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治疗,包括溶栓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以恢复冠脉血流并达到心肌组织的完全再灌注。然而,急性AMI患者再灌注治疗特别是急诊PCI后,心肌组织再灌注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严重影响AMI患者的预后。因此,如何准确、有效地评价心肌组织灌注成为今后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1冠脉造影评价1.1TI MI血流分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 MI)血流分级最初是被用于描述急性心肌梗死闭塞的冠脉再通(包括溶栓或急诊PCI)后冠脉血流的情况,分为:0级(完全闭塞,无前向血流)、Ⅰ级(微前向血流,心肌无灌注)、Ⅱ级(血流缓慢,部分心肌灌注)和Ⅲ级(血流正常和完全心肌灌注),目前已广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脉血流评价。研究显示:它与患者的临床预后明显相关,分级越高,其预后越好。一项包括5498例AMI患者的荟萃研究也显示,溶栓治疗90min后达到TI MIⅢ级的患者死亡率为3.7%,而TI MIⅡ级和TI MI0/Ⅰ级分别为6.1%和9.3%。由于TI MI血流分级应用简便,一些学者也用它来间接评价心肌组织灌注。冠脉开通后无残余狭窄、夹层、痉挛或血栓形成,而血流...  相似文献   

2.
杨跃进  赵京林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1048-1050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包括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能使血栓性闭塞的冠脉迅速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已成为治疗AMI的首选方法。然而,有研究发现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可能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称为心肌组织无再流(myocardial no-reflow),其发生率高达37%~43%。心肌无再流是发生于再灌注后逐渐发展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是心肌彻底坏死、梗死范围扩大,心室扩张和重构,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住院病死率增加5~10倍,严重影响AMI患者的预后。因此,实现心肌组织完全再灌注是现代AMI再灌注治疗的最重要目标和再灌注治疗后时代的研究重点,准确、有效地评价心肌组织灌注也已成为当今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再灌注程度与左心室功能和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及时、准确的评估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对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评价心肌组织再灌注的方法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其主要目标是:1.尽快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缩短发病至开通时间;2.恢复心肌有效再灌注。然而,AMI冠状动脉再通恢复血供后,心肌组织再灌注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称为心肌无再流现象(myocardial no-reflow phenomenon),发生率高达37%。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和超声心动图四种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水平再灌注。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采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及随访1个月超声心动图观察室壁运动改善四种方法评价心肌灌注,并于术后7±2天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比较,TIMI心肌灌注分级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16.7,准确性为76.0;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88.0;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84.0;超声心动图敏感性为78.9,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80.0。心电图(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和超声心动图与核素检查存在一致性,且一致性良好;TIMI心肌灌注分级未显示与核素检查存在一致性。结论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可较好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再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组织无复流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复流指闭塞的冠状动脉在开通后,除外狭窄、夹层、痉挛或血栓等机械阻塞的情况下,出现的血流减慢(≤TIMIⅡ级)和心肌组织无灌注现象,即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介入治疗后不少病人会出现梗死相关血管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部分患者即便恢复TIMIⅢ级前向血流,但仍有心肌水平的再灌注不良,达不到组织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再灌注,即“心肌组织水平no-reflow”。临床上则表现为心外膜成功再灌注治疗后近远期预后不理想,尤其是心功能进行性恶化或重复的缺血性心脏事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病理生理AMI时组…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灌注的评价方法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心肌灌注的造影评价方法及联合应用两方面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为重要的手段,可以明显减少心脏事件并降低死亡率.但是再灌注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缺血心肌重获血供,挽救了缺血心肌,但另一方面又产生再灌注损伤,加重了对心肌和内皮细胞损伤,继而可造成无再流、心律失常、心肌顿抑或死亡,使再灌注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TMP ,CTFC ,maxSTE及sumSTR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并探讨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6 5例AMI急诊介入治疗后即刻采用TMP、CTFC及心电图(maxSTE ,sumSTR)方法评价心肌组织灌注,记录6个月心脏事件。结果 与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比,检验每种评价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maxSTE敏感性80 % ,特异性85. 7% ,准确性83 .1 % ;TMP敏感性73 3% ,特异性80 % ,准确性76 . 9% ;而CTFC( 4 0 ) ,CTFC( 30 ) ,sumSTR30 %和sum STR( 50 )预测价值较低。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TMP 0. 1级、maxSTE高危为6个月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TMP ,maxSTE方法可以较好地评价心肌灌注程度,并对6个月临床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吕婷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3,19(3):174-175,18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再灌注治疗的目标是实现梗死相关血管的心外膜下血流再通,并达到心肌组织水平的充分再灌注[1,2]。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会影响AMI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及预后。相当一部分AMI患者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的方法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联合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 (TMP)、校正的TIMI画面记帧 (CTFC)、心电图ST段变化 (sumSTR)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后心肌灌注程度 ,探讨心肌灌注程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77例AMI患者PCI后即刻采用TMP CTFC、TMP sumSTR、CTFC sumSTR三种联合方法评价心肌灌注程度 ,PCI术后 1个月检查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记录 6个月心脏事件。