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峻  金岩  何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02-103,10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检测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标本中的病变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73.3% (2 2 / 30 ) ,而 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无 1例表现出端粒酶阳性。T1~T2 期 2 1例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6 1.9% (13/ 2 1) ;T3 ~T4期 9例均为端粒酶阳性表达 (10 0 % )。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样本中Ⅰ级17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5 8.8% (10 / 17) ;Ⅱ级 8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87.5 % (7/ 8) ;Ⅲ级 5例 ,均表达出端粒酶阳性 (10 0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5 ) ,且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恶性肿瘤的整个病程有关 ,与其恶性程度、浸润能力有相关性 ,可作为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杨涛 《河北医学》2003,9(3):193-195
目的:通过对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角蛋白(CKl7)免疫组化染色.了解端粒酶活性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及其与PCNA和CK17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端粒酶活性作为诊断食管鳞癌、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食管鳞癌组织30例,癌旁2cm和癌旁5cm组织各25例及正常食管组织3例。标本离体后液氨速冻并深低温保存.以端粒酶PCR—ELISA试剂盒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石蜡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CNA和CK17表达。结果:3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均阴性。食管鳞癌癌组织86.7%(26/30),癌旁2cm组织60%(15/25),癌旁5cm组织8%(2/25)端粒酶活性阳性,三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端粒酶活性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与临床分期(TNM分期)相关(P<0.05);PCNA阳性指数在食管鳞癌癌组织、癌旁2cm与癌旁5cm表达三组比较有差异(P<0.05);端粒酶与PCNA无相关关系(P>0.05);CK17在癌组织表达率为83.3%,三组间CK17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与CK17阳性表达率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随与肿瘤间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Ⅲ期者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者。癌灶端粒酶活性与PCNA阳性指数间无相关关系;与CK17表达有明显相关性,端粒酶活性有可能作临床诊断食管鳞癌和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癌旁组织、正常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联系,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端粒酶mRNA的表达。结果:在30例食管癌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3.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3.3%)和正常粘膜组织(阳性表达率为0%)(P<0.001).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及表达强度对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TR、hTERT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是否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深入了解端粒酶基因对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是在基因水平还是在转录水平。方法:采用TRAP-PCR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68例肺癌组织、68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基因hTR和hTERT的表达。结果:68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79%,HTR阳性率为98.5%,HTERT阳性率为91.2%。68例癌旁组织中,无一例表达端粒酶阳性,且大多数癌旁组织均表达HTR(91.2%),而HTERT在68例癌旁组织中仅7例为阳性。结论:肺癌组织中表达高频率的端粒酶活性而癌旁组织无一例表达端粒酶阳性说明了端粒酶的活性是肺癌发生发展所必须的。与HTR相比,HTERT同端粒酶具有更市制一致性,其一致率为88.9%。HTR与HTERT可能是在转录后或翻译水平对端粒酶进行调控的。  相似文献   

5.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用TRAP法检测 2 9例肺癌组织、2 7例癌旁组织和 35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表达。③结果  2 9例肺癌组织中 2 1例 (72 .4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2 7例癌旁组织中 6例 (2 2 .2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35例正常组织均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34.0 13、3.937,P <0 .0 1、0 .0 5 )。④结论 端粒酶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关 ,其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判定肿瘤复发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TRAP-PCR定性技术对细针穿刺吸取原发性肝癌28例,肝转移癌6例,慢性肝病8例和正常肝组织标本4例,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中端粒酶表达阳性26例,阳性率92.8%;6例转移肝性癌中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6.7%;8例慢性肝病组织中有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2.5%;正常肝组织端粒酶检测均为阴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与α-AFP水平无关。肝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涂片阳性检出率,与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检出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肝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正常肝细胞中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可能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敏感的方法。与细胞涂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肝癌的早期确诊率,并且可应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和肝癌治疗疗效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8.
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的定位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端粒酶的mRNA。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2 8/ 30 ) ,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4/ 30 )和正常粘膜(0 / 30 )。结论 :原位杂交检测是一种特异、灵敏、简单、准确的端粒酶检测方法 ,端粒酶活性的原位表达是食管癌的一项有用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癌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肺腺癌诊断及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肺癌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我们对48例病理确诊的肺腺癌组织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为77.08%(37/48)。其中低分化癌16例,阳性率88.89%(16/18),中分化癌21例,阳性率80.10%(17/21);高分化癌9例,阳性率44.44%(4/9)。同时以48例癌旁组织为对照,共检出4例阳性,阳性率为8.33%(4/48)。结论肺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检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辅助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表达率 ,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 用改良的 PCR- TRAP法对 36例头颈部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定性分析发现 36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中有 88.89%的阳性表达 ,癌旁组织有 13.89%的阳性表达 ,正常组织为 2 .78%。肿瘤组织与其对照的组织间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 (P<0 .0 1) ;对 30例磷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 ,其阳性表达虽然存在差异 ,但无统计学意义(P>0 .0 5 )。