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E 钙黏蛋白 (E cad)及其相关蛋白α 连接蛋白 (α cat)、β 连接蛋白 (β cat)的表达与大肠腺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用S 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5 1例大肠腺癌中E cad、α cat、β cat的表达 ,分析其表达状况与Ki6 7标记指数 (LI)的相关性。结果 :5 1例大肠癌Ki 6 7LI为 44 7± 18 8( x±s)。 3种蛋白正常表达组与减低表达组Ki6 7LI分别为 :5 2 7± 17 5 ,38 7±17 7(E cad) ;5 0 2± 19 3 ,40 9± 17 8(α 连接蛋白 ) ;49 2± 18 2 ,42 7± 18 9(α 连接蛋白 )。E cad表达与癌细胞Ki6 7LI呈正相关 (P <0 0 5 ) ,α cat、β cat表达则与LI无关 (P >0 0 5 )。 结论 :E cad可能参与大肠腺癌细胞增殖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大肠肿瘤中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P53和bcl-2在大肠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大肠正常、腺瘤及腺癌中P53和bcl-2表达。结果:大肠腺癌P53表达率高于腺瘤组;P53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因素无关,bcl-2在正常粘膜基底部上皮细胞表达,在腺瘤(77.5%)和腺(55%)bcl-2表达差异显著,高分化腺癌bcl-2表达率(73.7%)高于差分化癌(41.2%),在腺瘤和腺癌中bcl-2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黏液分泌变化和肿瘤相关抗原表达对胆囊癌早期诊断及其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采用黏液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对40例胆囊癌,10例胆囊腺瘤,10例慢性胆囊炎的黏液分泌和CEA,CA50,E-cad及PC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胆囊癌与胆囊炎和腺瘤相比,分泌硫酸黏液明显减少,唾酸黏液显著增多(P<0.05)。胆囊癌CEA,CA50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腺瘤和胆囊炎组(P<0.05),而E-cad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伴有转移者E-cad表达更低,胆囊癌PCNA LI高于胆囊炎和腺瘤组(P<0.01),CEA,PCNA过度表达者其3年生存率显著降低(P<0.01),E-cad过度表达者其3年生存率较阴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黏液组化染色和CEA,CA50以及PCNA检测可能有助于胆囊腺瘤恶变和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且CEA PCNA和E-cad检测可作为胆囊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E-钙黏蛋白(E—cadhefin)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人胃腺癌中的表达和在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取60例胃腺癌组织样本和30例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E—Cad和β-Cat在人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检测胃腺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MLVD)。结果:60例胃腺癌组织中,E—Cad和β—Cat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的表达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β-Cat的异常在这两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Podoplanin只表达淋巴管,癌组织中的LMVD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癌周边缘区的LMVD高于肿瘤中心组织(P〈0.01)。LMVD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ad和β—Cat异常表达在胃腺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在淋巴转移过程中使肿瘤细胞进入淋巴导管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肠腺瘤与腺癌P21,P53,P185蛋白表达及ras,p53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免疫组化及PCR-RFLP法检测30例大肠腺瘤、74例大肠腺癌及癌旁粘膜P21、P53、P185蛋白表达及ras、p53基因突变。结果表明,大肠腺瘤P21、P53蛋白阳性率(53.3%,27.6%)高于癌旁粘膜(P<0.01),二者过度表达与腺瘤恶性倾向有关。大肠腺癌P21、P53及P185蛋白阳性率(72.9%,37.8%,47.2%)皆高于腺瘤I级不典型增生(P<0.01,P<0.05及P<0.05)。9例腺瘤,40例腺癌存在两种以上蛋白表达,共同表达与腺瘤恶性倾向及腺癌预后有关。大肠腺瘤及腺癌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6.7%及41.9%,ras基因突变与腺瘤恶性倾向有关。大肠腺瘤及腺癌p53基因248位点突变率分别为3.3%及14.9%。6例腺癌存在两种基因突变,两种基因协同突变与大肠癌预后有关。