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耳后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例耳甲腔皮肤缺损行耳后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经术中病理检查确定基底及周缘无肿瘤细胞残留,根据创面大小设计耳后皮下蒂岛状皮瓣,经供区与缺损之间的隧道,转移至耳甲腔缺损处覆盖创面,耳后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共修复12例耳甲腔皮肤缺损患者,创面以1.5cm×2.5cm~2.5cm×3.0cm大小不等皮瓣覆盖,术后皮瓣血运良好.随访14~55个月(平均28个月),肿瘤无复发,局部瘢痕不明显,皮瓣色泽与正常皮肤相协调,外耳郭形态正常,患者对耳郭外观满意.结论 耳后皮下蒂岛状皮瓣是临床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的一个简单、方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耳后窄蒂皮下蒂皮瓣修复耳廓内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7月,收治11例耳廓内肿物切除后软组织缺损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6~75岁,平均50岁。其中色素痣5例,基底细胞癌2例,混合性血管瘤2例,皮肤乳头状瘤2例。病程3~50年,平均35年。彻底切除肿物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5 cm×1.0 cm~3.5 cm×3.0 cm。沿颞浅动脉及耳后动脉走向,设计耳后"乒乓球拍状"窄蒂皮下蒂皮瓣,通过隧道移位修复缺损,皮瓣切取范围1.8 cm×1.3 cm~3.8 cm×3.3 cm,蒂宽0.4~0.7 cm、长2~5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局部皮瓣移位修复。结果术后供、受区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年。皮瓣质地、弹性、色泽良好,耳廓外形良好。肿瘤患者无复发。结论耳后窄蒂皮下蒂皮瓣蒂部窄长、旋转角度大、修复范围广、不含知名血管,手术操作简便,供区隐蔽,是修复耳廓内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皮下蒂岛状皮瓣(旋转门皮瓣)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整形美容科用耳后皮下蒂旋转门皮瓣治疗耳甲腔皮肤缺损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个月至68岁,平均57岁;缺损大小1.0 cm×1.0 cm~2.5 cm×1.5 cm。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唇沟皮瓣联合耳甲腔软骨移植修复鼻翼基底细胞癌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8月,收治鼻翼基底细胞癌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45~76岁,平均65岁。左侧鼻翼3例,右侧鼻翼5例。均存在鼻翼皮肤病损,反复破溃无好转。经病理检查确诊;确诊至该次手术时间为7~14 d,平均10 d。术中病变组织切除后缺损范围为1.5 cm×1.5 cm~2.0 cm×1.5 cm,采用大小为4.0 cm×1.5 cm~5.0 cm×2.0 cm的鼻唇沟皮瓣联合耳甲腔软骨移植修复。一期术后6个月行皮瓣断蒂并修薄术。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二期断蒂术中未见肿瘤复发,断蒂后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患侧鼻翼无塌陷,术区未见明显瘢痕。患者对鼻外形满意。结论鼻唇沟皮瓣联合耳甲腔软骨移植修复鼻翼基底细胞癌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操作简便、切口隐蔽且不遗留明显瘢痕、鼻翼外观较好的优点,但需行两期手术是其不足。  相似文献   

5.
