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萎缩性胃炎 胃癌患者血浆胃泌素 胃动素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20例萎缩性胃炎、26例胃癌及18例健康人进行了外周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的测定.结果显示各组血浆胃泌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而正常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血浆胃动素含量逐步递增,尤以胃癌患者血浆胃动素升高最为显著,但不同部位胃癌患者之间血浆胃动素水平无显著差异.从而证明,胃癌患者存在着血浆胃动素代谢紊乱。定期复查血浆胃动素水平变化,对监测萎缩性胃炎的病情变化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学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对慢性胃炎、胃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检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30例。根据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胃炎组208例,胃癌组22例,再将其中胃炎组分为非萎缩性胃炎组105例、萎缩性胃炎组103例,通过比较各组间PGⅠ、PGⅡ、PGⅠ/PGⅡ(PGR)值的变化,探讨PG水平对萎缩性胃炎、胃癌诊断的临床意义,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分析胃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胃炎组相比,胃癌组PG Ⅱ水平升高,PGR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三组间分析显示,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PGR下降(P<0.001),胃癌组PG Ⅱ水平升高(P<0.001),PGR下降(P<0.01);与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胃癌组PG Ⅱ升高(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PG Ⅰ、PG Ⅱ是与胃癌相关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年龄、PG Ⅱ是与胃癌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检测对萎缩性胃炎、胃癌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PGR水平降低、PGⅡ水平升高提示存在萎缩或病情进展,胃癌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18例胃癌、36例慢性胃炎和15例对照组,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thin—starry法检测HP;采用细胞生物活性法测定胃癌、胃炎组织和胃癌细胞株MGc803培养上清液中的PDGF活性。结果HP感染率在胃癌组和胃炎组无显著性差异。胃癌、胃炎组织和胃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均能测到PDGF活性,胃癌组要明显高于胃炎组。PDGF可明显促进胃癌细胞的体外增殖,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抗—PDGF抗体却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抗—PDGF抗体却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结果提示PDGF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7.
作者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原位观察比较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的原位表达,结果发现,与正常胃粘膜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有大量ICAM-1阳性炎性细胞浸润,且其数目与病变程度呈平行关系,提示ICAM-1表达在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清学指标对胃癌及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间在本院胃镜室进行检测患者282例,根据最终诊断把患者分成5组:胃癌组(50例)、浅表性胃炎组(99例)、胃溃疡组(38例)、胃息肉组(38例)和萎缩性胃炎组(57例),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对PGⅠ和PGⅡ进行定量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TK1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72-4水平。结果胃癌组血清TK1及CA72-4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血清PGⅠ含量比对照组高,胃癌组和萎缩胃炎组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与萎缩胃炎组在PCR含量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癌组比其他各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K1、PGⅠ及CA72-4含量异常为胃癌发生危险因素,PGⅠ呈现负相关,TK1及CA72-4呈现正相关;不同检测方式中TK1+CA72-4方式准确度、特异度最高,四项联合检测敏感度最高。结论血清TK1、PGⅠ及CA72-4含量异常为胃癌发生危险因素,PGⅠ呈现负相关,TK1及CA72-4呈现正相关,PGR及PGⅠ检测对胃癌和萎缩性胃炎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的表这,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及7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Survivin和P53的表达。结果7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Survivin和P53均无表达。而在60例胃癌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34例,阳性率为56.7%,P53阳性表达39例,阳性率为6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Survivin表这与胃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TNM分期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的知达与P53蛋白的表这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升高,提示Survivin对胃癌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抑癌基因P53失活,使其对Sttrvivin阻遏作用消除。Survivin就可出现过表达。 相似文献
10.
