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读了中医杂志1958年4月号王升初先生的“关于甘草粉蜜汤的我见”一文和秦伯未先生的按语后,我也想来发表一些意见。金匮要略用甘草粉蜜汤这一条,注家说法的确较纷乱,特别是关于“粉”这一件药,有人说是粱米粉,有人说是铅粉,有人说是甘草粉,见仁见智,没有结论。根据我个人读“金匮要略”的体会,认为“粉”应当是粱米粉,既不是甘草粉,也不是铅粉。  相似文献   

2.
甘草粉蜜汤,源于《金匮要略》,由甘草二两,粉一两,蜜四两组成,主治蛔虫病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者。关于方中之“粉”为何药,历来尚有争议,一说是铅粉.如《金匮要略心典》:“甘草粉蜜汤者,诱之以其所喜也.白粉即铅白粉,能杀三虫,而杂于甘草、白蜜之中,诱使虫食,甘味既尽,毒性旋发,而虫患乃除,此医药之变诈也.”一说是米粉。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中有四处用到"粉",而关于"粉"的实质历来都有争议,结合历代文献及临床实际,认为在大青龙汤后用的"粉"可能是复方,由几种具有敛汗功效的药物组成,可加入米粉,在甘草粉蜜汤、猪肤汤、蛇床子散中用的"粉"以米粉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金匮》曰:“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粉一两,蜜四两,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入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方中之“粉”,仲景未明确指出,究属何物?后世说法则不一,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铅粉,理由是因原文方中粉仅用二两,且服法中强调“差即止”,若系米粉则用量不至于如此之小。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方·趺蹶手指臂胫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篇蛔虫病条载有甘草粉蜜汤一方,临床医家应用此方时,对于其组成中未明确标明种类的"粉"有很大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铅粉",一为"米粉".本文主要从文献学角度如版本、异文等,以及该方的解释是否符合中医学理论等方面去考证此方.笔者认为甘草粉蜜汤非杀蛔方,而是用于毒药杀虫...  相似文献   

6.
今年4月份,本刊發表了王昇初同志“关于甘草粉蜜湯之我見”一文,認为方中的粉是米粉而不是鉛粉,引起了讀者研究的兴趣。几个月来,收到有关甘草粉蜜湯的讨論稿件有孙啟明同志等十三人,內中同意米粉的四人,不同意米粉而主張应用鉛粉的九人,大家都提出了宝貴  相似文献   

7.
<正> 笔者应用《金匮要略》甘草粉蜜汤一方,铝粉代以米粉,加驱蛔止痛药治疗蛔虫性腹痛症80例,治愈75例,好转5例,有较好的止痛、驱虫效果。现将方法介绍于后: 一、治疗方法:加味甘草粉蜜汤由甘草10~15克蜂蜜30~60克川椒3~6克鸟梅20~30克苦楝根皮20~30克使君子(去壳)15克元胡索(醋炙)10~15克粳米粉30克水煎纳蜜,成人分二次服完,小儿酌减。本方视证只加不减,伴恶心呕吐加灶心土15克,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蚘虫病篇》“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历代注家皆于“有时’’后点读,掩卷三思,殊不恰当。“发作有时”,换言之,就是休作有一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甘草粉蜜汤出自《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由甘草、粉、蜜三味药组成。具安蝈止痛,解毒和胃之功。主治:“蚘虫之为  相似文献   

10.
中医方剂,源远流长,然汉以前医方,所存甚少,今存医方中已臻完备者,唯张仲景《伤寒》与《金匮》方,以下仅就张仲景方对方剂学的贡献,略陈管见。 《伤寒》、《金匮》方的渊源 方剂之学,古有“伊尹为汤液”之说,而  相似文献   

11.
中医杂志五七年第八号刊载秦伯未先生的金匮要略杂病浅说,认为甘草粉蜜汤是一个最早的杀虫药方,方内的粉,当是铅粉。耿鉴庭先生在新中医药第七卷第十期发表“金匮第十九篇语释”一文内谈到治蚘虫病一段,与此有关,今把它引来,以作参考。金匮第十九篇,第六条原文:“蚘虫之为病,今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  相似文献   

12.
《本草纲目》所引《肘后方》文,有些是有疑问的。兹举数例如下: 一、真丹《肘后方》卷一,救卒客忤死方第三:“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服。口噤者,折齿下之。”此方中的“真丹”是什么东西?《本草纲目》既认为是“铅丹”,又认为是“丹砂”。例如:卷八“铅丹”条附方下之治客忤中恶引《肘后方》云:“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灌之。”可知此方中真丹,当是铅丹。然卷九“丹砂”条附方下之治客忤死方引《肘后方》云:“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灌之。”意味着真丹即是丹砂了。据此则《本草纲目》对《肘后方》中“真丹”一物,究竟是什么东西,未下定论。  相似文献   