结果 评价心肌灌注程度 ,与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比 ,TMP sumSTR敏感性 86 7%、特异性 85 7%、准确性 86 2 % ;TMP CTFC敏感性 80 %、特异性 77 1%、准确性 78 5 % ;多变量回归分析TMP 0 / 1级 sumSTR <30 %为 6个月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 (OR=2 1 5 ,95 %可信区间 2 7~ 6 5 7,P =0 0 0 3) ;Kaplan Meier分析曲线显示TMP sumSTR方法评价的心肌灌注不良组 6个月心脏事件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 (P <0 0 5 )。结论 TMP sumSTR、TMP CTFC能更好的评价心肌灌注程度 ;TMP sumSTR可预测 6个月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成功后,即TIMI血流达到3级时,用校正的TIMI帧数(CTFC)评价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症PCI治疗后血流达TIMI 3级者63例,其中男45例,女18例.测定患者的CTFC,并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分别测定室壁运动记分(WMSI).观察CTFC与WMS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按照CTFC将TIMI血流3级者分为快、慢两组,1个月后快CTFC组的WMSI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慢CTFC组,CTFC与术前、术后WMSI的差值有明显的负相关;快CTFC组患者从发病到接受PCI治疗的时间明显短于慢CTFC组.结论较低的CTFC预示着良好的心功能恢复及临床预后,它是一种定量、客观、简单、经济、重复性好的方法,用其评价心肌循环灌注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是否需要进一步辅助治疗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其治疗目的是使不可逆的心肌坏死最小化以减少早期死亡率,改善长期预后和心功能。随着心肌梗死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广泛开展,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早期病死率已显著下降,由1986年的13%下降至2000年的约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成功后 ,即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TIMI)血流达到 3级时 ,校正TIMI帧数 (CTFC)与心电图ST段回落联合评价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接受PCI治疗后血流达TIMI 3级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4 2例 ,测定CTFC ,并在术前及术后 1个月分别测定室壁运动记分 (WMSI)。观察CTFC与WMSI之间的相关性 ,同时检查术前及术后 1h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 结果 按照CTFC数值的高低 ,将TIMI 3级者分为血流快、慢两组 ,快CTFC组ST段完全回落比例明显高于慢CTFC组 (5 9 3%对 2 0 0 % ,P <0 0 5 ) ;1个月后快CTFC组的室壁运动记分改善程度 (△WMSI)明显大于慢CTFC组 (1 33± 0 39对0 6 2± 0 34,P <0 0 5 ) ,CTFC与术前、术后WMSI的差值有明显的负相关 (r =- 0 80 11,P <0 0 5 ) ;慢CTFC组患者从发病到接受PCI治疗的时间明显长于快CTFC组〔(5 8± 2 6 )h对 (4 5±2 2 )h ,P <0 0 5 )。 结论 CTFC作为一种定量、客观、简单、经济、重复性好的方法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 ,较低的CTFC及心电图ST段回落完全预示着良好的心功能恢复及临床预后 ,可为临床提供是否需要进一步辅助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ST段早期恢复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肌再灌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比较溶栓再通后早期ST段恢复与未恢复者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差异,探讨ST段早期恢复在心肌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 108例溶栓经酶学等指标临床判定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照有无早期(溶栓后2h)ST段恢复分为两组。连续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了解心肌酶峰出现时间及峰值;放射性核素评估左心室功能。观察4周住院期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室壁瘤、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 无论是前壁MI还是下壁MI,ST段早期恢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未恢复组(P<0.05);CK峰值则低于未恢复组(P<0.05)。住院期间ST段恢复组核素心肌显像充盈缺损、CHF及室壁瘤发生率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高(P值均小于0.05)。结论 同ST段未恢复组相比,溶栓再通后ST段早期恢复者临床预后好。心电图模式可以反映再灌注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心肌组织再灌注的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分析。方法选择7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的再灌注患者,整合其住院资料,然后进行对其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17年5月-2018年5月,需要在术前、术后立即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然后术后12 h再进行心电图检查,整理最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那些没有进行复流的患者的ST段抬高之和,远高于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没有复流的患者,与正常患者相比,发病时间、年龄、左右心室除极电位的时间变化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患者分组,分别为A组、B组、C组、D组,且各组的心律失常与无复流的情况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进行手术之前的心电图与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这一操作有紧密的联系,而且手术后立刻进行心电图检查,这个心电图的技术与手术之前是否有变化,是可以作为患者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再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2月期间来本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服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进行治疗,12周为一疗程。分析比较两组心功能恢复效果,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远远优胜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SV、LVEDV以及LVEF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效果远远优胜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促进AMI再灌注的治疗效果,较大程度恢复心脏功能,治疗效果明确,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发病机理是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急性闭塞所致.按照发病时心电图有否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AMI(STEMI)和非ST段抬高AMI(NSTEMI).前者80%~90%而后者约20%最终演变为Q波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主要包括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这两部分内容,后者主要针对STEMI患者而言.  相似文献   

19.
早期再灌注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首要目标.业已证实,AMI后早期(<12 h)再灌注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能挽救缺血心肌,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左室功能及远期预后.多项研究表明,AMI患者的预后与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DBT)密切相关,DBT在90 min以内、91~120 min、121~150 min、>150 min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3.0%、4.2%、5.7%和7.4%[1].  相似文献   

20.
王红  黄岚 《中国循环杂志》2005,20(5):397-39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正常心外膜血流的同时,心肌微循环的灌注也非常关键。本文详细介绍了再血管化后心肌灌注水平评价方法、疗效判断、临床症状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