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光远;刘新民;滕思勇;罗彤;王墨扬;王宇彬;周政;牛冠男;钱杰;吴永健;白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05):461-466
目的 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中应用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的初步经验。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0至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应用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行TAVR治疗的患者13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操作,术中密切观察血压、心电图变化,行升主动脉造影评估瓣膜释放后主动脉瓣反流情况,记录院内和出院3个月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其中男性7例,年龄为(73.8±8.3)岁 13例患者中三叶式主动脉瓣9例,二叶式主动脉瓣3例,主动脉瓣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后1例。所有患者均在左心室导丝起搏下完成球囊扩张和瓣膜释放,球囊扩张时,以180次/min起搏后,血压均能降至6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瓣膜释放过程顺利,位置稳定。升主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瓣膜释放后无反流7例,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例。术中有3例患者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经股静脉置入临时起搏导线,其中1例住院期间置入永久起搏器,另外2例术后24 h内传导恢复。另有1例患者,术中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术后10 d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永久起搏器。其余10例患者均在术后24 h开始进行床旁活动、康复训练。住院及出院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TAVR中使用左心室导丝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3.
4.
陈茂;白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02):117-131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现已成为治疗有症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有效措施,且适用人群也从老年高风险患者逐步扩展到中、低风险及较年轻患者,但其术后缺血性及出血性并发症仍不少见,并有一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该专家共识复习了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及国际指南,给出了TAVI术后抗血栓治疗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TAVI术后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减少缺血及出血并发症。该共识从TAVI术后血栓形成及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机制、缺血及出血风险评估、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抗血栓时程、瓣叶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强调TAVI术后应综合评估患者缺血及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方案的制定应个体化,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现已成为治疗有症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有效措施,且适用人群也从老年高风险患者逐步扩展到中、低风险及较年轻患者,但其术后缺血性及出血性并发症仍不少见,并有一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该专家共识复习了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及国际指南,给出了TAVI术后抗血栓治疗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TAVI术后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减少缺血及出血并发症。该共识从TAVI术后血栓形成及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机制、缺血及出血风险评估、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抗血栓时程、瓣叶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强调TAVI术后应综合评估患者缺血及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方案的制定应个体化,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现已成为治疗有症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有效措施,且适用人群也从老年高风险患者逐步扩展到中、低风险及较年轻患者,但其术后缺血性及出血性并发症仍不少见,并有一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该专家共识复习了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及国际指南,给出了TAVI术后抗血栓治疗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TAVI术后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减少缺血及出血并发症。该共识从TAVI术后血栓形成及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机制、缺血及出血风险评估、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抗血栓时程、瓣叶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强调TAVI术后应综合评估患者缺血及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方案的制定应个体化,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不但避免了传统右心室导线起搏技术所带来的操作风险, 还可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及透视暴露时间、节省住院花费及医疗资源的消耗, 是极简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明确体现。本文报道了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TAVR手术1例, 术中应用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 手术顺利, 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国内外指南推荐治疗老年主动脉瓣狭窄(AS)的一线治疗方案,也适用于AS合并不同严重程度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但在单纯主动脉瓣反流(PAR)中却不做常规推荐,传统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仍然是治疗PAR的金标准。外科手术禁忌或高危PAR患者,常放弃外科手术治疗,选择保守治疗,而后者的死亡率更高。经股动脉TAVR(TF-TAVR)为其提供了一种替代治疗方案,尽管仍面临手术技术要求高、缺乏针对PAR的瓣膜系统和术后长期随访数据等挑战,但随着TAVR技术经验积累、新一代瓣膜系统的发展及长期随访数据的反馈,TF-TAVR治疗PAR逐渐被证实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外科手术替代治疗方式,本文对TF-TAVR治疗PAR实施要点、临床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赵振刚;朱中凯;彭勇;魏家富;何森;陈勇;周轩;魏薪;郑明霞;陈果;蒙炜;黄斌;冯沅;陈茂;白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03):292-294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的主流治疗方式。股动脉入路是TAVR的首选入路,90%以上的患者可经股动脉完成TAVR,替代入路包括经锁骨下动脉、经腋动脉、经颈动脉、经升主动脉和经心尖入路。对于常规经股动脉或上述替代入路均不适合的患者,近年来国际上报道了经腔静脉入路,但该入路操作步骤相对复杂、技术要求高,在国内尚未见报道。该文报道1例具有明确TAVR指征,但股动脉入路和常规替代入路均不适合的主动脉瓣狭窄病例,通过建立腔静脉至腹主动脉通路成功完成TAVR,植入球扩式脉瓣系统。 相似文献
11.
