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黄冈市英山县人民医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药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PAF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药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AF水平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患者PAF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PAF水平并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高血脂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血脂可通过影响到人体血流变成为老年心血管疾病最常见诱发因素,在这过程中还可影响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产生而加速冠心病发生及发展。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作为一种血管活性物质对冠心病发展有重要作用。我们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对PAF水平、血小板聚集率(PAGT)及血栓素B2(TXB2)有关血小板活性变化影响,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来源于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病人,参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冠心病规定标准,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冠心病者36例。合并高血脂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60~80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12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血府逐瘀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8.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脂指标改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降低血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方法,观察组应用血府逐瘀汤实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用药效果,并评价其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的疗效显著,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且用药安全,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血府逐瘀汤结合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观察对象,从中抽取50例纳入此次研究,研究时间为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并依据入院时间分组,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分别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和血府逐瘀汤结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血浆黏度、临床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各临床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血府逐瘀汤结合针灸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影响。方法 20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心舒胶囊和阿司匹林治疗,采用ELIAS法检测血浆GMP-140水平与治疗前对比,并观察其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缺血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血浆GMP-14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益心舒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可抑制UAP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异常,并具良好抗心绞痛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根据患者的个人意愿与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方案治疗,研究组患者增加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治疗相关指标,采用统计学分析的方式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小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血脂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更能稳定病情,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张静  赵佳佳 《内科》2021,(2):185-188,242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辅助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51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EECP辅助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将住院诊断为冠心病患者68例,按采血前后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有冠脉事件组(n=31)和无冠脉事件组(n=37)。另有20例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健康人做为对照组。观察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集试验(PAgT)、血小板糖蛋白(GP)Ⅰa、Ⅱb、Ⅲa、血浆仅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丹参粉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自身对照,单盲方法观察丹参粉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痛症状缓解,心电图改善情况,利用比浊法,RIA法检测正常健康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的PAGT,β-TG,TXB2,PGF1α,PF4水平,对比分析其结果。结果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PAGT,β-TG,PF4,TXB2/PGF1α显著高于正常人组,丹参粉针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PAGT,β-TG,TXB2及PGF1α显著下降,β-TG/PF4,TXB2/PGF1α无明显变化,临床观察心绞痛的有效率达60.5%,心电图改变率达31.2%。结论 冠心病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增高,丹参娄针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释放作用,可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维护和调节血管内血流,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参粉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自身对照、单盲方法观察丹参粉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缓解、心电图改善情况,利用比浊法、RIA法检测正常健康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的PAGT、β-TG、TXB2、PGF1α、PF4水平,对比分析其结果.结果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PAGT、β-TG、PF4、TXB2/PGF1α显著高于正常人组,丹参粉针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PAGT、β-TG、TXB2及PGF1α显著下降,β-TG/PF4、TXB2/PGF1α无明显变化,临床观察心绞痛的有效率达60.5%,心电图改善率达31.2%.结论冠心病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增高,丹参粉针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释放作用,可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维护和调节血管内血流,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于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9.4±1.9)天明显短于对照组(14.3±1.9)天;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效果良好,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目的是确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循环血浆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是否升高。方法对象是43例均经冠脉造影检查者。分成三组。A组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导管检查一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和/或出现休息时心绞痛,但无心肌坏死的酶学证据。B组15例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C组15例有非典型胸痛而平板试验无缺血表现。三组的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和吸烟史方面匹配。A、B两组的药物治疗相仿。在每例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麝香保心丸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与麝香保心丸加阿司匹林组,每组45例.测定患者服药前及服药一月后血浆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观察其变化.结果 用药前阿司匹林组血小板聚集率为(47.54±12.56)%,血小板活化因子为(40.86±11.74)nmol/L;麝香保心丸加阿司匹林组血小板聚集率为(48.98±12.71)%,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为(41.33±12.09)nmol/L,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阿司匹林组血小板聚集率为(35.47±9.08)%,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为(27.65±9.84)nmol/L,麝香保心丸加阿司匹林组血小板聚集率为(21.38±7.53)%,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为(12.22±7.86)nmol/L,较基线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麝香保心丸加阿司匹林组下降更为明显,与阿司匹林组相比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麝香保心丸能有效抑制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比较UAP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UAP患者55例,分别于服药前、服药1周后、服药1月后空腹抽血,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结果UAP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CD63、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S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服药前与服药1周及1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CD63、CD62P、TS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不仅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而且还抑制了血小板的活化,这一作用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糖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滨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5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空腹血糖分为糖尿病A组(空腹血糖≤10 mmol/L)50例,糖尿病B组(空腹血糖10 mmol/L)50例,非糖尿病组50例。3组患者均服用相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1 d、治疗后7 d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C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1 d ADP、AC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A组和糖尿病B组患者治疗后7d ADP、AC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B组患者治疗后7 d ADP、AC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高于糖尿病A组(P0.05)。结论血糖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梅  贾国良 《心脏杂志》2003,15(5):425-427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UAP患者 85例 ,随机分为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 (n=30 ) ,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 (n=30 )及噻氯匹定治疗组 (n=2 5 )。所有患者在给予阿司匹林 30 0 mg/ d的基础上 ,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 1次性给予氯吡格雷 (波立维 ) 30 0 mg,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给予波立维 75 mg/ d,噻氯匹定组给予噻氯匹定 (抵克力得 ) 2 5 0 mg/ d,观察 3组患者治疗前 ,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给药 2 h后 ,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及噻氯匹定组给药 3d后患者血浆 GMP- 14 0含量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的变化。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浆 GMP- 14 0含量及 MPA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 .0 1) ,组间血浆GMP- 14 0含量及 MPAR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氯吡格雷起效迅速 ,首剂负荷剂量 30 0 mg服药后 2 h即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激活 ,可达到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连续 3d抑制血小板激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模式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理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方法拟从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经本院收治的9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展开研究,按照1:1比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观察组49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予以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模式(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状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发作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2.32±0.67)次/周、心绞痛持续时间(3.11±0.19)min均低于对照组(3.46±0.23)次/周、(4.56±0.78)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CL-90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CL-90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予以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模式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治愈信念,可改善患者疾病状况,加快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患者脂质水平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10 4例 UA患者入院 2 4h内的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和脂蛋白 a[LP(a) ]进行测定 ,并以年龄、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及 4周内是否发生心脏事件作分组对比分析。结果  UA患者 TG≥ 1.7mmol/L者占 42 .5 % ,TC≥ 6.2 4mmol/L者占 2 0 .2 % ;UA患者中入院 4周内发生心脏事件 (心肌梗死、猝死或顽固性心绞痛 )组 TC、L DL-C和 LP(a)均高于非心脏事件组 ,而HDL -C低于非心脏事件组 ;糖尿病组和 <60岁年龄组 TG、TC、L DL-C分别高于非糖尿病组和≥ 60岁组 (P<0 .0 5 ) ;高血压组仅 TG高于非高血压组 (P<0 .0 5 )。结论 TC、L DL-C、HDL-C、LP(a)是 UA患者近期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