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非杓型心率与冠心病发病率的关系。方法:根据Holter监测结果,1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被分为杓型心率组(77例)和非杓型心率组(53例)。监测两组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诊断冠心病。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动态心率以及冠心病的发生率。结果:与杓型心率组比较,非杓型心率组白天平均心率[(73.45±9.57)次/min比(68.77±12.61)次/min]显著降低,而夜间平均心率[(61.30±7.62)次/min比(65.49±12.97)次/min]显著升高(P均0.05);24h平均舒张压[(75.77±10.91)mmHg比(71.92±9.30)mmHg]和白天平均舒张压[(77.16±11.11)mmHg比(72.81±9.61)mmHg]显著降低(P均0.05),其余血压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非杓型心率组冠心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杓型心率组(71.70%比29.87%,P=0.001)。结论:与杓型心率者比较,非杓型心率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显著升高。治疗高血压的同时,监测心率的昼夜变化,并恢复患者的昼夜心率节律可能有助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坎地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6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坎地沙坦治疗,每天4mg。但A组患者早晨7:30服药,B组晚间7:30服药,治疗8周。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值及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且B组24h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比A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均得到改善,B组夜间血压降低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夜服用坎地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及血压昼夜节律调节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按照时间治疗学的原则,探讨不同时间服用长效钙拮抗剂(CCB)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90217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筛选出54例入选前≥4周未使用二氢吡啶类CCB的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晨起服药组(n=28)和晚上服药组(n=26),2.5mg/d,共治疗48周。药物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1)不同时间服药组的诊室收缩压(SBP)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的诊室SBP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态血压结果显示,晨起服药及夜间服药均能降低夜间SBP(P<0.05,P<0.01),夜间服药更能有效地降低全天的SBP。3)晨起服药组的白天血压达标率(SBP<135mmHg)为39.3%,晚上服药组的白天血压达标率为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晨起服药组的夜间血压达标率(SBP<125mmHg)为28.6%,晚上服药组的夜间血压达标率为61.5%,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4)两组间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由非杓型纠正为杓型)比例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晨起服药组17.9%比晚上服药组46.2%,P<0.01)。结论对于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左旋氨氯地平在晚上服用时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夜间及白天服用长效CCB均能有效地降低夜间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1至2014-01我院就诊患者173例,将其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组(高血压组,n=88),持续性房颤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组(房颤合并高血压组,n=85例)。分析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持续性房颤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高血压组比较,房颤合并高血压组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最小收缩压、白天最小舒张压、24 h平均舒张压均显著降低,夜间最大收缩压显著升高及舒张压反杓型比例显著升高(P均0.05);两组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最大收缩压、白天最大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最大舒张压、夜间最小收缩压、夜间最小舒张压及收缩压反杓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夜间最大收缩压与持续性房颤合并高血压显著相关(比值比=1.038,95%可信区间:1.014~1.062,P0.01)。结论:持续性房颤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白天血压显著下降,而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85岁老人的24 h血压参数变化,为制定这一特殊人群的临床血压控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89例年龄≥85岁的老人进行动态血压检测,分析其24 h、日间、夜间的平均血压、最高和最低血压、平均脉压差和血压变异性。结果血压节律呈非杓型者77例(86.52%),呈杓型者12例(13.48%),其中女9例,男3例。89例患者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26.7±14.0)mmHg,(126.7±14.2)mmHg和(126.6±17.0)mmHg。24 h、日间、夜间平均舒张压分别为(69.8±9.5)mmHg,(70.2±9.8)mmHg和(68.0±11.2)mmHg。夜间收缩压下降0.1%,夜间舒张压下降3.1%。男性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最低收缩压和夜间最低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大多数≥85岁高龄老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男性夜间血压显著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节律,并按照时间治疗学的原则,探讨氨氯地平(络活喜)及达爽在不同给药时间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规律的影响.方法 130例2级或3级高血压患者来源于2008年5月-2009年11月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病人.在监测24 h动态血压后,根据动态血压昼夜变化节律将病人分为杓型和非杓型.杓型(n=34)血压者晨起(6:00)一次性给予达爽5mg、络活喜5mg;非杓型血压者均衡性别、年龄因素后分为3组,Ⅰ组(n=30)晨起(6:00)给予达爽5mg、络活喜5mg;Ⅱ组(n=32)晨起(6:00)给予达爽5 mg,晚间(18:00)给予络活喜5 mg;Ⅲ组(n=34)晨起(6:00)给予络活喜5 mg,晚间(18:00)给予达爽5 mg.4周后,复查24 h动态血压(1 Pa=13.3 mmHg),分析治疗前后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dSBP,nSBP);白天、夜间平均舒张压(dDBP,nDBP).