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许旭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2):118-119
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与饮食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膳食纤维饮食可以预防或减少结肠癌的发生,目前认为,丁酸介导了这种保护机制。丁酸是膳食纤维经结肠内菌群酵解产生的一类短链脂肪酸,不仅对维持结肠上皮细胞正常增殖和更新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抗结肠癌作用。近年来广大学者对丁酸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展开了大量研究,证实丁酸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分化及凋亡和降低结肠癌浸润性,本文就丁酸抗结肠癌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黄[庶虫]虫丸对趋化因子配体17(CCL17)在CT26结肠癌小鼠模型中表达的影响,研究其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复制CT26结肠癌小鼠模型,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大黄[庶虫]虫丸高、中、低剂量组(48、24、12 g·kg^-1·d-1),另设正常组。计算各组小鼠结肠癌的抑瘤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外周血、肿瘤归巢淋巴结和肿瘤组织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Tregs)百分比,肿瘤组织中CCL17的表达,趋化因子受体4(CCR4)在外周血和肿瘤组织细胞表面的表达百分比和肿瘤组织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的表达。结果大黄[庶虫]虫丸能明显抑制小鼠结肠癌的生长,且呈剂量依赖性;大黄[庶虫]虫丸各剂量组肿瘤组织中Tregs明显减少(P<0.05),肿瘤组织中CCL17的荧光强度明显下降(P<0.05);模型组的CCR4+Tregs百分比和CCL17荧光强度最高,大黄[庶虫]虫丸各剂量组随着用药浓度增加,CCR4+Tregs百分比和CCL17荧光强度均表现为依次降低(P<0.05);大黄[庶虫]虫丸能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NF-κB的活化(P<0.05),NF-κB p65的荧光比例显著降低。结论大黄[庶虫]虫丸可通过减少肿瘤组织中Tregs的聚集,降低肿瘤组织中CCL17的表达,下调CCR4在Treg细胞表面的表达比率,降低结肠癌细胞NF-κB p65在细胞内的表达,从而抑制CT26小鼠结肠癌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黄连吴茱萸药对水提物对大鼠结肠癌癌前病变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黄连吴茱萸药对对DMH诱导的大鼠结肠癌癌前病变以及结肠上皮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DMH制备大鼠结肠癌模型;应用形态学的方法测定经过细微分离获得的完整肠腺内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变化;应用甲基绿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计数中、降结肠异变肠腺病灶数目.结果: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明显抑制模型组动物ACF的形成.模型组动物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增殖显著增加,而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明显抑制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的增殖;模型组动物降结肠肠腺内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而中结肠肠腺内细胞凋亡较正常相比无明显差异,而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显著促进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的凋亡.结论: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显著抑制结肠癌癌前病变ACF的形成,提示其对结肠癌可能具有抑制和临床治疗作用,其作用部分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BSC标本进行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BSCC组织学有许多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相似的特征。但癌细胞分化更低,胞质内张力原纤维与ACC不同之处。免疫组化结果:基底细胞样成分:CK(pan)15/15、EMA15/15、CEA6/15、S1006/15、SMA7/15阳性,显示肿瘤含有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结论:BSCC是一种分化较低、侵袭性较强,有向腺样、鳞状及肌上皮细胞分化倾向,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特征可作为病理诊断标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可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DMTF1v4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表达量与结肠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取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结肠癌患者的结肠癌和癌旁组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lncRNA DMTF1v4表达;采用siRNA下调DMTF1v4在结肠癌细胞株HT–29中的表达,通过噻唑兰(MTT)检测和平板克隆实验研究沉默DMTF1v4对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通过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DMTF1v4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免疫印迹检测蛋白p–ERK、p–JNK和p–p38的变化;采用沉默DMTF1v4的HT–29构建裸鼠皮下异位移植瘤模型,研究其在动物体内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lncRNA DMTF1v4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采用lncRNA DMTF1v4低表达的细胞系研究,结果表明lncRNA DMTF1v4有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并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lncRNA DMTF1v4对ERK/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沉默DMTF1v4发现其p–ERK、p–JNK和p–p38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研究沉默基因DMTF1v4在动物体内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发现裸鼠肿瘤的增长受到抑制,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lncRNA DMTF1v4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lncRNA DMTF1v4通过下调蛋白p–ERK、p–JNK和p–p38的表达进而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凋亡,从而影响结肠癌的发展。这将为临床治疗结肠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d-1和VEGF在6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Id-1和VEGF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肺转移者Id-1和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转移者(P均0.05),Ⅲ+Ⅳ期者高于Ⅰ+Ⅱ期者(P0.05),中低分化者明显高于高分化者(P0.05),有脉管浸润者明显高于无脉管浸润者(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患者Id-1和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d-1和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9,P0.05)。