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综合干预对老年血糖调节异常(IGR)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的情况。方法对177例老年IGR患者(干预组)的生活方式进行4年综合干预,同期选择55例不进行综合干预的IGR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的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异常进展为糖尿病的比率分别为17.14%、20.99%和42.31%,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异常进展为糖尿病的比率分别是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的2.47、2.02倍。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的比率分别减少了55.01%和52.77%(P0.05,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有效控制与消弱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阻止或延缓IGR患者进展为糖尿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7.0 mmol/L的不同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冠心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空腹血糖7.0 mmol/L的426例冠心病住院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单支病变组(n=110)和冠脉多支病变组(n=316),通过OGTT分析两组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冠脉单支病变组中,糖调节受损54例(49.09%),糖尿病11例(10.00%),糖代谢异常共65例(59.09%);冠脉多支病变组中,糖调节受损180例(56.96%),糖尿病47例(14.87%),糖代谢异常共227例(71.83%)。与冠脉单支病变组比较,冠脉多支病变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患者较多,体重指数较高,肥胖及超重患者较多,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高,有冠心病家族史者较多,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患者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8,95%CI:1.009~1.068)、吸烟(OR=1.964,95%CI:1.232~3.129)、体重指数(OR=1.662,95%CI:1.181~2.338)、糖耐量异常(OR=1.039,95%CI:1.032~1.224)、糖尿病(OR=1.651,95%CI:1.032~3.109)、冠心病家族史(OR=2.122,95%CI:1.104~4.076)是冠心病患者冠脉多支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空腹血糖7.0 mmol/L的冠心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比例较高,且冠脉多支病变组较冠脉单支病变组存在更多的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bA1c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人群中评估机体糖代谢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房颤动等老年患者118例。根据HbA1c结果分为A组(HbA1c<5.7%)35例、B组(5.7≤HbA1c≤6.4%)30例和C组(HbA1c≥6.5%)53例。检测各组血糖、HbA1c、血常规、生化、血脂。对3组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患者血糖正常比例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B组比较,C组血糖正常比例明显降低,糖尿病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检测HbA1c,可初步有效评价目前机体糖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和分析高血压人群中糖代谢的状况。方法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治疗的5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基本信息,患者均进行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OGTT实验的测定,并将所有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糖耐量减低组,糖尿病组,空腹血糖异常组,测定各组患者的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收缩压的水平。结果有325例(65.00%)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其中空腹血糖异常患者30例(6.00%),糖耐量减低患者90例(18.00%),已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05例(41.00%)。空腹血糖受损组和糖尿病组患者的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糖耐量异常组患者的年龄多在60~70岁的年龄段。糖耐量减低组和糖尿病组的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年龄,体重指数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腹血糖受损组患者仅年龄高于正常血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人群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在预防高血压和糖代谢异常的过程中应注重其危险因素的预防,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预防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糖耐量异常(IGT)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空腹血糖为5.6~6.1 mmol/L的IFG患者337例,检测患者口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等资料,分析患者IGT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337例IFG患者中46.6%(157/337)伴有IGT。口服葡萄糖耐量异常和正常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75.0%和63.1%(P0.05);口服葡萄糖耐量异常组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正常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水平是IFG患者葡萄糖耐量异常的影响因素,相对危险分别为:1.06(95%CI:1.03~1.08);1.11(95%CI:1.05~119);1.58(95%CI:1.23~2.09)。进一步对体重正常者发生糖耐量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除年龄外,甘油三酯水平是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糖耐量异常的影响因素,相对危险为2.10(95%CI:1.29~3.43)。