结果 ①杓型血压者晨起一次给药,24 hSBP、24 hDBP和dSBP、dDBP分别由(154.3±5.6)、(95.4±3.1)mmHg和(158.7±6.5)、(99.6±3.7)mmHg下降至(137.2±3.9)、(82.5±2.7)mmHg和(139.7±3.8)、(85.2±3.5)mmHg(t值分别为2.124、2.356,2.278、2.449,P均<0.05).②非杓型Ⅰ、Ⅱ、Ⅲ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后24 hSBP[(139.6±4.1)、(134.5±4.6)、(133.4±3.5)mmHg]和24 hDBP[(83.5±4.2)、(80.8±5.6)、(81.6±4.7)mmHg]与治疗前[(154.4±6.1)、(156.7±6.7)、(156.6±5.2)mmHg和(95.8±2.8)、(94.9±3.8)、(95.7±3.2)mmHg]比较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2.038、2.040、2.135,2.142、2.213、2.216,P均<0.05);治疗后dSBP[(138.9±5.4)、(136.7±4.1)、(137.4±6.4)mmHg]和dDBP[(85.8±5.3)、(83.6±5.1)、(83.9±5.2)mmHg]与治疗前[(158.6±3.5)、(158.4±5.6)、(159.5±4.3)mmHg和(98.4±3.7)、(99.6±3.7)、(83.9±5.2)mmHg]比较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2.021、2.252、2.261,2.217、2.167、2.076,P均<0.05);治疗后nSBP[(133.7±4.6)、(129.8±5.7)、(127.6±2.8)mmHg]和nDBP[(87.8±2.9)、(78.5±6.4)、(77.8±4.8)mmHg]与治疗前[(146.7±6.9)、(149.8±3.9)、(150.2±4.1)mmHg和(93.7±4.2)、(95.7±4.3)、(93.4±3.3)mmHg]比较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1.798、2.032、2.014,1.864、2.157、2.166,P均<0.05).治疗后nSBP、nDBP,Ⅰ、Ⅱ、Ⅲ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2、2.17,P均<0.05);其中Ⅱ组和Ⅲ组效果优于Ⅰ组(q值分别为3.17、4.03,3.32、4.19,P均<0.05),但Ⅱ组和Ⅲ组间效果相似(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节律的检测,杓型血压者晨起一次给药即可有效控制血压;非杓型者早晚分次给药较晨起顿服两种药物更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夜间血压,达到有效平稳降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时间治疗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5例非杓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清晨服药组和夜间服药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两组患者选用左旋氨氯地平2.5~5.0mg治疗,清晨服药时间为患者起床后立即服用,夜间服药时间为睡前,用药3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动态学参数,比较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24h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白天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白天舒张压(dDBP)及夜间舒张压(nD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晨服药组达标率为90.7%(39/43),夜间服药组达标率为95.2%(40/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BPF有效率和DBPF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具体给药时间是平稳、有效、长效的控制血压,同时减低靶器官损害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不同服药时间对非杓型伴清晨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各参数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清晨服药组40例(07:00~09:00口服替米沙坦80 mg,1次/d)和夜晚服药组40例(19:00~21:00口服替米沙坦80mg,1次/晚),疗程12周。比较2组治疗后动态血压监测参数、血压模式、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及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清晨服药组比较,夜晚服药组治疗后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清晨平均收缩压、清晨平均舒张压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清晨服药组比较,夜晚服药组治疗后vWF和hs-CRP水平明显降低[(148.3±11.4)%vs(162.4±12.1)%,(2.9±0.5)mg/L vs(3.6±0.6)mg/L,P0.05]。结论夜晚服用替米沙可降低非杓型伴清晨高血压患者的夜间及清晨血压水平、优化血压模式,并降低vWF、hs-CRP水平,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按照时间治疗学的原则,探讨不同时间服用长效钙拮抗剂(CCB)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90217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筛选出54例入选前≥4周未使用二氢吡啶类CCB的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晨起服药组(n=28)和晚上服药组(n=26),2.5 mg/d,共治疗48周.药物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 1)不同时间服药组的诊室收缩压(SBP)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的诊室SBP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态血压结果显示,晨起服药及夜间服药均能降低夜间SBP(P<0.05,P<0.01),夜间服药更能有效地降低全天的SBP.3)晨起服药组的白天血压达标率(SBP<135 mm Hg)为39.3%,晚上服药组的白天血压达标率为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晨起服药组的夜间血压达标率(SBP<125 mm Hg)为28.6%,晚上服药组的夜间血压达标率为61.5%,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4)两组间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由非杓型纠正为杓型)比例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展起服药组17.9%比晚上服药组46.2%,P<0.01).结论 对于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左旋氨氯地平在晚上服用时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夜间及白天服用长效CCB均能有效地降低夜间血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服用雷米普利对患者血压水平及异常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的作用,探讨患者最佳服药方式。方法选择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44例,随机分为晨起服药组和睡前服药组,晨起服药组7∶00,睡前服药组晚8∶00早给予雷米普利5 mg/d口服,分别于6个月、12个月复查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两组血压变化、恢复杓型血压节律情况及晨峰血压。