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环境因子对我国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探索影响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的环境因子及未来环境变化对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的影响。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获取我国已知卵形硬蜱分布点数据,结合环境因子数据,运用最大熵模型对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进行模拟,并根据2050、2070年环境数据对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变化进行预测。结果 目前我国卵形硬蜱适生区面积为311.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2.28%,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在筛选出的16个环境因子中,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年均降水量、海拔为影响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6.5%;2050、2070年我国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呈向西北、东北扩大趋势,且高适生区占比增加。结论 温和的气候、充足的降水及较高的海拔适宜卵形硬蜱生存,未来气候改变可能引起我国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环境和气候因子对我国长角血蜱适生区分布的影响,并预测不同气候模式下长角血蜱的潜在分布区。方法 从文献中获取我国长角血蜱分布点信息,结合环境和气候因子数据,运用MaxEnt最大熵模型,分析年均温、昼夜温差日均值、等温性、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暖月最高温、最冷月最低温、年均温变化范围、最湿季度平均温度、最干季度平均温度、最暖季度平均温度、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年均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降水量变异系数、最湿季度降水量、最干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等19个气候因子及海拔、坡度、坡向、植被覆盖率等4个环境因子对长角血蜱潜在分布的影响,并预测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模式下(RCP 2.6和RCP 8.5)长角血蜱潜在地理分布区。结果 在影响我国长角血蜱地理分布的环境和气候因子中,贡献率均超过10%的因子主要包括最干月降水量(26.0%)、年均温(11.2%)、年均降水量(10.0%)和海拔(24.2%)。当前气候模式下,我国长角血蜱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为123.19万、169.62万、185.44万km2。在RCP 2.6气候模式下,2050和2070年我国长角血蜱分布区面积分别增加33.61万km2和36.73万km2;在RCP 8.5气候模式下,2050年和2070年我国长角血蜱分布区面积分别增加38.10万km2 和35.80万km2。结论 降水、温度和海拔等气候和环境因子对我国长角血蜱分布区影响较大;在未来不同气候模式下,我国长角血蜱适生区面积均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目前长三角城市群蜱媒分布,并对2070年该地区蜱媒适生区进行预测,为该地区蜱媒控制和蜱传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长三角城市群蜱媒及病原体分布的文献,提取蜱媒分布地理位置信息,采用刀切法分析最湿季平均温度、最冷季降水量、最干季平均温度、最热月最高温度、最干月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度、年降水量、平均日间温度范围、降水量季节变化、温度年度范围、温度季节性、年均温度、最暖季平均温度、最湿季降水量、等温性、最冷季平均温度、最湿月降水量、最干季降水量和最暖季降水量等19种气候因子对蜱媒分布的影响。采用最大熵模型分析2020年该地区蜱媒分布,并结合气候因子对2070年蜱媒适生区变化进行预测。结果 共检索中英文文献380篇,累计提取蜱媒分布点148个,并筛选出135个分布点进行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存在包括血蜱、扇头蜱、硬蜱、革蜱、牛蜱、璃眼蜱、花蜱在内的7属27种蜱。影响长三角城市群蜱媒分布的气候因子主要为最湿季平均温度和最冷季降水量,其贡献率分别为26.1%和23.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蜱媒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为20 337.08、40 017.38、74 931.43 km2。受气候变化影响,2070年蜱媒适生区呈向南部扩大趋势,适生区总面积将增加1.81万km2,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扩大至24 317.84、45 283.02、83 766.38 km2。结论 长三角城市群蜱媒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蜱媒分布区域扩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的生境适应性进行评价,为银盾革蜱、边缘革蜱及其传播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国蜱的分布和多样性数据集中收集1980—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的分布点,通过中国知网、百度学术、 PubMed等数据库收集2017—2021年的分布点;在世界气象数据库中收集环境因子变量。以75%的数据作为训练子集,其余的25%作为模型评估测试集建立最大熵(MaxEnt)模型,通过MaxEnt模型的刀切法试验和R软件筛选主要的环境变量因子;利用MaxEnt物种预测分布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预测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的孳生环境分布情况;通过ArcMap 10.1绘制模型输出结果,根据MaxEnt模型绘制的生物气候变量响应曲线预测两种蜱的生态环境特性。结果 分别筛选出银盾革蜱、边缘革蜱分布点数据46、 64个;银盾革蜱、边缘革蜱模型评估测试集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47、 0.815;从19个环境变量因子中筛选出8个对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生存有影响的环境因子。适生区预测结果显示,银盾革蜱在新疆的适生区主要为准噶尔盆地、吐鲁番...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我国全沟硬蜱分布的影响,预测我国全沟硬蜱未来适生区.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献,提取我国已知全沟硬蜱分布点信息.采用刀切法评价年均温、月均温范围、等温性、年均温变化范围、最暖季度平均温度、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降水的季节性、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海拔、坡度、坡向和植被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滇西横断山区家畜体表蜱的种类。方法 采集家畜体表寄生的蜱虫,经形态学鉴定后,用PCR法扩增蜱虫样本的16S rRNA、12S rRNA、COI、ITS2的基因片断,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共采集成虫蜱样本1 874只,经形态学鉴定为1科、1属(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4种,其中微小扇头蜱(R. microplus)1 637只(占87.35%)),镰形扇头蜱(R. haemaphysaloides)218只(11.63%),短小扇头蜱(R. pumilio)11只(0.59%),血红扇头蜱(R. sanguineus)8只(0.43%)。