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早春老人多晒太阳.不仅能防治骨质疏松症,而且还能减少老年人多见的抑郁症。植物中普遍含有一种人体可以吸收的维生素D原料。它在皮肤内受到太阳紫外线照射,可转变为维生素D。 相似文献
3.
素食俗称吃素,这种生活方式已有悠久的历史。吃素的方式因地因人而异,大致可分为全部食用植物制品的净素食、植物性食物与乳制品同食的乳素食、植物性食物与适量奶蛋同食的乳蛋素食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早春老人多晒太阳,不仅能防治骨质疏松症,而且还能减少老年人多见的抑郁症。植物中普遍含有一种人体可以吸收的维生素D原料。它在皮肤内受到太阳紫外线照射,可转变为维生素D。只要充分接受阳光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人年轻时,舌头上每个味蕾有245个味觉细胞,到70岁时味蕾数量急速减少,到90岁的时候,每个味蕾只有88个味觉细胞。这样,老人们对一些味道的感觉就会下降,从而间接影响到老人们的身体健康,比如对咸味感觉下降后,就会增加对盐的摄入,盐分摄入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和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外科收治的4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在肠内营养护理后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转铁蛋白、血清总蛋白均增高,无1例出现发热、腹泻、呼吸道感染并发症。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促进患者肠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营养和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营养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不良饮食和生活方式、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分为健康教育组(干预组)与对照组,观察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及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干预组健康意识增强,饮食习惯良好,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明显,按时用药者达100%,高于对照组(P0.01);饮食控制者达9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糖控制理想者达9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营养护理干预可提高老年糖尿病的疗效及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卧床一周,肌肉力量降低20%;卧床超过两周,会造成肌肉萎缩。一些高龄、多病、活动受限的老人,长期在室内久坐或久卧,不仅肌肉功能明显退化,更会减缓新陈代谢。削弱内脏器官的运转功能,不利于祛病延年。患骨折、中风、帕金森综合征等病症,长期在室内“静态”度日的老年人,不仅需要家人的耐心护理,更加需要在“动”中求健康,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适合高龄、多病老年人的锻炼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全世界有正式记载的最长寿的老人是吉娜·卡尔基,曾载入吉尼斯的世界纪录。她1875年2月21日出生于法国阿尔勒小镇的一个小康之家,吃穿不愁,年轻时她喜欢骑自行车,围着小山散步,一生乐于帮助邻居。1996年她121岁生日时记者问她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她哈哈大笑说:“我没有什么秘诀,要是有,早就高价卖给别人了。”她还对记者说:“人要乐善好施,千万别琢磨人,算计人!健康才是福,花几百亿也买不来寿命。”并给记者讲了一个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肠外营养联合生长抑素在治疗消化道瘘中的护理效果。方法:消化道瘘患者38例,应用肠外营养(PN)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同时给予相应护理,并随时严密观察治疗效果和生命体征变化。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症状基本改善;消化道漏出液经治疗1天后即显著减少,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的血白蛋白水平明显提升至正常水平,与治疗前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消化道瘘患者进行肠外营养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能明显改善消化道瘘患者的不适症状和生活质量,而严密观察病情,正确细致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钮文异 《中华养生保健(上半月)》2013,(1):38-39
岁月在老人身上留下的不仅有皱纹,还有经年不变的各种习惯,而以下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卫生习惯不仅会影响老人健康,在和子女们一块生活时,也往往成为引发两代人矛盾的导火索。一条手绢用很多遍,嘴巴、眼睛都擦长时间不洗手绢,擦完嘴巴又直接擦眼睛等习惯,都容易导致细菌部队的滋生和大转移。因此,手绢一定要勤洗、勤晒、勤消毒。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合早期中药干预对胃大部切除大鼠肠道细胞更新状态指标(肠道黏膜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建立胃大部切除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C),普通肠内营养组(EN组),肠内营养加四君子汤组(S-EN组)。从术后第1天起连续营养支持7 d,各组营养液的热量、含氮量均相同。观察术前1 d、术后1 d、3 d、7 d的肠道细胞更新状态指标(肠道黏膜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S-EN组术后3 d后肠道黏膜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C组和EN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合早期中药(四君子汤)干预可提高术后大鼠的营养状态和肠道细胞更新状态,明显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4.
腹泻是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食后食物未经完全消化吸收就排出体外,排便次数增加,每天均在3次以上。粪便稀薄或含有脓血、黏液等。健康人每日解成形大便一次,粪便量不超过200克,无任何消化道不良反应。腹泻在临床上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 相似文献
15.
肠外营养在消化道疾病围手术期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外营养(TPN)是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TPN在消化道围手术期治疗中有重要作用,笔者总结了156例采用 TPN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营养支持的发展,肠内营养(EN)的应用在ICU重症病人的治疗中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不能经口进食,使消化道黏膜萎缩,胃肠蠕动功能减弱,使得病人营养状况低下,抵抗力下降,加重病情,延长病程[1].我们对于ICU机械通气病人行鼻饲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7.
李奇;刘杰;林洪生;王宜 《中医杂志》2017,58(20):1746-1749
根据相关中西医恶性肿瘤诊断标准和恶性肿瘤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阐明结直肠癌的诊断、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评定、食疗营养干预原则及目的。同时为了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放化疗时期及维持治疗时期进行合理、有效的食疗营养指导,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出发,根据我国目前结直肠癌患者中医食疗营养治疗情况,结合《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中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诊疗标准,制定出相应食疗营养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患者的中医证候与营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将81例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各证型患者进行消化道症状临床评分,测定患者平均每日每千克体重能量摄入(DEI)、蛋白质摄入(DPI)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本虚证中脾肾气虚39例(48.1%)、气阴两虚16例(19.8%)、脾肾阳虚10例(12.3%)、阴阳俱虚9例(11.1%)、肝肾阴虚7例(8.6%);脾肾阳虚证的DEI比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明显减少(P<0.05或P<0.01),脾肾阳虚证及阴阳俱虚证的ALB比脾肾气虚证明显下降(P<0.01)。标实证中血瘀证36例(35.3%)、湿热证26例(25.5%)、湿浊证25例(24.5%)、热毒证12例(11.8%)、无标证3例(2.9%);湿浊证及湿热证与热毒证比较,临床评分明显偏高(P<0.01)。结论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本虚证候中以脾肾气虚证为主,而标实证候中以血瘀、湿热、湿浊证为主,且与营养指标中DEI、ALB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消化道肿瘤患者采用中医情志护理联合营养护理对其情绪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7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2组入院后均给予系统营养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对比2组护理干预后相关营养指标的水平变化、营养状况及护理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改善程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免疫球蛋白(Ig) A、IgM、IgG、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干预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与干预前比较,2组均降低,观察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采用中医情志和营养联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不良营养状况,改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3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