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菁莉  闵伟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4):97-97,99
1928年,美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并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研制成功,投入市场,从此进入了抗生素时代。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不断地研究、生产各种抗生素,而微生物(主要为细菌)也不断对抗生素产生耐药。肿瘤药人由于本身体质的原因,加上放疗、化疗以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极易出现由条件致病菌或耐药菌造成的院内感染,甚至出现院内感染暴发流行,严重威胁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为了使抗感染治疗获得最佳疗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院内感染率,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我们对肿瘤病人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  相似文献   

2.
从1941年人类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应用临床后不久,在1944年就有了葡萄球菌耐青霉素的报道,之后尽管新的抗生素药物不断涌现,而细菌也随之出现新的耐药特性。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的抗生素大部分发生了耐药,随之新开发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成为首选药物。开始在临床上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随着第三代头孢的广泛应用,导致了革兰阴性杆菌产生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tenacd spcurumpeta—lactamclses,ESBLs)和产诱导性β-内酰胺酶逐年增加,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许多国家对属于院内的细菌性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已不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3.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7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合成抗菌药,自20世纪60年代合成出第一代以来,发展至今已开发出第三第四代药物,这类药物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等特点,临床应用普遍。但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作者在本院1995~2003年使用喹诺酮药物治疗的876例患者中,发现不良反应7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20年代Alexandan Fleming发现青霉素以来,抗生素种类日益增多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抗生素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包括药物引起的毒性,变态反应,因菌群失调而产生的二重感染,病源微生物因对药物的适应而产生耐药性等。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抗生素知识掌握认识情况及抗生素实际使用情况,作者于2003年12月对浙江林学院28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提供普及抗生素知识的依据,促进在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肺部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并且一直高居感染性疾病死因顺位之首。抗生素治疗无疑是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但是令人难以理解是,即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guired pnumonia,CAP)为例,自从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以及其后许多高效广谱抗生素开发和应用以来,CAP的死亡率并没有下降。抗生素耐药被认为是影响治疗结果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CAP死亡病例所感染的病原菌对多数抗生素仍然敏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前,葡萄膜炎的治疗多限于抗生素和对痉处理,60年代以后非甾体消炎药和糖皮质激素得到了广泛应用,少数患者使用了一些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岭等。近年来有机道用中药联合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制治疗葡萄膜提获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于勇  盛志勇 《世界感染杂志》2003,3(5):357-360,416
抗生素问世以来,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伴随着抗生素的更新换代从弱到强,愈演愈烈,发展到今天已达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水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病原菌耐药的认识基本上仍停留在特定病原菌对特定抗生素的耐药机理以及临床的抗感染治疗的经验上,即一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一段时间后病原菌会对其产生耐药性。随着对病原菌耐药现象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在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宏观的量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90年代老年肺炎细菌学特征及防治对策。方法:对90年代中248例老年肺炎痰培养分离菌,药物敏感(药敏)试验结果及临床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绿脓,克雷伯及肠杆菌科等革兰氏阴性(G^-)菌为主要致病菌,且由90年代初的50.6%增长至90年代末的76.5%。药敏提示多种细菌呈耐药或耐多药的增长趋势,联合用药可提高治疗效果。结论:精确的细菌学诊断和使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老年肺炎成败的关键。经常监测本地区,本单位细菌耐药率及耐药趋势,是指导临床医生正确选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抗生素被视为灵丹妙药。凡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只要用上抗生素,即可药到病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大批新型抗生素不断问世。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大批的新药问世。都毫不例外地一个个败下阵来,原因是抗生素滥用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或抗药性,耐药菌株急剧增加,导致抗菌药物药效降低或无效,从而使感染病症威胁加剧,三者互为因果。如今被医务界视为“抗生素危机”时代,有人预测:人类将会面临着“无药可用的可怕局面”。  相似文献   

10.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重要的院内致病菌。由于其可同时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使得治疗由其引起的感染和控制其的传播十分困难。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出现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了较高的活性。但随着喹诺酮类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 ,很快出现了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 ,并且耐药率迅速上升[1,2 ] 。为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及其他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现状 ,本文进行了三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和利福平等常用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均来自上海瑞金…  相似文献   