提示ras、p53及c-erbB-2基因改变均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口腔鳞癌中S100A4蛋白和E-cad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rn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S100A4蛋白和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OSCC组织中S100A4、E—cad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S100A4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E-cad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S100A4蛋白和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E-cad对OSCC的分化起重要作用;E-cad、S100A4蛋白和OSCC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S100A4蛋白和E-cad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进展密切相关,是判断口腔鳞癌生物学行为、预测转移趋势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TTF-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评价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鉴别肺原发性腺癌与转移性腺癌中的临床病理应用价值。方法:20例肺原发性腺癌:10例高分化,包括3例乳头状、3例腺泡状、3例混合型腺癌和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0例低分化,包括4例黏液腺癌(其中1例为印戒细胞癌)和6例混合型腺癌。另选20例的胃肠道及卵巢腺癌,免疫组化应用TTF-1抗体。结果:95%的肺原发性腺癌表达TTF-1,而胃肠道及卵巢腺癌完全不表达。结论:对于确定肺原发或转移性腺癌的病理诊断。TTF-1是一个有用的特异性抗体,特别是在体积较小的肺活检标本或原发灶不明而仅有肺内转移时。  相似文献   

8.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45例大肠腺瘤和61例大肠腺癌中bc1-2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正常大肠粘膜中bc1-2和p53均未见表达,而大肠腺瘤及大肠腺癌阳性率均较正常组织明显增加(P<0.01).大肠腺瘤中bc1-2表达位于不典型增生较重区域。大肠腺瘤p53表达随腺瘤直径增加而增加,其中≥20mm组阳性率显著高于<10mm组(p<0.05)。p53蛋白阳性率也随不典型增生程度增加而增高。p53表达与大肠腺癌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大肠腺瘤中bc1-2和p53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结果表明,bc1-2蛋白表达对大肠腺瘤的增殖有一定意义,p53在大肠腺瘤癌变和大肠腺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EG-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60例正常大肠粘膜、22例大肠腺瘤和60例大肠腺癌中AEG-1的表达。结果大肠腺癌和腺瘤中AEG-1的阳性率分别为91.7%和90.9%,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粘膜组织的23.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大肠腺癌的中度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31.7%和60%,而大肠腺瘤分别为63.6%和27.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对大肠腺癌中AEG-1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EG-1表达强度与肿瘤T、N分期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AEG-1在大肠癌和大肠腺瘤中表达增强,在大肠腺瘤恶变、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诊断大肠癌新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本组材料取自本院1991~1997年大肠癌根治标本和纤维结肠镜活检标本的存档蜡块。包括18例大肠腺瘤、25例大肠腺癌及6例正常大肠粘膜。根据WHO组织学分类及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标准分为:乳头状腺癌4例,管状腺癌19例,粘液腺癌2例;按组织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癌12例,中分化癌8例,低分化癌5例;按Dukes分期标准分为:A期2例,B期12例,C期11例。根据腺瘤分类方法将腺瘤标本分为管状腺瘤3例,管状.绒毛状腺瘤11例,绒毛状腺瘤4例;按不典型增生程度分为轻度不典型增生3例,中度不典型增生1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 2)、上皮钙黏蛋白(E cadherin,E- cad)和β- 连环蛋白(β- catenin)在肺腺癌原发灶及其恶性胸腔渗出液中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患者生存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MMP 2、E cad和β- catenin在30例人原发性肺腺癌与肺腺癌并发的恶性胸腔渗出液中癌细胞表达的关系。结果 MMP 2、E cad和βcatenin在肺腺癌原发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低于恶性胸腔渗出液。肺腺癌原发灶中MMP 2、E- cad和β- catenin的表达与肺腺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能力有关(P<0 .05);MMP 2和E -cad在原发灶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在恶性胸腔渗出液中的表达无相关。E -cad和β-catenin在原发灶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在恶性胸腔渗出液中的表达无相关。MMP 2阳性组肺腺癌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低于MMP- 2阴性组(P<0 .05)。β- catenin阴性组肺腺癌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低于β-catenin阳性组(P<0. 05)。结论 肺腺癌原发灶MMP 2的表达上调与E cad和β- catenin的表达下调在肺腺癌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肺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CD44v6和连接蛋白43(Cx43)在人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技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cad、CD44v6及Cx43在30例正常肝组织,25例肝良性病变和38例HCC中的表达;另在HCC组检测并分析了该3种标记物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E—cad与Cx43均在正常肝组织及肝良性病变组高表达,而在HCC组表达都明显降低,前两组与HCC组问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E-cad=879.2,F Cx43=303.7,P〈0.05)。