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chy1 D-aspartate,NMDA)受体拮抗剂(MK-801液)对创伤后大鼠脑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MK-801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提供依据。方法将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20只,创伤未治组(非治疗组)20只,治疗24h组(治疗Ⅰ组)20只,治疗72h组(治疗Ⅱ组)20只。采用BIM-Ⅲ型小型多功能生物撞击机造成大鼠中型颅脑损伤,用氧电极法分析线粒体呼吸功能(呼吸Ⅲ、Ⅳ态和呼吸控制率),并行透视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非治疗组伤后72h呼吸Ⅲ态和呼吸控制率明显下降;治疗Ⅰ组呼吸功能有所恢复;治疗Ⅱ组呼吸Ⅲ态和呼吸控制率较治疗疗Ⅰ组有显著升高(P<0.05),呼吸Ⅳ态稍有延长,但相差不显著。(2)与对照组比较,电镜结果示伤后非治疗组与治疗Ⅰ组、Ⅱ组线粒体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但治疗Ⅰ组、Ⅱ组线粒体损害程度减轻。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脑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下降。应用MK-801治疗颅脑损伤大鼠可明显改善脑线粒体呼吸功能,电镜观察也发现线粒体超微结构损害程度减轻。治疗时间越长,呼吸功能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时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变化。方法:8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即时复苏组(B组)和延迟复苏组(C组),B组和C组造成2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并测定伤后1h,3h,6h,24h,48h线粒体呼吸Ⅲ、Ⅳ态及呼吸控制率(RCR);测定线粒体呼吸链NADH-CoQ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活力。结果:①烧伤后B、C组心肌细胞线粒体RCR和NADH-CoQ还原酶显著低于A组(P<0.05);C组显著低于B组(P<0.05);②B组心肌细胞线粒体RCR和NADH-CoQ还原酶活力复苏3小时代偿性增高,但后期进一步降低;③伤后3小时内,B、C组心肌细胞线粒体内琥珀酸脱氢酶活力无显著降低(P >0.05);复苏后期显著低于A组(P<0.05),C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严重烧伤大鼠延迟复苏时会加重心肌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3.
Ca2+介导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a2 + 在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复制 30 %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取正常及伤后 1、3、6、12、2 4h大鼠心肌分离线粒体 ,测其呼吸功能、Ca2 + 浓度 ([Ca2 + ]m)、F0 F1-ATPase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 ,同时观察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变化。结果 :①伤后 1h [Ca2 + ]m 即明显升高 ,同时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加强 ,呼吸控制率(RCR)、Ⅲ态呼吸速率升高 ,且RCR与 [Ca2 + ]m 呈显著正相关 (r=0 .8415 ,P <0 .0 1) ;伤后 3、6、12、2 4h心肌 [Ca2 + ]m 升高更加明显 ,但线粒体呼吸功能反而下降 ,RCR与 [Ca2 + ]m 均呈显著负相关。②F0 F1-ATPase活性于伤后 1h明显降低 ,但 3h显著高于对照组 ,6、12、2 4h再度下降 ;伤后 3、6、12、2 4h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分别下降 42 .5 %、36 .2 %、32 .3%和 18.9%。③大鼠烧伤后 1h心肌线粒体ATP含量无明显变化 ,但 3、6、12、2 4h线粒体ATP含量均显著降低 ,同时ADP含量升高。结论 :烧伤初始 [Ca2 + ]m 适度升高 ,促进线粒体呼吸功能加强 ;烧伤后续阶段Ca2 + 严重超载在线粒体呼吸功能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氧对大鼠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文旨在了解急性缺氧时大鼠脑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的改变。方法:大鼠经模拟4000m高原急性缺氧72小时后分离脑红粒体。用氧电极法分析线粒体呼吸功能并检测F0F-ATP酶活性,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脑线粒体腺苷酏含量以及线粒体ATP生成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缺氧使动物脑线粒体IV态呼吸(ST4)显著升高,呼吸控制率(PCR)明显降低;线粒体ATP含量、ATP生成率和F0F1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线粒体超微结构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液压打击(FPI)制作中度TBI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常温TBI组(肛温36~37℃)、亚低温TBI组(肛温31~33℃,低温持续2 h).各组于脑外伤后2,24 h、3 d和7 d断头取脑,取伤侧海马组织固定,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改变.差速离心法提取伤侧大脑线粒体,采用Clark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的氧呼吸速率,计算呼吸控制比(RCR)值和磷氧比值(P/O).结果 (1)电镜下常温TBI组线粒体结构形态损伤程度较重,亚低温TBI组线粒体形态基本完好;(2)线粒体RCR值和P/O值在TBI后2 h就显著下降,以24 h为最低(P<0.01),在7 d时RCR仍然显著低于假手术对照组,P/O值恢复正常.亚低温TBI组线粒体RCR值变化趋势同常温TBI组,但在3 d内RCR值均显著高于常温TBI组,P/O值在3 d后恢复正常.结论 TBI后,线粒体的呼吸功能明显下降,亚低温可以明显改善线粒体的呼吸功能,保护线粒体结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硫酸镁对急性颅脑损伤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硫酸镁对急性颅脑损伤脑组织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antrase,NOS)活性的影响,探讨镁离子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方法:建立大鼠脑外伤模型,采用化学定量法对大鼠脑外伤后脑组织中NOS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大鼠脑皮质中的NOS活性在 后30min较对照组升高(P<0.05),2h后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P<0.01),6h开始下降,24h降至基础水平,硫酸镁治疗组在伤后2h,6h,NOS活性较损伤组明显降低(P<0.01,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中NOS活性升,以酸镁可通过抑制损伤后NOS活性,起到保护创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放射复合烧伤时大白鼠肝线粒体呼吸功能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正常组、假致伤组、单放组、单烧组及放烧组大鼠中用氧电极测定了肝线粒体呼吸第三态及第四态值。同时取肝组织作超微结构观察,在另组动物中于伤后5天取肝组织测腺苷酸含量。在伤后5~9天可见线粒体呼吸控制率下降,以单烧组及放烧组最为显著。最大磷酸化率下降。伤后5天放烧组肝腺苷酸含量及能荷均明显降低。肝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见各组线粒体均有明显的损伤。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原因作了简短讨论。  相似文献   

8.