结论 Id-1和VEGF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可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演进中存在协同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9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11例癌旁组织以及18例结肠腺瘤组织的COX-2的表达情况,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结肠腺瘤组织COX-2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以癌组织COX-2的表达阳性率为高。有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和无淋巴结转移癌组织COX-2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有淋巴结转移癌组织COX-2的表达阳性率为高。结肠癌不同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患者的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低分化和浆膜下层组织的阳性率为最高。同时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情况随着浸润深度增加和分化程度降低而逐步增强。结论 COX-2蛋白表达水平可能作为诊断结肠癌的一个肿瘤标志物指标,并且与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不同浸润深度有关,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黄连、吴茱萸水提物对二甲肼(DMH)诱导的大鼠结肠癌癌前病变的作用及其对结肠上皮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DMH制备大鼠结肠癌模型;应用形态学的方法测定经过细微分离获得的完整肠腺内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变化;应用甲基绿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计数中、降结肠异变肠腺病灶(ACF)数目。结果 黄连、吴茱萸能够明显抑制模型组动物ACF的形成。模型组动物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增殖显著增加,而黄连、吴茱萸能够明显抑制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的增殖;模型组动物降结肠肠腺内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而中结肠肠腺内细胞凋亡较正常相比无明显差异,而吴茱萸能够显著促进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的凋亡,黄连无促进肠腺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 黄连、吴茱萸能够显著抑制结肠癌癌前病变ACF的形成,提示其对结肠癌可能具有抑制和临床治疗作用,其中吴茱萸的作用部分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实现,而黄连对肠腺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但对肠腺细胞的凋亡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CD44v5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期望CD44v5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结肠癌的新靶点。方法:采用li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8例结肠癌及正常结肠组织中CD44v5的表达。结果:CD44v5在结肠癌中过表达或高表达,表达的阳性率为89.5%,在正常结肠组织中低表达或无表达,表达的阳性率为21.1%。结论:CD44v5的表达与结肠癌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结肠癌CD44v5的表达,为探讨结肠癌等恶性肿瘤发病机理以及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结肠癌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黏蛋白1(MUC1)的表达与胃癌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207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区域淋巴结及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VEGF-C及MUC1的表达水平。同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VEGF-C和MUC1在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胃高分化腺癌细胞系(N87)、胃低分化腺癌细胞系(BGC-823)的表达和定位。结果 VEGF-C和MUC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及癌旁组织;在区域淋巴结癌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癌转移组(P<0.01);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VEGF-C,MUC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P均<0.01);VEGF-C及MUC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P均<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均>0.05)。VEGF-C及MUC1在正常胃黏膜细胞系、高分化胃癌细胞系、低分化胃癌细胞系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 VEGF-C和MUC1的表达可作为评估胃癌患者转移与复发的一个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健脾解毒复方中药对裸鼠肝癌模型PTEN/ERK1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癌裸鼠不同肝组织PTEN/ERK1的表达及健脾解毒复方中药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人肝细胞癌细胞株Bel-7402间接原位移植,造雄性肝癌裸鼠模型90只,造模24 h后随机分9组,即不同浓度复方中药A~G组,FT207化疗组,生理盐水组,10只裸鼠不造模作为正常对照组,给药每天1次,8周后处死裸鼠,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肝组织、癌旁组织和癌组织PT]EN/ERKI的表达情况.结果:荷瘤裸鼠肝脏PFEN蛋白表达强度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癌组织.中药组B,D,E组眦N在正常肝组织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化疗组、正常照组,(P<0.05).中药组D组PTEN在癌旁组织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中药组在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化疗组,(P<0.05).荷瘤裸鼠肝脏ERK1蛋白表达强度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组织,癌旁组织ERK1表达强度化疗组高于中药组和生理盐水组,癌组织ERK1表达强度生理盐水组和化疗组均高于中药C,D,E,G,F组.在癌组织中,PTEN和ERKl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PTEN的缺失或突变可能导致了ERK1的过度活化,健脾解毒复方中药可能对PTEN/ERK1有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蚁附蠲痹颗粒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蚁附蠲痹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经计算机摄像系统采样后,采用Biomias计算机图像处理分析软件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信号强度进行分析,得出Caspase-3阳性染色面积及积分光密度值。结果: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中Caspase-3表达(阳性总面积、积分光密度)较空白组明显的增高(P<0.05);阳性组和蚁附蠲痹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较空白组和模型组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蚁附蠲痹颗粒使凋亡反应的效应者(Caspase-3)在滑膜组织中表达增强,促进细胞凋亡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蛋白激酶Cζ(PKC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探讨PKCζ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15例正常乳腺组织及52例乳腺癌组织中PKCζ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侵袭性和转移性的关系。