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在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支持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患者早期死亡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发病 0 5~ 32h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对梗死相关血管 (IRA)直接行PTCA及支架置入。 5周内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心功能测定。结果 除 4例在行IABP 1h内心衰及休克加重而死亡外 ,余 2 8例患者IRA全部再通 ,置入支架 2 4例 ,成功率 85 71% ,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平均 8 6h ,死亡率为 31 2 5 %。 2 2例存活患者 5周内检查射血分数 (EF)为 0 4 3~ 0 6 7。结论 应用IABP作为辅助手段对提高休克病人PCI再灌注非常重要 ;可降低死亡率 ,改善术后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心脏机械辅助装置之一.从首次应用至目前已40余年,已成为一项成熟的临床技术,但对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临床应用的争议却逐渐增多.现对其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高危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新的适应证等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实施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应只是为获得TIMI 3级血流,而应是良好的心肌灌注。可通过上游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调脂药,个体化正确使用血栓抽吸装置,必要时延迟支架植入等手段,优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低下的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病人20例,所有病人均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当药物已不能维持有效血循环时由股动脉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导管,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观察尿量、心率、意识改变,放置漂浮导管测连续心排血量(09)、有创动脉收缩压(SB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心脏指数(CI)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结果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SBP、MABP、CO、CI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16例心功能不同程度改善,尿量增多,心率减慢,2例改善不明显,2例病亡。结论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能有效地改善PCI术后低心排血量病人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2014年6月23日上午9:07因剧烈胸痛伴呼吸困难、大汗淋漓90 min来院急诊。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和既往心血管疾病史,有吸烟史30余年。查体:一般状态可,对答切题,心率76次/min,窦性心律,血压96/58 mm Hg(1 mm Hg=0.133 k Pa),两肺少量湿啰音,未见颈静脉怒张及下肢浮肿。心电图示:V1~V6、Ⅰ、a VL导联S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NR)现象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分析自2006-01-2010-08期间因AMI行PCI术后NR患者30例资料,采用单双日法分组方法将其中16例运用 IABP治疗,其余未用IABP的14例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0 d内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BNP)及血管活性物质恢复情况.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血管活性物质指标包括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治疗10 d后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3个月、6个月左房内径、左室内径、LVEF变化情况.结果:IABP治疗组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时间-浓度曲线显示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2组间血管活性物质及心肌损伤标志物与对照组相比,2组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BNP峰值较对照组提前,IABP治疗组BNP指标时间-浓度曲线显示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2组间BNP指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测量2组患者10 d、3个月及6个月时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能够加速降低AMI急诊PCI术后发生NR患者升高的交感神经系统、RAS系统激素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使BNP峰值提前并改善10 d、3个月及6个月时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射血分数值.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是通过主动脉内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快速充盈和收缩期快速排空的方式,改善冠状动脉和脑血管血流灌注,同时降低心脏后负荷及心肌耗氧量。早期的多项队列研究提示,IABP有助于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心脏和其他各器官的血流灌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心内科常见急危重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和改善全身灌注,降低心脏后负荷,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常用的机械辅助装置,但目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争议.现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IABP组,于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75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状况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425例≥75岁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治疗方式分为急诊PCI组112例、择期PCI组80例和保守治疗组233例。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住院期间治疗方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每1~3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预后,随访至2019年12月。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策略选择的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各组生存率差异。结果 ≥75岁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急诊PCI的比例分别为31.5%(134/425)和26.4%(112/4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OR=0.841,95%CI 0.792~0.893;P<0.001)和心功能Killip≥Ⅱ级(OR=0.440,95%CI 0.238~0.814;P<0.01)是影响急诊PCI的独立因素;年龄(OR=1.259,95%CI 1.129~1.405;P<0.001)、肌酐清除率(OR=0.972,95%CI 0.952~0.993;P<0.01)和心功能Killip≥Ⅱ级(OR=2.958,95%CI 1.420~6.163;P<0.01)是影响择期PCI的独立因素。急诊PCI、择期PCI和保守治疗组院内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3.4%(15/112)、3.8%(3/80)和18.9%(44/233),保守治疗组全因病死率显著高于择期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择期PCI组心室颤动的比例显著低于急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80)和8.9%(10/112);P<0.05]。中位随访时间31(12,53)个月,保守治疗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急诊PCI组和择期PCI组[44.6%(104/233)和71.4%(80/112),78.8%(63/80);均P<0.05]。结论 ≥75岁STEMI患者急诊PCI治疗比例较低,发病至就诊时间、高龄、心肾功能不全与患者治疗策略选择相关。