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目的了解各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原学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753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原学、年龄、各项生化、PTA和病毒指标等预后相关因素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不同,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②乙型肝炎是慢性重型肝炎的最主要病因;③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总胆固醇(CHO)是影响预后的重要的实验室指标;④乙肝HBeAg阴性且HBV-DNA高表达者,病死率增高,有显著差异。结论重型肝炎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为主,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总胆固醇(CHO)以及乙肝前C区基因变异与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相关,可作为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糖代谢紊乱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糖代谢紊乱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法 ,测定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空腹血糖 ,并分析年龄、性别、病程对糖代谢的影响。结果  (1 )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所致的肝原性糖尿病发生率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方面的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意义 (均P <0 0 1 ) ;而低血糖的发生率在上述各方面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2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肝原性糖尿病和低血糖的发生率在e抗原阳性与e抗原阴性者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3)两组患者肝原性糖尿病发生率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低血糖发生率间的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性别、年龄、病程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原性糖尿病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11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92例健康人的TBA血清含量. 结果 肝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急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有显著性差异,而急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肝炎后肝硬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型肝炎血清TBA与ALT 及ALB则无相关性,P>0.05.结论 肝病患者血清TBA水平升高,其上升幅度对判断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程度及病情预后、选择治疗方案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在慢性乙型肝炎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白酶时间(TT)检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较:慢性轻度肝炎的PT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中度肝炎和肝硬化的PT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重度和慢性重型性肝炎PT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轻度和中度性肝炎的APTT,FIB,TT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的APTT、FIB、TT,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和重型肝炎的APTT、FIB、TT,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以上结果能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受损程度,对肝病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循环酶法检测18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3例健康人的TBA血清含量。结果:肝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t=9.90P<0.001),急性肝炎、慢性乙肝(轻、中、重度)、重型肝炎、肝硬化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5.23,24.00,16.72,7.49,14.84,6.24,P<0.001,而急性肝炎、慢性乙肝重度、肝硬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型肝炎血清TBA与ALT及ALB则无相关性,P>0.05。结论:肝病患者血清TBA水平升高,其上升幅度对判断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程度及病情预后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分析15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与年龄、性别、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并发症、有无肝硬化的关系.结果:年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等指标及并发症对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影响(P<0.05),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性别、有无肝硬化对其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年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及并发症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中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检出率。方法:AFP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不同临床类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AFP阳性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原发性肝癌88.2%;肝炎肝硬化29.0%;亚急性重型20.8%;急性重型18.2%;慢性重型肝炎13.3%;慢性肝炎重度11.5%:慢性肝炎中度2.3%;慢性肝炎轻度2.2%。64.7%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浓度大于400μg/ml,与肝硬化、急慢性肝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1.8%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浓度在正常范围。25.8%肝硬化患者血清AFP低浓度增高,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癌、病毒性肝炎都能检测到AFP升高,但血清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金属裸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04例冠心病患者均行金属裸支架植入术,其中31例合并糖尿病。结果(1)两组患者病变支数及病变累及部位构成比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成功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3)两组患者再狭窄发生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安全,疗效明显,但因病变严重、累及冠状动脉支数较多,支架植入后病变复发、再狭窄发生率高,故不推荐采用金属裸支架植入术,建议首选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或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潜伏膜蛋白(LM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角化性鼻咽癌(NK-NP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二步法),检测60例鼻咽癌组织中LMP-1、VEGF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NK-NPC中LMP-1、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鼻咽慢性黏膜炎症组织(P<0.05);(2)NK- NPC中,LMP-1表达强度与有无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T分期、N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3)NK-NPC中,VEGF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T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4)NK-NPC中LMP-1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5)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LMP-1、VEGF表达与NK-NPC的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P-1和VEGF可作为诂价NK-NPC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脏体积与各种生理参数及不同肝功能评分与肝硬化患者肝体积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64层螺旋CT扫描测定44例对照组及17例肝硬化患者总肝体积(TLV),探讨肝体积与体重、体表面积、年龄、性别的相关性.计算肝硬化组患者体积参数与Child-Pugh(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的肝脏体积为(1 249±248)cm3,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呈中等正相关(r=0.5285, r=0.5754,r=0.6210; 均P<0.01),与体块指数呈较弱的正相关(r=0.3074,P<0.05),与年龄呈较弱的负相关(rs=-0.3342, P<0.05).消除体重影响后,不同性别间肝体积差异无显著性.肝硬化患者的TLV为(1 044±300)cm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其与体重、体表面积无相关性.不同CTP分级所对应的肝体积参数间差异无显著性.MELD评分与患者TLV无相关性(r=-0.4496,P>0.05),与患者肝体指数显著相关(r=-0.6937,P<0.05).结论 对照组的肝脏体积受多种生理因素影响;肝硬化患者的肝脏体积与MELD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与CTP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慢性肝病与HBVBCP变异及IL-10、IL-12、TNF-α和IFN-γ关系。方法:以176例HBV感染慢性感染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患者血清进行检测HBV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技术,检测IL-10、IL-12、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BCP变异与不同临床类型肝病呈正相关(r=0.259,P=0.001)。IL-12、TNF-α和IFN-γ的水平除了慢性肝炎中度组外,其余各组与慢性肝炎轻度组间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IL-10水平比较在慢性肝炎轻度组与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P变异与慢性感染的不同临床类型呈正相关,随着病情的加重BCP变异的阳性率有随之增高趋势。