12.
冯天捷;宋光远;赵杰;陈阳;牛冠男;周政;赵振燕;王墨扬;随永刚;陈柯萍;华伟;吴永健;白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02):142-149
目的 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运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后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院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TAVI治疗、术后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35例。根据心室电极放置位置,分为LBBP组(12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23例)。计算LBBP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观察其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第3天及1、3、6个月测量起搏器程控参数。比较两组患者TAVI术后1、3、6个月时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指标。 结果 共纳入35例患者,年龄(76.4±7.7)岁,男性19例(54.3%)。与RVAP组患者比较,LBBP组患者在起搏器置入术中的手术时间[(86.58±17.10)min比(68.74±9.18)min, P<0.001]及X线透视时间[(20.08±4.44)min比(17.00±2.26)min, P<0.001]更长。LBBP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1/12,12例患者均无气胸和血胸、电极脱位、感染以及囊袋出血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起搏器程控参数均在理想范围且稳定。共随访7.43(5.21,9.84)个月,术后3、6个月时,与RVAP组患者比较,LBBP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均更高[3个月时:(60.75±2.89)%比(57.35±3.33)%, P=0.004;6个月时:(63.17±3.33)%比(56.17±3.97)%, P<0.001],NT-proBNP值均更低[3个月:822(607,1 150)ng/L比1 052(902,1 536)ng/L, P=0.006;6个月:440(330,679)ng/L比783(588,1 023)ng/L, P=0.001];术后1、3、6个月时,LBBP组患者的QRS时限均较RVAP组患者短[1个月时:99(97,107)ms比126(124,130)ms, P<0.001;3个月时:98(96,105)ms比129(128,133)ms, P<0.001;6个月时:96(94,104)ms比130(128,132)ms, P<0.001]。 结论 对于TAVI术后存在永久起搏器适应证的患者,LBBP是可行、安全可靠的,短期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但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贺行巍;周强;肖志超;徐昶;曾和松;白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02):183-185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已成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具有外科手术禁忌或中、高危风险的高龄患者。手术过程中,部分患者由于瓣膜口极度狭小且瓣膜结构不清、瓣叶冗长/黏连/严重钙化等,导丝逆向跨主动脉瓣进入左心室建立轨道的难度较大,由此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手术成功率降低。该文报道3例重度AS患者行TAVI手术过程中因导丝逆向跨瓣困难而采用顺向导丝结合导丝抓捕技术,成功且快速建立轨道,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已成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具有外科手术禁忌或中、高危风险的高龄患者。手术过程中,部分患者由于瓣膜口极度狭小且瓣膜结构不清、瓣叶冗长/黏连/严重钙化等,导丝逆向跨主动脉瓣进入左心室建立轨道的难度较大,由此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手术成功率降低。该文报道3例重...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是常见的成人瓣膜疾病之一,美国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4.6%,在美国是位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和高血压病之后第3位常见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高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TAVR手术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42例.其中年龄≥80岁患者22例为高龄老年组,65≤年龄<80岁患者120例为老年组,比较2组围手术期结果.采用SPSS 20.0软... 相似文献
17.
18.
19.
杨力凡;潘文志;张晓春;陈莎莎;李明飞;李伟;周达新;葛均波;白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05):507-509
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的使用期限为8~10年。该文报道1例85岁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10年因生物瓣衰败行瓣中瓣TAVR手术,手术成功,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0.
邓秀琼;张晓刚;谭潇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8,23(2):180-183
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运用已经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风险极高危或高危患者发展至中低危患者。随着TAVR运用的拓展,其相关并发症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将对TAVR的并发症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