遍存在于空气中,其主要来源是移动和固定的燃烧物。然而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还是室内家具和建筑材料等造成的甲醛污染。甲醛的急性刺激作用和对各系统的急慢性毒性作用众所周知。它的致突变作用在几个生物种系已被证实。1995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定甲醛为动物致癌物。短期试验证据充分,但对人的致癌作用的证据还不充分,属可疑致癌物。由于甲醛在环境中存在广泛性和对人体的有害影响。确定敏感、特异的甲醛标志物是必要的。本文就甲醛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苯乙烯(Styrene)又名乙烯基苯,系无色透明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涂料、粘合剂、润滑剂、木材和软木的浸润剂等领域。苯乙烯不仅具有肝肾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等,还具有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