《高原医学杂志》2009,(3):19-19
本文通过建立急性缺氧大鼠模型,观察不同浓度NaCN体外孵育对肝脏线粒体呼吸功能、膜电位和复合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缺氧复合氰化物中毒对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急性低氧条件下氰化物中毒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变化特点。作者选取清洁级SD大鼠16只,将其按简单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平原照组和急性低氧组,急性低氧组大鼠暴露于低压舱内,模拟海拔5000m高原,23h/d,连续3d;对照组大鼠于常压和常氧环境中同时喂养。用差速离心法提取肝线粒体,分别在0、0.01、0.1、0.25mmol/LNaCN条件下采用Clark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呼吸氧耗和复合酶活性并计算态呼吸(ST3)、Ⅳ态呼吸(ST4)、呼吸控制率(RCR)、氧化磷酸化效率(OPR)和复合酶Ⅳ耗氧率,用Rhodamine123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MP)。结果:0.01、0.1、0.25mmol/LNaCN均可显著抑制线粒体呼吸功能,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与相应NaCN浓度的对照组比较,急性低氧组线粒体功能受抑制程度显著增加。这一结果表明:急性低氧加重NaCN对大鼠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急性缺氧大鼠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脱偶联、  相似文献   

9.
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模型及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用自行设计的减速伤致伤装置复制兔坠落式颅脑减速性损伤。致伤装置由滑动导轨、动物固定台车、基座、撞砧及支架等部分组成。55只家兔分为对照组(10只)和致伤组(45只),致伤组又根据坠落的高度不同随机平均分为3组,I组2.5m,Ⅱ组3.5m,Ⅲ组7.0m。将兔仰卧固定于动物固定台车上从不同高度坠落,其颅顶部撞击基座上的撞砧,用高速摄像观察兔颅脑减速伤致伤过程。从动物伤后行为、CT影像、大体解剖观察和病理变化等四方面对兔颅脑损伤进行研究。结果I、Ⅱ组动物伤后4小时存活9只和6只,Ⅲ组动物致伤后即刻死亡。I组CT影像观察和解剖未见颅脑损伤;Ⅱ组致伤后出现颅骨骨折、脑挫伤、硬膜下出血、对冲伤和轻微脑实质出血;Ⅲ组均出现了颅骨骨折、脑挫伤、硬膜下出血、脑实质出血和对冲伤。颅脑减速伤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出血性脑挫伤。结论坠落高度(减速度)对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影响,对冲伤在严重颅脑减速伤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脂质过氧化反应与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在大鼠液压颅脑损伤模型中,观察其运动神经功能;脑创伤后细胞凋亡的形态和生化特征;伤后bcl-2基因表达情况;比较伤前给予U-74389G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颅脑伤大鼠伤后行走功能、平衡功能障碍程度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1)。治疗组大鼠不同脑区各个时间点凋亡细胞数均显著减少,DNA电泳未见凋亡带谱。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位于伤侧大脑半球皮质、皮层下白质、海马及齿状回的神经细胞。表达Bcl-2蛋白的神经细胞很少见到凋亡或坏死的形态特征。Bcl-2早期改变出现在伤后6h,比细胞凋亡出现早。注射U-74389G能阻止bcl-2蛋白下调。结论U-74389G能阻止大鼠液压脑损伤后bcl-2基因表达下调,抑制脑创伤所致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脑创伤后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以Mmarmarou's方法制作大鼠重型弥漫性脑创伤模型;利用HE染色,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及Morris水迷宫技术,对大鼠伤后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病理改变及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伤后给予外源性bFGF可明显抑制大鼠海马CA2-3区神经细胞的坏死,凋亡过程,治疗组Morris水迷宫测试潜伏期于伤后第8天及第10天较创伤组明显缩短。结论:海马是学习记忆形成的重要脑功能结构。外源性bFGF通过抑制伤后海马神经细胞缺失,可使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功能障碍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 54只雄性Wista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6只)、TBI组(T组,24只)及脑损伤后谷氨酰胺治疗组(G组,24只),T组和G组按TBI后检测时间分为1,3,5,7 d组,每组6只大鼠,应用组织病理切片和电镜观察肠黏膜结构的变化,并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谷氨酰胺能减轻TBI后肠黏膜的病理损害,使细胞凋亡减少.结论 谷氨酰胺对TBI后肠黏膜屏障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对脑外伤后脑神经功能与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HBO组和外伤对照组。建立大鼠侧方液压颅脑损伤模型,观察脑神经功能、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损伤面积等病理变化。