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在青年与老年患者间的差异.方法 收集2009年-2010年我科收治的35例青年AMI患者与同期随机抽取54例老年AMI患者病例,分析危险因素、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青年组与老年组相比,大量吸烟(65.7%)为明确诱因;危险因素中青年组吸烟、酗酒、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冠心病家族史者所占比率均明显高于老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临床表现典型胸痛占100%,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P<0.05).结论 吸烟、酗酒、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是促进AMI发病年轻化的重要因素,培养青年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对青年AMI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对50例<40岁AMI患者(青年组)及100例≥65岁AMI患者(老年组)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冠脉病变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有男性、吸烟、饮酒、冠心病家族史.青年组STEMI、有典型症状病例高于老年组,NSTEMI、有心绞痛病史病例少于老年组,发病至门急诊时间、门球时间、门针时间及住院期间死亡病例均低于老年组(P均<0.05).青年组单支病变及单支病变中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病变,血栓病变高于老年组(P均<0.05);双支病变、多支病变及分叉病变等复杂病变低于老年组(P均<0.05).结论 青年人AMI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有男性、吸烟、饮酒、冠心病家族史;青年人AMI症状较老年患者典型,就诊时间早,冠脉复杂病变程度轻、血栓病变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入选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确诊为AMI的45岁及以下患者(青年组,n=333)和同期60岁以上的老年AMI患者(老年组,n=29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患者以男性为主(93.0%对55.6%),吸烟史(73.8%对20.6%)、冠心病家族史(29.7%对19.9%)的比例更高,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较少(28.5%对55.6%、19.8%对34.0%),P均0.05。青年组患者总胆固醇、血清脂蛋白a高于老年组,分别为(6.6±1.3)mmol/L对(4.2±1.2)mmol/L、(30.1±4.5)mg/dL对(27.3±3.8)mg/dL,高密度脂蛋白低于老年组患者,为(0.4±0.3)mmol/L对(0.9±0.3)mmol/L(P均0.05)。青年组患者肌酸激酶、肌钙蛋白I水平也高于老年组,分别为(2 227±2 389)IU/L对(1 465±1 232)IU/L、(36±34)ng/mL对(14±13)ng/mL(P0.05)。造影显示,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患者受累血管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45.9%),而老年组以三支病变为主(49.1%)。随访发现青年组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老年组(P0.05),但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青年AMI患者以男性为主,存在吸烟、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并受到家族遗传因素影响,单支血管受累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更为常见,心功能不全并发症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青年AMI患者60例为青年组,老年AMI患者60例为老年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程度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老年组比较,青年组男性(75.0%比100.0%)、吸烟(43.33%比76.67%)、冠心病家族史(18.33%比46.67%)及肥胖比例(30.00%比53.33%)显著升高,高血压(63.33%比33.33%)和2型糖尿病比例(50.00%比13.33%)显著降低(P0.05或0.01);明确诱因(30.0%比60.0%)、典型胸痛(58.33%比86.67%)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比例(43.33%比76.67%)显著升高;陈旧性心肌梗死史(13.33%比0)、不典型胸痛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比例显著降低(P均0.01);单支病变(18.33%比63.33%)、中度狭窄比例(16.67%比40.00%)显著升高,多支病变(61.67%比20.00%)、重度狭窄比例(45.00%比20.00%)显著降低(P均0.01)。与老年组比较,青年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88.33%比13.33%)显著降低,P=0.001。结论:与老年患者比较,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及心电图表现均较典型,血管病变范围局限,并发症少,早期干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86例确诊为ACS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青年组(年龄≤44岁,共80例),老年组(对照组,年龄≥60岁,共106例)。对比分析两组基线资料、临床类型、并发症及CAG结果的差异。结果 (1)青年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脑卒中、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比例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1);而血脂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饮酒、肥胖或超重的患者比例均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类型均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青年组与老年组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3%(41/80)vs.27.4%(29/106)、27.5%(22/80)vs.48.1%(51/106)、21.2%(17/80)vs.24.5%(26/106),P0.005]。两组"罪犯血管"均以左前降支为主,其次为右冠状动脉;青年组"罪犯血管"病变类型以局限性病变为主[38.8%(31/80)vs.23.6%(25/106),P0.05]、老年组以弥漫性病变为主[25.0%(20/80)vs.48.1%(51/106),P0.005];青年组"罪犯"病变主要发生在血管中段(51.3%,41/80),而老年组"罪犯"病变主要发生在血管近端(46.2%,49/106);青年组冠状动脉狭窄Gensini积分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3±30.7)分vs.(65.9±29.0)分,P0.05]。结论血脂异常、吸烟、肥胖或超重是青年男性ACS的主要危险因素。