结果 PKCζ在各组中均有表达,乳腺癌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导管内癌(P<0.05);伴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导管癌(P<0.05)。结论 PKCζ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PKCζ可能作为一种诱导因子在乳腺癌侵袭和转移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CCN家族成员Cyr61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yr61对胃癌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0例胃癌患者及50例正常人胃黏膜组织中Cyr61和CD105的表达情况,观察其临床意义及与CD105标记的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Cyr6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和MVD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二者的表达与胃癌的肿物大小、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胃癌组织中Cyr61和MVD呈正相关。结论 Cyr61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Cyr61可以促进CD105标记的血管新生,联合检测Cyr61和CD105的表达可能成为预测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RK-1、Ezrin和Survivin 3种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微波Eli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中ERK-1、Ezrin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42例正常胃黏膜组织进行比较。结果胃癌组织中ERK-1、Ezrin和Survivin蛋白表达均定位于细胞浆,阳性率分别为82%(49/60),75%(45/60)和83%(50/60),其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均<0.05)。ERK-1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病理分期有关(P均<0.05),两者之间表达呈正相关(P<0.05)。Ezrin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有关(P<0.05),Ezrin和ERK-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Survivin蛋白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ERK-1、Ezrin和Survivin 3种蛋白在胃癌呈高表达,且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黏着斑激酶(FAK)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4例原发肝癌组织、14例癌旁正常肝组织中uPA和FAK的表达情况。结果原发性肝癌组织中uPA和FAK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其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P均<0.05)。二者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及癌栓等有显著性关(P均<0.05);uPA与FAK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uPA与FAK在原发性肝癌呈高表达,且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Livin、Ki-67蛋白和Livin mRNA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和微波Eli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Livin、Ki-67蛋白和Livin mRNA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38例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进行比较。结果在食管鳞癌组织中Livin和Ki-67分别表达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Livin mRNA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其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5)。Livin、Ki-67蛋白和Livin mR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病理分期有关(P均<0.05),三者之间表达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Livin、Ki-67蛋白和Livin mRNA在食管鳞癌呈高表达,且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DM2和p21的表达情况,探讨MDM2和p2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存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传统的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两者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DM2和p21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66/90)和23%(21/90),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在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指标中的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DM2和p21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MDM2和p21在子宫内膜癌表达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为临床对子宫内膜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结肠癌患者结肠黏膜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癌患者结肠黏膜及癌旁组织中IL-2,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结肠癌组织中IL-2染色阳性44例占67%,IL-10染色阳性40例占61%;而在癌旁组织中,IL-2染色阳性17例占26%,IL-10染色阳性22例占33%,癌上皮细胞IL-2、IL-10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癌旁组织(P均<0.001)。IL-2和IL-10表达水平与结肠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检测IL-2、IL-10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结肠癌恶性程度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抑制蛋白(IκB)-α蛋白表达的作用,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制作UC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以下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溃结灵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治疗10天后处死大鼠取结肠组织,采取免疫组化(IHC)法检测IκB-α的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模型组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溃结灵高剂量组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溃结灵使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其治疗UC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