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始终是临床实践日常面对的问题。2023年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评估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无阿司匹林的P2Y12受体拮抗剂单药治疗策略和降级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效能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这些策略提供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未来的方向将包括关注新的治疗靶点、开发新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现有药物实施新的抗血栓治疗方案以及进一步验证现代抗血小板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冠心病(CHD)最重要的策略,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的患者更为重要,在临床治疗中,及时的抗血小板治疗可明显减低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风险〔1〕。PCI后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常规,现行国内外指南建议,PCI术后患者均需接受12个月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其他噻吩吡啶类药物)的DAPT治疗〔2〕。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表明6个月  相似文献   

3.
终末期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一般人群。随着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血液透析患者选择PCI干预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但血液透析患者表现出较高血栓栓塞风险以及出血倾向,使得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无明确的定论。现对血液透析患者PCI术后常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以及持续时间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否规范,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07-01-2002-06-30与2003-07-01-2004-06-30两个时间段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注册研究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种类、联合用药、药物剂量及服用时间。结果1728例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1006例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518例置入普通金属支架(BMS组),19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DES与BMS,12例患者单纯球囊扩张。术后有70例患者未继续使用任何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其余1658例患者使用1种或1种以上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进一步分析BMS组与DES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未使用任何抗血小板药物(BMS组52例,DES组18例,P〈0.001),只使用阿司匹林一种抗血小板药物(BMS组236例,DES组180例。P〈0.001),只使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BMS组45例,DSE组39例,P〉0.05),使用阿司匹林加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双重抗血小板治疗(BMS组350例,DES组808例,P〈0.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降低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1例老年男性患者,因消化道出血就诊,既往曾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手术,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胶囊内镜检查提示小肠多发隔膜样狭窄伴溃疡糜烂,符合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小肠黏膜损伤表现。但追问病史,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曾有过小肠不全梗阻病史,因此小肠黏膜的病变是先天存在还是药物相关尚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否规范,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07-01—2002-06-30与2003-07-01—2004-06-30两个时间段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注册研究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种类、联合用药、药物剂量及服用时间。结果1728例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1006例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518例置入普通金属支架(BMS组),19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DES与BMS,12例患者单纯球囊扩张。术后有70例患者未继续使用任何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其余1658例患者使用1种或1种以上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进一步分析BMS组与DES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未使用任何抗血小板药物(BMS组52例,DES组18例,P<0.001),只使用阿司匹林一种抗血小板药物(BMS组236例,DES组180例,P<0.001),只使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BMS组45例,DSE组39例,P>0.05),使用阿司匹林加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双重抗血小板治疗(BMS组350例,DES组808例,P<0.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降低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后,无论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国内外指南均建议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DAPT)至少12个月以降低复发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风险。然而,现有证据表明ACS患者的残余缺血风险将持续超过12个月,在合并高危出血风险等特殊类型的ACS患者中延长DAPT疗程的获益存在争论。通过回顾近年国内外指南及文献,文章旨在提出以ACS病理生理机制为导向,结合新型药物支架技术及危险分层体系评估DAPT的出血风险与抗缺血事件获益,最大化获益/风险比,最终给予患者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背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常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术后血栓发生风险,但部分患者存在不耐受现象,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因此双联抗血小板降阶治疗方案逐步应用于临床,但该治疗方案对PCI后血栓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尚处于探索阶段.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降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引起表浅轻微出血的病例特点及药物调整效果。方法: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周浦医院行PCI的50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37例患者在PCI后出现表浅轻微出血,设为表浅轻微出血组;另从500例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无表浅轻微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表浅轻微出血患者行血栓弹力图检查,计算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A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记录表浅轻微出血患者DAPT剂量调整情况。结果:500例PCI患者中,37例出现表浅轻微出血,发生率为7.4%。与对照组相比,表浅轻微出血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体质量指数较低(P均0.05)。表浅轻微出血患者AA抑制率及ADP抑制率提示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有效。根据表浅轻微出血距PCI时间等调整DAPT方案,先减阿司匹林剂量,再减氯吡格雷剂量;必要时可提前改为单一抗血小板药物,以氯吡格雷为主;如仍有出血,氯吡格雷可由75 mg/d减为50 mg/d,极端病例可继续减量。DAPT方案调整后,患者均恢复正常,无相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PCI后DAPT方案可导致患者表浅轻微出血,血栓弹力图检测的AA抑制率和ADP抑制率对指导DAPT方案剂量调整指导价值有限。可根据表浅轻微出血距PCI时间及病情调整DAPT方案。  相似文献   

10.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5岁,于2015年2月因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不适3个月余入院治疗。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等病史,无吸烟史,少量饮酒。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前降支近段局限狭窄90%,第一对角支开口局限狭窄80%,回旋支及右冠脉未见明显狭窄。经球囊扩张后于前降支近段植入1枚支架。术后给予双联[阿司匹林(aspirin)+硫酸氢氯吡格雷(clopidogrel  相似文献   