结果两组用药后24 h平均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低于用药前(P0.05),但睡前服药组较晨起服药组晨峰血压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不同时间服用雷米普利均能达到降压效果,但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服药有利于恢复杓型血压节律,控制血压晨峰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服药方法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60例2级和3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顿服组30例、分服组30例,顿服组每天7:00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mg和厄贝沙坦150mg;分服组每天7:00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或厄贝沙坦150mg,晚7:00服用厄贝沙坦150mg或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患者均于服药前及服药后4周,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进行血压监测。结果:服药4周后分服组24h平均收缩压下降值、24h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和24h平均动脉压下降值大于顿服组(均P0.05);分服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下降值、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和平均动脉压下降值显著大于顿服组(均P0.01);分服组24h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24h动脉压平滑指数显著高于顿服组(均P0.05);分服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平均舒张压平滑指数和平均动脉压平滑指数显著高于顿服组(均P0.01)。治疗后分服组有18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改变为杓型,显著多于顿服组的4例(P0.01)。结论:长效降压制剂联合治疗2级和3级非杓型高血压,早晚分次给药与早晨顿服相比,降压效果更好、降压更加平稳,更有利于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恢复为正常的杓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段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8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102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起服药组和夜间服药组,分别于每日8:00和20:00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服药前后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以及对血浆Hcy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晨起服药相比,夜间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具有同样良好的降压效果(P0.05)。与晨起服药相比,夜间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有效改善高龄老年患者血压的非杓型血压节律,杓型血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3.6%、17.3%(P0.05)。治疗后,晨起服药组与夜间服药组的Hcy水平(16.31±1.74μmol/L vs. 17.13±2.31μmol/L)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高龄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同样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Hcy水平,纠正非杓型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络活喜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90217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和诊室血压筛选出76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起服药组和晚上服药组各例38例,口服氨氯地平5mg,1次/d。两组分另4在7:00~10:00或19:00-22:00期间服药,每天测量患者血压,治疗2周后血压未达到目标值,将氨氯地平荆量增加至10mg,若2周后仍不达标,则依次加服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一直到血压达标,治疗8周后复查ABPM。结果晨起服药组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比例为18.4%,而夜间服药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比例为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上服药组清晨时段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晨起服药组。结论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特征及降压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点,夜间服用氨氟地平在有效平稳的同时,可恢复血压正常节律,控制晨起高血压程度,从而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脑肾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24h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高龄老年组(≥80岁,n=88)、老年对照组(60~79岁,n=80)及中年对照组(60岁,n=25),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治疗状态下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昼夜异常发生率及舒张压60mmHg(1mmHg=0.133kPa)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服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天、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平均舒张压高龄老年组均低于老年组及中年组(P均0.01);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脉压差高龄老年组均高于老年组、中年组(P均0.01);高龄老年组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中年组(P均0.05);舒张压60mmHg的发生率高龄老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及中年组(P均0.01)。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状态下有舒张压过低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按照时间药物学的原则,探讨不同用药时间服用厄贝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采用动态血压检测的方法筛选出83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晨起服药组(41例)和晚上服药组(42例),均给以厄贝沙坦150~300mg口服,1次/d,共治疗24周。药物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两组的诊室收缩压(SBP)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两组的诊室收缩压(SBP)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血压结果显示,两组均能降低夜间SBP(P〈0.05,P〈0.01),夜间服药更能有效地降低夜间的SBP。晨起服药组的白天血压达标率(SBP〈135mmHg)为36.5%,晚上服药组的白天血压达标率为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晨起服药组的夜间血压达标率(SBP〈125mmHg)为29.2%,晚上服药组的夜间血压达标率为61.9%,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晨起服药组血压昼夜节律纠正率为19.5%,晚上服药组血压昼夜节律纠正率为52.