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低场强MRI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场强(0.2T)磁共振线扫描弥散成像在早期脑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过去1年内确诊的早期脑缺血患者40例及一过性脑缺血患者2例的低场强磁共振线扫描弥散加权成像(LSDI)图像、T1WI图像、T2WI图像;所有病例均以24h以后复查的MRI为确诊依据。结果本组42例患者出现病灶76处,脑内各部位均可见,一过性脑缺血的2例患者各序列图像均未见异常信号。第一组发病时间在0~3h以内的患者4例,T1WI、T2WI均未见异常信号,LSDI出现略高信号1例,占25%;第二组发病3~6h的患者9例,T2WI出现略高信号的2例,约占22%,LSDI出现略高信号的6例,占67%;第三组发病7~12h的患者13例,T1WI出现略低信号的2例,约占15%,T2WI出现略高信号的2例,高信号5例,共占54%,LSDI见略高信号4例,高信号8例,共占92%;第四组13~24h发病的患者14例,T1WI出现低信号10例,占71%,T2WI略高信号2例,高信号11例,LSDI高信号13例,二者信号出现率为93%。结论在早期脑缺血的诊断中,低场强(0.2T)磁共振线扫描弥散成像比T1WI、T2WI平扫发现病变早,对于发现病变、确定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灌注加权成像(PWI)诊断不同时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6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将按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发病时间≤6h)32例,急性期(发病时间7~72h)64例,亚急性期(发病时间73h~10d)45例和慢性期(发病时间11~15d)27例。患者进行DWI和PWI检查,比较2种检查所得头部核磁图像的参数差异和异常区域差异。结果超急性期患者和急性期患者患侧脑组织DW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显著低于健侧脑组织(0.39±0.08 vs 0.83±0.03;0.32±0.07 vs 0.91±0.05,P0.01),而亚急性期患者和慢性期患者患侧脑组织DWI中ADC值显著高于健侧脑组织(1.54±0.34 vs 0.85±0.07;2.01±1.29 vs 0.90±0.05,P0.01)。不同分期患者PWI均表现为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降低,而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延长。信号异常区域DWIPWI的多见于超急性期患者,DWIPWI的多见于急性期患者,DWI=PWI的多见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结论 PWI可显示脑梗死患者的缺血半暗带,DWI则可凸显出脑梗死病灶,两者联合运用可反映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流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29)
目的探讨MRI常规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样起病的脑血管疾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MRI常规扫描和DWI技术处理;分别观察两组的检查结果,总结临床诊断体会。结果 DWI组在6 h和6~12 h的检测率和清晰度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12~24 h的检测率和清晰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常规扫描和DWI在急性脑梗死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DWI在超早期的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普光宏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10):35-36
目的分析研究主要是衡量DWI对各种脑梗塞判断结果的标准。方法使用T2加权成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的患有急性脑梗塞的40例病人进行体检,而且利用blinding对比检查。通过弥散加权成像显示出来的非常明显的病理变化来判断患处位置,从而观察患处,医学结果,体现状态各个方面能否一致,并且把弥散加权成像显示出来的非常明显的病理变化和T2加权成像的显示结果对比。结果 40例病人弥散加权成像都出现了病变,当中5例病人是患病后7小时内做了核磁共振成像,然而T2加权成像并未出现不正常现象;3例病人是患病后13小时内实行的观察,T2加权成像只体现一点比较明显的变化;15例病人是患病后13小时到25小时之间实行的观察,17例病人是患病24小时到72小时之间采取的体检,从而弥散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病理变化;当中10例病人T2加权成像体现出来是急性脑软化,然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仅仅表现出唯一的不正常反应。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判断脑软化的症状是百分之一百的。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同T2加权成像相比,要比T2加权成像更加有效的断定是否是脑软化患者,而且能区分脑梗赛的类别,因此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鉴别脑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与其病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与病因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6例,分为单发梗死组130例和多发梗死组76例。行头颅DWI检查后,根据其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行TOAST分型,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WI表现与TOAST分型存在相关性(P=0.000),其中皮质-皮质下梗死(60.9%)、前循环单侧多发梗死(54.3%)和后循环多发梗死(75.0%)主要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有关(P=0.021,P=0.034,P=0.011);小的穿通支梗死(94.0%)主要与小动脉闭塞型有关(P=0.000)。此外,还有部分皮质-皮质下梗死(26.1%)、前循环双侧多发梗死(26.7%)和前后循环多发梗死(28.6%)与心源性栓塞型有关(P=0.008,P=0.030,P=0.024),部分小的穿通支梗死(6.0%)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有关(P=0.000),部分前循环单侧多发梗死(17.1%)与小动脉闭塞型有关(P=0.007)。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行DWI检查可以预测病因,为制订相关的诊治策略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7.