相反,CD44v6在正常肝组织及肝良性病变组表达较低,而在HCC中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7.2,P〈0.05)。HCC组E—cad和Cx43阳性表达强度在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的组织学分级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4v6表达与HCC的组织学分级有关,HCC分化差,CD44v6表达高(t=-2.06,P〈0.05),但不同年龄、性别组HCC的CD44v6阳性表达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E—cad与Cx43的表达呈正相关,而E—cad、Cx43与CD44v6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HCC的发生、发展伴随着多种分子表型的改变。E—cad、Cx43的低表达与CD44v6的高表达可能参与HCC的侵袭,尤其是CD44v6的表达还与HCC的组织学分级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判断HCC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肺癌中P63与P53、E-cadherin、Ki-67表达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比较 p6 3及 p5 3、E cadherin(E cad)、Ki 6 7在肺癌中的表达 ,以了解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 ,p6 3与抑癌基因 (p5 3)突变、上皮分化标志基因 (E cad)失活及细胞增殖标志基因 (Ki 6 7)激活有无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分别检测 6 1例原发性肺癌中 p6 3、p5 3、E cad和Ki 6 7的表达情况。 结果 p6 3在肺鳞癌中阳性率为 10 0 0 % ,而在其他组织类型肺癌中 p6 3基本不表达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肺鳞癌中 p6 3、p5 3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E cad、Ki 6 7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E cad的表达在小细胞肺癌与肺鳞癌和肺腺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Ki 6 7的表达在各种组织类型肺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在不同分化程度鳞癌中 p6 3与E cad的表达呈负相关(P <0 0 5 )。结论 p6 3可作为鳞状上皮源性肿瘤标记物 ,是判断鳞状细胞癌的增殖和分化有意义的指标 ,并可作为鉴别分化差的鳞癌和腺癌、小细胞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胆囊腺癌、癌旁组织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Skp2和E2F1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和35例慢性胆囊炎组织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Skp2和E2F1染色采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胆囊腺癌Skp2和E2F1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慢性胆囊炎(P〈0.01);腺瘤癌变或高分化腺癌、肿块最大径〈2 cm、无淋巴结转移及未侵犯周围组织的病例Skp2和E2F1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或黏液腺癌、肿块最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病例(P〈0.05或P〈0.01);胆囊癌中Skp2和E2F1表达呈密切正相关(r=0.56,P〈0.01)。结论Skp2和E2F1表达可能是反映胆囊癌发生、进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大肠癌和腺瘤中的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表达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通过观察结、直肠腺癌和腺瘤中的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p53、bcl-2的表达状态,探讨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在大肠上皮恶性转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中的作用。方法利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技术和p53、bcl-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原位观察32例大肠绒毛状腺瘤和33例大肠乳头状腺癌中的凋亡细胞和p53、bcl-2蛋白阳性表达细胞的密度与分布,以15例非肿瘤大肠粘膜做为对照。结果腺瘤和腺癌中的凋亡细胞密度均显著高于非肿瘤粘膜(P<0.01);腺瘤高于腺癌(P<0.01)。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率和表达强度,腺癌和腺瘤高于非肿瘤粘膜(P<0.01),腺癌的表达强度也高于腺瘤(P<0.05)。腺瘤中bcl-2蛋白表达阳性组的凋亡细胞密度显著低于bcl-2阴性组(P<0.01)。结论细胞凋亡调控异常在大肠癌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bcl-2蛋白在腺瘤和腺癌中均可抑制细胞凋亡,而突变型p53蛋白可能仅在腺癌中起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原发性大肠腺癌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并探讨癌的转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原发性大肠腺癌组织中ICAM-1蛋白。结果:正常大肠组织内未见ICAM-1表达;ICAM-1蛋白主要表达于腺癌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内,中晚期腺癌细胞ICAM-1的阳性表达率是47.1%,明显低于早期的83.3%;中晚期腺癌组织内淋巴管内皮ICAM-1的阳性表达率82.4%明显高于早期的41.7%。