11.
目的:双联抗血小板(DAPT)评分,是指导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术后DAPT的有效工具,年龄是评分系统中重要的因素,但年龄对预后的影响及不同年龄的患者DAPT评分的分布特点并不清楚。通过单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观察不同年龄组的PCI患者临床预后及DAPT评分的分布。方法:连续入选我院14 990例接受PCI的患者,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75岁(n=1 591),65~75岁(n=4 217)以及65岁(n=9 182)。调查三组患者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及GUSTO中重度出血的发生率,以及DAPT评分的分布特点。结果:在中位19. 4个月的随访时间中,三组患者支架血栓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年轻患者相比,年龄65~75岁和≥75岁均是GUSTO中重度出血的预测因素(65~75岁HR=2. 05,95%CI:1. 46~2. 88;≥75岁HR=3. 35,95%CI:1. 52~7. 39)。随着年龄组的增加,DAPT评分中位数均减少1分。DAPT评分≥2分的患者在65岁的患者中占到63. 5%,在65~75岁患者中占32. 6%,而在≥75岁的老年患者中仅占到13. 2%。结论:老年患者PCI术后不增加心肌梗死及支架血栓的风险,但出血事件明显增加。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DAPT评分更低,≥2分的比例更低。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获得心肌血运重建的策略。PCI术后的抗栓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基石,能有效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和缺血事件的发生。然而与抗栓治疗相关的各种出血并发症也成为关注的热点。目前已有多个出血评分系统可用于预测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出血风险,指导临床医生更全面地评估PCI术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现将出血风险评估模型结合其临床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一直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标准药物治疗方案。当前指南建议,在无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情况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DAPT时程至少12个月,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DAPT时程至少6个月。但目前DAPT的最佳治疗时程及6~12个月后进一步抗栓方案的临床研究结果尚不一致。本文主要对CAD患者PCI术后DAPT时程的影响因素及6~12个月后的进一步抗栓方案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国内外指南均首选推荐12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方案,但由于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如何选择适宜的个体化DAPT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介绍近年来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策略的临床试验获益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方法:将接受PCI的416例ACS患者分为非高龄组(A组,年龄0.05)。2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2%和4.0%(P>0.05),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阿司匹林长期维持治疗、氯吡格雷维持治疗时间超过12个月、合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ACS患者PCI后长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0.048、5.396、0.181,均P0.05)。结论:75岁以上的高龄ACS患者PCI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发生率与75岁以下人群相比并未明显增加,但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仍需注意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目前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基础治疗,是减少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在内的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关键.阿司匹林和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联用在稳定性冠心病(SACD)患者PCI术后维持6个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维持12个月是目前的标准DAPT策略,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正>血小板活化、聚集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1]。药物支架植入后,其表面的药物雷帕霉素等是诱发血小板聚集、导致支架内血栓的重要原因[2]。因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加强抗血小板治疗非常必要。而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在有效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PC/术后长期氯吡格雷片伍用肠溶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25例PCI术后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其中女性82例,男性143例,年龄(57.0±11.5)岁。术前常规准备,术前3d服用氯吡格雷片75mg,qd和肠溶阿司匹林片0.1g,qd;术中常规操作;术后低分子肝素5000U,q12h,IH,连用3d;出院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于术后1个月、半年、1年复诊;如出现心前区闷痛、晕厥、牙龈出血、黑便、黄染等及时复诊。结果225例患者中多支病变66例、双支病变117例、单支病变42例。共置人支架351枚,高压后扩张67例。8例患者术前白细胞少于4.0×10^9/L,给予常规量治疗并严密观察,未出现进一步下降。个别患者出现牙龈及皮下淤斑(术后1个月、半年和1年分别为1.77%、3.11%和2.22%,P〉0.05),消化道出血2例,无颅内出血。无死亡。结论PCI术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术后长期应用安全,可起到显著抗血小板作用,对白细胞影响较小,长期应用副作用小,未出现急性冠脉事件,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RECISE-DAPT评分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双联抗血小板(DAPT)治疗后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ACS合并DM患者200例,PCI术后接受DAPT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记录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出血事件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评价PRECISE-DAPT评分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1)随访期间共有66例(33. 00%)发生出血事件,最常见为消化道出血,出血组平均年龄、年龄 65岁比例和治疗前PRECISE-DAPT评分高于未出血组(P 0. 05);(2) PRECISEDAPT评分与出血事情呈正相关(r=0. 63,P 0. 01),出血发生率随着PRECISE-DAPT评分分级增加而升高,其中≥25分组出血发生危险是≤10分组的5. 76倍(P 0. 05);(3) PRECISE-DAPT评分对于出血风险预测的最佳截断点为16. 84,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 71(Z=5. 60,P 0. 05,95%CI=0. 53~0. 85),此时的诊断敏感度为82. 27%,特异度为64. 09%,阳性预测值为86. 27%,阴性预测值为55. 73%,准确率为73. 37%。结论 ACS合并DM患者接受PCI术后出血患者的PRECISE-DAPT评分明显升高,该评分对于出血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评分是否可用于指导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PCI治疗的CTO患者497例,应用DAPT评分工具评估,分别观察≥2分及<2分的患者采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或延长治疗(12~58个月)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及出血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入组患者405例,随访时间34(28,44)个月。(1)在DAPT评分≥2分的患者中,延长双抗治疗组较标准双抗治疗组MACCE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和14.0%,P=0.040)。延长双抗治疗组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低于标准双抗治疗组,分别为(1.8%和8.6%,1.8%和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延长双抗治疗组与标准双抗治疗组MACCE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2)在DAPT评分<2分的患者中,2组MACCE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双抗治疗组的BARC 2,3,5型出血事件显著低于延长双抗治疗组(3.4%和12.8%,P=0.018)。Kaplan-Meier分析显示,标准双抗治疗组较延长双抗治疗组无出血事件生存率高(P=0.034)。结论DAPT评分可用于指导CTO患者PCI术后双抗治疗的时程,≥2分的CTO患者PCI术后给予延长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获益更多,<2分的患者给予标准时程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出血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