耳后皮肤质地柔软,色泽接近面部,血供丰富,较为隐蔽。耳后筋膜易分离,血供相对恒定,可利用范围大。耳后皮瓣作为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缺损可利用颞浅动脉为血管蒂,可触及范围广。耳后组织丰富,层次明晰,可移动性强,可用作单纯皮肤移植、耳甲腔软骨移植、以耳后动脉为蒂的耳后筋膜皮瓣、以颞浅动脉分支为蒂的回流筋膜皮瓣、耳后软骨筋膜皮瓣、回流软骨筋膜皮瓣、耳后软骨筋膜瓣、耳后软骨筋膜皮瓣附加乳突区筋膜瓣等修复临近或面部其他部位缺损及畸形[1]。因此对于耳区组织的血供也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耳甲腔肿物切除后引起的耳甲腔皮肤缺损,通过耳前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缺损的手术方法.对8例耳甲腔肿物切除后,采用耳前局部皮瓣修复.效果满意.结果:8例耳甲腔肿物切除后,耳前皮瓣修复,皮瓣成活好,缺损修复满意,无耳甲腔变形,外耳道狭窄.结论:耳前局部组织转移皮瓣修复耳甲腔缺损皮瓣成活率高,无外耳道狭窄发生.色泽接近耳甲腔肤色.供皮区瘢痕小切口蔽可避免耳甲腔变形狭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二期法耳廓再造术在耳甲腔型小耳畸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本院收治先天性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患者30例,一期手术行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残耳软骨的部分切除,皮下组织蒂皮瓣成形及耳垂的转位;并切取肋软骨行三维立体耳廓软骨支架雕刻成形。二期行颅耳角成形术。结果:本组共30例,一期耳廓成形术后,1例皮瓣部分坏死,经及时修复后治愈,无感染及耳廓软骨支架吸收变形;二期颅耳角成形术后,2例皮片部分坏死,经积极换药后创面愈合。术后随访1年7个月~6年,均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再造耳廓的形态、大小、位置及角度均与健耳相似,外形逼真,再造耳廓轮廓清晰,竖立稳定。结论:改良二期法耳廓再造术修复耳甲腔型小耳畸形,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周期短,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耳后舌状皮瓣联合软骨管对耳轮成形、耳甲腔软骨移植增大耳廓法治疗Ⅰ、Ⅱ型杯状耳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4年3月,应用耳后舌状皮瓣联合软骨管对耳轮成形、耳甲腔软骨移植增大耳廓法治疗9例(10侧)Ⅰ、Ⅱ型杯状耳畸形患者。男8例,女1例;年龄6~20岁,平均10.1岁。双侧耳畸形1例、单侧8例。根据Tanzer(1975)分型标准:Ⅰ型1侧,Ⅱa型4侧,Ⅱb型5侧。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肿、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耳廓无下垂,耳轮舒展,对耳轮走形自然,耳甲腔扩大,耳廓接近正常大小,双侧耳大致对称,形态良好,效果满意。结论翻转耳后舌状皮瓣联合软骨管对耳轮成形、耳甲腔软骨移植法能有效矫正杯状耳解剖缺陷,是治疗Ⅰ、Ⅱ型杯状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耳甲腔软骨皮瓣旋转联合耳后舌形皮瓣矫正杯状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种简明有效的手术方法,矫正中重度杯状耳畸形.方法 自2005年5月至2009年8月,应用耳甲腔软骨皮瓣旋转联合耳后舌形皮瓣,修复中重度杯状耳畸形13例,其中中度者10例,重度者3例.结果 对10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术后耳轮舒展,耳甲腔扩大,耳郭接近正常大小,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耳甲腔软骨皮瓣旋转加耳后舌形皮瓣矫正中重度杯状耳畸形,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期法"行耳廓再造术的临床应用。方法第1期手术:切取右侧第6~8肋软骨,制成具有三层结构的自体肋软骨支架;应用"双瓣"技术,以残耳根部为蒂,将后方乳突区无毛发的皮肤掀起,形成皮瓣,耳后筋膜瓣的范围扩大至发际线内3.5~4 cm,呈半圆形。将肋软骨支架移植于"双瓣"之间,进行耳廓再造。第2期:利用剩余的残耳组织,重建耳轮脚、耳屏和耳甲腔等耳廓亚解剖结构。将残耳上半部制成"V"形耳轮脚皮瓣;将中部残耳组织制成半圆形耳屏皮瓣。同时将上半部残耳软骨雕刻成圆锥状,与再造耳的耳轮末端缝合固定,耳轮脚皮瓣转位覆盖,形成耳轮脚;将中部残耳软骨修剪成半圆形,用耳屏皮瓣包裹再造耳屏。切除耳甲内多余组织,进行加深,创面植皮覆盖。结果 2007年至2010年,采用"二期法"实施耳廓再造71例。经过0.5~3年随访观察,再造耳位置适当,大小与健侧基本一致;皮肤颜色与面部接近,随时间延长皮肤感觉逐渐恢复;支架无吸收及变形,再造耳廓的立体结构良好、外形自然;颅耳角与对侧相似,耳后瘢痕不明显。