结论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约半数伴有糖耐量异常,体重指数和甘油三酯水平是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糖耐量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与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分析6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空腹血糖、服糖后2 h血糖及BNP水平与左心功能不全的相关性.结果 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2例中,糖尿病102例(16.9%),糖耐量异常126例(20.9%),血糖正常374例(62.2%).②随着糖代谢异常程度增加,血清BNP水平明显增加[糖代谢正常组:(467.1±122.9)ng/L比糖耐量异常组:(512.7±132.2)ng/L比糖尿病组:(543.0±153.3)ng/L,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糖代谢正常组:0.63±0.09比糖耐量异常组:0.53±0.16比糖尿病组:0.46±0.11,P<0.05)及左心室高峰充盈率(LVPER)(糖代谢正常组:2.87±0.75比糖耐量异常组:2.11±0.63比糖尿病组:1.86±0.55,P<0.05)明显降低.③相关分析显示LVEF与BNP呈负相关(r=-0.867,P<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病程、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吸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糖化血化蛋白Alc后,和糖代谢正常组相比,糖耐量异常组及糖尿病组患左心功能不全的OR值分别为1.21(95%CI:1.15~1.27,P<0.01)及1.41(95%CI:0.92~2.12,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患病率较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与血清BNP水平相关,糖代谢异常者患左心功能不全的危险性比血糖正常者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与踝臂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在开滦集团年度健康体检的职工中按性别、年龄分层随机抽取5852例作为观察人群。收集空腹血糖、踝臂指数等健康状况及生活方式等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对踝臂指数异常的影响。结果最终对5184例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空腹血糖正常3446(66.47%)例,空腹血糖受损1109(21.39%)例,糖尿病629(12.13%)例,其踝臂指数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50%、4.15%、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体质指数、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史及高脂血症病史后,空腹血糖受损组、糖尿病组踝臂指数异常的风险分别是理想血糖组的2.05倍(95%CI 1.373.06)和2.92倍(95%CI 1.943.06)和2.92倍(95%CI 1.944.40)。结论糖耐量异常、糖尿病都是ABI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必要早期检测空腹血糖,从而能够早期发现外周血管病,及早进行干预,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7mmol/L的高血压患者,直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的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纳入2013年6月1日至2016年7月20日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院前1年体检空腹血糖7mmol/L且无糖尿病症状的住院患者(n=364)直接进行OGTT,收集患者血糖、血脂及一般情况等。根据是否高血压分为:非高血压组、高血压组。分析糖调节受损、糖尿病检出率,分析2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血脂等差异。结果 364例患者中糖调节受损141例(38.74%),糖尿病48例(13.19%)。检查中未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需紧急降糖处理病例。与非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组年龄更大,BMI、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比例更高(均P0.05)。空腹血糖5.6mmol/L高血压患者OGTT筛查餐后2h血糖(n=158),糖调节受损检出率37.3%,糖尿病检出率9.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非高血压患者相比较,高血压者发生糖调节受损及糖尿病的比值比为2.286(95%CI 1.457~3.589,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常规进行OGTT,对早期发现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约有四分之三的住院冠心病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心血管急症患者往往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控制高血糖有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定量CT(QCT)骨密度测定在老年男性糖代谢异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常规体检的老年男性138例,根据糖代谢状态分为正常血糖组46例,糖调节受损组44例,糖尿病组48例。所有受试者进行血清学指标检测、QCT骨密度测定。结果糖尿病组体质量指数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25.25±3.46)kg/m~2vs(23.76±2.70)kg/m~2,P0.05]。正常血糖组、糖调节受损组和糖尿病组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8例患者中,正常骨量42例(30.4%),低骨量69例(50.0%),骨质疏松27例(19.6%)。偏相关分析显示,校正体质量指数后,年龄与骨密度呈负相关(β=-0.510,P=0.000)。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OR=1.107,95%CI:1.045~1.173,P=0.001)。结论老年男性随糖代谢异常的加重,QCT骨密度有下降趋势。在不同糖代谢患者中,骨质疏松和低骨量检出率相似,增龄仍然是骨密度的主要负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糖代谢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5月~2007年11月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720例,分为糖尿病组(208例)、糖耐量减低组(96例)、空腹血糖受损组(30例)和非糖代谢异常组(386例)。