样品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微小扇头蜱Y2 16S rRNA、12S rRNA、COI、ITS2的基因序列分别与来自印度(EU918188)、贵州(KC503259)、马来西亚(KM246873)、贵州(KC503274)的微小扇头蜱在同一分支上,而与以往云南发现的微小扇头蜱不在同一分支;镰形扇头蜱Y5的 16S rRNA、12S rRNA和COI基因序列分别与来自泰国(KC170743)、台湾(DQ003005)和湖南(KM083593)的镰形扇头蜱在同一分支上;短小扇头蜱Y6和Y01 的ITS2基因序列与来自澳大利亚的短小扇头蜱(AF271282)在同一分支上。结论 滇西横断山区家畜体表蜱以微小扇头蜱为优势种,短小扇头蜱为云南境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湖南省怀化地区微小扇头蜱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及蜱虫钠离子通道基因碱基突变位点,并探究两者间的关联。方法 2022年6—9月,从湖南省怀化地区黄牛养殖场采集微小扇头蜱,采用成虫浸渍法检测所采集的蜱虫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采用PCR技术扩增抗药及非抗药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Ⅲ基因,经测序、比对,检测序列中的碱基突变位点。翻译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结构域Ⅲ基因,检测其氨基酸序列信号肽、跨膜结构域、磷酸化与糖基化位点,推导抗药及非抗药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Ⅲ蛋白三级结构,并对其差异进行比对分析。结合抗药性检测、序列与蛋白三级结构比对结果,分析碱基突变位点与抗药性间的关联。结果 所采集微小扇头蜱对溴氰菊酯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21.39 mg/L、95%致死浓度为(LC95)为952.61 mg/L;其对溴氰菊酯的抗性系数(RF)为9.24,抗药程度(RL)为Ⅱ级抗药。所获得的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Ⅲ基因序列长度为1 010 bp,在抗药性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Ⅲ基因序列中检测出2个相邻碱基突变位点。抗药及非抗药微小扇头蜱钠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微小扇头蜱Enolase基因序列特征,并预测其所编码Enolase蛋白二、三级结构及抗原表位。方法 2022年6月25日在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某黄牛养殖场采集62只雌性饱血微小扇头蜱,提取其DNA,PCR扩增其Enolase基因,PCR扩增产物克隆、测序并表达。采用软件Clustal X分析Enolase基因序列特征,并将基因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采用PRABI软件推导出Enolase蛋白二、三级结构,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采用ABCpred Prediction、Scratch、IEDB和NetCTL软件预测Enolase蛋白B、T细胞抗原表位。结果 微小扇头蜱Enolase基因序列全长1 323 bp,碱基A、T、G、C含量分别为24.5%、22.5%、27.0%、26.0%,A+T含量为47.0%、G+C含量为53.0%。该基因共编码434个氨基酸;Enolase蛋白分子量大小为47.12 k Da,其二级结构含186个(42.86%)α-螺旋、32个(7.37%)β-转角、144个(33.18%)无规卷曲、72个(16.59%)扩展链。Enolase蛋白存在于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塔里木盆地蜱类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从蜱类生态学角度探讨该地区蜱类在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上的作用。方法在该地区蜱类群落聚类分类基础上,采用harmon—Wiener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公式和Pianka(1973)的生态位重叠公式,计算各蜱类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结果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和亚东璃眼蜱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分别为0.5257和0.468,其次为图兰扇头蜱和银钝革蜱(0.379和0.299),血红扇头蜱最小(0);图兰扇头蜱、银钝革蜱和血红扇头蜱三者相互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最高均在0.9以上,2种璃眼蜱间的重叠值次之,为0.3479。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与银钝革蜱、亚东璃眼蜱与图兰扇头蜱之间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2387和0.1617。亚东璃眼蜱与血红扇头蜱和银钝革蜱,以及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和2种扇头蜱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都在0.1以下。结论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和亚东璃眼蜱在塔里木盆地蜱类群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存在栖息地分布上的分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河南省信阳地区家畜寄生蜱感染巴贝虫的情况。方法 2022年6—8月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和商城县采集家畜动物体表寄生蜱,采用形态学和PCR扩增蜱虫16S rDNA鉴定蜱虫种类。提取蜱虫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扩增巴贝虫18S rRNA基因。目的条带经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MEGA7.0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釆集335只蜱,形态学和PCR扩增鉴定结果显示,长角血蜱49只、微小扇头蜱208只、褐黄血蜱1只、具环扇头蜱34只、刻点血蜱43只。PCR扩增结果显示,335份蜱虫样品中有2份样品扩增出巴贝虫400 bp大小的目的条带,蜱虫巴贝虫总阳性率为0.6%。BLAST比对分析结果显示,1份样品扩增出的18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来自美国(MK609547)、泰国(MG199181)、中国(KU204794)的田鼠巴贝虫序列相似性均达99.26%;另1份样品扩增出的18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来自美国(MH620203)、印度(MN161136)和中国(KP666166)的吉氏巴贝虫序列相似性均达100%。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报了202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0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江苏省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8 376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137.04万人;全国450个流行县(市、区)中,337个(74.