结论 "二期法"耳廓再造术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大块耳轮缺损1期修复技术。方法应用陈氏对外伤性耳廓部分缺损修复术式,并改进设计以耳廓缺损前缘为蒂的耳后乳突区皮瓣,携带耳甲后软骨块,或以缺损缘一端为蒂,切取一条正常软骨宽0.3~0.4cm,固定支撑,皮辦包卷覆盖塑形。供区两个V-Y滑行推进皮瓣或断层皮片移植修复。结果完成手术11例,均获成功,耳廓总体不减小,形态恢复较满意。结论此方法为修复大块耳廓缺损提供了简便、安全可靠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耳后皮瓣修复耳廓前方、耳轮及颞部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月,收治18例耳廓前方、耳轮上半部分及颞部皮肤缺损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20~68岁,平均40.3岁。缺损原因:肿瘤术后缺损13例,外伤5例。缺损范围1cm×1cm~3cm×2cm。病程1d~35年,中位病程15年。术中彻底切除病变及清创后8例采用随意皮瓣,10例采用耳后上蒂岛状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2cm×1cm~3cm×3cm。供区6例采用直接缝合,12例采用中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5年。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耳廓修复后形状正常。1例鳞状细胞癌术后6个月局部肿瘤复发,再次切除后取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其余肿瘤患者均未复发。结论耳后皮瓣能较好修复耳廓前方、耳轮上半部分及颞部皮肤缺损,具有术后瘢痕小,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供区隐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耳后翻转岛状瓣修复耳甲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4月至2014年1月,应用耳后翻转岛状瓣修复耳甲腔缺损7例,重建耳廓外观。结果随访3个月至5年,7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皮瓣质地、色泽接近正常;耳后供瓣区瘢痕愈合良好,位置隐蔽;耳廓外观优良,患者满意。结论耳后翻转皮瓣修复耳甲腔缺损,重建耳廓外观,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大块耳轮缺损I期修复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介绍大块耳轮缺损I期修复技术。方法 应用陈氏对外伤性耳廓部分缺损修复术式,并改进设计以耳廓缺损前缘为蒂的耳后乳突区皮瓣,携带耳甲后软骨块,或以缺损缘一端为蒂,切除一条正常软骨宽0.3 ̄0.4cm,固定支撑,皮瓣包卷覆盖塑形。供区两个V-Y滑行推进皮瓣或断层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完成手术11例,均获成功,耳廓总体不减小,形态恢复较满意。结论 此方法为修复大块耳廓缺损提供了简便、安全可靠的一种新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患者行全扩张法全耳再造术后,利用残耳皮瓣改善再造耳颅耳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先天性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患者。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6.5~35.0岁,平均11.1岁。采用一期扩张器埋置、二期全扩张法全耳再造术后发现上部颅耳沟浅显;于6~12个月后行三期再造耳修整。将残耳垂通过"Z"字改型转移以再造耳垂。在残耳上部作蒂在轮屏切迹的残耳上部皮瓣,弧形切开松解并加深上部颅耳沟,将上部残耳皮瓣向颅耳沟创面旋转推进缝合以覆盖创面;将带皮下组织蒂的残耳软骨组织瓣插入支架底部形成的腔隙内,并缝合固定,以增加支架的高度;耳甲腔区其余残耳皮瓣用以覆盖耳甲腔创面。结果术后拆线时1例患儿皮瓣远端出现直径约0.5 cm的表皮水疱,经换药2周后愈合;其余患者皮瓣成活良好。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6个月。再造耳上部颅耳沟均明显加深,再造耳支架高度不同程度增加,双耳对称性佳,耳甲腔无明显挛缩变小,再造耳外观满意。再造耳上部表面毛发明显减少,耳周发际线上移。结论采用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残耳皮瓣及残耳软骨瓣转移,不仅可加深颅耳沟,而且可增加上部支架的高度,术后颅耳沟变形较轻,再造耳与正常耳廓的对称性更佳。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小耳的耳廓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22例先天性小耳症耳廓再造的方法及改进技术。