接受PCI治疗的患者近期和远期存活率显著高于药物保守治疗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分析评估与其住院病死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或)PCI,全部病例围术期因合并心源性休克行不同时期的IABP辅助支持,并对其中54例(93.1%)梗死相关动脉(IRA)植入冠脉支架(64枚).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PCI治疗情况和住院期疗效.结果 58例患者平均住院12.3天±9.7天,住院期间39例(64.24%)存活(存活组),19例(32.76%)死亡(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增大,左主干和三支血管病变增多,术后IRA血流TIMI 0-1级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 IABP为急诊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高龄、左主干病变、三支血管病变和IRA未充分开通是住院期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心脏辅助装置。它于1968年由Kantrowitz等[1]报道并应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支持治疗,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IABP通过其气囊在心脏舒张早期充气,增加舒张期主动脉内压力,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增加心肌供氧,并通过气囊在舒张晚期快速放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后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92例急性心肌梗死且接受IABP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进行抑郁评分,根据结果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分析两组患者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IABP治疗前抑郁发生率为28.1%,IABP术后24小时内抑郁发生率为53.4%,术后3天抑郁发生率为61.5%,3个时间段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3个时间段的SDS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IABP治疗前抑郁情况分组,与非抑郁组相比,抑郁组患者1年内MACE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45.1%比29.0%,P<0.05),靶血管重建率也显著增加(22.3%比18.1%,P<0.05);以IABP术后24小时患者抑郁情况分组,抑郁组患者的一年内MACE事件发生率较非抑郁组显著增高(45.7%比30.2%,P<0.05),靶血管重建率也有显著增加(19.2%比10.1%,P<0.05);以IABP术后3天时患者抑郁情况分组,抑郁组患者1年内MACE事件的发生率较非抑郁组显著增加(63.7%比29.8%,P<0.05),靶血管重建率也显著增加(23.0%比10.5%,P<0.05),1年内死亡率显著增加(30.8%比17.5%,P<0.05),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也显著上升(9.8%比1.8%,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IABP治疗后有较高比例的抑郁发生,合并抑郁的心肌梗死患者有较高的MACE事件发生率,且长时间留置IABP导管可能增加患者抑郁程度,并因此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ACS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两组:中青年组(年龄<60岁)58例,老年组(年龄≥60岁)102例。对两组的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及IABP相关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3%,97.1%;院内存活率分别为89.7%,83.3%;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5.9%。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辅助介入治疗老年ACS患者具有与中青年ACS患者应用时相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刘伶  林英忠  徐广马  袁军  黄宗燕  蒙绪宁 《内科》2010,5(6):571-572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 28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合并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仍不能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经股动脉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行IABP。观察尿量、心率、意识改变、有创动脉收缩压(SABP)和平均动脉压(MABP)。结果 IABP后,患者SABP、MABP明显高于术前(P〈0.01)。23例患者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心率减慢,尿量增多,心功能改善不明显3例,死亡2例。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能有效改善PCI术后低心排血量病人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术时常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选择20例行介入治疗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结果本组20例患者应用IABP治疗时间1~7d,平均(2.25±1.40)d。应用IABP治疗后血压均明显增高(P〈0.05),心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增加治疗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首选再灌注治疗策略。研究表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行PPCI后可能会出现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导致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与不良预后相关。现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PPCI后发生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微血管功能状态评估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具有极高的致死及致残率。近年来,由于规范的心血管病预防体系的建立,发达国家的STEMI发生率已呈下降态势。本中心近期收治了1例典型de Winter综合征患者,表现胸痛伴急性前壁缺血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前降支近段急性闭塞,我们对该患者实施了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的急诊PCI,患者恢复良好。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岁,主因“发作性胸痛1 d,  相似文献   

19.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ed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是临床上的高危人群,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通常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马娜  顾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35(12):1119-1123
目的:探讨接受介入治疗的高龄(≥75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07-2017-12在我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139例高龄(≥75岁)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用药以及术后预后情况,并对介入治疗预后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接受介入治疗的高龄急性STEMI患者大多数具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合并症,分别占总数的66.9%(93例)和93.5%(130例)。临床用药数据表明,使用利尿剂的患者较少,只占总数的30.2%(42例)。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占总数的92.1%(128例)。1年随访表明,介入治疗预后良好的患者占61.2%(65例)。年龄85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心率75次/min的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高龄(OR=2.503,95%CI:1.014~6.179,P=0.047)及高心率(OR=2.928,95%CI:1.379~6.216,P=0.005)是影响介入后高龄急性STE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是保护因素(OR=0.365,95%CI:0.174~0.769,P=0.008)。结论:高龄、低LVEF、高心率是高龄急性STEMI患者P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