8.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和灌注加权磁共振成像(perfusionweightedimaging,PWI)是用于诊断急性卒中的新方法。DWI对梗死组织极为敏感,而PWI则能通过测定局部脑血流(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发现低灌注脑组织,同时应用这两种方法有助于确认缺血性半暗带,从而推测与脑血流(cerebralbloodflow,CBF)有关的缺血程度。作者的目的是联合应用这两种方法预测缺血性卒中时梗死的发展和最终梗死灶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行溶栓治疗的超急性期脑梗死(脑梗死发病时间<6 h)患者作为超急性期组,45例未行溶栓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脑梗死发病时间为6 h~3 d)患者作为急性期组,33例未行溶栓治疗的亚急性期脑梗死(脑梗死发病时间为4 d~3周)患者作为亚急性期组。比较三组患者梗死区DWI、PWI检查指标[表观弥散系数(ADC)、局部脑血容量(rC BV)、局部脑血流量(rC 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比较超急性期组溶栓治疗前后、不同预后患者梗死区DWI、PWI检查指标;比较超急性期组DWI-PWI匹配与DWI-PWI不匹配患者溶栓治疗后15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治疗后3个月预后。绘制ROC曲线以评价梗死区DWI、PWI检查指标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及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急性期组和亚急性期组患者梗死区ADC、rC BV、rC BF大于超急性期组,梗死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的影像学检查是否有助于判断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方法前瞻性收集2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CISS分型和早期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分型。结果剔除6例资料不全的患者,剩余240例进入最终分析。早期的DWI表现在CISS各型间差异显著(χ2=160.76,P=0.000)。其中,55例单侧前循环多发梗死(χ2=50.23,P=0.000)、21例大穿通支梗死(χ2=21.47,P=0.000)及35例前-后循环多发梗死(χ2=10.60,P=0.014)病因多为大动脉粥样硬化;27例单发的皮质-皮质下梗死主要与心源性梗死有关(χ2=19.37,P=0.000),且多为大面积脑梗死;72例小穿通支梗死(χ2=87.31,P=0.000)的病因主要是穿支动脉病变;除此之外,还有相当部分小穿通支梗死(14/72,19.44%)的病因不明。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DWI表现有助于CISS分型的确定。 相似文献
11.
12.
脑死亡是指脑 ,包括脑干功能不可逆性丧失。长期以来 ,脑死亡的诊断是根据临床症状及相关辅助检查 ,如血管造影或放射示踪等方法确定。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 (DWI)是一项检查脑缺血病变的敏感新技术 ,但它对脑死亡的诊断价值尚未见报道。作者首次报道应用DWI诊断脑死亡的实例。患者女性 ,79岁 ,因突发意识丧失 ,四肢不规则抽搐而入院。曾有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体格检查示患者深昏迷 ,Glasgow昏迷量表 4分 (痛觉刺激后四肢伸展 ) ,双侧瞳孔同等程度反应性缩小 ,角膜反射减弱 (以左侧为甚 ) ,眼脑反射消失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急性胰腺炎(AP)严重性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57例AP及13例正常胰腺含有DWI的磁共振成像(MRI)资料.参照Balthazar CT分级标准,将AP的MRI表现分为相应的A、B、C、D、E5级,测量炎症胰腺及正常胰腺的ADC值.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各级别AP之间、各级别与正常胰腺之间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7例AP的MRI分为A级6例,B级9例,C级11例,D级10例,E级21例.炎症胰腺在DWI图像均呈高信号(100%).A、B、C、D、E级AP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38 ±0.024)、(1.289±0.179)、(1.513 ±0.156)、(1.554 ±0.248)、(1.938±0.567) ×10-3 mm2/s,正常胰腺的ADC值为(1.687±0.129)×10-3mm2/s.A、B级AP的ADC值显著低于E级(P值均<0.01)及正常胰腺(P值均<0.05),C级的ADC值低于E级(P<0.05),其余各级别之间,C、D、E级与正常胰腺之间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磁共振DWI有利于Balthazar分级中形态变化不明显的A级及B级AP的早期诊断,但ADC值对AP严重性的分级诊断无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Z1)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小肝癌诊断中MRI弥散加权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市苍南县人民医院自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以来收治的疑伴有癌性小结节(共69个)5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常规MR及MRI弥散加权成像(MRDW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效果。结果 69个肝内小结节中,病理证实为肝癌结节51个(73.91%),良性结节21个(41.18%);MRDWI诊断肝硬化患者小肝癌的效能明显高于常规MR(P0.05)。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硬化患者小肝癌诊断中具有显著效果,可作为肝硬化小肝癌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快速容积扫描(LAVA)技术诊断肝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DWI联合LAVA技术检查25例原发性肝癌、20例肝血管瘤和21例肝脏转移癌,比较各组DWI ADC值、信号增强比值(SER)、最大下降斜率(MSD)、正性增强积分(PEI)、最大上升斜率(MSI)和峰值(PV)等相关指标,比较诊断的准确性。