采用软骨支架立体雕塑方法结合耳后支架埋置处皮肤急性扩张,及利用小耳组织重建耳垂、耳屏及耳甲腔,Ⅱ期手术耳廓掀起成形,行耳廓再造22例。结果22例患者,Ⅰ期耳廓支架埋入后均完全愈合,Ⅰ期术后可见埋置于皮下的立体感较强的再造耳形态,术中充分利用小耳组织,设计皮瓣及软骨皮瓣,Ⅰ期重建耳垂、耳屏及耳甲腔,取得良好效果,Ⅱ期耳廓掀起成形,外形满意。在耳廓再造术中,耳廓软骨支架的立体雕塑是本技术的关键,耳后皮肤的术中急性扩张,及充分利用小耳组织,改善再造耳廓形态,有助于塑造更完美的耳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耳后“旋转门”岛状皮瓣Ⅰ期修复耳甲内皮肤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利用耳后“旋转门”中央蒂岛状皮瓣Ⅰ期修复耳甲内组织缺损,最小面积为1.0 cm×1.3 cm,最大面积为2.7cm×3.0 cm.结果 15例术后岛状皮瓣均存活良好,经6个月至5年随访,耳廓外形均较满意.结论 耳后“旋转门”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形态、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组织一致,供瓣区隐蔽,是修复耳甲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最佳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游离双层耳廓复合组织瓣(含耳甲软骨及耳甲前皮肤)在修复鼻翼全层洞穿性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到2019年12月, 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单侧鼻翼全层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切取一侧耳甲游离的双层耳廓复合组织瓣, 作为鼻腔衬里, 外覆带蒂皮瓣修复全层鼻翼缺损。观察术后游离双层耳廓复合组织瓣存活情况, 带蒂皮瓣存活情况及后期重建鼻翼形态。结果共纳入12例单侧鼻翼全层缺损患者, 女4例, 男8例, 年龄6~53岁, 平均约35.3岁。衬里缺损面积0.7 cm×1.0 cm~2.0 cm×2.6 cm, 切取双层耳廓复合组织瓣面积为0.8 cm×1.0 cm~2.1 cm×2.7 cm。12例患者均一期愈合, 双层耳廓复合组织瓣及带蒂皮瓣均未出现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整个治疗周期完成后再造鼻翼形态和功能与正常鼻翼相近。末次手术后随访3~32个月, 平均约15个月, 所有皮瓣存活良好, 色泽与质地接近周围正常组织, 鼻翼形态良好, 未见相关远期并发症。结论游离双层耳廓复合组织瓣突破了全层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的面积限制, 其与带蒂皮瓣联合移植修复鼻翼洞穿性缺损, ...  相似文献   

19.
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应用耳后带蒂岛状皮瓣进行重建外耳道、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及覆盖乳突手术腔骨面手术,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6例患者在本院接受耳后带蒂岛状皮瓣进行重建外耳道、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或覆盖乳突手术腔骨面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外耳道缺损患者带蒂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外耳道皮肤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带蒂皮瓣修复,比较患者患侧和健侧耳长度、耳宽度、耳甲腔温度、耳廓温度等指标。结果:50例患者皮瓣均存活,术后随访3个月,肿物无复发,外耳道无狭窄,皮肤色泽良好,外观满意。患者术后患侧和健侧的耳长度、耳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患侧耳甲腔温度(27.21±0.76)℃和耳轮廓温度(24.01±0.63)℃明显低于健侧的(28.76±0.65)℃和(24.73±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7d、14d,患侧与健侧的耳甲腔、耳轮廓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观评价与医师客观评价的总满意率分别为86.0%和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蒂皮瓣修复外耳道缺损效果显著,具有操作简单、术后瘢痕小、供区隐蔽、色泽与周围皮肤接近、术后外观满意度高等优点,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