13.
<正> 许多古代中医文献中都有关于“蜜反葱”的记载。如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写道:“食生葱即啖蜜,变作下利;食烧葱饼啖蜜,壅气而死”。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蜜反生葱”。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更明确指出:“葱同蜜食如何杀人,以蜜性最胀,葱性最发,而不可解矣,不死何待?”在现代的中医药著作中也屡见有“蜜反葱”的记载,如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之一的《中药学》,就提到“蜜反生葱”和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利水方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中具有利水作用的方剂甚多,治疗病证颇广,许多方剂至今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根据不同利水作用的方剂,归纳为八个方面:1 发汗利水 《金匮要略》载发汗利水作用的方剂较多,其中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是治疗溢饮之方;越婢汤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均主治里水。《医宗金鉴》谓:“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麻黄附子汤主治“水之为病,其脉沉小”等。综观上述六方中,均有麻黄发汗,通过发汗使肌肤之水随汗出而解,符合《内经》“开鬼门”之法的治疗原则。临床多治疗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见有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15.
辛军 《陕西中医》2002,23(4):373-374
一部《黄帝内经》做为中医基本理论地奠基石 ,在治法上虽以针灸为主 ,但对药物的论述已有初具规模的论述 ,《内经》十三方是目前仅晚于《五十二病方》的方剂文献记载 ,但其方剂的组成、配伍及命名远较《五十二病方》完整合理。因此认真深入地研究《内经》中药物治疗地发展情况对于探讨药物治疗地发展过程及其适应证有重要意义。   1 汤液醪醴节段 汤液醪醴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开始 ,也拉开了中药治疗疾病的序幕 ,如《素问·汤液醪醴论》:“夫上古做汤液 ,故为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 ,道德稍衰 ,邪气时至 ,服之万全。”即上古之时 ,“人居住禽…  相似文献   

16.
探讨杨绍伊《伊尹汤液经》学术思想,认为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而成《伤寒论》,其书由《汤液经法》《伤寒论》、“遗论”三部分组成,论及王叔和对内容、文字进行多次编排;《胎胪药录》《平脉辨证》补充《伤寒论》内容;仲景既论“伤寒”又论“卒病”;《汤液经法》内容可概括为“一表二里之法”;对《伤寒论》重新编排,揭示了中医古籍形成及流传、发展的脉络,是研究《伤寒论》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7.
<正> 《温病条辨》(简称《条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著作之一,书中载方剂204首,广为医者采用,然其服药方法更切临床实际。兹就其特点总结如下: 一日二次服药法《条辨》用此法者有57方,如宣痹汤、杏仁汤、厚朴草果汤等,多属芳香化湿、宣畅气机之剂。其作用较缓,不宜速效。可用于湿热性疾患。一日三次服药法共有74方用此法,所  相似文献   

18.
甘桔汤及甘桔二药配伍运用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现行版《中医方剂大辞典》方考、收载 ,甘桔汤由甘草、桔梗二药组成的仅三首方 ,方源最早见于《医方大成》卷七引《局方》 ,实为《伤寒论》“桔梗汤”之异名。《伤寒论》311条 :“少阴病 ,二三日 ,咽痛者 ,可与甘草汤。不瘥者 ,与桔梗汤”。桔梗汤 ,后世名甘桔汤 ,为治疗咽喉痛的基本方 ,治疗咽喉痛诸方大多由此方加味而成。因而甘桔汤衍化的多味方达二十四方 ,方源最早为《易简方》 ,实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荆芥汤”之异名。此类方剂扩展了甘桔汤的功效主治 ,多有宣肺祛痰 ,利咽宽胸 ,解毒排脓之功。主治风热客于少阴 ,咽喉肿痛 ;…  相似文献   

19.
《伤寒九十论》为伤寒医案专著,所选经方医案61则,使用下法者14则,所用经方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陷胸汤、抵挡汤、麻子仁丸、蜜兑方。每案叙议结合,辨证论治各有特色,体现了许氏在治疗伤寒时运用经方的成功经验和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探讨“方”与“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有症有方的条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245条数据进行训练,建立方证知识库,先选择100条作为测试样本,然后分别以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的症状表现输入模型,进行“症状”到“药物”的预测分析。结果:模型预测正确率79%,对桂枝汤证及麻黄汤证各药物的预测误差均在0.1以内;对小柴胡汤、白虎汤证中主药的预测误差在0.1以内,对其它药物的预测误差在0.3以内。结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能较好的模拟方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该思路可进一步应用于方证辨证论治体系中,为方证规范化及中医信息化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