结果肝血管瘤ADC值[(2.34±0.28)×10-3mm2/s]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1.27±0.25)×10-3mm2/s]和肝脏转移癌[(1.32±0.24)×10-3mm2/s,P0.05];肝血管瘤患者MSI(362.4±68.1)、PV(583.6±74.4)、MSD(97.6±42.8)和PEI(285.8±47.0)明显高于肝转移癌和原发性肝癌(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MSI(285.2±78.7)、PV(496.8±72.2)、MSD(85.2±37.8)和PEI(234.9±72.4)明显高于肝转移癌[分别为(267.5±72.6)、(404.4±68.3)、(73.4±34.2)和(202.6±84.1),P0.05],而三组SE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Ⅰ型曲线(68.0%)显著高于肝血管瘤(10.0%)和肝转移癌(0.0%,P0.05),肝脏转移癌Ⅱ型曲线(76.2%)高于原发性肝癌(20.0%)和肝血管瘤(20.0%)(P0.05),肝血管瘤Ⅲ型曲线(70.0%)高于肝转移癌(23.8%)和原发性肝癌(12.0%,P0.05);DWI联合LAVA增强扫描对各种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100.0%)均明显高于两单项检查(P0.05)。结论 DWI和LAVA联合检查可明显提高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张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18):3416-3419
目的 探讨CT脑灌注成像技术(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太原市中心医院2018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初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5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CTP与CTA联合检查。分别比较CTP、CTA及CTP联合CTA 3种不同检查方式的临床检查结果、诊断效能、不同灌注异常区域与正常区域CTP各个参数的差异。结果 50例病人经CTA检查34例为真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经CTP检查诊断38例为真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CTP联合CTA检查41例为真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相比CTP、CTA单独检查,两者联合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与正常对照区域比较,半暗带及梗死区域的脑血流量(CBF)及脑血容量(CBV)更少,平均通过时间(MTT)更长(P<0.05),对比剂峰值时间(TTP)更长;与半暗带区域相比,梗死区域的CBF及CBV更少,MTT、TTP更长(P<0.05)。结论 应用CTP可以更好地反馈脑卒中病人机体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而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及时评估及干预;采用CTA可以对病人脑部血管阻塞部位、脑梗死面... 相似文献
17.
18.
<正>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病因的确定不仅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有关,同时也为相应的二级预防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进行病因学分型非常重要。早先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型主要有美国国立神经病学、语言机能障碍与卒中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and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and Stroke)卒中分型、瑞士洛桑卒中登记(Lausanne Stroke Registry)分型、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he Trial of Org 10172in Acute Strok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3.0T全身磁共振扫描系统对23例肝硬化患者、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轴位弥散加权成像扫描,b值选用0、500、800、1000s/mm2,分别在肝脏右前叶、右后叶、左内叶测量各组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中肝脏左叶ADC值大于肝脏右叶的ADC值,且具有显著性差异;Z=-4.621 P=0.0001;右前叶ADC值略大于右后叶ADC值,两者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Z=-1.552 P=0.06.b=500、800、1000s/mm2时肝硬化组肝脏的ADC值均低于对照组肝脏的ADC值,且与对照组肝脏ADC值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别.结论 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在诊断肝硬化引起弥漫肝实质损害中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容积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与头颅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联合应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有神经缺失症状的患者,发病24 h内行64层螺旋CTPI和CTA后,选定感兴趣区层面,测量异常灌注区和对侧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22例患者CTPI发现病灶区域灌注异常的敏感性为90.1%,特异性为100%;脑血流量减低、平均通过时间延长;灌注异常区与对照区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64层螺旋CT可同时获得容积CTPI和包括颅底动脉环在内的CTA;22例患者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低灌注区,有19例患者CTA发现血管异常。结论早期、特别是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TPI结合CTA检查,对病因、病情进展、预后评估、半暗带区判定提供了综合、简单、快速、便捷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