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密切相关 ;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分子诊断的新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端粒酶与宫颈癌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银染色端粒酶重复扩增法(TRAP)检测各类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6 7%、8.5 7%、2 6 .32 % ,与宫颈癌组织阳性表达率 (78.85 % )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宫颈癌组织无或有淋巴结转移其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9.70 %、94 .74 % ,两者之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组织中增高且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端粒酶与宫颈癌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银染色端粒酶重复扩增法(TRAP)检测各类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8.57%、26.32%,与宫颈癌组织阳性表达率(78.85%)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宫颈癌组织无或有淋巴结转移其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70%、94.74%,两者之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组织中增高且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表达率,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的PCR-TRAP法对36例头颈部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定性分析发现36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中有88.89%的阳性表达,癌旁组织有13.89%的阳性表达,正常组织为2.78%。肿瘤组织与其对照的组织间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P<0.01);对30例磷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其阳性表达虽然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分子诊断的新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宫颈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以探讨其作为宫颈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法检测20例宫颈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0例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为80%(16/20),而相应癌旁组织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15%(3/2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基因标志,有可能成为宫颈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PTEN、CyclinD1及C-myc蛋白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了解其与HCC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TM plu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EN、Cyclin D1及C-myc蛋白在52例HCC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52例HCC中PTEN、CyclinD1及C-myc蛋白染色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3%(22/52)、48.1%(25/52)及53.8%(28/52),癌旁肝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92.3%(48/52)、25.0%(13/52)及32.7%(17/52),PTEN、CyclinD1及C-myc在HCC及癌旁肝组织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CC中,PTEN与CyclinD1、C-myc的阳性表达均呈负相关(r=-0.3631,P=0.0197;r=-0.3697,P=0.0172);PTEN、CyclinD1及C-myc在人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肝外转移、术后复发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CyclinD1和PTEN的阳性表达率与门静脉癌栓有关(P<0.05).结论:PTEN、CyclinD1及C-myc蛋白在HCC中过表达.PTEN与CyclinD1及C-myc阳性表达呈负相关,与HCC转移复发及肿瘤细胞分化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非小细胞肺癌端粒酶活性的相对定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端粒酶聚合酶链反应 (PCR)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 ,检测手术切除标本中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 :1 5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为 0 84± 0 3 8;其中 8例鳞癌为 0 82± 0 3 9,7例腺癌为 0 86± 0 3 9,明显高于 1 5例癌旁组织 0 1 6± 0 0 3和 3例正常肺组织 0 1 4± 0 0 2 (均P <0 .0 0 1 )。以吸光度A450>0 .2 0为阳性 ,1 5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6 7% (1 3 /1 5 ) ;其中腺癌阳性率为 85 7% (6 /7) ,鳞癌阳性率为87 5 % (7/8) ;而 1 5例癌旁组织和 3例正常肺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提示端粒酶活性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特异性较强的分子标记物 ;TRAP PCR 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具有方法简便 ,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胃良恶性溃疡病变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端粒酶活性表达的情况 ,探讨胃良恶性溃疡病变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活性表达可能存在的潜在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酶TRAP -ELISA方法检测 2 9例胃恶性溃疡 (GC组 )、2 5例胃良性溃疡 (GU组 )及 19例正常胃黏膜 (NC组 )组织端粒酶活性 ,并分析 3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关系。结果 GC和GU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9% ( 2 3/2 9)和 8% ( 2 /2 5 )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 χ2 =2 4 6 7,P <0 0 1)。NC组无端粒酶活性表达。GU ,GC ,NC组Hp感染率分别为 6 0 % ,45 % ,5 0 % ,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 ,GC组中Hp阳性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6 9% ,Hp阴性组为 88% ,GU组中Hp阳性组为7% ,阴性组为 10 % ,组间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胃恶性溃疡组织端粒酶活性呈高表达 ,但可能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8.
李胜新  廖锦岐  罗云藩  刘集鸿 《广东医学》2003,24(11):1220-1221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肝癌 (HCC)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技术为基础的TRAP方法检测端粒酶 ,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45例HCC平均凋亡指数为 ( 5 6± 2 7) %,而相应 45例癌旁组织的凋亡指数为 ( 12 3± 4 1) %(P <0 0 1)。组织分级Ⅱ ,Ⅲ ,Ⅳ级的凋亡指数平均为 ( 1 8± 0 2 ) %,( 3 4± 2 8) %和 ( 7 4±3 6) %(P <0 0 5 )。而端粒酶表达阳性 42例 ( 93 %) ,其活性强度与癌灶数目和门脉癌栓形成显著相关 ,而与癌灶的体积和分化无关。结论 HCC癌细胞凋亡受抑 ,而端粒酶活化表达 ,两者共同构成了肿瘤细胞积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端粒酶催化亚基 (h TERT)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 PCR- TRAP- EL ISA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免疫组化法 )对 30例大肠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组织及 2 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 h TERT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1端粒酶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大肠黏膜及大肠腺瘤性息肉 (P<0 .0 5 ) ;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1 ) ;3相关分析显示端粒酶活性与 h TERT表达存在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h TERT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益气解毒颗粒防治鼻咽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二亚硝基哌嗪 (DNP)诱导大鼠鼻咽癌动物模型 ,观察益气解毒颗粒对大鼠鼻咽癌变中病理形态改变以及端粒酶和端粒酶RNA表达的影响。定期分批处死大鼠 ,取鼻咽组织作病理学检测 ,用PCR -ELISA和NestedRT -PCR法检测大鼠鼻咽组织端粒酶的活性和端粒酶RNA的表达。结果 :灌服益气解毒颗粒大鼠鼻咽癌发癌率 0 (0 /5 ) ,明显低于盐水对照组 80 % (4/5 ) (包括原位癌和浸润癌 ) ;其端粒酶活性为 0 2 4± 0 11,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0 93± 0 2 3(P <0 .0 5 ) ;维甲酸组发病率为 0 (0 /5 ) ,端粒酶活性为 0 2 7± 0 13;各组端粒酶RNA均为阳性。维甲酸组大鼠于 2 15~ 30 8d间逐步死亡。结论 :益气解毒颗粒能阻断DNP诱导大鼠鼻咽癌变 ,且抑制鼻咽上皮癌变细胞端粒酶的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