所有患者均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血糖、血胆固醇、三酸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观察其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体质量指数BMI及吸烟)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1.4组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糖耐量减低组、空腹血糖受损组双支病变率分别为38%、27%、和30%,与非糖代谢异常组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支病变率分别为43%、40%、和37%,与非糖代谢异常组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耐量减低组、空腹血糖受损组与糖尿病组相比,3支病变率、病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胰岛素、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是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糖调节受损与2型糖尿病有类似血管损害,糖耐量试验对及时发现血糖异常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调节受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2年6月至8月,采用抽样分层横断面现场调查方法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中检出192例糖调节受损者.2007年同期进行随访,观察单纯糖耐量受损、单纯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合并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人群比例,变化.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年中死亡5例,存活的187例中79例发生糖尿病,糖尿病年转化率为8.4%(79/187/5年).基线单纯糖耐量受损者糖尿病年转化率为8.2%(47/114/5年),基线单纯空腹血糖受损者精尿病年转化率为6.3%(12/38/5年),基线糖耐量受损合并空腹血糖受损者糖尿病年转化率为11.4%(20/35/5年).正常糖耐量年转化率为6.3%(59/187/5年).单纯糖耐量受损者和糖耐量受损合并空腹血糖受损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单纯空腹血糖受损者的1.4倍(95%可信区间为0.753~2.508,P=0.29)和107倍(95%可信区间为1.021~2.80,P=0.028).转化为糖尿病者较未转化为精尿病者高血压、肥胖的比例增高,基线年龄、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和2 h血精明显升高,随访结束时体重指数和收缩压较基线时增高.结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糖耐量受损合并空腹血糖受损者糖尿病转化率最高.多种代谢异常可促进糖调节受损人群向糖球病转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心率变异性异常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因老年冠心病于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143例,依据心率变异性分为心率变异性正常组(n=91例,SDNN≥102 ms)和异常组(n=52例,SDNN102 ms),分析老年冠心病发生心率变异性异常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FPG)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OR=7.485,95%CI:0.909~0.984,P=0.006)、糖尿病病程(OR=8.441,95%CI:0.856~0.970,P=0.004)、空腹血糖(OR=4.619,95%CI:1.022~1.601,P=0.032)是导致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发生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老年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异常患者空腹血糖偏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代谢异常特点及其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1日至2009年2月1日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初诊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654例(青春期101例,成人553例),以120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青春期40名,成人80名).病例和对照组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成人多囊卵巢综合征与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体重指数亚组中糖代谢异常的特点及其发生率.结果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24.5%(160/6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4/120)(χ2=27.11,P<0.0001);成人病例组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高于青春期病例组(分别为26.6%、12.9%,χ2=8.688,P=0.003),青春期病例组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高于青春期对照组(分别为12.9%、0%,χ2=5.671,P=0.02).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糖耐量受损(62.5%),其次为空腹血糖受损(43.8%),糖尿病仅占少数(8.1%);糖尿病13例,仅4例(30.8%)空腹血糖>7.0 mmol/L,9例(69.2%)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组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随体重指数升高而升高(χ2=53.71,P<0.0001).结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为糖代谢异常的高危人群,其糖代谢异常以糖耐量受损为主,空腹血糖受损次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尤其是肥胖者)应行口服葡萄糖耐最试验,以早期发现其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耐量检查(OGTT)在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0例住院高血压患者进行OGTT,统计新增糖尿病、餐后血糖受损、新增餐前血糖受损病例,检测空腹C肽水平、血脂等。同时按性别、年龄、是否糖尿病家族史、是否血脂异常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进行OGTT后,600例高血压患者糖尿病发现率由23%增至34%;单纯餐后血糖受损22%;餐前血糖受损由2%增至6%;总体糖代谢异常62%。亚组分析发现:男女高血压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无明显差异(63.8%︰61.0%,P=0.281);40岁以上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病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患者(73.6%︰52.2%,P=0.023);有糖尿病家族史患者糖代谢异常明显高于无家族史患者(83.5%︰43.1%,P=0.008);有血脂异常患者也容易患血糖代谢异常(70.4%︰63.6%,P=0.036)。糖代谢异常组C肽水平明显高于糖代谢正常组[(615±24)pmol/L︰(285±32)pmol/L,P=0.009]。结论:建议高血压患者常规行OGTT,特别是中老年、有糖尿病家族史和血脂异常患者。  相似文献   

16.