鼠萎缩性胃炎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 (EGF)与萎缩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组化 En vinsion技术检测 2 0例萎缩性胃炎和 2 0例正常 SD大鼠血清 EGF及胃粘膜组织 EGFR水平。结果 :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EGF水平为 (0 .14 9± 0 .0 2 )μg/ L ,EGFR表达的阳性率为 80 % ,较正常大鼠组 [(0 .0 4 3± 0 .0 0 3)μg/ L和 0 % ]明显增高 (P<0 .0 1)。结论 :实验性萎缩性胃炎大鼠体内有高水平 EGF/ EGFR表达。EGF/ EGFR可能参与了萎缩性胃炎的发生、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LGA)及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LGIM)分期系统和血清胃蛋白酶原(PG)浓度相关性,分析其在随访期间胃癌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既往内镜诊断为CAG并经病理证实符合腺体萎缩伴或不伴肠化(I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的患者进行内镜监测.根据新悉尼系统活检标准对随访患者进行组织学活检,并根据组织学结果进行OLGA及OLGIM分期,0~Ⅱ期为胃癌低风险,Ⅲ~Ⅳ期为胃癌高风险.同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PG和胃泌素-17(G-17)水平.结果 纳入16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7.48±10.71)岁,男/女为102/62.所有患者均曾被诊断为胃黏膜萎缩伴或不伴IM、LGIN,平均随访时间为(4.2±3.3)年,至少进行了2次内镜随访.与OLGA分期及OLGIM分期低风险组相比,高风险组中G-17增加,胃蛋白酶原Ⅰ(PGI)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共检出胃癌6例(3.65%),其中男性4例,早期胃癌5例,进展期胃癌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肿瘤进展率每年为0.58%.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60岁,萎缩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为萎缩性胃炎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状态,采用内镜病理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60岁以上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建议每1~2年复查高清胃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oipA基因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中FAK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130例,应用PCR法检测HP阳性标本中oipA基因,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FAK的表达水平。结果在两组患者HP阳性标本中,oipA基因阳性率为66.3%(59/89),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oipA检出率56.5%(26/46);胃癌标本oipA基因检出率为76%(33/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中:HP阴性、HP阳性oipA阴性、HP阳性oipA阳性三种情况FAK的表达均依次增高,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组x^2=6.703,P〈0.05;胃癌组x^2=4.416,P〈0.05)。oipA阳性的胃癌标本中FAK表达比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高(P〈0.05)。结论HPoipA可能上调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中FAK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oipA基因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中FAK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130例,应用PCR法检测HP阳性标本中oipA基因,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FAK的表达水平。结果在两组患者HP阳性标本中,oipA基因阳性率为66.3%(59/89),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oipA检出率56.5%(26/46);胃癌标本oipA基因检出率为76%(33/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中:HP阴性、HP阳性oipA阴性、HP阳性oipA阳性三种情况FAK的表达均依次增高,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组χ2=6.703,P<0.05;胃癌组χ2=4.416,P<0.05)。oipA阳性的胃癌标本中FAK表达比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高(P<0.05)。结论 HPoipA可能上调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中FAK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MP-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MMP-9基因蛋白在68例胃癌的表达情况,以20例非肿瘤性胃黏膜组织作对照。对随访14个月至13年的35例患者作了生存分析。结果68例胃癌组织MMP-9阳性表达率86.76%(59/158),对照组胃黏膜组织阳性表达率20.00%(4/20)。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的MMP-9阳性表达率比无淋巴结转移者高,分别为95.65%、68.18%(P〈0.05);侵及黏膜及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胃癌的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91.30%、92.05%(P〈0.05)。MMP-9阳性者术后1、3、5、7、10年以上生存率分别为90.00%、56.67%、36.67%、10.00%和3.33%,MMP-9阴性患者术后1、3、5、7、10年以上生存率分别为100%、100%、80.00%、60.00%和40.00%。MMP-9阳性患者术后生存率比MMP-9阴性患者显著降低(P〈0.01)。结论MMP-9高表达促进肿瘤转移。MMP-9在胃癌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疏肝养胃通脉冲剂治疗与胃癌DNA错配基因hMSH2蛋白表达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疏肝养胃通脉冲剂治疗的106例CAG黏膜组织和63例胃癌组织进行hMSH2基因蛋白检测。结果治疗前,CAG随着萎缩、化生、异型增生和Hp感染的加重hMSH2基因蛋白逐渐增高,在不同异型增生、Hp感染以及有无化生间细胞质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除重度异型增生和Hp感染外,与胃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hMSH2基因蛋白明显下调,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除重度化生细胞核组外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与胃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SH2基因与异型增生和Hp感染有关并参与胃癌的发生。疏肝养胃通脉冲剂有抑杀Hp,逆转化生和异型增生,改善CAG临床症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和胃癌的预防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粘膜血流(GMBF)变化的研究, 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1. 慢性萎缩性胃炎时GMBF的改变;2. GMBF的影响因素;3. GMBF改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影响。一、 胃粘膜血流测定方法GMBF的测定方法很多, 通常将其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包括主动脉墨汁灌注法、 氨基吡啉清除法、 同位素标记微球法、 中性红清除法等, 它们只能测定总的GMBF状况, 不能对GMBF进行连续测定, 其中后三种与胃酸的主动分泌有关, 在缺乏胃酸主动分泌时测量结果不准确。第二类测定方法包括氢气清除法、 器官反射分…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文报道用原子吸收法对20例胃癌和2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头发、胃粘膜活检组织中锌、铜和铁含量的测定结果,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萎缩性胃炎组和对照组相比,胃癌组血清锌降低,而血清铜和血清铜/锌比值升高。胃癌组和萎缩性胃炎组血清铁和头发锌均低于对照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锌、铜、铁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胃癌、萎缩性胃炎与锌、铜、铁含量变化的因果关系和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何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97,17(4):261-263
应用LSAB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胃癌组织及邻近正常胃粘膜x4、β1、β4亚单位整合素的表达状况。结果发现:1.胃癌组织中整合素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35例胃癌中x4阳性13例(37.10%),β1阳性33例(94.3%),β4阳性20例(57.1%);2.三亚单位尤其是x4和β4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结果提示:x4、β1的高表达或β4的低表达.可能在胃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预示该癌组织有高侵袭倾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