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垂体腺瘤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治的50例垂体腺瘤患者,根据影像及手术资料分为垂体瘤合并卒中组(23例)和垂体瘤不合并卒中组(27例),分析卒中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垂体瘤手术切除史、垂体瘤最大直径大是其影响因素。其中有1例伽玛刀治疗后出现肿瘤亚临床卒中的特殊病例。结论 有垂体瘤手术切除史、垂体瘤最大直径大的患者是发生卒中的高危因素,伽玛刀治疗后出现影像学上的肿胀,可能是亚临床卒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垂体瘤卒中病人发病后的典型临床表现,有利于减少误诊,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 作者回顾性分析垂体瘤卒中病人的症状,体征及各种辅助检查23例。结论 早期确诊并手术者比延误诊断后再手术者神经功能恢复好。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垂体瘤卒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垂体瘤卒中诊断和治疗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典型和不典型垂体瘤卒中的发病机制,从而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和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提供帮助。方法经临床表现和/或手术治疗及病理学诊断为垂体瘤卒中病例28例中,24例符合垂体瘤卒中的典型临床表现,另4例符合不典型垂体瘤卒中的诊断。分析垂体瘤卒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及病理发现与病程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病程中各时期的影像学表现、手术发现及病理诊断的特征。结果根据典型垂体瘤卒中病程中不同阶段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手术及病理特点,将病程分为早期梗死出血期和后期坏死期,手术全切率分别为87.5%(7/8)和100%(14/14)。不典型垂体瘤卒中的影像学、手术和病理均证实为瘤内陈旧性出血,手术全切率为75.0%(3/4)。结论典型垂体瘤卒中多因肿瘤梗塞后坏死并继发出血所致,急诊手术治疗目的是为了缓解症状。后期坏死期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早期梗死出血期,症状不显著者可采用激素替代保守治疗。不典型垂体瘤卒中以慢性瘤内出血为主要特征,无急诊手术治疗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垂体瘤卒中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收治的12例垂体瘤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早期行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均行内分泌障碍激素及头部CT和MRI检查,并行长期随访。结果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1例,11例视力障碍、视野缺损患者中10例术后恢复正常;有内分泌症状的10例患者中,9例明显缓解;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卒中安全、有效,是治疗垂体瘤卒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垂体瘤卒中病人发病后的典型临床表现 ,有利于减少误诊 ,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 作者回顾性分析垂体瘤卒中病人的症状、体征及各种辅助检查 2 3例。结果 早期确诊并手术者比延误诊断后再手术者神经功能恢复好。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垂体瘤卒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急性垂体瘤卒中是一种危急状态,它往往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眼肌麻痹、视力视野的急剧下降,严重者可因垂体功能不足而危及生命。本科自1996至2004年共收治了35例急性垂体瘤卒中患者,现将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预后等作回顾性分析,并探讨提高急性垂体瘤卒中诊断、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垂体瘤卒中的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急性垂体瘤卒中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手术治疗。根据垂体瘤卒中后手术时间,早期手术(≤7 d)28例,晚期手术(7~14 d)54例。结果男性病例多于女性,与同期非卒中病人相比,性别差异显著(P0.05)。平均年龄为(49.6±13.7)岁,与同期非卒中病人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病理类型以无功能型垂体腺瘤所占比例最大(41.5%),其次为促性腺激素型(32.9%),促甲状腺激素型所占比例最小(1.2%)。早期手术病人视力恢复程度优于晚期手术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垂体瘤卒中可能好发于50岁左右中年男性,有典型临床症状,病理类型以无功能型垂体腺瘤所占比例最大。早期手术减压,可解除对视神经的压迫,促进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8.
垂体瘤卒中(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2例垂体卒中,主要表现为在垂体瘤的基础上突然头痛、呕吐、视力视野急剧恶化,急性者伴意识障碍。影像学检查多为侵袭型腺瘤;内分泌学检查多在正常范围。手术治疗11例,其中10例获满意恢复,1例死亡。本文就垂体瘤卒中的原因、临床分型、诊断和治疗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垂体瘤卒中3例误诊临床分析杨力辉程永杰我们曾遇3例垂体瘤误诊,今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58岁,1995年10月5日入院。3天前夜间突然头顶部钻痛伴呕吐数次,次日左眼失明,门诊以“痛性眼肌麻痹”收入院。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15年。多饮多食1个月。...  相似文献   

10.
我们自2002年来对37例病人行经鼻蝶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17例。女20例:年龄23~79岁.平均48岁。泌乳素腺瘤15例,生长激素腺瘤6例.非泌乳性腺瘤16例。头痛11例,视力减退37例.闭经泌乳13例,肢端肥大4例。垂体瘤卒中9例.均出现术前视力、视野障碍。术前均行MRI确定蝶窦界限.估计蝶窦的对称性和通气情况,辨认蝶窦与鞍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垂体瘤卒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1981年2月~1988年12月收治的垂体瘤卒中16例,占同期垂体腺瘤233例的6.8%。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5例,女11例。28~60岁,其中31~40岁6例。急性起病8例,表现为突然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骤降、偏盲、动眼神经麻痹、意识障碍;亚急性起病者3例,在4天至2周内以上症状逐渐加重;慢性起病者5例,只表现为垂体瘤症状,无卒中史,由 CT 及手术证实。除1例与妊娠  相似文献   

12.