11.
抗生素的发现使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但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细菌耐药和临床抗菌治疗失败,目前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文就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抑菌机理、细菌的耐药机制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细菌感染趋势与抗生素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抗生素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细菌性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同时易感人群的免疫抑制问题以及耐药菌株的迅速出现,给我们在防治工作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感染性疾病已经由特定的传染病转向各种类型的感染病。我们只有掌握了病原体,机体状态,药物及治疗策略的新变化,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治疗。 1 病原体出现的新问题 1941年青霉素问世,开创了抗生素治疗的新纪元,但远未赢得这场斗争的胜利。细菌对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泛耐药细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生素的发现是20世纪最辉煌的现代医药成果。20世纪的40年代到70年代被称为抗生素的“黄金时代”。由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许多曾被认为是致命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治愈,从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预期寿命。上世纪60年代末,某些医学权威冲动地宣称,感染性疾病已成为历史。但今天,在抗  相似文献   

14.
目前,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学的难题,直接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因此,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探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途径和方法,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我科于2004-01/2006-03对腹泻患者的粪便进行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现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从抗生素应用的历史和现状反思肺部感染治疗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抗生素的种类不断增加,至今已逾百种。人类曾经应用这些药物医治了无数的感染性肺病患者,肺部感染死亡率曾大幅度下降,其作用功不可没。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肺部感染死亡率下降趋势不再明显,相反,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反较以往增加,尤其是进入90年代之后,这个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许多抗生素的疗效明显下降,细菌耐药,菌群失调等问题严重地困扰着医生和患者,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反思一下几十年以来我们在肺部感染防治工作中所采取的对策是否完全正确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问题。1 肺部感染治疗现状 抗生素的发明与使用在人类战胜肺部感染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目前肺部感染的治疗和抗生素的应用状  相似文献   

16.
博采众长     
《医学科普》2014,(9):13-13
●全球正走向后抗生素时代。 ——世界卫生组织称,抗生素危机将比20世纪80年代的艾滋病疫情更严重、紧迫。据统计,中国人均使用抗生素剂量,是美国人均量的10倍多。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G的发明和应用开创了人类应用抗生素的历史,此后陆续发现的抗生素和合成的抗茵药物有效地对抗各类细菌感染性疾病,成功地治愈了各种严重细菌感染性传染病,进而激发了全球医药界对抗茵药物研究和应用的高潮。  相似文献   

18.
《白云医药》2003,(4):7-8
2003年6月在韩国汉城举办了第四届国际抗生素及抗生素耐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亚太感染病研究基金会主办,由韩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办。会议讨论了目前抗生素治疗面临的问题、肺炎球菌的耐药现状、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在细菌耐药时代的临床微生物检查、球菌的耐药、严重真菌感染的处理、院内抗生素耐药的问题及感染控制策略、社区获得性NRSA、HIV治疗等问题。来自世界各地的医学专家在此次会议上对抗生素的使用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下面对会议的部分讨论主题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本世纪40年代,医学史上奇迹般地出现抗生素,抗菌药物成为临床治疗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抗菌药物的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变化有着紧密关系。随着时间的延伸,具有不同功能和特点的众多种类的抗生素不断被发现,现在抗生素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庭。它在控制微生物感染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抗生素的抗菌效果常常被微生物的耐药性所降低,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不断出现,给抗菌疗法提出了新的挑占,为了控制耐药增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从1993年1月~1997年12月,本院在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同时,系统地、主动地、连续地观察抗菌药物应用及本院的细菌的耐药率现状调查,经过了5年调查分析,细菌耐药性发生多重耐药菌株严重扩散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5年来前瞻性监控调查细菌对抗菌药物平均耐药率为72.86%,前3年逐年增高,从第4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5年来平均多重耐药率为80.97%,经5年实践证明监测、控制、管理的工作是有效的,本院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使细菌对抗菌药物多重耐药率由90.19%下降为68.77%,其中2~4重耐药率和5~9重耐药率持上下波动基本不变(其中2—4重耐药率为74.77%,5—9重耐药率为25.23%。  相似文献   

20.
紫外线照射自血回输(UBIO)疗法起源1920年前后,最早用于炎症治疗,由于抗生素的发现,一度使该疗法受到冷遇。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又不得不重新审视该疗法,并使UBIO疗法治疗范围更加扩大。我院于1989年在省内率先成立血疗中心以来,用UBIO疗法治疗病种达40余种,累计治疗患者23万人次,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并从理论上、治疗机制上、操作模式上、UV照射剂量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制订了不同疾病的操作模式、为发展和推动我国UBIO疗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全国UBIO疗法规范化、标准化操作奠定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