结果:HBO组与外伤对照组相比,神经功能异常较轻、脑组织含水量和损伤面积较小(P<0.05),同时脑组织病理改变较轻。结论:HBO对脑外伤后的脑神经组织和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理考虑与纠正脑缺氧,恢复能量供应,减轻脑水肿和减少脑组织病变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大鼠脑损伤后血脑屏障、脑水肿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实验性大鼠脑损伤后脑水肿发生的特点 ,以及干预脑水肿发生的意义。方法 应用流体冲击装置致大鼠脑损伤 ,通过对大鼠脑组织中伊文氏蓝 (EvansBlue ,EB)含量、脑组织内百分水含量、神经功能改变等的观测 ,探讨菲尼酮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响。结果 大鼠脑损伤后 4小时 ,直接冲击侧以及对侧脑EB含量达高峰 ,冲击侧脑组织百分水含量在伤后 4小时明显增加 ,伤后 4天内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 ;菲尼酮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脑组织EB含量、百分水含量 ,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 流体冲击致大鼠脑损伤后 ,引起明显的血管内伊文氏蓝外渗、脑水肿 ,大鼠神经功能损伤 ,菲尼酮可明显阻止以上变化 ,由此说明白三烯是引起大鼠血脑屏障 (blood brainbarrier,BBB)开放的原因之一 ,说明脑损伤后减轻脑水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丙咪嗪对脑外伤后大鼠海马内神经元再生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丙咪嗪对脑外伤后大鼠海马内神经元再生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损伤治疗组、损伤对照组、未损伤治疗组和未损伤对照组.采用鼠侧向液压冲击脑损伤装置建立急性脑创伤模型,丙咪嗪治疗2个月后处死动物,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内新生细胞和神经元的数量.结果 大鼠海马内新生细胞和神经元的数量损伤组均明显高于未损伤组(P<0.01),而且无论有无脑创伤,丙咪嗪治疗组均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结论 丙咪嗪能够与颅脑创伤协同作用共同促进海马内神经元的再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能力。方法:以210只Wistar大白鼠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研究:(1)周围神经移植后肌肉源22、35kD神经营养因子(MNTF)的作用;(2)带血管周围神经移植;(3)二步吻合法技术的应用;(4)高压氧(HBO)和脉冲电磁场(PEMF)的作用;(5)带血管周围神经(VPN)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观察指标为组织学、组织形态计量和电生理检测。结果:本实验动物存活率为62.38%。带血管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组再生轴突数目、质量及SEP恢复均优于其它组。结论:(1)在Wistar成鼠可成功建立带血管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模型。(2)手术方法如带血供的周围神经和二步吻合技术,物理治疗如HBO和PEMF,以及生物化学方法如MNTF的应用等,虽然能提高损伤脊髓的再生能力,但其作用微弱,无功能性恢复。(3)带血管周围神经与胚修复脊髓损伤,对移植神经再生和胚胎脊髓的分化表现出相互促进、相互增强的作用,预示这种联合移植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大鼠脑损伤后早期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结构的观察,探讨脑外伤早期微循环障碍形成的发生机制.方法 用改良Marmarous法建立大鼠闭合性脑损伤动物模型,伤后1 h、4 h、8 h、12 h、24 h、3 d及7 d分别自损伤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取10只大鼠取脑,5只行免疫组化、5只行荧光定量PCR测定脑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标志物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变化.结果 大鼠脑损伤后TM和vWF在4 h开始表达,24 h达到峰值,7 d恢复正常.假手术对照组各时段TM和vWF的表达水平与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是早期继发性脑损伤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脑损伤后局部血流量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GM1对脑损伤后局部血流量(rCBF)的调节作用及对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左顶部中型液压脑损伤,模型用干湿比重法和氢清除法检测同侧皮质正常及伤后不同时相点的脑组织含水量和rCBF。结果:(1)脑组织含水量:损伤组伤后0.5小时即上升,48小时达到高峰,明显高于假伤对照组。GM1组伤后水含量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低于损伤组,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2)rCBF:损伤组伤后急剧下降,1小时达最低点,其后缓慢回升,24小时恢复到假伤对照组比较水平,48例时则明显高于假伤对照组,表现为伤后早期的低灌注和后期的过度灌。GM1组无上述变化,与假伤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GM1可通过改善伤后rCBF而减轻创伤性脑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