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伤寒杂病论》有关神志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全书共涉及神志病的条文142条,其中有方有治的89条,涉及方剂48首,在对这些神志病的辨治中,就其病机而言,包括了寒热虚实、痰饮、癖血等;就其治法而言,包含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医门八法"。本文旨在分析《伤寒杂病论》中神志病的病机、治法和方药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并总结、归纳出仲景治疗神志病的规律,冀为当今临床治疗神志病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 ,是现存第一部将理法方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辨证论治专著。其中所论治法内容十分丰富 ,清代医家程国彭著《医学心悟》一书 ,将《伤寒杂病论》及其后各种医籍之中的治法加以归类 ,而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 ,即为后世“八法”名称之来源。不仅如此 ,在《伤寒杂病论》尚有针灸、外治、火法、水法之应用。各种治法均具有其特点 ,下面试对其中灸法的运用规律加以探讨。1 灸法的辨证运用灸法的运用 ,在《伤寒论》中有 7条 ,《金匮要略》中有 2条 ,其中 2条复出 ,除重复 ,实有 7条。根据仲景施用艾灸的主治病证…  相似文献   

3.
仲景杂病部分何以称为《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全称《金匮要略方论》,是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是在《内经》、《难经》等医经理论指导下,汇集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仲景临床经验凝炼而成的,是对秦汉以来医学成就的总结和概括。《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旋经兵燹,原书有散失,晋太医令王叔和首辑伤寒十卷,即成今之《伤寒  相似文献   

4.
目的仲景对腹痛有精辟的阐述,为现代内科杂病辨治之典范,文章对仲景辨治腹痛的精要规律进行解析、梳理,以深入领会其辨治之精髓,用药之精炼,进而指导临床。方法腹痛涉及多脏腑,多系统,临床辨证复杂。通过对《伤寒杂病论》腹痛原文的研读来解析仲景对腹痛证候、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的辨证论治规律。结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运用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判断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进而辨明腹痛的寒热、虚实。为进一步审因论治,辨治用药提供了依据。如中阳虚之腹痛善用干姜,实邪内阻之腹痛善用大黄,痰饮内停之腹痛善用苓桂术,少阳之腹痛善用柴芩。结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腹痛进行了较详尽的描述,其论述精辟,辨证准确,临床每获良效,对后世影响较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周岱翰 《新中医》2016,48(1):1-3
《伤寒杂病论》成书千余年来,其临床实践和学术思想对临床各科产生普遍的启示作用,探讨《伤寒杂病论》方药的抗癌功效意义重大。《伤寒杂病论》独创对病人方证的精巧辨治,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科学而精辟地指导中医肿瘤临床,奠定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肿瘤辨证论治规范。现在经方广泛应用于癌症本病、兼证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治疗肝癌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未来开发和扩大经方防治癌瘤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6.
述评唐以前辨治痰饮的医学成就。对唐以前著名医学著作进行研究,发现《黄帝内经》对痰饮界定欠清晰,提出了脏腑水液代谢理论和气味配伍组方规律;《伤寒杂病论》将辨治痰饮系统总结,上升到理法方药的高度;《诸病源候论》系统总结了人体产生痰饮的病因病机,《千金方》和《外台秘要方》广泛搜集了唐以前辨治痰饮的方药经验,丰富了辨治痰饮的学术体系。张仲景创辨治痰饮病理法方药体系,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唐以前辨治痰饮的医学成就总结有必要以仲景学说为尺度,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医活血化瘀理论溯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明武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1):512-513
《武威汉代医简》首先提出活血化瘀治法,《黄帝内经》奠定了活血化瘀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完善了活血化瘀辨治  相似文献   

8.
论《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黑龙江中医学院吴文刚,孙丽华《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是张仲景组方用药的主要规律之一。它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方剂药量变化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体现了整个中医学方剂药量比例变化的某些规律,将对发展仲景学说,完善...  相似文献   