青年男性ACS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对较轻,多为单支、局限性病变,"罪犯血管"以前降支多见,"罪犯"病变常在血管中段,临床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对46例青年组(≤40岁)和227例老年组(≥65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冠脉造影)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青年组吸烟、饮酒、肥胖、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青年组冠脉病变多为单支,以轻中度局限病变为主,老年组冠脉病变多为多支,以重度弥漫病变多见,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吸烟、大量饮酒、肥胖、心血管病家族史是青年冠心病患者突出的危险因素,可促使其提早发生冠心病,应注意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1年期预后。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男性患者727例,其中年龄≤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2例,年龄≥6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5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对两组中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537例患者进行1年随访研究。结果青年组患者的吸烟、饮酒、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及血三酰甘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老年组,apoA1水平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糖尿病史比例、总胆固醇、HDL-C、LDL-C、apoB及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P=0.008)、肥胖(P=0.013)、早发冠心病家族史(P=0.022)、高三酰甘油(P=0.021)是青年男性患AMI的独立危险因素。青年组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率、复合MACE发生率、靶血管重建率、心力衰竭再住院发生率较老年组低(均为P<0.05)。结论 40岁以下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是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胖、高三酰甘油;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1年随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青年冠心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不同点。方法 对56例青年(≤45岁)冠心病患者和66例老年(>60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青年冠心病组吸烟、大量饮酒、肥胖、心血管病家族史明显多于老年组(P<0.001或P<0.01),男性患者多(P=0.008),甘油三酯高(P=0.001)。老年冠心病组糖尿病多(P=0.034),心血管并发症多。青年组多冠状动脉单支病变(P<0.001),老年组多冠状动脉多支病变(P<0.00]),侧支循环多见于老年组。结论 吸烟、大量饮酒、肥胖、心血管病家族史是青年冠心病患者突出的危险因素,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促使冠心病提早发生。寻求新的无创检查方法筛选青年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做好预防工作,有利于避免或延迟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内科》2016,(6)
目的探讨心电图正常的中老年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冠脉造影结果,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电图正常、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68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年组和老年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情况以及冠状动脉检查结果。结果中年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比例显著低于老年组患者(P0.05);吸烟、长期过量饮酒、高盐饮食、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P0.05)。冠脉造影显示,两组患者均在不同位置发生不同程度的冠脉狭窄改变,狭窄程度50%~100%不等。中年组患者以单支血管及双支血管病变为主(81.3%),单支血管病变中以前降支多见,双支血管病变中以LAD+LCX为主(53.3%)。老年组患者以双支血管及三支血管病变为主(80.6%),单支血管病变中以前降支多见,双支血管病变中以LAD+RCA、LAD+LCX较多见。老年组患者合并冠脉钙化比例(75.0%)显著高于中年组患者(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正常的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可能已经比较严重,应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病变,及时进行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在青年与老年患者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青年冠心病患者与15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青年组冠心病患者女性比例占6.25%(3/48),明显低于老年组的33.33%(52/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年组体质量指数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3±2.73)kg/m2vs.(25.16±3.05)kg/m2,P0.01]。青年组大量吸烟的比例也远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00%(36/48)vs.36.54%(57/156),P0.01]。老年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28%(80/156)vs.16.67%(8/48),P0.01;30.77%(48/156)vs.6.25%(3/48),P0.01]。青年组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浓度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5±1.80)mmol/Lvs.(1.08±0.23)mmol/L,P0.01]。青年组血浆尿酸浓度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9.10±67.02)mmol/lvs.(323.77±73.82)mmol/L,P0.01]。青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左前降支病变发生率最高。结论男性、肥胖、大量吸烟为青年冠心病主要发病危险因素,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和高尿酸浓度也可能为青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青年冠状动脉病变轻,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年龄≤3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年龄≤35岁96例(A组)和200例年龄35岁AM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其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结果:与年龄35岁AMI患者相比,≤35岁患者在男性、超质量、肥胖、吸烟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较高(96.5%vs.70.0%;75%vs.45.5%;35.4%vs.17.5%;72.9%vs.49.0%;93.8%vs.79.5%,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较低(P0.05)。