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桂枝去桂加茯芩白术汤",我同意原文去桂的意见,兹简述如下.第一、从证论因:本条依照金鉴编次,列于太阳病中篇,桂枝汤变证之一.变证产生的原因,可分二种:1.因误治而成,2.合并旧病而变证.我认为本条是属于后者,并不因误治而形成,我们从原文中推测,有二点可以说明:1.因为"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鑫发热,无汗,心下满,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一条,各家注解不一,成为目前中医界学术争鸣的一项主题,特就个人体会,略抒管见,愿与医界同仁商讨并祈指正。根据各注家及近代学者对本条文的见解,大体可归纳为三类:一是认为原条文无误的;一是认为“去桂”为“去芍”之误;一是认为原文多了“去桂”二字;笔者是赞同最后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说:"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个古方,历来注伤寒论的,到目前为止,约有三说:一说不去桂,如成无己云:"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因此丹波元简说:"成注不及去桂之义,但云桂枝汤以解外,则成注所本,无去桂二字乎?若不去桂,而用此方于此证,或有效验.王肯堂以降,多谓是水饮所致,然无的据,金签则依桂枝去芍药之例,谓去芍药之误,其说亦难从."一说是去桂,如喻嘉言说:"去桂枝者,以误不可复用也.然桂枝虽不可用,其主下诸属,皆所必需,倘并不用芍药以收阴,甘草姜枣以益虚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误汗误下之变耶?"一说去桂是去芍药之误,如金签云:"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 相似文献
4.
(一)捨表从里的治法本条的证状可分为二:"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是表证."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是里证.在处方施治上,应该从较为重要的证状去积极治疗.伤寒论治疗的原则,是先治表、后治里.但本条先服"桂枝汤"无效,而"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的表证仍在,若用麻黄、葛根等汤发汗,临床证状又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治疗的原则自应灵活运用了.查金匮的葵子茯苓散与本论阳明篇的猪苓汤有捨表从里的治法,特别是针对"小便不利"为治 相似文献
5.
6.
<伤寒论>所载方剂大多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但也有个别条文,学术界纷争不息.如<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于本条的理解是自成无己注释<伤寒论>以来,学术界至今未得其解的问题.现将历代医家、注释家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微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太阳篇第28条曰:"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于此条的诠释,诸多注家不尽一致。迄今,理论上的认识并未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所载方剂大多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但也有个别条文,学术界纷争不息。如《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于本条的理解是自成无己注释《伤寒论》以来,学术界至今未得其解的问题。现将历代医家、注释家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9.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本方证争论,从古至今,大至有六种不同见解,摘要归纳如下:第一种认为原方证去桂二字为多余,即为桂枝加茯苓白术汤,如成无己等;第二种认为本方证无误,即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第三种认为本方证去桂是去芍之误,如吴谦等;第四种认为不置可否,认为去桂去芍,不必取烦,如阎德润;第五种认为经文有简误,怀疑方证难以合拍,如钱潢等;第六种认为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乃减去桂枝二两,尚存一两在内,如吴考磐. 相似文献
10.
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第28条所载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笔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病机和方药组成方面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真正了解其方证实质,必须从仲景的辨证思维来研究仲景的用药规律,注意对《伤寒论》条文整体把握,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认为本方证仍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为是,因本证无汗,桂枝证有自汗,故不能再用桂枝汤.而本证的主要矛盾为小便不利,为外邪内饮证,本方用茯苓、白术利其小便,用生姜以解外,才能使表解水去而病除. 相似文献
11.
12.
自古迄今,医者对《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之病机及方药组成,认识不一。笔者认为该汤证之病机当属湿遏热伏,湿重热轻。如以六经辨证来分析,则为邪入阳明,湿热互结,湿邪弥漫三焦。笔者认为其理由有二。一、症候辨析: 综观《伤寒论》原文,察六经病之辨证,首推辨寒热之有无。故太阳病发热当有“恶寒”、“恶风”,或有“无汗”、“脉浮紧”、“小便清”之类相随,阳明病发热当“不恶寒”,或有“便秘”等辈相伍;少阳病发热当寒热发作有时;或有“胸胁苦满”等症 相似文献
13.
对《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宋本卷二第28条所载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历代医家争论纷绘,作者通过辨析,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杂文系仲景原文。 相似文献
14.
讨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方药时,我以为有两点应该注意:其一、虽然应以本条条文为主,但为了了解仲景一贯的说法,应该参看伤寒金匮上的其他有关条文,互相补充发明和印证,方能全面的窥见仲景原意.其二、无论字句上的推敲或是学理上的钻研,都应以是否符合于临床实践为依归.否则,不是死于句下,便是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大家都同意本条为误治后的救逆法,都从误治后的情况来探讨救逆的办法,故有去桂、去芍药的两种不同意见.但是要救逆,必须先 相似文献
15.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病位在太阳,虽已用桂枝汤治疗,然邪未尽,或复下之,益伤正气而表邪不解,故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在外之邪不解,体内气化不行,水饮难消而停于心下,故心下满、微痛。病机为外有邪气,内挟水饮,治宜表里分消。桂枝走表,茯苓、白术、芍药走里,使在外之表邪有出处,在内之水邪有退路,表里各司其职,各消其邪。若去桂枝,外邪不解,纵使在内之水气全消,由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体内仍会重新聚集水气,故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中,"去桂"二字,或为衍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不应去桂。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本条的理解,历代注家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本方汤证有无表邪,治疗用药是“去桂”还是“去芍”,以及为什么“去桂”等。近年来,伤寒学家或国内较有影响的注 相似文献
17.
历代注家对《伤寒论》第28条的证治争执不休,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该证有无表邪和该方中究竟是去桂还是去芍上。笔者认为该证并无表邪,去桂或是去芍当根据病人具体证情而定。 相似文献
18.
<正> 《伤寒论》原文第28条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方后云:“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综观全文,试谈以下几点认识。一、汗下不愈之因:本条“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乃为风寒外束,太阳经脉运行受阻,阳浮抗邪之经证。“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此乃饮停膀胱,太阳腑气不畅,中焦运化失职,水饮内停之腑证。据此,本证为太阳经腑同病,是以单用汗、下法治之,病证仍在。 相似文献
19.
20.
小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历代伤寒注家有不同的观点,对这些观点,本人认为该条文"去桂"应理解为去桂枝之量,即当"减桂"解,而真正要去的是芍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