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98个(21.78%)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5个(3.33%)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0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9 517例。2020年,全国共开展询检查病11 117 655人,阳性1 798 580人;开展血检查病5 263 082人,阳性83 179人;开展病原学检查273 712人,阳性3人,其中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例。2020年,全国共有19 733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309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7.04%,新查出 15个有螺村;共查螺736 984.13 hm2,查出有螺面积206 125.22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 174.67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1.96 hm2。2020年,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544 424头,血检查病147 887头,阳性326头;开展粪检查病130 673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2020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214例,扩大化疗964 103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66 280头·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36 141.92 hm2,实际药物灭螺71 980.22 hm2,环境改造灭螺1 464.03 hm2。2020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中,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国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水平,全国如期实现《“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目标,但局部地区疫情有所反弹,仍需开展血吸虫病精准防控、强化血吸虫病疫情及风险监测,在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消除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防治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并评价其公平性,为优化棘球蚴病防治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2020年,采用问卷调查收集2016—2019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2个棘球蚴病重度流行县和3个轻度流行县每1 000名常住人口、每1 000 m2面积、采用B超每筛查1 000人、每1 000例棘球蚴病患者拥有的卫生人力资源(包括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并运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对2016—2019年甘孜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防治卫生人力资源按常住人口和地理面积配置的公平性进行评价。结果  2019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轻度流行县每1 000名常住人口拥有的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分别是重度流行县的0.99、1.06、1.78、1.88倍,每1 000 m2面积拥有的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分别是重度流行县的3.38、3.67、6.00、6.00倍,采用B超每筛查1 000人拥有的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分别是重度流行县的1.64、1.74、3.22、3.18倍,每1 000例棘球蚴病患者拥有的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分别是重度流行县的64.92、70.39、139.34、117.44倍。2016—2019年,甘孜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防治卫生人力资源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基尼系数为0.371 ~ 0.397、按地理面积计算的基尼系数为0.477 ~ 0.591;2019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按常住人口和地理面积计算的基尼系数(0.469 ~ 0.730)均高于卫生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0.302 ~ 0.451)。结论 2016—2019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防治卫生人力资源按常住人口配置的公平性一般、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公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AIM: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norectal atresia/stenosis in China. METHOD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Chinese Birth Defects Monitoring Network (CBDMN), a hospitalbased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registry system. All fetuses more than 28 wk of gestation and neonates up to 7 d of age in hospitals within the monitoring sites of the CBDMN were monitored from 2001 to 2005. Two-dimensional graph-theoretical clustering was used to divide monitoring sites of the CBDMN into different clusters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incidences of anorectal atresia/stenosis in the different monitoring sites. RESULTS: The overall average incidence of anorectal atresia/stenosis in China was 3.17 per 10000 from 2001 to 2005. The areas with the highest average incidences of anorectal atresia/stenosis were almost always focused in Eastern China. The monitoring sites were grouped into 6 clusters of areas. Cluster 1 comprised the monitoring sit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lin