IL-12、TNF-α和IFN-γ在HBV感染不同临床类型肝病中可能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总结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预后的影响,以求提高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抗病毒组(44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照组(40例)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后2周、4周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病毒转阴率、MELD评分、生存率及并发症等因素变化。结果:1.治疗后2周结果:两组的TBiL、PTA、IN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MELD评分在抗病毒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抗病毒治疗4周结果: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病毒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并发症的患者中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生化指标,提高病毒转阴率,降低MELD评分,提高生存率,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eAg、抗-HBe与HBV DNA检测结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1例慢性乙肝与3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定量测定HBeAg、抗-HBe及HBV DNA量。结果:慢性乙肝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HBV DNA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它们间的HBeAg及抗-HBe阳性率,抗-HBe量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的抗-HBe较高;77例患者中HBeAg阳性组与抗-HBe阳性组间HBV DNA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V复制是否活跃不同类型慢性HBV感染病期无明显关系,慢性乙肝患者发生HBeAg向抗-HBe转化并非均提示病情好转,反而有可能是预示向肝硬化发展的一个前期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铁调素与机体铁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465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为研究对象(重度肝炎组76例,中度肝炎组136例,轻度肝炎组253例),169例正常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铁调素、铁蛋白(SF)、血清铁(SI)、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情况。结果:SI:重度肝炎组出现升高,与其他3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轻度肝炎组及中度肝炎组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F:任意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肝炎病情加重依次升高。铁调素:对照组、轻度肝炎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肝炎组、中度肝炎组依次降低,与其他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RP:4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肝炎病情加重依次升高。相关性分析:铁调素与铁蛋白、CRP均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以CRP较高,铁调素与血清铁无相关性(P〉0.05)。结论:铁调素与慢性乙型肝炎的铁过载关系密切,铁调素降低的程度可反映疾病的严重性,重型乙型肝炎中普遍存在铁调素过低及铁过载现象,消除铁过载对延缓肝硬化进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患者SEN病毒(SENV)的感染情况,了解重叠感染SENV对乙肝后肝硬化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对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SENV—D/H亚型的检测,并对部分阳性血清的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SENV—H在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为37.8%)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26.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SENV—D的检出率分别为34.5%和30.4%,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健康体检者血清中,SENV—H和D的检出率分别为13.8%和16.3%,与上述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此外,在77例有输血史患者和190例无输血史患者血清中,SENV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3.2%和55.8%,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叠SENV—H感染可能对乙肝后肝硬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SENV的主要传播方式除输血外可能还存在其他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分析血清HBeAg及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101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依据血清HBeAg及HBV DNA将患者分组,分别比较HBeAg阳性和阴性组及HBV DNA阳性和阴性组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结果:101例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83.2%(84/101)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其中,轻度62例(61.40%),中度11例(10.90%),重度7例(6.93%),肝硬化4例(3.96%)。HBeAg阴性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级明显重于HBeAg阳性组(P〈0.05或P〈0.01),HBV DNA阴性者肝纤维化分期明显重于HBV DNA阳性者(P〈0.01)。结论: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HBeAg及HBV DNA不能很好地反映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应尽早进行肝活检,有利于判断病情和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对3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分为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并发肝癌组)的Hp感染状况与HBV DNA定量、HBV DNA分型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胃炎组进行对比。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56.2%)、乙型肝炎肝硬化组(69.9%)和乙型肝炎并发肝癌组(75.0%)Hp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3.4%)(P<0.01),各组与慢性胃炎组(57.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肝硬化组和并发肝癌组Hp感染率均高于肝炎组(P<0.05)。不同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不同病毒载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B、C和D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1.3%、63.3%和50.0%,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增加,且Hp感染率随着肝脏病变程度的进展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Ⅳ型胶原测定在诊断肝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ELISA法测定209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53例健康体检者血清Ⅳ型胶原的水平。结果 血清Ⅳ型胶原水平在慢性肝炎中度患者明显升高,以慢性肝炎重度和肝硬化患者最高,三组患者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升高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及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Ⅳ型胶原测定可以作为反映慢性肝病纤维化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输血传播病毒(TTV)的基因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荧光实时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TTVDNA,收集TTVDNA阳性病例142例。其中献血员4例;非甲-非庚型慢性肝炎患者16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3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CSHB)76例。采用熔点曲线方法进行TTV基因变异检测。结果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献血员(P<0.05);重型与重度肝炎患者组中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中度患者(P<0.05),重度肝炎患者熔点曲线波峰数量与重型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CHB和CSHB组中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献血员及ASC组(P<0.05),CSHB和CHB重度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CHB中度患者(P<0.05)。但CHB重度患者TTVDNA熔点曲线波峰数量与CSHB相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TTV存在基因变异;TTV基因变异株的复杂性或称准种感染的复杂性可能是TTV与HBV感染者重叠感染使病情加重的因素之一;熔点曲线可以用于基因变异分析。  相似文献   

20.
范英华 《当代医学》2011,17(29):16-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HBVPreS7-Ag、HBV—DNA、HBeAg之间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对60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HgsAg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化学发光法及全自动酶免仪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BV—DNA、HBeAg及HBVPreSl-Ag。结果60例HBs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HBVPreSl-心的检出率为58.33%,HBV—DNA的检出率为6167%,HBeAg的检出率为33.3%。HBVPreSl-Ag、HBV—DN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PreSl-Ag与HBV—DNA的检出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 PreS1-旭与HBV—DNA在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中有相似的检出率,在反映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液中HBV的复制情况时,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