≤35岁患者中,12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单支病变发生率高;而年龄35岁AMI患者以3支血管病变为主。结论:≤35岁AM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和肥胖,大部分为ST段抬高型AMI,病变以单支冠状动脉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STEMI且接受急诊PCI患者482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45岁,n=325)和青年组(<45岁,n=15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冠状动脉病变特征、PCI路径、穿刺并发症、梗死血管、支架个数、支架长度、住院期间预后及住院时间。结果青年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者所占比例低于老年组,男性所占比例、体质指数(BMI)、有吸烟史者所占比例、有冠心病家族史者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白细胞计数(WBC)高于老年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D-二聚体、超敏肌钙蛋白T(hs-TNT)、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峰值低于老年组(P<0.05);两组患者肌酐、血糖、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患者3支病变及梗死相关动脉B1型、B2型、C型者所占比例低于老年组,1支病变及梗死相关动脉病变A型者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两组患者梗死血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患者PCI入路为桡动脉者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支架个数低于老年组,支架长度短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低于老年组,住院时间短于老年组(P<0.05)。结论青年STEMI患者与男性、肥胖、吸烟、冠心病家族史、血脂异常、高WBC、高尿酸有关,且与老年患者比较,青年患者多经桡动脉行PCI,穿刺并发症及植入支架少,支架长度短,多为单支病变,梗死血管多为左前降支(LAD),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分型多为A型、B1型,住院期间预后较好且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冠脉造影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CCU病房2005年1月-2011年7月住院做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4例,其中青年(≤44岁)46例(男性44例,女性2例),老年(≥60岁)128例(男性80例,女性48例),将老年组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绝大多数为男性,有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家族史者比例显著升高,典型胸痛、有诱因者较老年组多,冠脉以单支病变为主.老年组发病与高血压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有关,心功能下降多见,冠脉以多支病变为主.糖尿病、血脂异常、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性、饮酒、吸烟、家族史与青年AMI密切相关,胸痛典型,常有诱因,冠脉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青年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和病死率。方法入选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初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14例,按照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23~44岁,96例)和老年组(60~74岁,518例),将两组临床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化验指标、并存疾患)、危险因素分布、住院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1)青年组与老年组比较,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13.0%比5.6%,P=0.021)、吸烟(82.3%比42.1%,P<0.001)、高三酰甘油血症(56.7%比34.9%,P<0.001)者比例均增高,女性(4.2%比34.4%,P<0.001)、脑血管病(1.1%比15.3%,P<0.001)、血肌酐[(93.7±8.8)μmol/L比(104.3±61.9)μmol/L,P<0.001]均减低,具有多重危险因素的患者比例(40.1%比29.0%,P<0.05)高于老年组;(2)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多支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老年组;(3)青年组住院期间无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病例。结论吸烟和高脂血症是青年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轻,短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青年和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将该院心血管科收治行冠脉造影的男性冠心病患者分为中青年组及老年组,比较两组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结果中青年冠心病组患者心肌梗死、吸烟、阳性冠心病家族史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冠心病组患者(P0.01)。老年冠心病组患者心绞痛、糖尿病、脑卒中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冠心病组患者(P0.05)。中青年冠心病组患者中甘油三酯水平高于老年组冠心病患者(P0.05)。老年组冠心病患者尿酸水平高于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P0.01)。中青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为单支、局限性、低Gensini积分病变,老年组主要为多支、弥漫性、钙化性、长病变、高Gensini积分病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侧支循环建立的比例高于中青年组(P0.01)。吸烟是中青年患者冠心病发生的独立险因素(P=0.012,回归系数β=1.379,OR=3.958,95%CI=1.35~11.42)。结论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相比,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糖尿病、脑卒中比例较多。吸烟是中青年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青年患者以单支、局限性、低Gensini积分病变为主,老年患者以多支、弥漫性、钙化性、长病变、高Gensini积分病变为主。老年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建立较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丰富。  相似文献   

16.