9.
吴洁 《江苏中医药》2001,22(12):8-9
邪正观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观点之一 ,对治则、治法的确立和方药的运用均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从邪正观出发分析了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方药的配用特点 ,以冀对临床辨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和比较《伤寒杂病论》与《内经》中痞满的论述,指出:(1)病名上,《伤寒杂病论》称为"痞"或"心下痞",继承了《内经》的称谓,并沿袭至今;(2)病位上,《内经》痞满从太阴脾土论述,《伤寒杂病论》痞满主要在心下胃脘部;(3)病因病机上,《伤寒杂病论》痞满在《内经》"寒""湿"及"土运不及"基础上发展了痞满的热证、寒热错杂证等;(4)治则治法上,仲景因证立法、因法制方,使痞满理、法、方、药俱备,弥补了《内经》证治的缺失。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仲景对《内经》痞满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心胃同治胸痹的方法。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总结张仲景有关心胃同治胸痹的理法方药,从而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思路。结果:虽然胸痹病位在心,然仲景对胸痹的论治不独着眼于心之本脏,因心与脾胃关系密切,故仲景对胸痹之病常从脾胃进行论治,心胃同治是其治疗胸痹的有效方法之一。结论:仲景心胃同治法为临床治疗胸痹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源流肇始于《黄帝内经》、治法方药建构于《伤寒杂病论》、嬗变与探究、创新与发展、名老中医运用温阳法经验举隅5方面入手探讨温阳法历史沿革及其后世临床应用,指出证型与治法方药研究是中医药学术深入发展的核心因素,温阳法作为中医学术体系在中医治法方药层面的重要内容其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具体治法方药建构于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晋唐至金元的嬗变与深入探索,迨明清时期略有创新与发展,且温阳法的理论、具体治法和临床运用等初成体系。后世医家在实践中进一步继承与发展,对温阳法的具体治法进行了有益的运用与探索,温阳方法形成一种总体的整合趋势。  相似文献   

13.
吴洁 《江苏中医》2001,22(12):8-9
邪正观是中医辩证论治的基本观点之一,对治则、治法的确立和方药的运用均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从邪正观出发分析了仲景《作寒杂病论》中部分方药的配用特点,以冀对临床辨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盗汗识辨湖北430061湖北中医学院柳于介主题词《伤寒杂病论》,盗汗/中医病机,盗汗/中医药疗法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为仲景《伤寒杂病论》汗证辨治精华之一。文中有四处论及盗汗之症,有外感与内伤之别,分见于《伤寒论》三...  相似文献   

15.
仲景著作原本有二,一为仲景自序中所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二是曾在隋唐时期流传而于唐以后不复再现的《张仲景方论》。后来得以传世的是王叔和整理撰次的《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在晋、南北朝、隋、唐至宋的浸长时期内,基本上是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并无外感与杂病的明显界定,也无王叔和把《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伤》和《金匮要略》的记载,更未见单独形式的《金匮要略》的分化流行。《伤寒杂病论》删分为二的现象并非叔和所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学心悟》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方法:从两书的辨证方法、治法治则与创立方剂三方面,分析《伤寒论》对《医学心悟》的影响。结果:《医学心悟》的八纲辨证来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并补充丰富了辨证体系;《医学心悟》创立的"医门八法"是对《伤寒论》治则治法的凝练与提高;《医学心悟》所创立的方剂也深受伤寒方的启发。结论:《医学心悟》作者是善学伤寒者,他继承了仲景的衣钵并发扬光大了中医学。  相似文献   

17.
<正>《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下利病证治有极丰富的论述,但长久以来该书被人为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个部分,使其下利病学术思想不能完整体现。笔者在"读经典、做临床"的研修中,认识到《金匮要略》有下利病脉证并治篇论利,而《伤寒论》虽无专篇论利,但六经病中均可见下利。因此,有必要对仲景下利病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18.
角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将三味中药联合使用,依据其四气五味,归经、药性等特质而系统配伍的方药组合形式。消法作为中医“八法”之一,指的是消散、通导体内邪滞,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即为单一的消法运用,包括消瘀法、消气法、消水法、消痰法,广义的消法还包括分消法,在《伤寒杂病论》中有表里分消法、前后分消法、上下分消法等。仲景消法治法的配伍和消法角药的运用对于临床有指导意义,故今结合消法与角药来探讨其于《伤寒杂病论》中的配伍特点。  相似文献   

19.
王付  罗国新 《河南中医》2003,23(10):1-2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被整理、厘定、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伤寒论》者多局限在《伤寒论》方面。治《金匮要略》者多局限在《金匮要略》方面。而不能站在《伤寒杂病论》作为一个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仲景所论的本质正是辨治疑难杂病的专著。研究和应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疑难杂症,贵在从整体角度研究和发掘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及应用性。从整体角度培养临床应用的整体素质,在整体中认识六经、脏腑等辨证论治的特点,使辨证方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相反相成用药的意义。方法:对《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进行分类整理,检索出有关相反相成配伍的方药,对比其中涉及的方法,并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结果:《伤寒杂病论》相反相成的配伍主要体现在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升降相因、敛散结合、刚柔相济等方面。结论:张仲景在用药选方上重视药物性味和相互作用的平衡及合理搭配,相反相成配伍要以精准的辨证、识证为前提。只有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探讨《伤寒杂病论》中相反相成用药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仲景方药的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