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DM)合并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及胃肠动力变化,探讨2型DM腹泻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大便特检、消化道钡餐及纤维结肠镜检查研究60例2型DM合并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胃肠动力及肠黏膜变化,并与40例无腹泻的2型DM患者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型DM腹泻患者血糖水平更高(P<0.01),无明显肠道菌群失调,但有脂肪吸收不良(P<0.01),且胃肠动力明显紊乱.[结论]2型DM腹泻患者存在胃肠动力紊乱,可能与高血糖、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外感寒湿邪气最易伤脾阳,影响脾主运化与脾的散精功能.人体肠道菌群广泛参与肠道及胃肠消化生理机能的调节.因此,本文通过现代研究对肠道微生态与"脾"的相关性的普遍认识,探讨机体胃肠消化功能紊乱发生的过程中肠道菌群应对寒湿环境随机暴露的响应机制,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能是中医外感寒湿伤脾的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近年来研究显示,FC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数量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异,肠道微生态环境是FC发生和发展机制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对于FC与肠道菌群紊乱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有定论,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FC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该文就肠道菌群通过神经系统、肠道...  相似文献   

4.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11):571-576
乳糖酶作为肠道重要的功能酶之一,其活性的表达与腹泻密切相关.中药治疗腹泻性疾病具有独特优势,中药治疗腹泻的疗效机制至今尚不明确.本文探究不同因素诱导下的腹泻与肠道乳糖酶活性的关系,中药治疗腹泻与肠道乳糖酶活性的关系,发现不同因素诱导的腹泻会降低肠道乳糖酶活性,中药治疗后提高肠道乳糖酶活性水平.肠道乳糖酶活性的提高与中药作用于肠道黏膜与肠道菌群,帮助修复肠道黏膜、调整肠道菌群有关,中药或许能调控乳糖酶细菌基因的表达提高肠道乳糖酶活性,具体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常加重和加快病情发展,威胁患者生命。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的基本电节律紊乱、胃肠排空时间延迟和胃十二指肠运动改变等。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门脉高压导致胃肠道长期缺氧、淤血、胃肠道平滑肌神经元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有关。笔者就胃肠动力障碍和肠道菌群紊乱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社会老龄化加剧,原发性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患病率逐年增加,对于肌少症的机制、危险因素与治疗等均有大量研究。肠道菌群的变化被认为与多数疾病有相关性,目前认为肠道菌群与肌少症的发生与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国内外相关研究有限,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对肌少症的影响对改善与治疗肌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于肠-肌轴,从老年人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相关机制等方面对肠道菌群与肌少症的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IB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此文就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益生菌在IBD中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IBD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即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功能对维持人体肠道功能稳态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在IBD中存在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道屏障功...  相似文献   

9.
关于肠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是现代医学中动态发展的新领域,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强调了肠道菌群在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病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性。肠道菌群和大脑可能通过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迷走神经和炎症反应等多种途径相互作用,涉及短链脂肪酸等微生物代谢物,通过上述途径影响PSD预后发展。综述肠道菌群在探讨PSD发病中作用机制及调节肠道菌群对改善PSD的研究进展,探讨肠道菌群治疗PSD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19):1102-110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功能性肠病.以不规则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肠道菌群失调作为IBS的病理机制之一,在IBS发生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绝大多数的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是由肠道菌群和宿主饮食在结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作为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之一, SCFAs在肠道中发挥着维护肠道屏障功能、免疫调节、抗炎、调节内脏敏感性等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于SCFAs关注度的增加,探讨SCFAs与IBS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对近五年来SCFAs与IBS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肠道平滑肌动力改变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关系得到医学界的重视,并逐渐成为IBD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肠道运动的异常和神经递质的失衡在IBD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肠道运动功能变化.因此,恢复神经递质的失衡并重建肠道动力平衡的策略在IBD治疗过程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总结相关的实验研究发现,人体肠道菌群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人体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外,肠道菌群的代谢物也成为调节NAFLD病理过程的关键因素;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三甲胺和乙醇等通过肠-肝轴途径影响肝脏代谢功能,从而导致疾病发生。现从NAFLD患者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的变化及发病机制,总结并探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来治疗NAFLD,期望这些治疗策略会成为未来优化治疗NAFLD等代谢性肝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对46例病患的肠道菌群进行细菌培养,与20例正常健康者肠道菌群进行对比。结果 IBS组和对照组均未找到已知的特异致病菌。IBS组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菌落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肠球菌的菌落数显著增加(P<0.05);大肠杆菌、真菌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BS与肠道菌群失调有相关性,来该院治疗的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对人体代谢和肠外器官产生广泛的影响。最近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心血管系统,近年来研究发现由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和中枢神经系统构成的肠-脑轴在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肠-脑轴与心血管疾病的详细机制日渐清晰,现就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促进心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尽管IBD的病因尚不清楚,但肠道菌群被认为是IBD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激活具有重要作用,而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诱发或加重IBD,但其中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研究发现,基于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案对IBD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就目前肠道菌群失调引起IBD的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有相当一部分IBD患者会出现肠外表现(EIMs)。目前,EIMs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EIMs发生相关的因素与IBD相同或相似,是遗传、免疫、环境、感染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肠道菌群在EIMs发生机制中的潜在作用备受关注。目前认为,分子拟态、肠黏膜屏障损伤导致肠道微生物移位、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及衍生因子改变等,均参与EIMs的发生、发展。因此,深入探索肠道菌群在EIMs发生中的具体机制及作用靶点,将为EIMs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色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主要通过3条代谢途径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产物,参与病理、生理过程。肠道菌群在调控色氨酸代谢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与IB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密切相关,色氨酸可能是IBD与肠道菌群之间的枢纽。了解肠道菌群参与的IBD患者的色氨酸代谢途径,有助于发现新的IBD治疗靶标。该文就肠道菌群与色氨酸代谢之间的相互调节作用、IBD患者的色氨酸代谢变化、色氨酸代谢对IBD的作用机制及其潜在应用价值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人体内存在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以宏基因组学为代表的培养非依赖性技术方法为全面准确地分析肠道菌群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肠道菌群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已逐渐被阐明,益生菌干预成为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手段。此文对上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亚健康状态是从健康到疾病的过渡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多伴有消化道症状,在此过程中,很可能是肠道内某些特殊菌群的异常变化促使疾病的发生.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开展关于亚健康状态与肠道菌群关联的研究.本文从肠道菌群与亚健康状态的机制、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在改善亚健康状态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热点,为亚健康...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表明,肠道微菌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是IBD患者控制肠道炎症反应和重要辅助因子之一。本文综述对肠道炎症有调节作用的肠道常驻菌群及其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