35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青年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其早期诊治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择近10年来住院的117例35岁以下AMI患者资料,并以同期住院的355例65岁以上AMI老年患者作对照,对比分析其病史、临床、用药及冠脉造影资料。结果:青年AMI患者中,吸烟(66.7%)、男(96.6%)、有家族史(30.0%)、ST段抬高(69.2%)、前壁AMI(43.6%)显著多于老年组(P均〈0.05)。青年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老年组明显升高[(2.93±1.48)mmol/L∶(2.35±1.21)mmol/L,P〈0.05]。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青年组AMI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老年组有明显提高[(59.82±10.86)%∶(48.31±12.48)%,P〈0.05]。冠脉造影结果显示,青年组最显著特点是大多数为单支(66.7%)、左前降支病变(69.3%),且其冠脉痉挛发生率较老年组显著提高(6.8%∶0.56%,P均〈0.05)。青年组在AMI后的院内死亡率(2.6%∶8.7%)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个月(3.4%∶11.2%)和12个月(14.5%∶24.8%)均明显好于老年组(P均〈0.05)。结论:35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吸烟、血脂代谢异常、家族史是主要危险因素。应在青年人群中宣传并指导戒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好早期预防,以降低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生活方式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方法小于45岁的AMI患者为中青年组(55例),大于60岁的AMI为老年组(67例);回顾性分析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活规律、睡眠状况、饮酒、吸烟、社会劳动性质等)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结果中青年组患者多从事脑力劳动,体型肥胖,以高脂饮食为主,生活无规律,大量吸烟和酗酒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轻,侧支循环少.结论不良生活方式是中青年人AMI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8.
老年和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和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分析103例青年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心理状态.方法将103例AMI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青年组,并对二组的临床特点和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结果①青年组AMI均为男性,吸烟占95.5%,饮酒占90.9%,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AMI有高血压病占48.1%,高脂血症占60.5%,糖尿病占34.6%,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②青年组AMI患者以焦虑为主,占59.1%,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以抑郁为主,占45.7%,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青年组有典型心绞痛19例,占86.3%,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二组比较,老年组病死率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男性、大量吸烟、大量饮酒是青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并发症是老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青年AMI以焦虑为主,症状典型;而老年AMI以抑郁为主,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老年及中青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1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103例,中青年组128例。对2组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年龄、心房颤动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老年组多发部位梗死病灶和弥散加权成像阴性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基底节区梗死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TOAST病因分型中,老年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中青年组以小动脉闭塞型为主。老年组不明原因型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5.8%vs 16.4%,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3.7%vs 21.9%,P0.01)。老年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32.0%vs 20.3%,28.2%vs 16.4%,P0.05)。结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比例大,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例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青年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13例。老年组132(男108,女24)例;青年组81(男77,女4)例。回顾性分析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支架植入资料。结果 ①两组中,吸烟、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血压是前三位的危险因素。青年组的严重超重率及高血压显著高于老年组(38% vs 12%和46% vs 21%,P<0.05)。②青年患者冠状动脉双支以上病变率显著低于老年组(53% vs 73%,P<0.05)。青年和老年患者,严重超重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双支病变率高达74%和94%,前降支病变分别占48%和40%。③老年组植入支架率显著高于青年组(85.9% vs 56.8%,P<0.01)。④青年患者的急诊住院率显著高于老年组(37.0% vs 12.1%,P<0.05)。结论 吸烟、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血压病是前三位的危险因素,严重超重及高血压病在青年患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长期吸烟和酗酒的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青年患者发病突然,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重。约半数患者病变累及左前降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