结论:大肠腺癌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阳性,随大肠腺癌进展腺癌细胞表达减少,淋巴管内皮阳性表达增多,ICAM-1可能与大肠腺癌淋巴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Skp2、p27kipl和E-cad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9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Skp2、p27kipl及E-cad的表达。结果p27kipl在卵巢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的表达率分别为76.5%、70.6%高于卵巢癌29.2%(P〈0.05),在早期癌中的表达高于晚期癌(P〈0.05)。Skp2在卵巢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的表达率分别为0、23.5%,均低于卵巢癌50.8%(P〈0.05),在早期癌的表达低于晚期癌(P〈0.05)。卵巢癌中skp2表达与组织分化有关,在低分化癌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癌(P〈0.05),在组织学类型方面,浆液性癌中skp2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非浆液性癌(P〈0.05)。E—cad在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和卵巢癌表达率分别为88.2%、82.4%、55.4%,恶性组低于良性组(P〈0.05)。E—cad在早期癌的表达率高于晚期癌(P〈0.05)。Skp2表达与p27kipl表达呈负相关(P〈0.05),E-cad表达与p27kipl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E-cad表达与Skp2表达则呈负相关(P〈0.05)。结论skp2过度表达与p27kipl表达减少可能与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E-cad在晚期卵巢癌中表达降低可能反映了卵巢癌分化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肠腺癌中iNOS和COX-2的表达及其与大肠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8例大肠腺癌标本及33例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iNOS和COX-2的表达,并对两指标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 iNOS和COX-2在大肠腺癌中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阳性率(P<0.05);② iNOS、COX-2的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③ iNOS和COX-2在大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在TNM分期中Ⅲ+Ⅳ期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P<0.05);④ 大肠腺癌组织中COX-2表达与iNOS表达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OX-2和iNOS过度表达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其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大肠腺癌中COX-2和iNOS的表达具有正向协同性.  相似文献   

19.
黏蛋白MUC1和MUC2联合表达与大肠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1和MUC2在大肠腺癌中的分型及其与临床各个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0例切端肠黏膜、31例癌旁组织及60例大肠腺癌进行黏蛋白MUC1、MUC2检测。结果在上述3者中,黏蛋白MU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62%、25.81%、46.67%(P=0.019);MUC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7.1%、58.33%(P-0.000)。根据MUC1和MUC2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把大肠腺癌分为4型:MUC2 /MUC1-、MUc2 /MUC1 、MUC2-/MUC1 、MUC2-/MUC1-,其中MUC2 /MUC1-型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以及生存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MUC2 /MUC1 型与各个临床病理参数均不具有相关性;MUC2-/MUC1 型与发生部位、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具有相关性;MUC2-/MUC1-犁与生存期具有相关性。结论MUC1的上调表达或MUC2的下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各型大肠腺癌与肿瘤的发展、浸润及转移相关,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某些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作为临床诊断或筛选肿瘤的早期指标[1]。癌基因的表达状况亦可为判断临床预后,估价病情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癌基因产物p53及c.erbB.2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同时检测HCC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计算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index,PI)。探讨HCC中p53、c.erbB.2的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1材料和方法1.且材料选自我院1994~1997手术切除标本并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HCC58例,其中20例合并肝硬化。标本分别取癌组织,癌旁Icm内肝硬化组织及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