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晚上服药可以有效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及微小RNA(miR)-375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于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550例为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5例。两组患者均服用替米沙坦和/或氢氯噻嗪,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晨起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方案治疗,观察组睡前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血压晨峰、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内皮素1)、血压变异性、血管弹性功能、血压达标率。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miR-375表达水平。结果 随访6个月期间,对照组12例失访;观察组11例失访。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晨起平均收缩压、24 h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晨起平均舒张压以及血压晨峰值、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及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夜间与全天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夜间达标率56.8%比31.2%,χ2=35.146,P<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皮质醇分泌节律的关系。方法入选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病区住院患者172例,其中正常血压组40例,高血压组132例(分为杓型血压组57例和非杓型血压组75例),比较各组24h动态血压、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皮质醇8:00、16:00、0:00 3个时点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肾素、AngⅡ、醛固酮、皮质醇8:00、16:00、0:00时点水平、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杓型血压组的肾素、AngⅡ、醛固酮、皮质醇8:00、16:00、0:00时点水平、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较正常血压组和杓型血压组明显增高(均P0.05)。非杓型血压组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率较正常血压组和杓型血压组明显增高(36.0%比19.2%、17.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杓型血压与AngⅡ、醛固酮、16:00和0:00时点皮质醇水平密切相关[OR(95%CI)分别为1.047(1.019~1.077),1.011(1.001~1.021),1.005(1.001~1.011),1.010(1.001~1.019),均P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更高。非杓型高血压的形成可能与RAAS的激活和皮质醇分泌节律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属于非杓型高血压的需要药物治疗的1级高血压患者106例,随机(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早晨7:00服药)和B组(晚上7:00服药)。两组均选用坎地沙坦4mg,用药8周后观察用药前后24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问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比A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晨或夜间服用坎地沙坦均能有效降低非杓型高血压的血压水平及改善血压昼夜节律,但夜间服药组在控制夜间收缩压和纠正血压昼夜节律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42例肥胖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组(观察组,118例)和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组(对照组,124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压水平、血压晨峰、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结果 (1)两组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24h平均舒张压(diastole blood pressure,DBP)、白昼SBP、白昼DBP、夜间SBP、夜间DBP、晨峰SBP、晨峰DBP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照组除24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diastole blood pressure vriability,DBPV)、夜间DBPV无改善(P0.05),余指标均较前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动态血压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24h平均SBP、白昼SBP、夜间SBP、夜间DBP下降更明显(P0.05或P0.01)。(4)血压变异性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24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9.47±2.04)%vs(10.40±2.76)%]、白昼SBPV[(10.62±2.41)%vs(11.28±2.31)%]、夜间SBPV[(8.34±2.53)%vs(10.55±2.63)%]、夜间DBPV[(10.37±2.12)%vs(12.68±2.64)%];昼夜节律[(9.54±1.24)%vs(6.25±1.12)%]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改善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但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效果更佳,尤其在降低夜间血压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通过药物干预使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恢复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后对血浆神经肽Y(NPY)的影响。方法 :30例非杓型的高血压患者 (非杓型组 )随机分成两组 ,采用自身对照交叉试验法 ,在总剂量及药物种类 (硝苯吡啶缓释片及依那普利 )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调整用药时间加强夜间降压恢复杓型节律 (a处理 )或按常规的日间降压不恢复 (或保持 )杓型节律 (b处理 )。第 1阶段两组分别接受其中一种处理 ,第 2阶段分别接受另一种处理。用放免法同步测定每一处理前后的夜间 (2 :0 0 )、日间 (8:0 0 )血浆NPY ,并复查动态血压。同时与同期的 4 5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以及 2 1例同期住院的杓型高血压患者 (杓型组 )作对照。比较非杓型组血压昼夜节律恢复前后NPY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非杓型组白天及夜间平均血压、NPY均显著增高 [分别为(97.93± 11.6 7)∶(92 .0 0± 7.34)mmHg(1mmHg =0 .133kPa) ,P <0 .0 5 ;(96 .96± 12 .31)∶(77.82± 6 .35 )mmHg ;(137.75± 5 3.6 2 )∶(10 2 .13± 2 0 .6 5 )ng/L ;(135 .4 1± 39.70 )∶(99.83± 15 .88)ng/L ,均 P <0 .0 1]。血压恢复杓型后 ,夜间平均压及NPY显著下降 (P <0 .0 1) ,日间平均压及NPY下降不显著。与杓型组比较 ,非杓型组夜间NPY/日间NPY比值 (U值 )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