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临床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糖代谢异常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探讨餐后2 h血糖检测的重要性.方法 随机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72例,取清晨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值后将患者分为糖尿病(DM)组,糖耐量减低(I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和糖耐量正常(NGT)组,比较4组的危险因素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 DM组58例(33.72%),IGT组56例(32.56%),IFG组10例(5.81%),NGT组48例(27.91%).前3组弥漫性病变率、合并血脂异常高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多支病变及弥漫性病变率高,容易合并其他危险因素,餐后2 h血糖测定可提高该类患者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ZSCAN-糖尿病风险评分在未明确糖代谢状态的人群中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3月至7月抽取上海嘉定地区菊园社区40岁以上无糖尿病病史常住居民1479名,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75 g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OGTT2 h血糖等,进行EZSCAN-糖尿病风险评估系统检测。结果 (1)按照EZSCAN的风险评分分为正常组(166例)、糖代谢异常低风险组(821例)和糖代谢异常高风险组(492例)。随EZSCAN风险评分的增加,空腹血糖、OGTT 2 h血糖、空腹胰岛素、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HbA1c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与正常组相比,在没有校正其他变量时,糖代谢异常低风险组糖尿病的患病危险度升高,OR(95%C I)为1.90(1.10~3.28);糖代谢异常高风险组糖尿病的患病危险度升高,OR(95%C I)为1.51(1.14~2.00);EZSCAN-糖尿病风险评分每升高10%,患糖尿病的危险度上升10%[OR 1.10,95%C I(1.03~1.17)]。校正年龄、性别、BM 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混杂因素后,该相关性依然存在。结论在40岁以上的上海市城镇居民中,EZS-CAN-糖尿病风险评分与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度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既往1年内空腹血糖检查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7 mmol/L)患者直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代谢异常发生率及安全性等。方法年龄≥40岁、近1年体检空腹血糖7 mmol/L且无糖尿病症状的患者301例直接进行OGTT,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血糖、血脂等。根据OGTT结果分为:血糖正常、糖调节受损组、糖尿病3组。分析糖调节受损、糖尿病发生率,分析3组年龄、血压、血糖、血脂等差异。结果血糖正常比例为47.18%,糖调节受损比例为34.88%,糖尿病比例为17.94%。血糖正常组年龄最小,糖尿病组高血压比例最高,糖调节受损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显著比血糖正常组高(均P0.05)。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3组比较: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糖尿病组(均P0.05)。空腹血糖5.6 mmol/L患者OGTT筛查餐后2 h血糖204例,其中糖耐量异常21.57%,糖尿病6.37%。3组直接行OGTT均未出现糖尿病酮症、糖尿病高渗状态等需紧急降糖处理病例,也未发现恶心、反酸、胃灼痛等消化道症状。结论年龄≥40岁、近1年体检空腹血糖7 mmol/L且无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的患者直接进行OGTT检查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及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258例高血压患者糖代谢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有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情况,为全面干预危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在我院门诊或所辖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就诊不知晓自患糖尿病的25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糖代谢状况的问卷调查静脉血糖测定。结果258例患者行空腹血糖(FPG)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测定,其中79人(30.6%)达到了糖尿病诊断标准,糖调节受损期(IGR)者93人(36.0%),糖代谢异常者共为172人(66.7%)。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与无合并糖尿病患者相比,体重指数、腰围呈上升趋势,空腹血糖受损组(IFG)和正常葡萄糖耐量组(NGT)间比较无差异(P>0.05),葡萄糖耐量减低组(IGT)或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脂异常也越加明显,TG、TC、LDL呈上升趋势,HDL则下降;IGT组HOMA-IR明显升高(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无差异;IGT组HOMA-B细胞功能升高,与其他组间比较无差异;糖尿病和IGT组ISI下降。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糖耐量异常的比例非常高,而日常诊断率却很低。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更应关注糖代谢情况,并积极进行OGTT,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20.
不同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动脉弹性指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动脉弹性指数的变化及其与血压、糖代谢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空腹血糖>5.6 mmol/L的糖尿病患者共313人,男性176人,女性137人,年龄(52.9±11.5)岁.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所有受试者按照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4组:正常血糖组(n=86)、空腹血糖受损组(IFG,n=36)、糖耐量减低组(IGT,n=45)和糖尿病组(n=146).采用美国HDI公司CVProfilorTMDO-2020型动脉弹性功能测定仪系统测量血管弹性.结果 1)校正年龄后,与血糖正常组、IFG组、IGT组相比,糖尿病组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明显下降.血糖正常组、IFG组、IGT组3组间的C1、C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1与脉压、脉率、年龄、餐后2 h血糖负相关.C2与年龄、餐后2 h血糖、平均动脉压负相关.结论 1)糖尿病患者动脉弹性指数降低,而糖尿病发病前状态(IFG,IGT)未见动脉弹性的异常.糖尿病对血管弹性的影响独立于血压水平.2)脉压对C1的影响较大,而餐后2 h血糖对C2的影响大于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