垂体卒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卒中(pituitary apoplexy,PA)是垂体出血或缺血坏死伴有突发的头痛、呕吐,急性视野缺损、颅神经麻痹、下丘脑功能低下甚至昏迷的一种临床急症;多伴发于垂体腺瘤,也可发生于正常垂体。正常垂体发生卒中罕见,本文就垂体瘤发生卒中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得到广泛开展,我们自2007年至今对病人行经鼻蝶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男11例,女16例;年龄23~79岁,平均48岁.其中泌乳素腺瘤9例,生长激素腺瘤2例,非功能腺瘤16例.头痛11例,视力减退22例.闭经、泌乳13例,肢端肥大4例.垂体瘤卒中4例,均出现视力、视野障碍.术前均行MRI确定蝶窦界限,评估蝶窦的对称性和通气情况,辨认蝶窦与鞍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做手术切除垂体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2例垂体瘤患者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单鼻孔蝶窦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垂体瘤全切除8例,大部分切除2例,切除1/32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单鼻孔蝶窦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使手术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微侵袭性均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的技巧和疗效。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71例垂体瘤患者采用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予以分析。结果:71例垂体瘤患者中58例(81.7%)全部切除,12例(16.9%)次全切除,1例(1.4%)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前PRL和GH水平升高患者,手术后激素水平均明显下降。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垂体功能保存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切除垂体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及巨大垂体瘤经蝶显微术中正常垂体的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大及巨大垂体瘤经蝶显微术中如何保护正常垂体,以减少术后尿崩症和垂体功能低下的发生率。方法 对经蝶显微手术的大及巨大垂体瘤,应用C-臂X光机透视或影像导航定位,结合显微手术技巧,以减少对正常垂体的损伤。结果 245例大及巨大垂体瘤显微镜下全切除182例,占74.3%。术后一过性尿崩26例,占10.6%,垂体功能低下10例,占4.1%。结论 大及巨大垂体瘤经蝶显微术中应用影像定位及显微手术技巧有助于保护正常垂体组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垂体卒中的临床和MRI特征。方法:分析13例垂体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头MRI资料。结果:76.9%的患者卒中前无垂体瘤表现,84.6%的患者发病前无明显诱因。典型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及视力障碍等。MRI检查发现,瘤内出血8例,表现为T1WI等信号合并高信号,T2WI像为高信号;肿瘤内坏死3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出血合并坏死2例,表现为T1WI高低混杂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垂体卒中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MRI检查结合临床,对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文献报告了5例垂体卒中,其诊断标准为:(1)突发的明显的视力损害,双颞侧偏盲,剧烈头痛,呕吐等;(2)有垂体瘤史或无,但神经放射学提示垂体卒小表现;(3)不包括仅术中发现有出血但无出血症状的病例。应用CT扫描诊断,激素治疗以及外科手术可使大多数垂体卒中的病人预后良好。本文1例死于脑疝,其他4例预后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NGF、PCNA与泌乳素垂体瘤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泌乳素腺瘤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垂体瘤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泌乳素腺瘤中两种NGF及PCNA的表达情况,NGF对泌乳素腺瘤细胞的作用,分析二者与卒中、侵袭性之间的关系。结果p75-NGFR的表达在卒中组、侵袭性垂体腺瘤、高泌乳素水平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要低于对照组,而PCNA表达则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两者在各组中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75-NGFR、PCNA表达水平能间接反映垂体泌乳素腺瘤的增殖活性及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合并鞍区动脉瘤的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所收治的鞍区肿瘤患者833例病例资料,分为单纯鞍区肿瘤(sellar region tumor,SRT)组(757例)和合并鞍区动脉瘤(sellar region tumor associated with sellar aneurysm,SRTAA)组(76例)。结果鞍区肿瘤类型、大小以及侵袭性对鞍区动脉瘤形成,临床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RTAA组中7例予以治疗动脉瘤,包括2例(鞍旁脑膜瘤1例,垂体瘤1例)开颅同时行鞍区肿瘤切除及动脉瘤夹闭,2例垂体瘤合并鞍区动脉瘤先介入栓塞动脉瘤后经蝶肿瘤切除(transsphenoidal surgery,TSS),3例为垂体瘤卒中(2例先行TSS、1例开颅)术后再介入栓塞动脉瘤;术后随访6例,肿瘤及动脉瘤均治愈。结论鞍区肿瘤合并鞍区动脉瘤为一偶然现象,临床表现常为鞍区肿瘤所致;根据动脉瘤是否有手术指征(瘤体直径5 mm或破裂)、与肿瘤毗邻情况以及是否有肿瘤卒中等紧急情况行优先、同期或二期手术治疗动脉瘤,可获得最佳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