Province, and Liaoning Province; Cluster 2 was composed of those in Fujian Province, Guangdong Province, Hainan Provinc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south Hunan Province, and south Jiangxi Province; Cluster 3 consisted of those in Beijing Municipal City, Tianjin Municipal City, Hebei Province, Shandong Province, north Jiangsu Province, and north Anhui Province; Cluster 4 was made up of those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nghai Municipal City, south Anhui Province, south Jiangsu Province, north Hunan Province, north Jiangxi Province, Hubei Province, Henan Province, Shanxi Province and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luster 5 consisted of those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Gansu Province and Qinghai Province; and Cluster 6 included those in Shaanxi Province, Sichuan Province, Chongqing Municipal City, Yunnan Province, Guizhou Provinc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Province and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in this research allow the displa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norectal atresia/stenosis in China. These will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analysis of relev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garding anorectal atresia/ stenosis and for achieving regional monitoring for anorectal atresia/stenosis.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报了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江苏省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571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25.06万人;451个流行县(市、区)中,339个(75.17%)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0个(22.17%)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2个(2.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1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9 037例。2021年,全国共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4 405 056人,阳性72 937人;开展粪检查病220 629人,阳性3人。全国共有19 2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026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42%,新查出12个有螺村;累计查螺686 574.46 hm2,查出有螺面积191 159.91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 063.08 hm2,复现钉螺面积5 113.87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525 878头,累计血检查病115 437头,阳性231头;开展粪检查病128 719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927例,扩大化疗729 113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56 913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17 372.74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640.5 hm2,环境改造灭螺1 244.25 hm2。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中,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水平,但达标进程减缓、钉螺面积略有反弹;需加强钉螺扩散与控制研究,强化血吸虫病监测预警,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时空特征,为全省钉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新发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钉螺分布指标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实有和新发钉螺面积进行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时空扫描等分析,探索安徽省钉螺聚集与扩散高风险区。结果 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逐渐降低。2020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26 238.85 hm2,主要分布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各年份间新发钉螺面积波动较大,2016年最高(1 287.65 hm2);2020年在池州市贵池区新发现1.96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Z = 3.00 ~ 3.43,P均 < 0.01),热点主要集中在湖沼型流行区并沿长江南岸分布;冷点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2011—2020年安徽省新发钉螺面积分布在整体上不存在空间聚集性(Z = -2.20 ~ 1.71,P均> 0.05),局部呈散点分布。标准差椭圆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相对稳定,与长江流向一致;新发钉螺面积分布重心逐渐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向上游移动。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以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到中游的顺序出现;新发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聚集时间和范围类似,均分布在山区。结论 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呈空间聚集性,存在向长江南岸、上游聚集的趋势,但山区钉螺扩散问题亦不容忽视,需加强对山区和长江沿岸新发钉螺孳生地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